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位在微信中倍感孤独的落选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位在微信中倍感孤独的落选者

从甲骨到青铜,从绢帛到竹简,再到后来的纸质书籍和电子屏幕,人类的沟通方式,记录形式,一直都在不停地改变——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迥异,但文明的存在价值却是趋同。科技让今人比我们的祖先更便捷地享受这一美好。

胡赛萌/文

据2014年末官方的统计数据,不到4年时间,微信已积累了8亿用户,超过了欧洲总人口,其中月活跃账户达3.96亿。公众号数量超过了580万,且日均增长1.5万。在微信日益增长的海量用户面前,许多人开始感叹,微博让人焦虑,微信让人孤独。这个有些混蛋的观点似乎正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越微信越孤独”正成为广大微信用户新的焦虑。

认同“孤独论”的人经常会举出一些如下的例子:餐厅里,一桌人却各顾各吃,不是低头刷着朋友圈便是站起来给菜拍照准备发朋友圈,全然没有了昔日的推杯换盏酒酣耳热;包间里,除了一两个麦霸在哪里引吭高歌之外,其他人都歪歪斜斜地靠在沙发上弹指如飞,幽蓝色的光打在脸上,在阴暗的空间里更显恐怖;卧室里,夫妻二人卧坐床头,早已没有了新婚之夜的你侬我侬缠绵销魂,而是各自刷着自己的微信,为好友点“赞”……

微信重度用户群越来越庞大,患上“微信孤独症”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多。新媒体排行榜的徐达内在《人民日报》上刊文说:“不知从何时起,“拜手机教”的信徒们,早已默认,朋友圈正是晨昏祷告的最佳所在。”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微信正在一点点蚕食人们的时间,而这些弥足珍贵的时间原本是属于我们与家人、爱人、朋友们一起分享的。于是,又有人跳出来说,微信让我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让我们每个人更加原子化,是时候放弃微信了!

其实,同样的论调在功能型手机刚刚问世的时候也曾喧嚣一时,人们担心随时随地的电话和短信会让彼此变得更加陌生和疏远。现在看起来,当时对于手机的担心是何其可笑,而这种可笑与今天对微信的担忧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说是杞人忧天或许有些过了,但是持这种论调的人的确是自寻烦恼。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科技的进步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自由和顺畅,因为它的存在,人类才得以告别原始社会的结绳木刻,从古代的烽烟飞鸽跨越到了如今的即时通讯,从此,人与人之间的语音沟通横跨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祖先们对于“千里传音”的畅想终于在我们身上得以实现。

不论是文明还是文化,它的载体,一定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而改变;不管是语音还是文字,它们存在的形式也一定会根据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各自呈现。从甲骨到青铜,从绢帛到竹简,再到后来的纸质书籍和电子屏幕,人类的沟通方式,记录形式,一直都在不停地改变——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迥异,但文明的存在价值却是趋同。

古时明月照今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以前的鸿雁传书纸短情长,如今的即时通讯互诉哀肠,从古至今,人类的情感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和方式不同而已。QQ风靡的时候,成就了多少青涩的初恋和稚嫩的爱情;微信兴起之时,又满足了多少寂寞的心灵和膨胀的肉体。不管是爱情还是肉欲,无论是一夜情还是长相守,它们本质上都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一种,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伴随我们至今,发达的科技让今人比我们的祖先更便捷地享受这一美好。

当然,科技让对彼此感兴趣的人们有了更低成本的连接方式,而与之一起降低的还有人们割裂彼此的成本,所以,当你对面是一个你不来电的人,我相信你更愿意低头在手机中寻找聊天的伙伴,而不是对着桌子那边的人强硬地挤出一丝尴尬的假笑。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你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了,不是因为你玩微信的时间太多了,而是因为你越来越不受欢迎了,你的好友已经用手指在方寸间的屏幕上进行了一场自发的投票,你无疑就是那个孤独的落选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位在微信中倍感孤独的落选者

从甲骨到青铜,从绢帛到竹简,再到后来的纸质书籍和电子屏幕,人类的沟通方式,记录形式,一直都在不停地改变——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迥异,但文明的存在价值却是趋同。科技让今人比我们的祖先更便捷地享受这一美好。

胡赛萌/文

据2014年末官方的统计数据,不到4年时间,微信已积累了8亿用户,超过了欧洲总人口,其中月活跃账户达3.96亿。公众号数量超过了580万,且日均增长1.5万。在微信日益增长的海量用户面前,许多人开始感叹,微博让人焦虑,微信让人孤独。这个有些混蛋的观点似乎正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越微信越孤独”正成为广大微信用户新的焦虑。

认同“孤独论”的人经常会举出一些如下的例子:餐厅里,一桌人却各顾各吃,不是低头刷着朋友圈便是站起来给菜拍照准备发朋友圈,全然没有了昔日的推杯换盏酒酣耳热;包间里,除了一两个麦霸在哪里引吭高歌之外,其他人都歪歪斜斜地靠在沙发上弹指如飞,幽蓝色的光打在脸上,在阴暗的空间里更显恐怖;卧室里,夫妻二人卧坐床头,早已没有了新婚之夜的你侬我侬缠绵销魂,而是各自刷着自己的微信,为好友点“赞”……

微信重度用户群越来越庞大,患上“微信孤独症”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多。新媒体排行榜的徐达内在《人民日报》上刊文说:“不知从何时起,“拜手机教”的信徒们,早已默认,朋友圈正是晨昏祷告的最佳所在。”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微信正在一点点蚕食人们的时间,而这些弥足珍贵的时间原本是属于我们与家人、爱人、朋友们一起分享的。于是,又有人跳出来说,微信让我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让我们每个人更加原子化,是时候放弃微信了!

其实,同样的论调在功能型手机刚刚问世的时候也曾喧嚣一时,人们担心随时随地的电话和短信会让彼此变得更加陌生和疏远。现在看起来,当时对于手机的担心是何其可笑,而这种可笑与今天对微信的担忧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说是杞人忧天或许有些过了,但是持这种论调的人的确是自寻烦恼。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科技的进步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自由和顺畅,因为它的存在,人类才得以告别原始社会的结绳木刻,从古代的烽烟飞鸽跨越到了如今的即时通讯,从此,人与人之间的语音沟通横跨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祖先们对于“千里传音”的畅想终于在我们身上得以实现。

不论是文明还是文化,它的载体,一定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而改变;不管是语音还是文字,它们存在的形式也一定会根据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各自呈现。从甲骨到青铜,从绢帛到竹简,再到后来的纸质书籍和电子屏幕,人类的沟通方式,记录形式,一直都在不停地改变——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迥异,但文明的存在价值却是趋同。

古时明月照今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以前的鸿雁传书纸短情长,如今的即时通讯互诉哀肠,从古至今,人类的情感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和方式不同而已。QQ风靡的时候,成就了多少青涩的初恋和稚嫩的爱情;微信兴起之时,又满足了多少寂寞的心灵和膨胀的肉体。不管是爱情还是肉欲,无论是一夜情还是长相守,它们本质上都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一种,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伴随我们至今,发达的科技让今人比我们的祖先更便捷地享受这一美好。

当然,科技让对彼此感兴趣的人们有了更低成本的连接方式,而与之一起降低的还有人们割裂彼此的成本,所以,当你对面是一个你不来电的人,我相信你更愿意低头在手机中寻找聊天的伙伴,而不是对着桌子那边的人强硬地挤出一丝尴尬的假笑。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你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了,不是因为你玩微信的时间太多了,而是因为你越来越不受欢迎了,你的好友已经用手指在方寸间的屏幕上进行了一场自发的投票,你无疑就是那个孤独的落选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