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然然
产业、人口、金融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三元素,其迁徙路径可以比喻成候鸟,总是选择硬件环境优良的地域栖息。
眼下,北京南部片区正在迅速成为聚集产业、人口、金融的高地,成为承接北京外溢资源的重心。从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可以看出:西部和北部构成了“厂”字型生态涵养区,不可能成为承载城区产业及人口外溢的主要区域;东部因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北三县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开发,发展空间较为受限;因此北京城市发展方向将以向南为主方向,这一趋势从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等战略工程的规划建设亦可窥见一二。
霸州,这座位于京南腹地的城市,借势雄安新区建设对大板块的利好拉动,孕育出吸引北京产业、人口和金融向南发展的营商沃土,走上一条从“黄金三角”到“雄安新区后花园”的城市进化路径。
京雄发展走廊上的首站
拿一张京津冀城市群的地图,你会发现,北京、天津、雄安三地组成一个边长120公里左右的三角形,这个中心区域无疑将组成京津冀城市群的全新空间结构,是整个城市群发展的黄金三角区。
霸州正处于这个黄金三角区的核心,是北京、天津、雄安新区未来三大发展引擎的第一级辐射圈的叠加地带,先天区位优势催生的发展机遇,是其它京津冀区域无法比拟的。
7月中旬,北京确定了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间,建设京雄和京津两条发展走廊的目标。其中,京雄发展走廊将串联起北京中心城、京南区域及雄安新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业内将其解读为对标长三角区域的沪嘉杭科创走廊和珠三角区域的广深科创走廊的发展走廊。
基于此,可以推断,在京雄发展走廊和京雄城际铁路的牵引下,霸州必然成为雄安新区连通北京的首站,并在两地的产业、人才、金融、商业和城市公共服务等资源衔接中承担关键角色。因此,霸州必然与北京和雄安新区根植下协同发展的牢固基础,拉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十三五规划发布以来,中国已进入城市群发展阶段,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中心区域之一,不同梯度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意识显著加强,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霸州正紧紧抓住“北京”、“雄安新区”两大强邻,主动参与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承接临空经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休闲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经济的同时,也加速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培育高新产业人才,抬升接轨京、雄发展的软实力基础,一条“创新研发在雄安新区、制造服务在霸州”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呼之欲出。
在此基础上,霸州与雄安新区和北京等地的轨道交通建设,也进入建设快车道。2019年9月,京雄城际铁路将与北京新机场同期开通运营,届时霸州势必共享北京新机场带来的巨量临空经济,对霸州完善城市功能、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人口就业、城市化进程发展等经济基本面都会产生强势且持续的拉升作用。
生态底板优良的雄安新区后花园
霸州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一方面来源于区位战略优势和产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源自于霸州优良的绿色生态底板,是当之无愧的雄安新区后花园。
所谓“后花园”,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区域属性的第一要素,需要为临近大城市提供绿肺涵养和生态屏障,成为市民生态休闲的首选地。
雄安新区的建设着力于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与之呼应,霸州等环雄安新区的板块必然走类似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发展路子。
按照“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总体定位,霸州市启动了总投资6.49亿元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蓝天、碧水和绿地工程。2018年,霸州市持续强化全市生态修复,继续推进廊南森林湿地生态走廊建设以及霸州市生态公园、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胜芳湿地公园、胜芳森林公园、胜芳滨河公园等五个城市“绿肺”工程建设。如今霸州的城市森林覆盖率已提升到45%,为生态宜居城市造就了坚实的绿色底板。
“水”是唤醒霸州建设生态宜居“后花园”的另一基本要素,当前,霸州正在重拳整顿水污染,通过加强水系治理和联防联控,霸州域内的河流已基本恢复了生态功能。
基于“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霸州通过通过植树造林,打造“无烟城市”,优化水生态,绿色廊道与城市绿肺共同推动霸州成为雄安新区周边宜居宜业宜产的生态城市。
众所周知,雄安新区的发展规划中不存在商业住宅供应,未来新区将是“租购并举、以租为主”的住房政策,而且还会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于当下的“住房租赁积分制度”。但是,根据全球城市发展经验看,今后雄安新区内除了租房解决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之外,必然存在大量服务型产业人口,并将衍生出大量居住需求向环雄安新区板块溢出。
位于雄安新区东北部20公里处的霸州,与雄安新区有城际高铁连通,居住生活环境优良,悄然展开了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蓝图,将优先肩负起400万“新雄安人”的绿色健康生活需求。霸州是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可靠后方,是北京新机场和京霸铁路发展建设的直接受益者,随着京雄发展走廊产业、居住、人口不断在霸州落地生根,“北京-雄安-霸州”生活圈也将近一步贴合。
毋庸置疑,未来十年内,霸州将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雄安新区后花园,走出一条颇具借鉴价值的三四线城市进化图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