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到,微信朋友圈开始新一轮热闹光景。但朋友圈热闹,就意味着你就有很多朋友吗?
昨天,同专业一个同学发朋友圈说:“翻了通讯录‘联系人’、‘好友’,发现一个可以聊聊的人都没有,这生活过得真TMD闹心。”只可惜,我与他也只是点头之交,无法自告奋勇与他交心。
昨天还看到朋友圈的两篇文章:《主动联系一个人,有多难?》、《不要等到需要我,你才有空说声Hi》,甚是触动。
中学时分,我们与朋友们“玩笑在一起、风雨在一起”,真真切切是亲密无间。偶尔,几个朋友爬到九楼顶,促膝倾谈,通宵不厌倦;生日聚会,冒着宿管阿姨查房的危险,在宿舍嗨翻天;KTV里,一起高歌老掉牙的《当》和《死了都要爱》。同桌之间,爱聊小八卦,异性那些事说了又说;傍晚,一起站在走廊,听广播台某首曾经单曲循环的流行乐。有时候,朋友之间闹矛盾,几天不说话,可是传个小纸条,又和睦如初。
然而,这一切已随风,当我们踏上大学的征程。
大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同一个宿舍的人,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想找一个有共鸣的朋友,谈何容易。每次见到新朋友,我们开开心心地扫二维码加微信,然而友谊是否存在,难说。
《主动联系一个人,有多难?》这篇文章,道出了现在我们不敢“主动”联系人的原因。作者讲诉了一个故事,“好青年”认识一个新女孩,于是多次在微信上与她聊天,希望保持联系。不料几天后她对“好青年”说:“你就是想找借口表示我们两个很有共同点吧?别装了,那点小算盘。”“你是不敢和我表白吧?太明显了我和你说,早就知道你对我有意思了,但我告诉你哈,没戏!别再骚扰我了,不送!”好青年再回复,发现他已被拖黑了。
“主动联系人是件多有风险的事情啊,有时候你热情洋溢地给人发消息,收到的回复却只有‘嗯’或‘啊’,摆明了不想和你说话,趁早闪人才是;有时候你联系个好久不联系的老朋友,却发现出现了知识断层,比如我上了大学后和过去朋友讨论‘脱光’,他们都以为北大人热爱裸奔……有时候你好容易联系一个人,结果两人都无话可说,费劲地找话题说废话,尴尬死;还有时候,人家根本就不理你好嘛……”
“主动联系人这件事,真难啊。它需要对方不忙的天时,手机有电的地利,还要可以交流的人和。而最后一点,很可能是永远都达不到的。”
也许你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打了一段字,准备发给一个老友,可是综合各种“疑虑”之后,你还是没有点“发送”键;于是,打了删,删了打,最后还是没有发出去。因为,主动联系人,风险真大。
《不要等到需要我,你才有空说声Hi》一文也是讲诉了很为我们熟悉的故事:小静突然不理好友彦彦,“我”问小静原因,小静说:“彦彦喜欢和我在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把他画的图给我看,每次有新的灵感,也会立马和我分享,他会说:‘你帮我看看,我这里是不是不该用冷色调。’又或者说:‘这幅画我可是花了一晚上时间想出来的’,我除了表扬赞赏偶尔提提意见,陪他逛无聊的画廊外,真的没有别的事可以做。有一天,我仔细去想,才发现,原来除了他需要我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他都不会和我说别的话,但凡手机响起来,或者信息跑进来,他只会让我看他想要我看的东西,遇到节日也好生日也好,发祝福的人永远是我。我想朋友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或许我应该无条件地鼓励他支持他,但是,我并不是他的崇拜者。”
友谊是相互的,不是拿来利用的,透支友谊,最后就是一败涂地罢了。
然而,看到这篇文,我还存在另一个诱惑:也许,我很想与你联系、聊天,可是碍于各种“疑虑”,我必须找借口,这样才能发信息给你。但弄巧成拙,你又以为,“你有事才找我吧”。
是的,快乐与你分享,你会说我炫耀;烦恼向你倾诉,又怕给你带来困扰。跟你谈天说地,又怀疑我的动机;有事找你,我又是势利小鬼。
行文至此,不禁想推荐李克勤最新的歌《无朋友》(黄伟文填词)。
“喂 未见面已十世|电话未打的好友|接近五六十围|只怕再度见面时遗体”,开头已是令人神伤。
“为了什么自闭|从前同步的担心|早没话题”,距离让人无言以对。
“工作做完握握手|说很想再以后聚头|礼貌微笑一飘走|已无朋友|相约十年饮杯酒|亦未及在线晚晚邂逅|我在人间经已无朋友”,多年以后的“友谊”,已经不复当年。
最后想说,友谊难有,知己难求,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所以,得到要珍惜,失去也不必绝望。毕竟,就像希腊神话中不断推石头上陡山的西西弗斯——就算一次次重来,也还是要继续,这就是你我的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