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标普被罚15亿美元 但信用评级业“黑幕”远未根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标普被罚15亿美元 但信用评级业“黑幕”远未根除

全球最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同意缴纳高达15亿美元的罚金,以了结美国政府针对其夸大证券信用评级引发2008年次贷危机的指控。但人们对根除信用评级行业的“黑幕”并不抱有信心。

图片来源:网络

2月3日,全球最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与美国政府达成了庭外和解,同意缴纳高达15亿美元的罚金,以了结美国司法部和州检察机构针对其夸大证券信用评级引发2008年次贷危机的指控。

据彭博社报道,这次标准普尔与美国政府的和解标志着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清理”活动接近尾声。金融危机前,标准普尔出于对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夸大了信用违约掉期和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评级,但这些产品在本质上却带有很大风险。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最大规模罚款。根据协议细节,标准普尔将向美国司法部支付6.875亿美元,并向美国19个州的地方检察机构支付等额罚金。另外,标准普尔还要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支付1.25亿美元的补偿。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作为妥协,美国政府也会放弃让标准普尔公司认罪的要求,从而降低了该公司在未来遭遇进一步起诉的可能性。

标准普尔是美国麦格劳-希尔集团(McGraw-Hill)旗下子公司,后者业务包括教育、出版、广播及财经商业服务等。15亿美元罚款相当于麦格劳-希尔集团年收入的30%。

美国司法部总检察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说,标准普尔的领导层无视资深分析师对一些表现较差的金融产品不适合获得最高信用评级的警告,这些金融产品的崩溃引发了大规模信贷恐慌,导致个人投资者受到毁灭性打击,甚至将一些强大的投资银行置于险境。

《华尔街日报》援引文件称,标准普尔内部审计负责人经常向同事抱怨,公司高层不让她下调次贷相关债券的评级,因为他们担心标准普尔的评级业务会受到不利影响。2004年,标准普尔还曾改变对复杂高风险证券的评级模式,其“明显目的”是将评级调高2-3级,从而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

这与标准普尔几年前的解释构成了鲜明对比。次贷危机发生后,标准普尔曾经反复表示,自己未能完全预测到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状况的迅速恶化,并否认存在任何欺诈行为。

不过,在标准普尔达成庭外和解的消息出炉后,麦格劳-希尔集团股票收盘仍上涨4%,至93.98美元。这一迹象或许意味着,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认为这种巨额罚款并不会对标准普尔乃至麦格劳-希尔集团今后的业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侧面看,这或许也意味着人们对根除信用评级行业的“黑幕”并不抱有信心。

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在结案后表示,司法部不会容忍类似的行为再次发生。但实际上,在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间,标准普尔已经有这种行为了,而且还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处罚。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两周前公布的一份标准普尔与SEC达成的法律和解协议显示,这家全球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直到去年夏天还在不实表述其在为抵押贷款证券作评级时的严格谨慎程度。SEC执法部主任安德鲁·塞雷斯尼(Andrew Ceresney)称,标准普尔在文化上存在深层次的失败,而且未能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

当然,投资者本身也存在问题。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标准普尔存在虚报评级的行为,那么为什么投资者还会相信该公司的评级?彭博社专栏作家Matt Levine在一篇文章中说,这是因为有些投资者希望自己购买的证券同时拥有低风险和高回报,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低风险和高回报。

文章称,标准普尔的业务是推销自己的评级,需要让市场觉得他们的评级是有用的,这相当于一种必要的市场行为。如果有人希望出售一种证券,另外有人希望购买一种证券,但标准普尔却拒绝给出买家和卖家都想要的那个证券评级,那么生意就做不下去了,他们会找其他公司谈业务。

而且,美国司法部指控标准普尔的评级欺骗了那些购买了次贷相关证券的银行。但在这些银行中,许多也是次贷相关证券的发行人或承销商。这等于是说,这些银行在标准普尔的帮助下自己骗了自己,银行需要高回报的资产,但按照美国政府的监管法规,银行不能有太多这类资产,因为这样的话银行风险会变得过高。于是一些银行想出了办法,如果标准普尔给出的评级是AAA,在政府那里就说得通了。

从侧面来看,美国政府也有责任,因为他们规定银行的某些资产需要有高评级,同时却又允许标准普尔这样的商业公司来给出评级。这就产生了利益冲突,给信用评级行业带来了混乱,自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目前,在标准普尔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后,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已经受到更多关注。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近来联邦检察官已约谈过穆迪高管,但穆迪在旷日持久的调查之后是否会被起诉,目前尚不明朗。但不管穆迪会不会被起诉,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的混乱和利益冲突现象似乎还要持续下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标普被罚15亿美元 但信用评级业“黑幕”远未根除

全球最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同意缴纳高达15亿美元的罚金,以了结美国政府针对其夸大证券信用评级引发2008年次贷危机的指控。但人们对根除信用评级行业的“黑幕”并不抱有信心。

图片来源:网络

2月3日,全球最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与美国政府达成了庭外和解,同意缴纳高达15亿美元的罚金,以了结美国司法部和州检察机构针对其夸大证券信用评级引发2008年次贷危机的指控。

据彭博社报道,这次标准普尔与美国政府的和解标志着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清理”活动接近尾声。金融危机前,标准普尔出于对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夸大了信用违约掉期和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评级,但这些产品在本质上却带有很大风险。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最大规模罚款。根据协议细节,标准普尔将向美国司法部支付6.875亿美元,并向美国19个州的地方检察机构支付等额罚金。另外,标准普尔还要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支付1.25亿美元的补偿。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作为妥协,美国政府也会放弃让标准普尔公司认罪的要求,从而降低了该公司在未来遭遇进一步起诉的可能性。

标准普尔是美国麦格劳-希尔集团(McGraw-Hill)旗下子公司,后者业务包括教育、出版、广播及财经商业服务等。15亿美元罚款相当于麦格劳-希尔集团年收入的30%。

美国司法部总检察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说,标准普尔的领导层无视资深分析师对一些表现较差的金融产品不适合获得最高信用评级的警告,这些金融产品的崩溃引发了大规模信贷恐慌,导致个人投资者受到毁灭性打击,甚至将一些强大的投资银行置于险境。

《华尔街日报》援引文件称,标准普尔内部审计负责人经常向同事抱怨,公司高层不让她下调次贷相关债券的评级,因为他们担心标准普尔的评级业务会受到不利影响。2004年,标准普尔还曾改变对复杂高风险证券的评级模式,其“明显目的”是将评级调高2-3级,从而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

这与标准普尔几年前的解释构成了鲜明对比。次贷危机发生后,标准普尔曾经反复表示,自己未能完全预测到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状况的迅速恶化,并否认存在任何欺诈行为。

不过,在标准普尔达成庭外和解的消息出炉后,麦格劳-希尔集团股票收盘仍上涨4%,至93.98美元。这一迹象或许意味着,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认为这种巨额罚款并不会对标准普尔乃至麦格劳-希尔集团今后的业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侧面看,这或许也意味着人们对根除信用评级行业的“黑幕”并不抱有信心。

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在结案后表示,司法部不会容忍类似的行为再次发生。但实际上,在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间,标准普尔已经有这种行为了,而且还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处罚。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两周前公布的一份标准普尔与SEC达成的法律和解协议显示,这家全球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直到去年夏天还在不实表述其在为抵押贷款证券作评级时的严格谨慎程度。SEC执法部主任安德鲁·塞雷斯尼(Andrew Ceresney)称,标准普尔在文化上存在深层次的失败,而且未能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

当然,投资者本身也存在问题。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标准普尔存在虚报评级的行为,那么为什么投资者还会相信该公司的评级?彭博社专栏作家Matt Levine在一篇文章中说,这是因为有些投资者希望自己购买的证券同时拥有低风险和高回报,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低风险和高回报。

文章称,标准普尔的业务是推销自己的评级,需要让市场觉得他们的评级是有用的,这相当于一种必要的市场行为。如果有人希望出售一种证券,另外有人希望购买一种证券,但标准普尔却拒绝给出买家和卖家都想要的那个证券评级,那么生意就做不下去了,他们会找其他公司谈业务。

而且,美国司法部指控标准普尔的评级欺骗了那些购买了次贷相关证券的银行。但在这些银行中,许多也是次贷相关证券的发行人或承销商。这等于是说,这些银行在标准普尔的帮助下自己骗了自己,银行需要高回报的资产,但按照美国政府的监管法规,银行不能有太多这类资产,因为这样的话银行风险会变得过高。于是一些银行想出了办法,如果标准普尔给出的评级是AAA,在政府那里就说得通了。

从侧面来看,美国政府也有责任,因为他们规定银行的某些资产需要有高评级,同时却又允许标准普尔这样的商业公司来给出评级。这就产生了利益冲突,给信用评级行业带来了混乱,自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目前,在标准普尔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后,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已经受到更多关注。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近来联邦检察官已约谈过穆迪高管,但穆迪在旷日持久的调查之后是否会被起诉,目前尚不明朗。但不管穆迪会不会被起诉,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的混乱和利益冲突现象似乎还要持续下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