正在阅读:

职业咨询师容易掉进的5个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职业咨询师容易掉进的5个坑

讲五个寓言故事,看你喜欢哪个?

这是我在这期咨询师督导营里开的第零节课。

其实,这几个坑意识到了。咨询水平就上去了。

收费咨询就不在话下。

我用五个古代故事来讲述这五个坑,都是大家初中之前就学过的。

我们复习一下“邯郸学步”的故事。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不少咨询师,学了一堆咨询技术,各种咨询套路。

然后来做咨询,直接用技术,但是他发现来访者并不满意。

为什么?

想一想,来访者为什么会找她做咨询?

是因为她新学的咨询技术,还是因为她多年的职场经验?

要知道,很多学习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的老师都是

多年HR,

或者是多年高中大学老师,

或者是多年管理咨询,

或者是多年中层管理者。

之前刚跟一个老师聊,她就对咨询有点发憷,总觉得咨询的不好。

请注意,她是某著名500强车企的大中华区员工发展经理。

我问她一个问题,之前你接替的前经理,他做了什么?

她说:我这个岗位我是第一个经理,这家企业整个员工发展的项目,包括:胜任力模型、员工领导力、企业变革的发展、代际发展,都是她从零到一做出来的。

好了,如果你是个来访者,要进车企,找她做咨询,她收点咨询费,是不是很靠谱?

她把自己企业的员工发展从零做起来,对自己的企业,同类型的车企,以及外资企业的员工发展项目,员工如何进入,如何发展,是不是很有经验?

结果她咨询时就不用这些经验,非要套学来的生涯工具模型。然后这些工具模型开始用当然生疏了。

可人家来找她咨询,是想从她的经验上取取经的。

这不就是“邯郸学步”吗?

很多时候,咨询师的职场经验是重点内容,而学习到的咨询方法,咨询流程,咨询状态是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过去,一个人找你咨询职业,你可能会直接给建议,给评价;学了咨询的技术,你会用一些更让对方接受的方式来提供方案,推进行动。

但该提供经验,还是要提供经验。

我们复习一下“郑人买履”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学习了咨询的老师在微信里问我:

老师,霍兰德代码是ESR,怎么职业定位?

老师,他测的是ISFJ啊,怎么咨询时定位的职业他都觉得不对?

老师,他的DISC测的是D型人格啊,怎么咨询时很佛系的样子,什么都“还行”“挺好”

这是不是郑人买履的问题?

我们拿各种人格测评工具,让来访者测,测出一个结果,于是这个结果就是那把尺子。

等到来访者坐在你的面前,你看到了他的样子,你观察他的行为,跟他聊他的故事,结果发现,好像跟那把尺子不太一样。

你信那把尺子,还是信他?

你咨询的客户是一个人,一个充满着过往经历,一天天生活到现在的人,他们不是一把尺。

尺子的好处是什么?是有刻度,有标准,有测量方法。

但是,尺子再有刻度和标准,脚和鞋的接触才是最直接的。

正常的买鞋方法:用尺子量出尺码,但面对真实的鞋,用脚去量,同时校准尺子的尺码。

正常的咨询方法:用测评量出类型,但面对真实的来访者,用眼睛、用语言、用大脑、用心去观察体会,同时校准测评的结果。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韩非子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讽喻过于看重华丽辞藻,却写不出真实内涵文章的文人。

但是,站在咨询角度,韩非子这个故事却是相反的道理。

有没有想过,恰恰是因为这个盒子,楚国人和郑国人才能建立交易,才能成交。

我们看那些日式的伴手礼、小食,外包装都十分精致。正是这份精致,才会赏心悦目,才会去买,去品尝。

西餐有个讲究,叫:美食、美器、美景、美味。

要高雅的环境,每道菜都排盘独具特色,装在闪着各种光芒的不同器皿里,然后再尝到美味。

日餐也是如此,我去日本吃过一次怀石料理。一共十几道菜,每道都是一点,看上去极有美感,装在不同盘、盒、碟的器皿里,放嘴里慢慢品尝。

这跟蹲在邻家门口的板凳上端一碗刀削面的感觉必然是不一样的。

而咨询,恰恰需要有精美的椟。

咨询里的“椟”,指的是流程和结构。

咨询师要清楚,刚约咨询时,要跟来访者交待什么,请来访者填写什么。

咨询中,要怎么寒暄,怎么称呼对方,怎么开启话题,开始时怎么提问了解背景,中间怎么介入干预,最后怎么推进计划,结束时怎么总结评估。

这每一步,都有设计好的框架和语言体系。

这个“椟”做好了,我们跟对方的信任关系才会建立起来。来访者才能看到清晰的结构和逻辑。他会因为这个“椟”而认为咨询是专业的。

有了“椟”,代表专业;有了“珠”,代表经验和有效。

这个交换才成立。

这个问题不是成语,而是来自《三国演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里的一段对话。

张昭:“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张昭说你刘备既然这么厉害,又得了你诸葛亮这个大神,自然可以灭曹操,为何还一次次败。

诸葛亮用了一个比喻:他说一个病人得了大病,伤了元气,猛药可以治,但是得先用小米粥和补元气的药养好身体,然后再用肉食补,用猛药治。

我的母亲生病住院,遇到一个同床,住了一个星期,医生让她回去了,说她贫血,没法手术切肿瘤。先补血。

来访者找咨询师咨询时,会有个最直接最紧急的问题,比如:马上找到一份工作,快点赚钱还房贷;或者,拿到两个offer,马上做出选择;……

咨询师跟她聊半天,发现她有一些所谓“深层心智模式问题”:缺少自信;总是拖延;不善于深度思考;……

于是就按“治病除根”的套路来聊,结果根没除掉,来访者反而觉得没啥效果。

咨询和看病一样,永远是先救急,后救穷,先治标,后治本。

先把他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处理掉,然后可以提醒他一下:是否发现你的工作中总有一些模式卡住你?我们后边可以聊聊这个。

他愿意聊就聊,不愿意聊,等他意识到了再聊。

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

很多被人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人奴隶因此而获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他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作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

子贡听完,羞愧不已

这个子贡赎人的坑,对于咨询而言就是,“公益免费”

咨询是一个小小的职业领域。

但是既然是职业,就要符合商业社会的基本法则:交换。

来访者用钱交换咨询师的咨询服务。

如果用公益免费来掩盖自己的不自信,其实是对来访者的不负责。

因为当来访者认为找个人咨询可以免费时,

其一、他不会投入,他自己的问题自己就不会去思考和行动,反正他也没花钱;

其二、助长了他的贪欲,既然可以免费咨询,那为何要找收费的。

而这个行为恰恰让这个行业失去前途。

没有人愿意从事职业咨询、生涯咨询这个行业了。

过去,互联网都讲免费的玩法,360还推出一个免费杀毒,把几家杀毒软件公司都干掉了。

但是,“所有命中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这里免费,必然会在那里收钱。

如果哪里都免费,必然就变成死海一滩。

你做咨询,也许最开始可以公益免a费几个,但超过一定数量,就要开启收费;

当然,也许可以一直免费,但你要设计好你的商业模式,知道在哪里收钱。

有一次在一本杂志里看到一句关于咨询行业的“金句”,它适用于一切咨询行业

我们可以免费为您提供咨询服务,但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请付一下咨询费。

来源:治愈马

原标题:职业咨询师容易掉进的5个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职业咨询师容易掉进的5个坑

讲五个寓言故事,看你喜欢哪个?

这是我在这期咨询师督导营里开的第零节课。

其实,这几个坑意识到了。咨询水平就上去了。

收费咨询就不在话下。

我用五个古代故事来讲述这五个坑,都是大家初中之前就学过的。

我们复习一下“邯郸学步”的故事。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不少咨询师,学了一堆咨询技术,各种咨询套路。

然后来做咨询,直接用技术,但是他发现来访者并不满意。

为什么?

想一想,来访者为什么会找她做咨询?

是因为她新学的咨询技术,还是因为她多年的职场经验?

要知道,很多学习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的老师都是

多年HR,

或者是多年高中大学老师,

或者是多年管理咨询,

或者是多年中层管理者。

之前刚跟一个老师聊,她就对咨询有点发憷,总觉得咨询的不好。

请注意,她是某著名500强车企的大中华区员工发展经理。

我问她一个问题,之前你接替的前经理,他做了什么?

她说:我这个岗位我是第一个经理,这家企业整个员工发展的项目,包括:胜任力模型、员工领导力、企业变革的发展、代际发展,都是她从零到一做出来的。

好了,如果你是个来访者,要进车企,找她做咨询,她收点咨询费,是不是很靠谱?

她把自己企业的员工发展从零做起来,对自己的企业,同类型的车企,以及外资企业的员工发展项目,员工如何进入,如何发展,是不是很有经验?

结果她咨询时就不用这些经验,非要套学来的生涯工具模型。然后这些工具模型开始用当然生疏了。

可人家来找她咨询,是想从她的经验上取取经的。

这不就是“邯郸学步”吗?

很多时候,咨询师的职场经验是重点内容,而学习到的咨询方法,咨询流程,咨询状态是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过去,一个人找你咨询职业,你可能会直接给建议,给评价;学了咨询的技术,你会用一些更让对方接受的方式来提供方案,推进行动。

但该提供经验,还是要提供经验。

我们复习一下“郑人买履”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学习了咨询的老师在微信里问我:

老师,霍兰德代码是ESR,怎么职业定位?

老师,他测的是ISFJ啊,怎么咨询时定位的职业他都觉得不对?

老师,他的DISC测的是D型人格啊,怎么咨询时很佛系的样子,什么都“还行”“挺好”

这是不是郑人买履的问题?

我们拿各种人格测评工具,让来访者测,测出一个结果,于是这个结果就是那把尺子。

等到来访者坐在你的面前,你看到了他的样子,你观察他的行为,跟他聊他的故事,结果发现,好像跟那把尺子不太一样。

你信那把尺子,还是信他?

你咨询的客户是一个人,一个充满着过往经历,一天天生活到现在的人,他们不是一把尺。

尺子的好处是什么?是有刻度,有标准,有测量方法。

但是,尺子再有刻度和标准,脚和鞋的接触才是最直接的。

正常的买鞋方法:用尺子量出尺码,但面对真实的鞋,用脚去量,同时校准尺子的尺码。

正常的咨询方法:用测评量出类型,但面对真实的来访者,用眼睛、用语言、用大脑、用心去观察体会,同时校准测评的结果。

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韩非子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讽喻过于看重华丽辞藻,却写不出真实内涵文章的文人。

但是,站在咨询角度,韩非子这个故事却是相反的道理。

有没有想过,恰恰是因为这个盒子,楚国人和郑国人才能建立交易,才能成交。

我们看那些日式的伴手礼、小食,外包装都十分精致。正是这份精致,才会赏心悦目,才会去买,去品尝。

西餐有个讲究,叫:美食、美器、美景、美味。

要高雅的环境,每道菜都排盘独具特色,装在闪着各种光芒的不同器皿里,然后再尝到美味。

日餐也是如此,我去日本吃过一次怀石料理。一共十几道菜,每道都是一点,看上去极有美感,装在不同盘、盒、碟的器皿里,放嘴里慢慢品尝。

这跟蹲在邻家门口的板凳上端一碗刀削面的感觉必然是不一样的。

而咨询,恰恰需要有精美的椟。

咨询里的“椟”,指的是流程和结构。

咨询师要清楚,刚约咨询时,要跟来访者交待什么,请来访者填写什么。

咨询中,要怎么寒暄,怎么称呼对方,怎么开启话题,开始时怎么提问了解背景,中间怎么介入干预,最后怎么推进计划,结束时怎么总结评估。

这每一步,都有设计好的框架和语言体系。

这个“椟”做好了,我们跟对方的信任关系才会建立起来。来访者才能看到清晰的结构和逻辑。他会因为这个“椟”而认为咨询是专业的。

有了“椟”,代表专业;有了“珠”,代表经验和有效。

这个交换才成立。

这个问题不是成语,而是来自《三国演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里的一段对话。

张昭:“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张昭说你刘备既然这么厉害,又得了你诸葛亮这个大神,自然可以灭曹操,为何还一次次败。

诸葛亮用了一个比喻:他说一个病人得了大病,伤了元气,猛药可以治,但是得先用小米粥和补元气的药养好身体,然后再用肉食补,用猛药治。

我的母亲生病住院,遇到一个同床,住了一个星期,医生让她回去了,说她贫血,没法手术切肿瘤。先补血。

来访者找咨询师咨询时,会有个最直接最紧急的问题,比如:马上找到一份工作,快点赚钱还房贷;或者,拿到两个offer,马上做出选择;……

咨询师跟她聊半天,发现她有一些所谓“深层心智模式问题”:缺少自信;总是拖延;不善于深度思考;……

于是就按“治病除根”的套路来聊,结果根没除掉,来访者反而觉得没啥效果。

咨询和看病一样,永远是先救急,后救穷,先治标,后治本。

先把他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处理掉,然后可以提醒他一下:是否发现你的工作中总有一些模式卡住你?我们后边可以聊聊这个。

他愿意聊就聊,不愿意聊,等他意识到了再聊。

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

很多被人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人奴隶因此而获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他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作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

子贡听完,羞愧不已

这个子贡赎人的坑,对于咨询而言就是,“公益免费”

咨询是一个小小的职业领域。

但是既然是职业,就要符合商业社会的基本法则:交换。

来访者用钱交换咨询师的咨询服务。

如果用公益免费来掩盖自己的不自信,其实是对来访者的不负责。

因为当来访者认为找个人咨询可以免费时,

其一、他不会投入,他自己的问题自己就不会去思考和行动,反正他也没花钱;

其二、助长了他的贪欲,既然可以免费咨询,那为何要找收费的。

而这个行为恰恰让这个行业失去前途。

没有人愿意从事职业咨询、生涯咨询这个行业了。

过去,互联网都讲免费的玩法,360还推出一个免费杀毒,把几家杀毒软件公司都干掉了。

但是,“所有命中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这里免费,必然会在那里收钱。

如果哪里都免费,必然就变成死海一滩。

你做咨询,也许最开始可以公益免a费几个,但超过一定数量,就要开启收费;

当然,也许可以一直免费,但你要设计好你的商业模式,知道在哪里收钱。

有一次在一本杂志里看到一句关于咨询行业的“金句”,它适用于一切咨询行业

我们可以免费为您提供咨询服务,但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请付一下咨询费。

来源:治愈马

原标题:职业咨询师容易掉进的5个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