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名校集团化能否促进教育均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名校集团化能否促进教育均衡?

在专家看来,虽然名校集团化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有益探索,但是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部门切实加大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名校集团化发展,近年来开始在多地尝试推进,被视为缓解“择校热”、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如今,随着城市化加快,名校规模不断扩大后,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

在专家看来,推进名校集团化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有益探索,但是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部门切实加大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曾经的成功模式

“名校集团化”曾是杭州教育的一大亮点,被新华社列为中国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亦成为国内不少城市教育改革学习的范本。

根据杭州市教育局官网公告,到2017年底,全市教育集团从2004年的28个发展到356个,成员单位1333个,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面达82.3%,幼儿园覆盖面达74.3%。

杭州市从2004 年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名园+民园”等办学模式,创造了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基础模式。2011年,各区基于区域特色打造出西湖区的“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江干区的“新教育共同体”、拱墅区的“学校发展群”等名校集团化的“2.0 模式”。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杭州在推进名校集团化过程中,公办学校中的“择校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据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在“中小学校‘择校热’改善的情况”一项,杭州名列全国第一。

“提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很多家长担忧这会消除义务教育名校、稀释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因此,推进‘削峰填谷’式的均衡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而在一时之间,通过增加教育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推进“保峰填谷”式的均衡,似乎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有很多难处。”熊丙奇告诉界面新闻,因此名校集团化成为“保峰填谷”式均衡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广东、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也纷纷在一体化模式和共同体模式两大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实施多种办学模式,探索名校集团化战略。

其中,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呈显著增长趋势,现16个区共组建217个学校集团,集团化办学辐射带动了393所学校,共涉及独立法人学校610所,约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1/3。

“名校集团化不失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有益探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尹玉玲认为,集团化办学类型以龙头带动型为主,能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扩大名校品牌效应。

问题和矛盾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新老城区之间、市区和远郊区县之间的教育差距愈加明显,根据杭州市教育局的调研报告:县中的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流失情况严重。学生渐渐流失到杭州市内或周边区市。“名校集团化”改革的效果也开始受到质疑。

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近两年,杭州市教育局提出了“新名校集团化”的改革:从县域均衡走向市域均衡。杭州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对界面新闻介绍,“杭州市的‘新名校集团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流动。先把地方上的高中带起来,改革的效应就会传递到初中和小学,从而推动杭州教育的一体化”。

但是熊丙奇认为,如果只有挂牌,而无内部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的调整,集团化名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均衡的格局,还会出现“校中校”以及重点班、快班、慢班,即便在一个“名校集团”之内,还会存在变相的择校、择班现象。

“各地名校大规模新建分校及合并普通校,如果仅是挂上优质校分校的牌子或是简单照搬名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未必能把原来的普通校办成各方面水平与名校一样的分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同样指出择校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家长一旦看明白其中的端倪,依然会挤破头抢优质校,择校问题就会卷土重来”。

在北京,名校集团化的发展模式同样出现了问题。2015年成立的史家教育集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告诉界面新闻:“集团化办学确实能把更多资源集中在一起,政府给了很多政策支持,但在运行层面如何理顺机制,把政策用好用足,是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在王欢看来,由于缺乏经验,教育集团组建后往往会面临不知如何顺畅运用政策的困难。

以一所龙头校带动集团内其他学校共同发展,是集团化办学惯常采用的模式,但这也意味着龙头校的干部、教师要承担更多工作。

“成立史家教育集团之后,史家小学作为龙头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工作的难度却明显增加了。”王欢称。

在尹玉玲看来,“名校集团化目前尚处于初期摸索阶段,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矛盾,比如规模扩大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矛盾、师资共享与教师数量和工资待遇的矛盾和管理复杂性与创新内部治理结构的矛盾等等”。

尹玉玲曾撰文指出,在集团化办学的师资配备方法,就是通过打破学校的边界,实现教师在不同校区的互派和轮换。但现实的问题是教师流动起来比较难,一方面因为一些学校内在的扩张冲动使得集团化发展速度过快,教师培养一时无法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在于不同区域或校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存在差别。

教育均衡的出路在哪

谈及如何使名校集团化从实质上促进教育均衡,熊丙奇提到,在推进名校集团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评估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要把学校之间的平均办学质量控制在一定的差距范围之内。政府部门需要切实加大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能仅靠盘活现存教育资源。

“如果政府不增加投入,想通过名校的辐射,带动提高集团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熊丙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的一种局面就是拉低名校集团的整体办学质量,这就如同大学的扩招,学校还是那个校名,但办学质量却随着规模的扩大下滑了。

熊丙奇还指出,如果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个性,所有学校都围绕应试的目标按同一模式办学,就会导致千校一面,“因此要注意保持集团内学校的多样化,教育集团在管理机制设计上要在统一管理和学校独立性之间达成一个平衡”。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则建议,“校方在办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不单‘挂有名牌’,而且还要提高各校教育内涵,做到名副其实”。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名校集团化能否促进教育均衡?

在专家看来,虽然名校集团化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有益探索,但是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部门切实加大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名校集团化发展,近年来开始在多地尝试推进,被视为缓解“择校热”、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如今,随着城市化加快,名校规模不断扩大后,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

在专家看来,推进名校集团化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有益探索,但是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部门切实加大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曾经的成功模式

“名校集团化”曾是杭州教育的一大亮点,被新华社列为中国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亦成为国内不少城市教育改革学习的范本。

根据杭州市教育局官网公告,到2017年底,全市教育集团从2004年的28个发展到356个,成员单位1333个,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面达82.3%,幼儿园覆盖面达74.3%。

杭州市从2004 年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名园+民园”等办学模式,创造了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基础模式。2011年,各区基于区域特色打造出西湖区的“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江干区的“新教育共同体”、拱墅区的“学校发展群”等名校集团化的“2.0 模式”。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杭州在推进名校集团化过程中,公办学校中的“择校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据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在“中小学校‘择校热’改善的情况”一项,杭州名列全国第一。

“提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很多家长担忧这会消除义务教育名校、稀释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因此,推进‘削峰填谷’式的均衡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而在一时之间,通过增加教育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推进“保峰填谷”式的均衡,似乎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有很多难处。”熊丙奇告诉界面新闻,因此名校集团化成为“保峰填谷”式均衡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广东、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也纷纷在一体化模式和共同体模式两大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实施多种办学模式,探索名校集团化战略。

其中,自2014年以来,北京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呈显著增长趋势,现16个区共组建217个学校集团,集团化办学辐射带动了393所学校,共涉及独立法人学校610所,约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1/3。

“名校集团化不失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有益探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尹玉玲认为,集团化办学类型以龙头带动型为主,能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扩大名校品牌效应。

问题和矛盾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新老城区之间、市区和远郊区县之间的教育差距愈加明显,根据杭州市教育局的调研报告:县中的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流失情况严重。学生渐渐流失到杭州市内或周边区市。“名校集团化”改革的效果也开始受到质疑。

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近两年,杭州市教育局提出了“新名校集团化”的改革:从县域均衡走向市域均衡。杭州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对界面新闻介绍,“杭州市的‘新名校集团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流动。先把地方上的高中带起来,改革的效应就会传递到初中和小学,从而推动杭州教育的一体化”。

但是熊丙奇认为,如果只有挂牌,而无内部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的调整,集团化名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均衡的格局,还会出现“校中校”以及重点班、快班、慢班,即便在一个“名校集团”之内,还会存在变相的择校、择班现象。

“各地名校大规模新建分校及合并普通校,如果仅是挂上优质校分校的牌子或是简单照搬名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未必能把原来的普通校办成各方面水平与名校一样的分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同样指出择校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家长一旦看明白其中的端倪,依然会挤破头抢优质校,择校问题就会卷土重来”。

在北京,名校集团化的发展模式同样出现了问题。2015年成立的史家教育集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告诉界面新闻:“集团化办学确实能把更多资源集中在一起,政府给了很多政策支持,但在运行层面如何理顺机制,把政策用好用足,是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在王欢看来,由于缺乏经验,教育集团组建后往往会面临不知如何顺畅运用政策的困难。

以一所龙头校带动集团内其他学校共同发展,是集团化办学惯常采用的模式,但这也意味着龙头校的干部、教师要承担更多工作。

“成立史家教育集团之后,史家小学作为龙头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工作的难度却明显增加了。”王欢称。

在尹玉玲看来,“名校集团化目前尚处于初期摸索阶段,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矛盾,比如规模扩大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矛盾、师资共享与教师数量和工资待遇的矛盾和管理复杂性与创新内部治理结构的矛盾等等”。

尹玉玲曾撰文指出,在集团化办学的师资配备方法,就是通过打破学校的边界,实现教师在不同校区的互派和轮换。但现实的问题是教师流动起来比较难,一方面因为一些学校内在的扩张冲动使得集团化发展速度过快,教师培养一时无法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在于不同区域或校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存在差别。

教育均衡的出路在哪

谈及如何使名校集团化从实质上促进教育均衡,熊丙奇提到,在推进名校集团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评估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要把学校之间的平均办学质量控制在一定的差距范围之内。政府部门需要切实加大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能仅靠盘活现存教育资源。

“如果政府不增加投入,想通过名校的辐射,带动提高集团内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熊丙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的一种局面就是拉低名校集团的整体办学质量,这就如同大学的扩招,学校还是那个校名,但办学质量却随着规模的扩大下滑了。

熊丙奇还指出,如果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个性,所有学校都围绕应试的目标按同一模式办学,就会导致千校一面,“因此要注意保持集团内学校的多样化,教育集团在管理机制设计上要在统一管理和学校独立性之间达成一个平衡”。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则建议,“校方在办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不单‘挂有名牌’,而且还要提高各校教育内涵,做到名副其实”。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