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是种接近死亡时的个人体验。这种体验包含多种感觉——灵魂出窍、悬浮感、平静感、安全感、温暖感、分裂感、看见光芒,濒死体验被认为是超验主义和宗教世界观中来生的一部分。”
这是维基百科对濒死体验的定义,简单说就是人快死了的时候感知到的一切。
虽然和死亡只有一线之隔,一过火儿就回不来了,但濒死体验仍具有致命吸引力。就算你是唯物主义者,「超科学」的解释也会让你对这片属于灵魂与宗教的未知领域着迷。
当年还是少先队员的贫道,就因为想「灵魂出窍」半夜烧过头发。
书归正转,闲话休提。在生活中难以经历,又渴望经历的濒死体验,成为了恐怖片中的常见主题。
这种设定很俗套,出现频率仅次于「精神分裂」,可我们还是爱看。因为这种电影,剧透无效——告诉你这是濒死体验,你还是不知道是谁的濒死体验,从哪儿开始是濒死体验。
你能参与进一场解谜游戏,用对隐喻的理解拓宽故事边界。
马丁·弗瑞曼主演的新片[鬼故事]就是一部讲濒死体验的片子,海报上直接写出“英国年度最佳恐怖片”,毫不客气。
烂番茄82%,IMDb6.5,豆瓣7.1,《综艺》评价——
“在阴影笼罩中的看得见与看不见之间玩起张力,这些简单的设置让恐怖唱起歌来。
不像与之相关的美丽维多利亚,[鬼故事]找到了在英国郊区肮脏的、茶色的阴沉平原。”
这确实是一部衬得上“年度最佳”title的作品。
▼
去年有个叫《通灵之战》的俄罗斯真人秀,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在此之前,国内观众看到的都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反灵异」节目。
这类节目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相信大家都有过“明知没鬼还是要看”的心态,以及看完以后想砸电视的冲动——
一男子有神功,从身体的任何部分都能吸出血来,最后专家会诊三天得出结论,他牙龈出血;
峨眉山某寺地处树林之中,可房顶从来没有落叶,走访了和尚、游客、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长,结果发现是被风吹走的。
《通灵之战》就不是这种套路。参赛的都是女巫、萨满、灵异体质的大神,他们不故弄玄虚,凭实力挑战你的认知。
比如第十四季中,灵媒亚历山大现场招魂,传达了死去少年的话:“他喜欢你,很喜欢你,但从来没有表现出来过,现在一切都晚了。”
亚历山大是《通灵之战》冠军
温情脉脉的告白,让人忘记了鬼魂带来的恐惧,反而有点感动。
[鬼故事]却偏要破坏这种氛围,和《走近科学》站在同一立场。
影片开头在《通灵明星》节目现场,这位明星看到舞台上有个小男孩,然后重复了他的话“妈妈,我的血液好疼!”
他还说出了妈妈的名字,斯蒂。
和《通灵之战》一个套路
斯蒂就坐在观众席,听见这句话后泣不成声。她的孩子,死于白血病。
紧接着,菲利普·古德曼带着他的节目组《通灵作弊》出现了。
他揭穿了谎言:观众入席前填写了祈祷卡片,后台的工作人员通过隐藏的耳机将信息传给这位通灵明星。
这种行为比《走近科学》残酷,不仅破坏了气氛,还直接让亲人对逝者怀有的最后一点幻想都破灭了。
对于他们来说,通灵不是种刺激消遣,而是种深切的渴望。
古德曼教授热衷于给沉浸在悲痛的人身上泼上一盆冷水。告诉他们:“人死后是没有灵魂存在的。”
他从事打假工作,对象就是灵异事件。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古德曼有个精神导师——查尔斯·卡梅伦。他将前辈说过的“大脑只会看到它想看到的东西”奉为真理。
这句话就像[盗梦空间]里的陀螺,[灵异第六感]里的戒指一样,是影片的谜底。
你要是真以为这片子讲的是打假那就错了。
当古德曼终于有机会见到儿时偶像时,却被泼了一身冷水。
查尔斯·卡梅伦,通灵界打假大师,如今蜗居在房车里、老得像刚从坟墓里爬出来的,直截了当地对古德曼说:“你的工作都是屎。”
此情此景下,古德曼是透心凉的。
三个无法解释的案子,让卡梅伦变了一个人。
他从中得出结论:那些毕生都在证伪的超自然现象,都是真的。
接下来就是古德曼接手这三个案件,开始调查了。
他一定要做出解释,不然就会成为第二个落荒而逃的卡梅伦——惶惶度日,心怀愧疚。
老、中、青,三个案子
▼
三个故事是重头戏。
第一个故事像[昆池岩],发生在废弃女子精神病院,利用大量的黑影和时有时无的微弱灯光,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只是没有作死的探险队,只有倒霉的夜巡员;没有咋咋呼呼的尖叫,只有急促的呼吸声和心跳。
和[昆池岩]一样,氛围取胜
第二个故事像[灵异第六感],神神叨叨的少年,总处于一种哆哆嗦嗦的状态。不是因为气温低,而是见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1995年出生埃里克斯·劳瑟,骨骼清奇,天生就是吃演员饭的。看他的电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每个毛孔都在演戏。
在[鬼故事]中,他把恐惧、内疚、敏感表现得深入毛孔骨髓。
劳瑟总演一些特殊人群,都刻画得很到位
第三个故事像[罗斯玛丽的婴儿],妻子怀孕后,和孩子一同到来的是神秘力量。
如果说废弃精神病院里闹事的是鬼魂,那么光天化日之下作祟的就是恶魔。
一部电影里有三个故事,涵盖了鬼、心理恐怖、宗教题材三种类型,对于恐怖片迷就是个超级大礼包。
不过,这片讲的是濒死体验。
▼
脑为元神之府。没有脑的人类,就是一滩肉。
人脑过于神奇,以至于「濒死体验」、「精神分裂」这类电影都能无限发挥想象力,肆意运用色彩、符号、文字、语言,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但就和写诗一样,要有一套象征体系;逻辑上再怎么跳跃,隐喻也必须可以解释。当然解释可以有很多种,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语言的,最常见的还是精神分析。
典型的[生死停留],经常出现没有尽头的楼梯。《梦的解析》称:“陡坡、阶梯和楼梯,上去和下来,是性行为的象征符号。”
这样说就很无聊了。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不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本原——力比多,而是现象界的存在。
解释为追寻不到的绝望或者疲惫更真实可感一些。
[鬼故事]中有很多这样的象征,比如数字和时间。
第十个数
92
3:45
3:45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隐喻着什么呢?
这是谁的濒死体验呢?是夜巡员、神经质少年、还是准爸爸?
其实谜底早就揭晓了:大脑只会看到它想看到的东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