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多所高校施行“零门槛”转专业制度 专家:需因校制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多所高校施行“零门槛”转专业制度 专家:需因校制宜

近年来,不少国内高校开始探索“零门槛”转专业的制度,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等等,都试图把二次选择权交给学生,缓解“转专业难”的现象。对此,专家建议,“高校应因校制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公布的今年本科招生计划显示“新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零门槛’申请转专业,经考核同意后在第三学期转入新专业学习,自主选择毕业时间”。

这并非是第一所实施该项制度的高校。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高校在制定转专业制度时,往往对学生的绩点或者排名有所要求。近年来,不少国内高校开始探索“零门槛”转专业的制度,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等等,都试图把二次选择权交给学生,缓解“转专业难”的现象。

北京科技大学每年有近300名在校生成功转专业,转成率约80%。“在大类招生改革力度逐步加大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坚持宽松转专业政策,转专业零门槛不设限,给考生更多专业选择权。”北京科技大学招办主任王占奎说。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改革组组长谭松华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表示支持,“学生转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是非常正常的,原则上来讲学校应该支持这种转专业的合理要求”。

其实早在2013年,西北农林大学就修订了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除特殊类型招生、定向招生录取的学生外,其他在校在籍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均可提交转专业申请。从2013开始,该校每年转专业人数稳定在500人左右,占申请人数的80%以上,占当年一年级在校生人数的9%左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认为,“零门槛转专业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不仅弥补了其高考志愿填报对专业了解不深入、对自身兴趣爱好认识不到位、高考招生时专业调剂造成的遗憾,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大类招生做铺垫

为了对无条件转专业政策进行完善,使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各专业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机制,使学生入校后在专业大类学习1至2年,对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再针对性地选择专业。

罗军告诉界面新闻:“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在大类招生所包含的专业范围内先进行,但并不影响转专业本身,学生在分流前、后都可申请转专业”。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一次举行了分流咨询。2017年招生时,北航将70多个专业“打包”为四个大类:工科试验班(航空航天类)、工科试验班(信息类)、理科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每个大类都有最少四个、多达十个学院可供选择。大一选学院,大二选专业,原先高考时一蹴而就的选择推延到了大一大二的全过程。

“高中生不可能对专业了解详尽,无论是转专业零门槛还是大类招生,目的都是保障学生意愿,拓宽发展的基础。”北航招办主任马进喜表示。

转专业制度需因校制宜

尽管“零门槛”转专业的制度已经逐渐推广,但不少学者也提出了顾虑。“高校还是应该因校制宜,如果要施行‘零门槛’转专业,高校也需要有相应条件支撑,如果学校存在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可能会导致学生转专业时追捧热门专业,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甚至使得学校专业严重失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

对此,他建议,高校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要在各专业的建设上花更多的功夫,促进人才培养结构更合理。

另外,熊丙奇认为,在转专业不设限的情况下,学校还应更多考虑后续考量的问题,比如:如何考察学生专业能力是否匹配,如何评估专业调整的实际效果,如何调整师资等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多所高校施行“零门槛”转专业制度 专家:需因校制宜

近年来,不少国内高校开始探索“零门槛”转专业的制度,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等等,都试图把二次选择权交给学生,缓解“转专业难”的现象。对此,专家建议,“高校应因校制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公布的今年本科招生计划显示“新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零门槛’申请转专业,经考核同意后在第三学期转入新专业学习,自主选择毕业时间”。

这并非是第一所实施该项制度的高校。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高校在制定转专业制度时,往往对学生的绩点或者排名有所要求。近年来,不少国内高校开始探索“零门槛”转专业的制度,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等等,都试图把二次选择权交给学生,缓解“转专业难”的现象。

北京科技大学每年有近300名在校生成功转专业,转成率约80%。“在大类招生改革力度逐步加大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坚持宽松转专业政策,转专业零门槛不设限,给考生更多专业选择权。”北京科技大学招办主任王占奎说。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改革组组长谭松华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表示支持,“学生转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是非常正常的,原则上来讲学校应该支持这种转专业的合理要求”。

其实早在2013年,西北农林大学就修订了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除特殊类型招生、定向招生录取的学生外,其他在校在籍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均可提交转专业申请。从2013开始,该校每年转专业人数稳定在500人左右,占申请人数的80%以上,占当年一年级在校生人数的9%左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认为,“零门槛转专业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不仅弥补了其高考志愿填报对专业了解不深入、对自身兴趣爱好认识不到位、高考招生时专业调剂造成的遗憾,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大类招生做铺垫

为了对无条件转专业政策进行完善,使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各专业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机制,使学生入校后在专业大类学习1至2年,对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再针对性地选择专业。

罗军告诉界面新闻:“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在大类招生所包含的专业范围内先进行,但并不影响转专业本身,学生在分流前、后都可申请转专业”。

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一次举行了分流咨询。2017年招生时,北航将70多个专业“打包”为四个大类:工科试验班(航空航天类)、工科试验班(信息类)、理科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每个大类都有最少四个、多达十个学院可供选择。大一选学院,大二选专业,原先高考时一蹴而就的选择推延到了大一大二的全过程。

“高中生不可能对专业了解详尽,无论是转专业零门槛还是大类招生,目的都是保障学生意愿,拓宽发展的基础。”北航招办主任马进喜表示。

转专业制度需因校制宜

尽管“零门槛”转专业的制度已经逐渐推广,但不少学者也提出了顾虑。“高校还是应该因校制宜,如果要施行‘零门槛’转专业,高校也需要有相应条件支撑,如果学校存在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可能会导致学生转专业时追捧热门专业,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甚至使得学校专业严重失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

对此,他建议,高校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要在各专业的建设上花更多的功夫,促进人才培养结构更合理。

另外,熊丙奇认为,在转专业不设限的情况下,学校还应更多考虑后续考量的问题,比如:如何考察学生专业能力是否匹配,如何评估专业调整的实际效果,如何调整师资等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