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 正报批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 正报批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农业农村部7月24日上午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介绍长江江豚尚未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

于康震介绍,长江江豚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发布会上,于康震表示长江江豚尚未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农业农村部正在跟国家林业局进行会签,上报国务院批准。一旦有最新消息,将第一时间公布。

于康震还介绍了长江江豚的“升级”过程。1988年,中国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农业部与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江豚的濒危程度和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2017年5月,原农业部长江办在上海组织了专家,对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了专题认证。2017年年底,原农业部通过部常务会议,决定报请国务院将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会上,于康震介绍到,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干流内长江江豚喜好分布在坡度平缓的自然岸带或洲滩,种群呈现围绕沙洲分布的特征。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于康震指出,为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急剧下降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先后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处长江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故道建立了4处迁地保护区,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离体细胞培养和保存等研究工作。

目前天鹅洲保护区的迁地种群已从1990年投放的5头增长至接近80头,何王庙及安庆西江两处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也分别达到14头、22头,当前整个迁地保护的江豚群体数量超过100头,每年有10头左右的幼豚出生,说明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同时,我们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保种群体,其中,1999年从湖北天鹅洲保护区引入武汉白鱀豚馆的雌豚于2005年成功诞下幼豚“淘淘”,“淘淘”也创造了人工繁殖淡水豚类生存时间最长的科学记录,之后人工环境中的长江江豚保种群体多次成功繁育,标志着我国在人工驯养环境下长江江豚的繁育取得重要突破。

于康震强调,尽管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其种群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未改变,针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仍需加强。在此形势下,我部将依照《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开展以下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工作,制定固定的考察机制,定期跟踪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切实做好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第二,积极推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新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和推动长江江豚进水族馆,扩大迁地种群数量,降低系统性风险;第三,加强个体交流,强化遗传多样性管理,提高种质质量;第四,稳步推进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研究,开展长江江豚遗传物质保存,实现多层次、多途径的长江江豚保护策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 正报批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农业农村部7月24日上午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介绍长江江豚尚未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

于康震介绍,长江江豚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发布会上,于康震表示长江江豚尚未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农业农村部正在跟国家林业局进行会签,上报国务院批准。一旦有最新消息,将第一时间公布。

于康震还介绍了长江江豚的“升级”过程。1988年,中国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农业部与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江豚的濒危程度和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2017年5月,原农业部长江办在上海组织了专家,对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了专题认证。2017年年底,原农业部通过部常务会议,决定报请国务院将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会上,于康震介绍到,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干流内长江江豚喜好分布在坡度平缓的自然岸带或洲滩,种群呈现围绕沙洲分布的特征。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于康震指出,为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急剧下降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先后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处长江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故道建立了4处迁地保护区,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离体细胞培养和保存等研究工作。

目前天鹅洲保护区的迁地种群已从1990年投放的5头增长至接近80头,何王庙及安庆西江两处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也分别达到14头、22头,当前整个迁地保护的江豚群体数量超过100头,每年有10头左右的幼豚出生,说明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同时,我们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保种群体,其中,1999年从湖北天鹅洲保护区引入武汉白鱀豚馆的雌豚于2005年成功诞下幼豚“淘淘”,“淘淘”也创造了人工繁殖淡水豚类生存时间最长的科学记录,之后人工环境中的长江江豚保种群体多次成功繁育,标志着我国在人工驯养环境下长江江豚的繁育取得重要突破。

于康震强调,尽管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其种群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未改变,针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仍需加强。在此形势下,我部将依照《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开展以下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工作,制定固定的考察机制,定期跟踪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切实做好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第二,积极推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新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和推动长江江豚进水族馆,扩大迁地种群数量,降低系统性风险;第三,加强个体交流,强化遗传多样性管理,提高种质质量;第四,稳步推进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研究,开展长江江豚遗传物质保存,实现多层次、多途径的长江江豚保护策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