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阳光城“双斌”:要做大企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阳光城“双斌”:要做大企业

“双斌”已成为业内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刚刚履新阳光城一年,两位却将此处当做职场的最后一站。

文/黎倩

采访“双斌”的前几天,重读了那本《1000天》,希望在访问过程中求证些什么。

电梯越过员工和管理层的办公楼层,停在了阳光控股大厦的顶楼,这是阳光城用于接待客人的地方,面积足有一两百平方米。和大堂现代化的装修风格不同,这里的一切都偏中国风,木质家具搭配陶瓷饰品,古朴、素雅,十分大气,是林腾蛟的风格。

工作人员说,老板的国学造诣非常高,对阳明心学、道德经都很有研究,很多时候讲的典故他们都不明白——这与我们想象中的资本并购高手形象大相径庭。

走过可供三五人谈天的榻榻米茶座间,我们被引至一间开阔的会客室,这里视野极好,可以居高临下俯瞰黄浦江的风光。采访那天,窗外飘着细雨,望眼看去,江上薄雾轻扬,我们被吸引住了。

没有时间细细品味美景,朱荣斌和吴建斌准时来到了会客室,采访前,朱荣斌刚从上一工作地点赶来,没有休息,不停工作是他的日常。

八人座的木质长桌,我们相对而坐。两人不约而同地穿着同款蓝格子衬衣,却是截然不同的味道,朱荣斌意气风发,年长十岁的吴建斌则沉稳内敛。在地产界,博士出身的吴建斌和清华硕士毕业的朱荣斌是典型的企业精英。

“你们办公的地方是我第一段职业生涯做的,我在这个楼里当了五六年的总经理。”交换名片时,朱荣斌发现了我们和他的这一层渊源。

他口中的这栋楼位于广州市核心城区,是中海进入广州后参与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时间要追溯至1996年,那时朱荣斌刚从清华毕业,担任的是工程师。巧合的是,我们位于香港的办公室离吴建斌任职的中海大厦也很近。

中海是两人职业生涯的起点,至今他们仍以中海基因自居,而非碧桂园。不同的是,朱荣斌入职时,吴建斌早已是集团领导。在中海的13年,是朱荣斌时间最长的一段职场生涯,随后他便转战富力;吴建斌则坚持了30年,位居中海常务董事兼财务总监。

直到2014年,两人才再次发生交集,成为碧桂园联席总裁的第二年,朱荣斌亲自找来这位几年没见的老领导,进而触发了吴建斌的第一次跳槽。

经历职场的起承转合,如今,“双斌”已成为业内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刚刚履新阳光城一年,两位却将此处当做职场的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

“什么都可以问”,吴建斌开门见山。于是,果断抛出了关于《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的疑问:是否受到过阻拦?也许在各种场合里,他早已被问了千百次。

吴建斌笑了笑说:“我进碧桂园时,就提出写一本关于碧桂园的书。杨主席是答应的。一路还挺关心的。”

朱荣斌把话接过去,说:“杨主席其实蛮认可这本书的。这本书定稿前杨老板和一些高管就看过,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吴总对杨老板、杨惠妍非常尊敬,也非常欣赏。原来这本书的名字叫《下一盘大棋》。”

无论在书中还是私下,吴建斌都称杨国强为杨主席。而在几个月前,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市场上所有供货一度被买断,还有人曾揣测是因为他和杨国强的关系不和。

吴建斌随即和我们说起了他进入碧桂园的一些事,那是他和朱荣斌的上一站。

“是他(朱荣斌)亲自跟我谈的,说'老领导,几年没见面了,请你吃顿饭'。吃饭的时候说,我们杨主席想见你,说交个朋友,这一交就交上了。”这与书中的阐述基本一致。

那是2014年,吴建斌入职中海的第30年,放弃最受市场认可的央企,加入一家刚刚冒起、前途未彰的民企,不得不令人佩服杨国强挖人的能力。

书中还提到,吴建斌入职之初,杨国强率全部家人设家宴亲自迎接。

跳出体制内,进入碧桂园,除了展现多年的财务驾驭功力,吴建斌开始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无论是杨国强本人、他的家族,还是他的商业模式,都成为吴建斌笔下的素材。

在《1000天》之前,吴建斌已经出过不少书。1995年,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信息管理的《会计电算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来他还发表过几部长篇财经小说,如《海之子》、《老板迷离》、《博弈》,出版过摄影专辑,如《香港》、《千年牧道》。前几年,他还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剑冰摄影及文学》,笔耕不缀。

想象着一个终日对着各种枯燥数据和报表的财务官,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是如何精准计算出画面的构图。但看起来,他确实乐在其中,比如现在,吴建斌说他也在观察老板林腾蛟。

也许几年后,我们可以期待一本关于阳光城的著作?对此,吴建斌默默一笑,不置可否。

相比之下,朱荣斌则显得正统许多。加入阳光城后,他放弃了许多爱好,“我的业余时间就是批文件。”一旁,吴建斌开始趁机爆料,两位的默契互动令采访气氛变得轻松:

“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不停。”(吴建斌)

“应该说是学习。”(朱荣斌)

“你最近不是要报博士了吗?”(吴建斌)

“我又放弃了……”(朱荣斌)

显然,现实没有给朱荣斌继续深造的时间,除了偶尔在小区里跑步,他的生活几乎被工作塞满。

“我每次跑步都能遇到吴总,所以我们每天在公司共事,回家跑步还要遇到他。”

虽然碧桂园是“双斌”职业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站,但当我们提出林腾蛟请来两位就是要学习碧桂园的说法,吴建斌很快反驳了,并声明他们应该学习的是中海,强调他和朱荣斌身上更多的是中海基因。

“中海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它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对人才很重视,追求的是小步快跑,追求的是利润和回报率,财务稳健。这是所有香港成熟企业的做法。我们要从管理、人才、成本控制这些方面学习中海。”

带着中海的基因,途经碧桂园,才46岁的朱荣斌却把阳光城当成其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肯定最后一站,以后也没人请我了。”身兼阳光城执行董事长和总裁,这样的高度是职业经理人的顶峰。据说,朱荣斌和阳光城的合同也没有具体期限。

一旁的吴建斌则微笑地转移了话题,和我们聊起了他退休后的计划:“我要做的事情很多,脑子里面有几本书也没写完,全停下来了,全部只写了一半。”

心有猛虎

不过,以现在的阳光城来看,朱荣斌和吴建斌还没有停下脚步的可能。随着规模扩张加速,高杠杆率一直是阳光城摘不掉的标签。

询问阳光城的负债是否真如外界所说那么高,并问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将企业陷入危险之地?这一次,吴建斌没有特别明确的回答。

他承认,表面上阳光城的负债率是比较高。整个行业也是如此。

他拿出财务专业上对会计报表的计算法则提醒我们:“房地产行业里会将预收销售款放到负债,这并非真实的负债情况;另外,由于会计结算的滞后性,当下看到的负债率是过去的,不是现在和未来,并没有太多意义。”

实际上,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如果房企将杠杆放大是为买入优质的土地资产,那么这样的杠杆有时越高越好。

吴建斌的语调始终平缓,就像在阐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实。

于是,我们转而聊起了当下的经济形势和中美贸易战。吴建斌在香港工作30年,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谈论这个话题再合适不过。

感慨市场对这次贸易战的悲观态度时,吴建斌突然抬高声调,用一种强烈的语气反问道:“为什么会悲观?为什么敢跟他打?是因为强才跟他打,现在的中国跟10年前完全不同。”

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一晚,美联储正式宣布加息,随后,中国央行也推出了定向降准方案,向市场释放7000亿元流动性。

尽管悲观情绪蔓延,吴建斌依然坚定相信中国经济的上升是无法阻挡的,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市场化,期待市场化的作用发挥余地更大。

对于这个话题,吴建斌似乎更有兴趣,开始侃侃而谈。

他继续以不久前的中兴为例,并认为经历这次事件后,国企会加大改革力度,“救的大方向是对的,无论如何都要救起来,现在才花10亿美金,花20亿美金都值得。因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太艰难,必须有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兴就付出了代价。”

说到这里,吴建斌稍显激动,眼神中流露出少有的犀利。在体制内奋斗了30年,他习惯于从国家层面和战略的角度看待问题,颇具大局观。听他说话,仿佛能看到他内心深处藏着一只猛虎,与印象中的温和、谨慎形成反差。

对于阳光城,吴建斌同样信心十足,并提出了努力冲进前十的目标。我们问他给这个目标定的实现期限是多长,他认为,如果天时地利配合,需要5-10年。

“那时,我推测前十规模至少在5000亿以上。”他补充道,语气笃定。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2017年,阳光城以951亿的销售位列房企18强,2018年上半年则凭借708亿的销售,上升至15位。

阳光城并没有正式公布这个数字,理由是说要低调做事。

有趣的是,朱荣斌并没有给目标设定太多具体的数字,听到老搭档提出的5000亿目标,他立刻谨慎地回应:“这是给我加压力,不能再给我加压力了。我们说的是第一方阵。”

成为大企业

十年对于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来说都是不短的历史周期,规模等表象化的增长背后,林腾蛟需要朱荣斌和吴建斌将阳光城打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

对“双斌”而言,这颇像一副军令状。吴建斌回忆起朱荣斌的一次演讲:“去年6月份加入阳光城的时候,他有一次很精彩的发言,不言败、不成功便成仁,讲得很好,这说明他对每一次的选择很慎重。”

过去一年,两人一直忙于重构阳光城,无论是核心管理层、组织架构、信息化,还是公司的整体战略,一切都是新的。

规模上升、明星经理人,也令外界开始对阳光城重新评估,但在吴建斌眼里,目前的阳光城仍是小企业,周转不够快是他们当下最大的烦恼,“现在我最苦恼的是没供货,只要出来马上就卖光了”。

与大多数房企一样,对于高周转的重要性,吴建斌毫不怀疑,甚至更为极致:“房企必须高周转,房地产最大的风险就是周转太慢,只要是高周转,就是个好企业。”

为了寻找合适的资源,他们最近还远赴西部的城市考察,谈及此,吴建斌告诉我们:“新疆的市场好得不得了!”

据朱荣斌介绍,目前阳光城土储货值达到了5000多亿,年底前最起码得补2000-3000亿回来,但目前手上可售房源存货已不到200亿。

在调控形势、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的夹击下,朱荣斌也承认当下地产行业面临的困难,但自信是他的底色:“只有在这个时候企业和企业才拉得开差距。没有这个危机,我们永远没有赶超的机会,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机会。”

说话时,朱荣斌习惯性地微侧身体,一只手放在桌面,另一只手则靠着座椅手柄,颇有大将风范。加入阳光城的这一年,他给自己和公司打出了90分的高分:“我们集团领导层的团队是很全了,但中层和基层还有差距,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打造。”主张精英治理的阳光城,正在努力打造一支“梦之队”。

在成为大企业的基因中,母公司阳光控股在教育、环保上的产业经验,也是朱荣斌手中的得意王牌。为此,朱荣斌还特地修改了名片,将阳光控股集团旗下的六大产业印在背面,而他和吴建斌也是阳光控股的董事成员,也是林腾蛟主席的全球合伙人。

采访已经持续了3个多小时,茶壶里的水换了几道,依然留有清香,窗外的雨早已停了,凉爽的空气令人舒适。

这是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下午,一楼的大堂空空荡荡,人们尚未从各自的工作中解放,忙碌是地产人的常态。

迈出阳光控股大厦的一刻,心底忽然回想起刚刚吴建斌的一句话:“没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停下脚步。”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阳光城集团执行董事长朱荣斌先生、执行副总裁吴建斌先生的采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大家觉得你们两位是传奇,争议也很大,有很疑问。

吴建斌:什么都可以问。

观点地产新媒体:那天书刚出来,后来马上又收回,是怎么回事?碧桂园不开心了?

吴建斌:也许,也许当时的市场环境不对劲吧。

观点地产新媒体:据说您走的时候是力推要把碧桂园的风控做到极致,要把中海和您自己的思想的严谨性带给碧桂园,但是杨主席好像觉得有一部分是做不了。

吴建斌: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有观点分歧很正常,大家在这个点或者在那个瞬间有分歧是对的,但是大方向是对的,他十分认可。

观点地产新媒体:朱总走了四家公司,这四家公司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为什么每一次会改变一下轨道?

朱荣斌:这说来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追求进步,要保持进取,我觉得我们不光是为自己,在自己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也应该为家庭、为企业、为行业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

观点地产新媒体:阳光城是你最后一站?

朱荣斌:肯定最后一站,以后也没人请我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吴总为什么只签三年?你还是很青春的。

吴建斌:年龄大了。因为我要在有生之年做的事情很多,脑子里面有几本书也没写完,全停下来了,全部只写了一半。

当然我现在不考虑这个,现在是一心一意跟荣斌把阳光城从小做到大,10年之内要把它变成十强之一。

我们在中海把中海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在碧桂园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现在在这里也要把阳光城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没有三年五年根本是完不成这种艰巨的任务。

观点地产新媒体:到时候十强的规模是多大?

吴建斌:至少5000亿。

朱荣斌:这是给我加压力,不能再给我加压力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大家说林总把你们挖过来,目的就是要你和朱总一起让阳光城上一个非常快的轨道。

吴建斌:我们两个的基因是中海基因更多一些,我在中海待了30年,荣斌在里面应该是待了十多年,他也年轻,才40岁多一点。

我觉得中海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市场化程度很高,对人才很重视,追求的是小步快跑,追求的是品质第一,追求的是利润的回报率,财务稳健。

我们要从管理、人才、成本控制这些方面学习中海,但是在另外一方面,高周转也是我们推进企业发展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可以说碧桂园适合,可以说别的地产行业的公司都适合。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好像不高周转都不行了。

吴建斌:房地产企业必须高周转,房地产最大的风险就是周转太慢,只要是高周转,就是个好企业,越高周转,速度越快,你的风险就能化解。而且它不存在停下来,这个事情是越做越极致的,管理的衔接卡得越来越紧。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的金融调控相对是比较严的一年,中美贸易战升级,大家都非常悲观,您觉得阳光城危险吗?

吴建斌:我在碧桂园那本书里面是这么写的,杨主席当时这么讲,一个企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外边的市场环境有机会的情况下,要努力去做,外围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没得做的时候就耐心地等待。

他这句话很辩证,其实阳光城也是这样,目前这个环境有没有得做,我们要问一问,我的观察是机会来了。像我们现在走进西部的一些城市,我刚刚从新疆回来。

观点地产新媒体:新疆也要进?

吴建斌:新疆乌鲁木齐市场很好,好得不得了。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我们的经营主业就是房地产,我们就应该努力做。

当然,努力做也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你有没有优秀的人才,我们回答我们有。第二,你有没有钱,我们回答是,钱是跟市场挂钩的,一方面我们销售好,销售好就解决了资金最主要的问题。

销售方面,目前来讲也非常有市场。

从融资的角度来讲,今年跟去年相比,市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融资的规模,一方面是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感觉有风险,融资跟去年相比减少了很多,这是很正常的,它是动态的管理。

不是说我定了这个目标一定要怎么做,当然定了这个目标,市场变了,在融资方面我能做多少融资就做多少融资,做不好就不做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杠杆放得大。

吴建斌:杠杆是跟资产挂钩的,我经常讲这个问题,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家一定要看房地产公司拿了钱做什么。如果拿了钱买的是土地,而且这个土地是好土地,价格低廉的土地,可以潜在带来好的销售回报率、销售利润率,比如说是10%以上,那就是好土地。这样的情况杠杆越高越好,为什么不去做。

当下的负债率我们看到的是历史,不是未来,因为会计上结算有一个严重的滞后,卖2000亿的东西,当年计算只有三五百亿,1500亿没有结算,后两年才结算,它是非常滞后的。在境外,投资人更喜欢看净借贷比率。

房地产企业的报表非常滞后,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负债率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这是房地产企业最大的特点。

房地产企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销售完了没结算,把钱收到了,它本来是权益变动,把它放到负债了,叫预收销售款,把东西卖掉了,钱收回来了,你要把这几个因素扣掉以后,负债率都是很低的。

会计报表是在一大堆假设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这个假设本来就是不科学的,它只是一种比较,企业跟企业比较,企业跟自己过去的历史比较得出来的会计数据,不是反映真实东西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如果资金是沉淀到土地上的话,现在大家担心经济会下行,很悲观。

吴建斌:为什么那么悲观呢?贸易战为什么会悲观?不存在悲观的问题。我为什么敢跟他打,是因为强才跟他打,如果我很弱,我连架都不打,赶快投降,是因为我很强我才愿意打这个仗。中国现在经济在一个上升通道,谁也阻挡不了。

全民都在追求美好生活,这种动力是很强大的,这个动力强大到可以把一切问题覆盖掉,跟美国四五千亿的贸易额,只是加税10%。

现在的中国跟10年前、20年前完全是不同的,20年前我们还是非常弱势的,现在多强大,我们的基础设施全世界第一。我为什么不相信中国的经济?你有哪点理由不相信?

信心比黄金都重要。

观点地产新媒体:但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普遍悲观?

吴建斌:还是不懂政治、不懂经济吧,大部分人是人云亦云。中美贸易战是件好事,敢打是一件好事,不敢打才说明你没底气,实力不够。当然,打贸易战需要技巧,《孙子兵法》可参考。

观点地产新媒体:国外一直希望中国放开一点,您觉得呢?

吴建斌:终极目标肯定是放开,这个放开肯定是我们这代人过去,再过几代人慢慢放开,就是我们的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起来了之后再放开。像中兴事件,其实对国内决策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可能因为中兴事件之后对国企的改革会加大力度。

这件事情救的大方向是对的,无论如何都要把它救起来,现在才花10亿美金,花20亿美金都值得。

我们有时候看这个事情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企业行为,它是国家行为,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我们国家的高科技是永远走不出去的,你借这种平台走出去,必须有人在前面倒下去,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兴就付出了代价。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现在的政策接下来会不会有熬不住的状况,还是会放松一点?阳光城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影响了吗?

吴建斌:国家现在这么多限制的政策,其实应该要接受,不要对抗,对抗是没意思的,一切要顺势而为。

我理解中国经济未来要健康的发展,还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用市场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我更希望市场化的手发挥作用更大,行政的手发挥的力量小一点,最终还是要市场化,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

至于怎么办我也不知道,相信决策人比我们高明多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次限价没受影响吗?

吴建斌:买地时就是按照限价来测算,只是挣的钱比原来预计的少了一点,不会亏的。现在最苦恼的是没供货,只要出来马上就卖光了。

供货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原来我们并购的项目比较多,并购完了之后要去整理,要去拆包,要规划;另一方面,政府本身在预售证方面的控制比较严。如果说我们有几个月不拿地,日子会非常好过。

总的来说,在有市场的情况下——现在有市场,还是有机会的,要全力向前做。当市场发生逆转,而且你预测逆转是不可改变的时候,我就一步一步收。

所有行业最后的整合就是高度的集中,互联网行业才剩几家,汽车行业才几家,电讯剩几家了?银行剩几家了?地产行业也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经过30年的野蛮增长之后,一个是企业在野蛮增长,原来购房的人也不讲究,只要能买到房子就不错了,现在到了追求品牌的时代,对房地产要求非常具体,这就是美好生活。

观点地产新媒体:吴总对未来非常乐观。

吴建斌:我是非常乐观,没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停下脚步。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们会吵架吗?

吴建斌:怎么会吵架?因为董事局有目标,我跟荣斌总作为职业经理人,全力按照董事局设定的目标做事,不会吵架。

他在前面冲,我在后面协助。他是蛮有事业心的,去年6月份加入阳光城的时候,有一次晚宴的一个发言,很精彩,我说怎么有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怎么就说不出来?

他讲了五个不,什么不言败、不成功便成仁,讲得很好。这说明什么呢?他对每一次的选择也是很慎重的。

他经历了中海、富力、碧桂园,前面的经验对他太重要了。现在我们两个走到外面去,他的气场强大,我就是个跟班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在香港工作了30年,包括广东地区也是,您觉得粤港澳大湾区会大有作为吗?

吴建斌:一定会的。现在还差两步棋没走,第一是把港币跟美元的挂钩脱钩,变成跟人民币挂钩。这个动作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主要是心态问题;再一个是法律上把它完全打通,现在法律是没走通。

观点地产新媒体:给我的感觉你是很铁腕的。

吴建斌:那不会。大家要讲道理,很多东西都是辩证的,你想着做这件事,觉得这件事是对公司好还是不好,好就必须做,不好就不做,这是可以变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所以朱总、吴总两个人到了阳光城,也是来了先改架构?

吴建斌:改革永远是这样,国家改革先改组织架构,赋予它的思想,赋予它的做法,你的政策才能贯彻下去。

观点地产新媒体:两位很有人格魅力,很多去阳光城的说就是看人,就是看朱总和吴总两个人。

吴建斌:我们在市场上这么多年还是留下了一些好的口碑。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个改革的过程,阳光城的老员工抵触大不大?

吴建斌:还是要贯穿一个理念,我们先从理念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认不认同董事局最新的决策,董事局有了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办?

作为职业经理人,我们要做几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大家必须要去接受,绝大部分人是接受的,有一部分人是觉得接受不了的,他可能就自己离开了,所以这个阶段确实也有一些人走,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你的战略决定之后,我们不是为了搞人事而搞人事,当战略决定是这种打法的时候,跟得上的继续跟,就跟长征一样,两万五千里,到最后没剩多少人了,留到最后的就变成重要领导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们也吸引了业内一大批人才过来,完全是在给阳光城重塑架构,您觉得过去一年可以打100分吗?

朱荣斌:这个打不了那么高,打90分还可以。

观点地产新媒体:团队好像是最满意的一块。

朱荣斌:团队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其实我们集团领导层的团队是很全了,也很稳定,分工都很好,但是我们的中层和基层还有差距,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打造。

现在来说,行业是一点小小的危机,这种调控形势、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其实是蛮困难的,但只有在这个时候,企业和企业才拉得开差距。

观点地产新媒体:阳光城在这一轮上去了。

朱荣斌:对,我觉得没有这个机会,谁都能做好,都能做大,我们永远没有赶超的机会。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很像陈启宗说的话,熊市就是个大好事。

吴建斌:危就是机。

朱荣斌:更多就是机。

观点地产新媒体:林主席请对了人。

吴建斌:最主要是他的企业文化决定了格局,其他企业家我不太了解,有几个东西在林主席身上非常突出。现在也有人不断问,吴总三年以后是不是也要写一本阳光城的书?我说有机会会写的,我最近也在观察我们这个老板的特点。

他有几个东西是别人学不到的,第一,他的国学基础非常好,他这个国学基础好到有时候说的东西我们听不懂。他记了很多典故,跟我们讲这些要求的时候,他讲典故我们听不懂,要变成白话,我们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他的国学理论,对儒家学派,对阳明心学、道德经都很有研究,学得很深,都能背下来,运用自如,这是我见到的企业家没有的。

第二是格局,可以大到精英治理、三权分立、结果导向。他的核心是三权分立,什么是分立呢?就是说董事局授权我们运营层以后,他就什么都不管了,然后用结果来考核。

这要很大的魄力,他家族那么多人,也是个大家族,就他一个人是代表,家族其他人都不参与,连问都不问。刚才说跟闽系企业比较有什么不同?就这一点,其它闽系企业全没有的。

还有他不是实业起家的,是用资本运作的并购完成扩张。刚才问杨主席跟林主席最大的差别,如果放在经营的角度来看,杨主席更注重于实业,扎扎实实的,规模做得很大;林主席更多是通过资本运作完成产业布局,然后请高手去运营,然后充分放权,充分激励,效果都一样。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们经历的每家企业都不一样,都有完全不同的基因。

吴建斌:所以我将来退休以后可以写很好的文章。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一年你们的心态有变化吗?

吴建斌:还是看自己的追求,看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其实是蛮简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同时,可能还得追求一种生活。

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工作可能是你在某个阶段的全部,但是在另外一个阶段就不是全部了,但这个怎么去划分呢?这可能一个是个人追求,一个是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还有一个是财务自由程度。

观点地产新媒体:当初不担心林老板这么大的希望,要是搞砸了怎么办?

吴建斌:不会,对自己还是要有信心的,我们经历过,比较有信心,急也急不了,关键是布局和基础规则。

虽然我们在内部的基础工作方面,这一年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的信息化,我们的人力体系的管理,原来的基础工作应该讲做得还是比较差的,所以我们这一年多在基础工作上花了很大的力气,现在已经基本差不多了,已经全部上路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可以讲讲个人的爱好吗?

朱荣斌:我现在什么爱好都没有了。我的业余时间就是批文件。

吴建斌: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不停。

朱荣斌:学习。

吴建斌:你的清华不是还在读吗?

朱荣斌:早毕业了。

吴建斌:不是最近要报博士了吗?

朱荣斌:我又放弃了。这是第一届,我要读第二届,我没放弃读书,我都快50岁了,还想读学位。

吴建斌:跑步也跑,我们俩在小区一起跑了好几次。

朱荣斌:我每次跑步都能遇到吴总,所以我们的生活是完全透明的。每天在公司,回家跑步还要遇到他。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天两个老总在一起,你们互相评价一下,作为结束。

吴建斌:经过了四段工作历练之后,荣斌已经非常成熟了,是可以干大事的,能领导一个团队做大事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有没有缺点?

吴建斌:谁能没缺点,他的缺点就是优点,优点就是缺点。

朱荣斌:吴总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成就不光是他的专业,还有他的文学的成就,他的个人追求,他的事业。

 

来源:观点地产网

原标题:领袖访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阳光城

3.3k
  • 阳光城新增2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总计12亿余元
  • 阳光城换帅完成工商变更,创始人林腾蛟卸任董事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阳光城“双斌”:要做大企业

“双斌”已成为业内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刚刚履新阳光城一年,两位却将此处当做职场的最后一站。

文/黎倩

采访“双斌”的前几天,重读了那本《1000天》,希望在访问过程中求证些什么。

电梯越过员工和管理层的办公楼层,停在了阳光控股大厦的顶楼,这是阳光城用于接待客人的地方,面积足有一两百平方米。和大堂现代化的装修风格不同,这里的一切都偏中国风,木质家具搭配陶瓷饰品,古朴、素雅,十分大气,是林腾蛟的风格。

工作人员说,老板的国学造诣非常高,对阳明心学、道德经都很有研究,很多时候讲的典故他们都不明白——这与我们想象中的资本并购高手形象大相径庭。

走过可供三五人谈天的榻榻米茶座间,我们被引至一间开阔的会客室,这里视野极好,可以居高临下俯瞰黄浦江的风光。采访那天,窗外飘着细雨,望眼看去,江上薄雾轻扬,我们被吸引住了。

没有时间细细品味美景,朱荣斌和吴建斌准时来到了会客室,采访前,朱荣斌刚从上一工作地点赶来,没有休息,不停工作是他的日常。

八人座的木质长桌,我们相对而坐。两人不约而同地穿着同款蓝格子衬衣,却是截然不同的味道,朱荣斌意气风发,年长十岁的吴建斌则沉稳内敛。在地产界,博士出身的吴建斌和清华硕士毕业的朱荣斌是典型的企业精英。

“你们办公的地方是我第一段职业生涯做的,我在这个楼里当了五六年的总经理。”交换名片时,朱荣斌发现了我们和他的这一层渊源。

他口中的这栋楼位于广州市核心城区,是中海进入广州后参与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时间要追溯至1996年,那时朱荣斌刚从清华毕业,担任的是工程师。巧合的是,我们位于香港的办公室离吴建斌任职的中海大厦也很近。

中海是两人职业生涯的起点,至今他们仍以中海基因自居,而非碧桂园。不同的是,朱荣斌入职时,吴建斌早已是集团领导。在中海的13年,是朱荣斌时间最长的一段职场生涯,随后他便转战富力;吴建斌则坚持了30年,位居中海常务董事兼财务总监。

直到2014年,两人才再次发生交集,成为碧桂园联席总裁的第二年,朱荣斌亲自找来这位几年没见的老领导,进而触发了吴建斌的第一次跳槽。

经历职场的起承转合,如今,“双斌”已成为业内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刚刚履新阳光城一年,两位却将此处当做职场的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

“什么都可以问”,吴建斌开门见山。于是,果断抛出了关于《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的疑问:是否受到过阻拦?也许在各种场合里,他早已被问了千百次。

吴建斌笑了笑说:“我进碧桂园时,就提出写一本关于碧桂园的书。杨主席是答应的。一路还挺关心的。”

朱荣斌把话接过去,说:“杨主席其实蛮认可这本书的。这本书定稿前杨老板和一些高管就看过,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吴总对杨老板、杨惠妍非常尊敬,也非常欣赏。原来这本书的名字叫《下一盘大棋》。”

无论在书中还是私下,吴建斌都称杨国强为杨主席。而在几个月前,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市场上所有供货一度被买断,还有人曾揣测是因为他和杨国强的关系不和。

吴建斌随即和我们说起了他进入碧桂园的一些事,那是他和朱荣斌的上一站。

“是他(朱荣斌)亲自跟我谈的,说'老领导,几年没见面了,请你吃顿饭'。吃饭的时候说,我们杨主席想见你,说交个朋友,这一交就交上了。”这与书中的阐述基本一致。

那是2014年,吴建斌入职中海的第30年,放弃最受市场认可的央企,加入一家刚刚冒起、前途未彰的民企,不得不令人佩服杨国强挖人的能力。

书中还提到,吴建斌入职之初,杨国强率全部家人设家宴亲自迎接。

跳出体制内,进入碧桂园,除了展现多年的财务驾驭功力,吴建斌开始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无论是杨国强本人、他的家族,还是他的商业模式,都成为吴建斌笔下的素材。

在《1000天》之前,吴建斌已经出过不少书。1995年,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信息管理的《会计电算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来他还发表过几部长篇财经小说,如《海之子》、《老板迷离》、《博弈》,出版过摄影专辑,如《香港》、《千年牧道》。前几年,他还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剑冰摄影及文学》,笔耕不缀。

想象着一个终日对着各种枯燥数据和报表的财务官,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是如何精准计算出画面的构图。但看起来,他确实乐在其中,比如现在,吴建斌说他也在观察老板林腾蛟。

也许几年后,我们可以期待一本关于阳光城的著作?对此,吴建斌默默一笑,不置可否。

相比之下,朱荣斌则显得正统许多。加入阳光城后,他放弃了许多爱好,“我的业余时间就是批文件。”一旁,吴建斌开始趁机爆料,两位的默契互动令采访气氛变得轻松:

“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不停。”(吴建斌)

“应该说是学习。”(朱荣斌)

“你最近不是要报博士了吗?”(吴建斌)

“我又放弃了……”(朱荣斌)

显然,现实没有给朱荣斌继续深造的时间,除了偶尔在小区里跑步,他的生活几乎被工作塞满。

“我每次跑步都能遇到吴总,所以我们每天在公司共事,回家跑步还要遇到他。”

虽然碧桂园是“双斌”职业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站,但当我们提出林腾蛟请来两位就是要学习碧桂园的说法,吴建斌很快反驳了,并声明他们应该学习的是中海,强调他和朱荣斌身上更多的是中海基因。

“中海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它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对人才很重视,追求的是小步快跑,追求的是利润和回报率,财务稳健。这是所有香港成熟企业的做法。我们要从管理、人才、成本控制这些方面学习中海。”

带着中海的基因,途经碧桂园,才46岁的朱荣斌却把阳光城当成其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肯定最后一站,以后也没人请我了。”身兼阳光城执行董事长和总裁,这样的高度是职业经理人的顶峰。据说,朱荣斌和阳光城的合同也没有具体期限。

一旁的吴建斌则微笑地转移了话题,和我们聊起了他退休后的计划:“我要做的事情很多,脑子里面有几本书也没写完,全停下来了,全部只写了一半。”

心有猛虎

不过,以现在的阳光城来看,朱荣斌和吴建斌还没有停下脚步的可能。随着规模扩张加速,高杠杆率一直是阳光城摘不掉的标签。

询问阳光城的负债是否真如外界所说那么高,并问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将企业陷入危险之地?这一次,吴建斌没有特别明确的回答。

他承认,表面上阳光城的负债率是比较高。整个行业也是如此。

他拿出财务专业上对会计报表的计算法则提醒我们:“房地产行业里会将预收销售款放到负债,这并非真实的负债情况;另外,由于会计结算的滞后性,当下看到的负债率是过去的,不是现在和未来,并没有太多意义。”

实际上,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如果房企将杠杆放大是为买入优质的土地资产,那么这样的杠杆有时越高越好。

吴建斌的语调始终平缓,就像在阐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实。

于是,我们转而聊起了当下的经济形势和中美贸易战。吴建斌在香港工作30年,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谈论这个话题再合适不过。

感慨市场对这次贸易战的悲观态度时,吴建斌突然抬高声调,用一种强烈的语气反问道:“为什么会悲观?为什么敢跟他打?是因为强才跟他打,现在的中国跟10年前完全不同。”

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一晚,美联储正式宣布加息,随后,中国央行也推出了定向降准方案,向市场释放7000亿元流动性。

尽管悲观情绪蔓延,吴建斌依然坚定相信中国经济的上升是无法阻挡的,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市场化,期待市场化的作用发挥余地更大。

对于这个话题,吴建斌似乎更有兴趣,开始侃侃而谈。

他继续以不久前的中兴为例,并认为经历这次事件后,国企会加大改革力度,“救的大方向是对的,无论如何都要救起来,现在才花10亿美金,花20亿美金都值得。因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太艰难,必须有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兴就付出了代价。”

说到这里,吴建斌稍显激动,眼神中流露出少有的犀利。在体制内奋斗了30年,他习惯于从国家层面和战略的角度看待问题,颇具大局观。听他说话,仿佛能看到他内心深处藏着一只猛虎,与印象中的温和、谨慎形成反差。

对于阳光城,吴建斌同样信心十足,并提出了努力冲进前十的目标。我们问他给这个目标定的实现期限是多长,他认为,如果天时地利配合,需要5-10年。

“那时,我推测前十规模至少在5000亿以上。”他补充道,语气笃定。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2017年,阳光城以951亿的销售位列房企18强,2018年上半年则凭借708亿的销售,上升至15位。

阳光城并没有正式公布这个数字,理由是说要低调做事。

有趣的是,朱荣斌并没有给目标设定太多具体的数字,听到老搭档提出的5000亿目标,他立刻谨慎地回应:“这是给我加压力,不能再给我加压力了。我们说的是第一方阵。”

成为大企业

十年对于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来说都是不短的历史周期,规模等表象化的增长背后,林腾蛟需要朱荣斌和吴建斌将阳光城打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

对“双斌”而言,这颇像一副军令状。吴建斌回忆起朱荣斌的一次演讲:“去年6月份加入阳光城的时候,他有一次很精彩的发言,不言败、不成功便成仁,讲得很好,这说明他对每一次的选择很慎重。”

过去一年,两人一直忙于重构阳光城,无论是核心管理层、组织架构、信息化,还是公司的整体战略,一切都是新的。

规模上升、明星经理人,也令外界开始对阳光城重新评估,但在吴建斌眼里,目前的阳光城仍是小企业,周转不够快是他们当下最大的烦恼,“现在我最苦恼的是没供货,只要出来马上就卖光了”。

与大多数房企一样,对于高周转的重要性,吴建斌毫不怀疑,甚至更为极致:“房企必须高周转,房地产最大的风险就是周转太慢,只要是高周转,就是个好企业。”

为了寻找合适的资源,他们最近还远赴西部的城市考察,谈及此,吴建斌告诉我们:“新疆的市场好得不得了!”

据朱荣斌介绍,目前阳光城土储货值达到了5000多亿,年底前最起码得补2000-3000亿回来,但目前手上可售房源存货已不到200亿。

在调控形势、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的夹击下,朱荣斌也承认当下地产行业面临的困难,但自信是他的底色:“只有在这个时候企业和企业才拉得开差距。没有这个危机,我们永远没有赶超的机会,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机会。”

说话时,朱荣斌习惯性地微侧身体,一只手放在桌面,另一只手则靠着座椅手柄,颇有大将风范。加入阳光城的这一年,他给自己和公司打出了90分的高分:“我们集团领导层的团队是很全了,但中层和基层还有差距,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打造。”主张精英治理的阳光城,正在努力打造一支“梦之队”。

在成为大企业的基因中,母公司阳光控股在教育、环保上的产业经验,也是朱荣斌手中的得意王牌。为此,朱荣斌还特地修改了名片,将阳光控股集团旗下的六大产业印在背面,而他和吴建斌也是阳光控股的董事成员,也是林腾蛟主席的全球合伙人。

采访已经持续了3个多小时,茶壶里的水换了几道,依然留有清香,窗外的雨早已停了,凉爽的空气令人舒适。

这是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下午,一楼的大堂空空荡荡,人们尚未从各自的工作中解放,忙碌是地产人的常态。

迈出阳光控股大厦的一刻,心底忽然回想起刚刚吴建斌的一句话:“没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停下脚步。”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阳光城集团执行董事长朱荣斌先生、执行副总裁吴建斌先生的采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大家觉得你们两位是传奇,争议也很大,有很疑问。

吴建斌:什么都可以问。

观点地产新媒体:那天书刚出来,后来马上又收回,是怎么回事?碧桂园不开心了?

吴建斌:也许,也许当时的市场环境不对劲吧。

观点地产新媒体:据说您走的时候是力推要把碧桂园的风控做到极致,要把中海和您自己的思想的严谨性带给碧桂园,但是杨主席好像觉得有一部分是做不了。

吴建斌: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有观点分歧很正常,大家在这个点或者在那个瞬间有分歧是对的,但是大方向是对的,他十分认可。

观点地产新媒体:朱总走了四家公司,这四家公司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为什么每一次会改变一下轨道?

朱荣斌:这说来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追求进步,要保持进取,我觉得我们不光是为自己,在自己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也应该为家庭、为企业、为行业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

观点地产新媒体:阳光城是你最后一站?

朱荣斌:肯定最后一站,以后也没人请我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吴总为什么只签三年?你还是很青春的。

吴建斌:年龄大了。因为我要在有生之年做的事情很多,脑子里面有几本书也没写完,全停下来了,全部只写了一半。

当然我现在不考虑这个,现在是一心一意跟荣斌把阳光城从小做到大,10年之内要把它变成十强之一。

我们在中海把中海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在碧桂园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现在在这里也要把阳光城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没有三年五年根本是完不成这种艰巨的任务。

观点地产新媒体:到时候十强的规模是多大?

吴建斌:至少5000亿。

朱荣斌:这是给我加压力,不能再给我加压力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大家说林总把你们挖过来,目的就是要你和朱总一起让阳光城上一个非常快的轨道。

吴建斌:我们两个的基因是中海基因更多一些,我在中海待了30年,荣斌在里面应该是待了十多年,他也年轻,才40岁多一点。

我觉得中海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市场化程度很高,对人才很重视,追求的是小步快跑,追求的是品质第一,追求的是利润的回报率,财务稳健。

我们要从管理、人才、成本控制这些方面学习中海,但是在另外一方面,高周转也是我们推进企业发展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可以说碧桂园适合,可以说别的地产行业的公司都适合。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好像不高周转都不行了。

吴建斌:房地产企业必须高周转,房地产最大的风险就是周转太慢,只要是高周转,就是个好企业,越高周转,速度越快,你的风险就能化解。而且它不存在停下来,这个事情是越做越极致的,管理的衔接卡得越来越紧。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的金融调控相对是比较严的一年,中美贸易战升级,大家都非常悲观,您觉得阳光城危险吗?

吴建斌:我在碧桂园那本书里面是这么写的,杨主席当时这么讲,一个企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外边的市场环境有机会的情况下,要努力去做,外围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没得做的时候就耐心地等待。

他这句话很辩证,其实阳光城也是这样,目前这个环境有没有得做,我们要问一问,我的观察是机会来了。像我们现在走进西部的一些城市,我刚刚从新疆回来。

观点地产新媒体:新疆也要进?

吴建斌:新疆乌鲁木齐市场很好,好得不得了。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我们的经营主业就是房地产,我们就应该努力做。

当然,努力做也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你有没有优秀的人才,我们回答我们有。第二,你有没有钱,我们回答是,钱是跟市场挂钩的,一方面我们销售好,销售好就解决了资金最主要的问题。

销售方面,目前来讲也非常有市场。

从融资的角度来讲,今年跟去年相比,市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融资的规模,一方面是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感觉有风险,融资跟去年相比减少了很多,这是很正常的,它是动态的管理。

不是说我定了这个目标一定要怎么做,当然定了这个目标,市场变了,在融资方面我能做多少融资就做多少融资,做不好就不做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杠杆放得大。

吴建斌:杠杆是跟资产挂钩的,我经常讲这个问题,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家一定要看房地产公司拿了钱做什么。如果拿了钱买的是土地,而且这个土地是好土地,价格低廉的土地,可以潜在带来好的销售回报率、销售利润率,比如说是10%以上,那就是好土地。这样的情况杠杆越高越好,为什么不去做。

当下的负债率我们看到的是历史,不是未来,因为会计上结算有一个严重的滞后,卖2000亿的东西,当年计算只有三五百亿,1500亿没有结算,后两年才结算,它是非常滞后的。在境外,投资人更喜欢看净借贷比率。

房地产企业的报表非常滞后,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负债率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这是房地产企业最大的特点。

房地产企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销售完了没结算,把钱收到了,它本来是权益变动,把它放到负债了,叫预收销售款,把东西卖掉了,钱收回来了,你要把这几个因素扣掉以后,负债率都是很低的。

会计报表是在一大堆假设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这个假设本来就是不科学的,它只是一种比较,企业跟企业比较,企业跟自己过去的历史比较得出来的会计数据,不是反映真实东西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如果资金是沉淀到土地上的话,现在大家担心经济会下行,很悲观。

吴建斌:为什么那么悲观呢?贸易战为什么会悲观?不存在悲观的问题。我为什么敢跟他打,是因为强才跟他打,如果我很弱,我连架都不打,赶快投降,是因为我很强我才愿意打这个仗。中国现在经济在一个上升通道,谁也阻挡不了。

全民都在追求美好生活,这种动力是很强大的,这个动力强大到可以把一切问题覆盖掉,跟美国四五千亿的贸易额,只是加税10%。

现在的中国跟10年前、20年前完全是不同的,20年前我们还是非常弱势的,现在多强大,我们的基础设施全世界第一。我为什么不相信中国的经济?你有哪点理由不相信?

信心比黄金都重要。

观点地产新媒体:但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普遍悲观?

吴建斌:还是不懂政治、不懂经济吧,大部分人是人云亦云。中美贸易战是件好事,敢打是一件好事,不敢打才说明你没底气,实力不够。当然,打贸易战需要技巧,《孙子兵法》可参考。

观点地产新媒体:国外一直希望中国放开一点,您觉得呢?

吴建斌:终极目标肯定是放开,这个放开肯定是我们这代人过去,再过几代人慢慢放开,就是我们的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起来了之后再放开。像中兴事件,其实对国内决策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可能因为中兴事件之后对国企的改革会加大力度。

这件事情救的大方向是对的,无论如何都要把它救起来,现在才花10亿美金,花20亿美金都值得。

我们有时候看这个事情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企业行为,它是国家行为,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我们国家的高科技是永远走不出去的,你借这种平台走出去,必须有人在前面倒下去,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兴就付出了代价。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现在的政策接下来会不会有熬不住的状况,还是会放松一点?阳光城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影响了吗?

吴建斌:国家现在这么多限制的政策,其实应该要接受,不要对抗,对抗是没意思的,一切要顺势而为。

我理解中国经济未来要健康的发展,还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用市场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我更希望市场化的手发挥作用更大,行政的手发挥的力量小一点,最终还是要市场化,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

至于怎么办我也不知道,相信决策人比我们高明多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次限价没受影响吗?

吴建斌:买地时就是按照限价来测算,只是挣的钱比原来预计的少了一点,不会亏的。现在最苦恼的是没供货,只要出来马上就卖光了。

供货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原来我们并购的项目比较多,并购完了之后要去整理,要去拆包,要规划;另一方面,政府本身在预售证方面的控制比较严。如果说我们有几个月不拿地,日子会非常好过。

总的来说,在有市场的情况下——现在有市场,还是有机会的,要全力向前做。当市场发生逆转,而且你预测逆转是不可改变的时候,我就一步一步收。

所有行业最后的整合就是高度的集中,互联网行业才剩几家,汽车行业才几家,电讯剩几家了?银行剩几家了?地产行业也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经过30年的野蛮增长之后,一个是企业在野蛮增长,原来购房的人也不讲究,只要能买到房子就不错了,现在到了追求品牌的时代,对房地产要求非常具体,这就是美好生活。

观点地产新媒体:吴总对未来非常乐观。

吴建斌:我是非常乐观,没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停下脚步。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们会吵架吗?

吴建斌:怎么会吵架?因为董事局有目标,我跟荣斌总作为职业经理人,全力按照董事局设定的目标做事,不会吵架。

他在前面冲,我在后面协助。他是蛮有事业心的,去年6月份加入阳光城的时候,有一次晚宴的一个发言,很精彩,我说怎么有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怎么就说不出来?

他讲了五个不,什么不言败、不成功便成仁,讲得很好。这说明什么呢?他对每一次的选择也是很慎重的。

他经历了中海、富力、碧桂园,前面的经验对他太重要了。现在我们两个走到外面去,他的气场强大,我就是个跟班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在香港工作了30年,包括广东地区也是,您觉得粤港澳大湾区会大有作为吗?

吴建斌:一定会的。现在还差两步棋没走,第一是把港币跟美元的挂钩脱钩,变成跟人民币挂钩。这个动作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主要是心态问题;再一个是法律上把它完全打通,现在法律是没走通。

观点地产新媒体:给我的感觉你是很铁腕的。

吴建斌:那不会。大家要讲道理,很多东西都是辩证的,你想着做这件事,觉得这件事是对公司好还是不好,好就必须做,不好就不做,这是可以变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所以朱总、吴总两个人到了阳光城,也是来了先改架构?

吴建斌:改革永远是这样,国家改革先改组织架构,赋予它的思想,赋予它的做法,你的政策才能贯彻下去。

观点地产新媒体:两位很有人格魅力,很多去阳光城的说就是看人,就是看朱总和吴总两个人。

吴建斌:我们在市场上这么多年还是留下了一些好的口碑。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个改革的过程,阳光城的老员工抵触大不大?

吴建斌:还是要贯穿一个理念,我们先从理念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认不认同董事局最新的决策,董事局有了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办?

作为职业经理人,我们要做几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大家必须要去接受,绝大部分人是接受的,有一部分人是觉得接受不了的,他可能就自己离开了,所以这个阶段确实也有一些人走,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你的战略决定之后,我们不是为了搞人事而搞人事,当战略决定是这种打法的时候,跟得上的继续跟,就跟长征一样,两万五千里,到最后没剩多少人了,留到最后的就变成重要领导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们也吸引了业内一大批人才过来,完全是在给阳光城重塑架构,您觉得过去一年可以打100分吗?

朱荣斌:这个打不了那么高,打90分还可以。

观点地产新媒体:团队好像是最满意的一块。

朱荣斌:团队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其实我们集团领导层的团队是很全了,也很稳定,分工都很好,但是我们的中层和基层还有差距,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打造。

现在来说,行业是一点小小的危机,这种调控形势、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其实是蛮困难的,但只有在这个时候,企业和企业才拉得开差距。

观点地产新媒体:阳光城在这一轮上去了。

朱荣斌:对,我觉得没有这个机会,谁都能做好,都能做大,我们永远没有赶超的机会。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很像陈启宗说的话,熊市就是个大好事。

吴建斌:危就是机。

朱荣斌:更多就是机。

观点地产新媒体:林主席请对了人。

吴建斌:最主要是他的企业文化决定了格局,其他企业家我不太了解,有几个东西在林主席身上非常突出。现在也有人不断问,吴总三年以后是不是也要写一本阳光城的书?我说有机会会写的,我最近也在观察我们这个老板的特点。

他有几个东西是别人学不到的,第一,他的国学基础非常好,他这个国学基础好到有时候说的东西我们听不懂。他记了很多典故,跟我们讲这些要求的时候,他讲典故我们听不懂,要变成白话,我们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他的国学理论,对儒家学派,对阳明心学、道德经都很有研究,学得很深,都能背下来,运用自如,这是我见到的企业家没有的。

第二是格局,可以大到精英治理、三权分立、结果导向。他的核心是三权分立,什么是分立呢?就是说董事局授权我们运营层以后,他就什么都不管了,然后用结果来考核。

这要很大的魄力,他家族那么多人,也是个大家族,就他一个人是代表,家族其他人都不参与,连问都不问。刚才说跟闽系企业比较有什么不同?就这一点,其它闽系企业全没有的。

还有他不是实业起家的,是用资本运作的并购完成扩张。刚才问杨主席跟林主席最大的差别,如果放在经营的角度来看,杨主席更注重于实业,扎扎实实的,规模做得很大;林主席更多是通过资本运作完成产业布局,然后请高手去运营,然后充分放权,充分激励,效果都一样。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们经历的每家企业都不一样,都有完全不同的基因。

吴建斌:所以我将来退休以后可以写很好的文章。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一年你们的心态有变化吗?

吴建斌:还是看自己的追求,看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其实是蛮简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同时,可能还得追求一种生活。

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工作可能是你在某个阶段的全部,但是在另外一个阶段就不是全部了,但这个怎么去划分呢?这可能一个是个人追求,一个是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还有一个是财务自由程度。

观点地产新媒体:当初不担心林老板这么大的希望,要是搞砸了怎么办?

吴建斌:不会,对自己还是要有信心的,我们经历过,比较有信心,急也急不了,关键是布局和基础规则。

虽然我们在内部的基础工作方面,这一年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的信息化,我们的人力体系的管理,原来的基础工作应该讲做得还是比较差的,所以我们这一年多在基础工作上花了很大的力气,现在已经基本差不多了,已经全部上路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可以讲讲个人的爱好吗?

朱荣斌:我现在什么爱好都没有了。我的业余时间就是批文件。

吴建斌: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不停。

朱荣斌:学习。

吴建斌:你的清华不是还在读吗?

朱荣斌:早毕业了。

吴建斌:不是最近要报博士了吗?

朱荣斌:我又放弃了。这是第一届,我要读第二届,我没放弃读书,我都快50岁了,还想读学位。

吴建斌:跑步也跑,我们俩在小区一起跑了好几次。

朱荣斌:我每次跑步都能遇到吴总,所以我们的生活是完全透明的。每天在公司,回家跑步还要遇到他。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天两个老总在一起,你们互相评价一下,作为结束。

吴建斌:经过了四段工作历练之后,荣斌已经非常成熟了,是可以干大事的,能领导一个团队做大事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有没有缺点?

吴建斌:谁能没缺点,他的缺点就是优点,优点就是缺点。

朱荣斌:吴总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成就不光是他的专业,还有他的文学的成就,他的个人追求,他的事业。

 

来源:观点地产网

原标题:领袖访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