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好设计,坏设计与丑设计:宝类产品的成功与出行产品的尴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好设计,坏设计与丑设计:宝类产品的成功与出行产品的尴尬

要考虑用户、需求和场景。

作者:汪晨

注定成功的产品设计总有相似的理念和执行力,注定失败的设计却各有各的苦衷和致命伤,而那些好心办坏事的设计,分析其成败的心得简直能顶得上半部“人性百科全书”。

优秀的设计以人为本,直面人性的方方面面,既是一种帮助人们延续良好习惯的激励器,又像是一个为日常中可能出现的疏忽怠惰查缺补漏的“救火队员”,同时更善于利用“大多数”习惯的力量产生规模上的巨大边际效益。比如曾经的宝类产品抓住了生活中“攒着不能生钱,花掉觉得浪费”的小额零钱理财需求,形成了资金长尾汇集,完成了互联网化的社会中“蚂蚁雄兵”般的伟业。

而实际上早在2004年,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便已洞察到类似的需求和场景,其理财经理和产品研发人员共同合作,通过对十几位家庭女性消费规划长达近一年的持续观察,发现不少女性虽然都有储蓄的意愿,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而无法存下资金。洞悉这一痛点后,该行推出了一项创新产品——keep the change 零钱转存:客户使用支票账户进行消费时,银行会划走一个略高于消费额的最小整数,余下的零头会自动从客户的支票账户进入储蓄账户中。比如,一杯咖啡卖3.43美元,银行就会划走4美元,将差额(57美分)存入客户的储蓄账户。这个零头转存的产品设计正如滚雪球的宝类产品一样,帮助美国银行赢得了1200万个新客户和31亿美元的新增存款。

失败的设计倒不是为了以人为敌——只是他们成功地达成了这一点。生活中的烂设计不胜枚举,,一般来讲,不长眼的产品设计者跳进伪用户、伪需求、伪场景任何一个坑(有的时候是三坑同跳),最终的产品便只有一个下场——盲人瞎马暴雨夜走山路,站得越高跑得越快结局越惨。

介于好设计和坏设计之间的,还有一类丑设计:明明每一个环节都精确琢磨,结果也并非一败涂地,但用户体验生涩,尤其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会加重设计纰漏带来的不适感,就像内衬做得不好的高跟鞋,走多了才发现磨脚。

比如某手机首推的Face ID用户识别与解锁,初见觉得高大上,但实际上“刷脸”似乎并不适用于用户与移动设备的互动:“刷脸”需要两个动作:拿起手机,对准前置摄像头获取生物识别信息,而过去的指纹识别与之相比只需要“半个”动作,用手指找到HOME键并识别,这时候“刷脸”反而将移动设备与用户互动的机动性拉低到了对着门禁打卡解锁的级别。

在金融支付产品的设计中,同样有错误估计具体场景中用户操作难度的尴尬案例,比如被国内公交运营方寄希望于替代交通卡履行出行付费使命的各种二维码支付产品。公交付费是一个最典型的快速高频支付场景,就像大多数人在使用实体交通卡时根本没时间分辨到“嘀”的一声当中包含了多少交易信息匹配、通过划款认证的交易流程——而产品设计者万万不能忽略其中的复杂性,但他们当中有些人似乎确实轻视了这一点。因此我们看到,目前最主流的移动端公交支付产品的使用流程是:解锁手机-找到并打开相关APP-调出支付二维码-对准车站终端扫码,即使不考虑国内地铁安检现场布局、地下通道手机信号等可以被人为改进的因素,地铁车站不可避免的巨大的人流量也对用户无论在移动或驻足中完成扫码过闸的前期准备动作产生了压力。如果仅仅看到现代都市出行人群手机不离身的行为特征而花大力气搭建基于手机的交通支付产品,那么在最接近于从前交通卡“一触即付”高效流程的NFC方案成熟之前,倒不如开发一些可以插交通卡的周边手机壳更适用于这个具体场景一些。

事实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经典三问已经对产品设计的三要素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即用户、需求和场景,所以说:“不懂一些哲学的产品设计者一定不是好的用户之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好设计,坏设计与丑设计:宝类产品的成功与出行产品的尴尬

要考虑用户、需求和场景。

作者:汪晨

注定成功的产品设计总有相似的理念和执行力,注定失败的设计却各有各的苦衷和致命伤,而那些好心办坏事的设计,分析其成败的心得简直能顶得上半部“人性百科全书”。

优秀的设计以人为本,直面人性的方方面面,既是一种帮助人们延续良好习惯的激励器,又像是一个为日常中可能出现的疏忽怠惰查缺补漏的“救火队员”,同时更善于利用“大多数”习惯的力量产生规模上的巨大边际效益。比如曾经的宝类产品抓住了生活中“攒着不能生钱,花掉觉得浪费”的小额零钱理财需求,形成了资金长尾汇集,完成了互联网化的社会中“蚂蚁雄兵”般的伟业。

而实际上早在2004年,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便已洞察到类似的需求和场景,其理财经理和产品研发人员共同合作,通过对十几位家庭女性消费规划长达近一年的持续观察,发现不少女性虽然都有储蓄的意愿,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而无法存下资金。洞悉这一痛点后,该行推出了一项创新产品——keep the change 零钱转存:客户使用支票账户进行消费时,银行会划走一个略高于消费额的最小整数,余下的零头会自动从客户的支票账户进入储蓄账户中。比如,一杯咖啡卖3.43美元,银行就会划走4美元,将差额(57美分)存入客户的储蓄账户。这个零头转存的产品设计正如滚雪球的宝类产品一样,帮助美国银行赢得了1200万个新客户和31亿美元的新增存款。

失败的设计倒不是为了以人为敌——只是他们成功地达成了这一点。生活中的烂设计不胜枚举,,一般来讲,不长眼的产品设计者跳进伪用户、伪需求、伪场景任何一个坑(有的时候是三坑同跳),最终的产品便只有一个下场——盲人瞎马暴雨夜走山路,站得越高跑得越快结局越惨。

介于好设计和坏设计之间的,还有一类丑设计:明明每一个环节都精确琢磨,结果也并非一败涂地,但用户体验生涩,尤其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会加重设计纰漏带来的不适感,就像内衬做得不好的高跟鞋,走多了才发现磨脚。

比如某手机首推的Face ID用户识别与解锁,初见觉得高大上,但实际上“刷脸”似乎并不适用于用户与移动设备的互动:“刷脸”需要两个动作:拿起手机,对准前置摄像头获取生物识别信息,而过去的指纹识别与之相比只需要“半个”动作,用手指找到HOME键并识别,这时候“刷脸”反而将移动设备与用户互动的机动性拉低到了对着门禁打卡解锁的级别。

在金融支付产品的设计中,同样有错误估计具体场景中用户操作难度的尴尬案例,比如被国内公交运营方寄希望于替代交通卡履行出行付费使命的各种二维码支付产品。公交付费是一个最典型的快速高频支付场景,就像大多数人在使用实体交通卡时根本没时间分辨到“嘀”的一声当中包含了多少交易信息匹配、通过划款认证的交易流程——而产品设计者万万不能忽略其中的复杂性,但他们当中有些人似乎确实轻视了这一点。因此我们看到,目前最主流的移动端公交支付产品的使用流程是:解锁手机-找到并打开相关APP-调出支付二维码-对准车站终端扫码,即使不考虑国内地铁安检现场布局、地下通道手机信号等可以被人为改进的因素,地铁车站不可避免的巨大的人流量也对用户无论在移动或驻足中完成扫码过闸的前期准备动作产生了压力。如果仅仅看到现代都市出行人群手机不离身的行为特征而花大力气搭建基于手机的交通支付产品,那么在最接近于从前交通卡“一触即付”高效流程的NFC方案成熟之前,倒不如开发一些可以插交通卡的周边手机壳更适用于这个具体场景一些。

事实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经典三问已经对产品设计的三要素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即用户、需求和场景,所以说:“不懂一些哲学的产品设计者一定不是好的用户之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