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蜗办公”时代 香港推出3平米办公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蜗办公”时代 香港推出3平米办公室

空间急缺,创业热情却爆棚。汲取迷你仓、蚊型住宅之精华的solo就这么应景而生。

图片来源:CFP

奔三的丁紫盈终于开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丁丁雇佣公司。这是一家介绍东南亚女佣的中介公司,地点在香港西环一栋“高龄”大厦里。从仅一人宽的大门进去,上一段台阶,再乘电梯到3楼,就能看到一间有落地玻璃门的办公室。丁紫盈坐在一张办公桌前,对面摆着一把椅子。一人一桌两椅,便是这间办公室的全部,总面积只有40呎(平方英尺,40呎约合3.72平方米)。

在这栋名为“solo”的大厦里,像这样大小的办公室共有178间,面积从40呎到110呎(约合3.72-10.22平方米)不等。solo市场部的工作人员说,若按普通办公室出租,一层最多分成两间大办公室,而像这样细切空间,每层可获得20多间办公室。

每间办公室的租金因大小和位置而异,最低只要999元港元(约合804.79元人民币),最贵大概4000港元(约合3222.40元人民币)。租金包含水电费、物业费、冷气费和Wi-Fi费用。

大厦总建筑面积1万呎(约合929.03平方米),共有10层,一二层为商铺,以上是办公间。大厦内部统一照明,高顶、白墙,清一色的落地玻璃门让空间看起来比实际要大。每层设有迷你茶水间和洗手间,每两层一个洗澡间。

香港《星岛日报》曾算过一笔账,若以建筑面积计算,solo的每月呎租(1呎约合0.09平方米)在45港元-50港元(约合36.25元-40.28元人民币)之间,比同区商厦的租金高出一倍。若以实用面积计算,则平均每呎租金高达90港元-100港元(约合72.50元-80.56元人民币),和南丰山顶豪宅Interocean Court呎租94港元(约合75.73元人民币)相比,也绝不寒碜。

尽管呎租媲美山顶豪宅,但由于单位面积小,价格还算宜人。solo市场部的工作人员透露,从去年开放至今,大厦的出租率已近八成。除了西环的四栋大厦,solo公司在尖沙咀、铜锣湾、北角和黄竹坑的迷你空间“上座率”也相当高。

“房租便宜”是众租客选择solo的首要原因。对丁紫盈这样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来说,香港的高房租早已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据咨询顾问公司世邦魏理仕2014年发布的报告,香港主要街道商铺租价连续第三年“称霸”全球,每月呎租达2813港元(约合2266.15元人民币),比第二名的纽约高出近500元。

“香港的租金实在太贵了。”26岁的Elaine和三个朋友合伙在solo里开了家婚庆视频公司。他们之前在旺角、尖沙咀开店,租约每满一年,房东就加租,且加得不少。“一加租我们就得搬。”Elaine说。从旺角辗转到西环solo,Elaine的办公面积大幅缩水,但她并不担心顾客会抱怨,“香港人都会理解的。”

陈文颖在一楼开了家皮包店,整个店里只摆得下十来款包,客人要试背包,就得退到走廊上去。因为店里最多只能同时站三个人,她错过了不少感兴趣却进不来的顾客。尽管副作用很大,陈文颖依然认为面积小有其好处。“月租只要一千九(港元),就算一整天一个包也没卖出去,也不会觉得心慌。”

不断飙升的租金背后是持续已久的“地荒”和不断发酵的市场需求。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在接受《明报周刊》访问时说:“在2002年至2012年间,政府无限期停建公屋、停止卖地、退出市场,维持了十年没有长远房屋政策指标,导致楼宇供应下跌、楼价飙升。”

据2013年的数据显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为15平方米,约等于深圳(人均居住面积29平方米)的一半。供需极不平衡的环境下,迷你仓、蚊型住宅等一系列“没有最小、只有更小”的商住空间蜂拥面市。

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现在有近百家迷你仓公司,为企业、个人提供储存文件等物品的空间。以西环一家迷你仓为例,一个80立方尺(约合2.4立方米)的迷你仓,月租要1060港元(约合853.94元人民币)。

近几年推出市场的蚊型住宅,最小只有160多呎(约合14.86平方米),厕所只摆得下一个马桶,微胖界人士连转身都困难。

空间急缺,创业热情却爆棚。据香港贸发局和香港青年协会发布的《2014年香港青年创业报告》显示,香港青年的创业意向在过去三年持续上涨。在受访青年中,新晋创业者和计划创业者的合计比例为15%,比2011年高出8个百分点。

汲取迷你仓、蚊型住宅之精华的solo正是对准了创业市场。“公司注册要有地址嘛,你总不希望名片上填的是家里的住址。不是不可以,就是不够正式。”solo市场部的工作人员说。

“你要和顾客谈生意,还是有间办公室比较方便。”Elaine说。

一百多间迷你办公室里蛰伏着各行各业的创业者。有律师事务所、塔罗牌占卜店、室内设计公司、皮革订制工坊、古典钟表维修铺、西饼店、美甲店和各类一对一家教中心。

已经退休的吴先生租了间办公室教国画,40呎(约合3.72平方米)的空间放了一面立柜加一张大桌,剩下的空间连走路都要侧身,但他对此挺满意。“家里的桌子,连一张宣纸都铺不开。”他说。

solo在出租上也颇具灵活性。租期最短可以只租三个月,如果租客希望获得较大空间,可打通墙壁,将几间办公室合并,条件是签满两年租约。来自日本的珠宝设计师Ruriko Ito一口气在solo租了三间办公室,一间用作办公,剩下两间打通做工作室。“香港的房租太可怕了,只有这里的价格我还能负担得起。”她在工作室里放了三张可折叠的木桌,一张用来会客,另两张用来制作珠宝。如果有多位客人来访,就叠起中间的桌子,“空间一下就大了很多。”

小面积也催生了新的经营手法。有西饼店租了铺子做橱窗展示,客人想买蛋糕可当场或上网订购,再由店方送货给客人。婚庆杂志的编辑connie借五六平米的商铺开了家最需要空间的婚纱店。她在最长的一面墙上钉了一根挂衣杆,上面挂着50来件婚纱。剩下的空间用布帘搭了个简易的试衣间。connie在脸书上开辟了专页,展示每件婚纱的照片,客人在网上挑好婚纱,再约到店里来试。

就如Elaine所言,香港人似乎可以理解并适应不断缩水的空间。来connie店里试婚纱的陈小姐说:“这里和大婚纱店相比是很小。不过小点没关系,重要的是东西便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蜗办公”时代 香港推出3平米办公室

空间急缺,创业热情却爆棚。汲取迷你仓、蚊型住宅之精华的solo就这么应景而生。

图片来源:CFP

奔三的丁紫盈终于开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丁丁雇佣公司。这是一家介绍东南亚女佣的中介公司,地点在香港西环一栋“高龄”大厦里。从仅一人宽的大门进去,上一段台阶,再乘电梯到3楼,就能看到一间有落地玻璃门的办公室。丁紫盈坐在一张办公桌前,对面摆着一把椅子。一人一桌两椅,便是这间办公室的全部,总面积只有40呎(平方英尺,40呎约合3.72平方米)。

在这栋名为“solo”的大厦里,像这样大小的办公室共有178间,面积从40呎到110呎(约合3.72-10.22平方米)不等。solo市场部的工作人员说,若按普通办公室出租,一层最多分成两间大办公室,而像这样细切空间,每层可获得20多间办公室。

每间办公室的租金因大小和位置而异,最低只要999元港元(约合804.79元人民币),最贵大概4000港元(约合3222.40元人民币)。租金包含水电费、物业费、冷气费和Wi-Fi费用。

大厦总建筑面积1万呎(约合929.03平方米),共有10层,一二层为商铺,以上是办公间。大厦内部统一照明,高顶、白墙,清一色的落地玻璃门让空间看起来比实际要大。每层设有迷你茶水间和洗手间,每两层一个洗澡间。

香港《星岛日报》曾算过一笔账,若以建筑面积计算,solo的每月呎租(1呎约合0.09平方米)在45港元-50港元(约合36.25元-40.28元人民币)之间,比同区商厦的租金高出一倍。若以实用面积计算,则平均每呎租金高达90港元-100港元(约合72.50元-80.56元人民币),和南丰山顶豪宅Interocean Court呎租94港元(约合75.73元人民币)相比,也绝不寒碜。

尽管呎租媲美山顶豪宅,但由于单位面积小,价格还算宜人。solo市场部的工作人员透露,从去年开放至今,大厦的出租率已近八成。除了西环的四栋大厦,solo公司在尖沙咀、铜锣湾、北角和黄竹坑的迷你空间“上座率”也相当高。

“房租便宜”是众租客选择solo的首要原因。对丁紫盈这样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来说,香港的高房租早已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据咨询顾问公司世邦魏理仕2014年发布的报告,香港主要街道商铺租价连续第三年“称霸”全球,每月呎租达2813港元(约合2266.15元人民币),比第二名的纽约高出近500元。

“香港的租金实在太贵了。”26岁的Elaine和三个朋友合伙在solo里开了家婚庆视频公司。他们之前在旺角、尖沙咀开店,租约每满一年,房东就加租,且加得不少。“一加租我们就得搬。”Elaine说。从旺角辗转到西环solo,Elaine的办公面积大幅缩水,但她并不担心顾客会抱怨,“香港人都会理解的。”

陈文颖在一楼开了家皮包店,整个店里只摆得下十来款包,客人要试背包,就得退到走廊上去。因为店里最多只能同时站三个人,她错过了不少感兴趣却进不来的顾客。尽管副作用很大,陈文颖依然认为面积小有其好处。“月租只要一千九(港元),就算一整天一个包也没卖出去,也不会觉得心慌。”

不断飙升的租金背后是持续已久的“地荒”和不断发酵的市场需求。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在接受《明报周刊》访问时说:“在2002年至2012年间,政府无限期停建公屋、停止卖地、退出市场,维持了十年没有长远房屋政策指标,导致楼宇供应下跌、楼价飙升。”

据2013年的数据显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为15平方米,约等于深圳(人均居住面积29平方米)的一半。供需极不平衡的环境下,迷你仓、蚊型住宅等一系列“没有最小、只有更小”的商住空间蜂拥面市。

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现在有近百家迷你仓公司,为企业、个人提供储存文件等物品的空间。以西环一家迷你仓为例,一个80立方尺(约合2.4立方米)的迷你仓,月租要1060港元(约合853.94元人民币)。

近几年推出市场的蚊型住宅,最小只有160多呎(约合14.86平方米),厕所只摆得下一个马桶,微胖界人士连转身都困难。

空间急缺,创业热情却爆棚。据香港贸发局和香港青年协会发布的《2014年香港青年创业报告》显示,香港青年的创业意向在过去三年持续上涨。在受访青年中,新晋创业者和计划创业者的合计比例为15%,比2011年高出8个百分点。

汲取迷你仓、蚊型住宅之精华的solo正是对准了创业市场。“公司注册要有地址嘛,你总不希望名片上填的是家里的住址。不是不可以,就是不够正式。”solo市场部的工作人员说。

“你要和顾客谈生意,还是有间办公室比较方便。”Elaine说。

一百多间迷你办公室里蛰伏着各行各业的创业者。有律师事务所、塔罗牌占卜店、室内设计公司、皮革订制工坊、古典钟表维修铺、西饼店、美甲店和各类一对一家教中心。

已经退休的吴先生租了间办公室教国画,40呎(约合3.72平方米)的空间放了一面立柜加一张大桌,剩下的空间连走路都要侧身,但他对此挺满意。“家里的桌子,连一张宣纸都铺不开。”他说。

solo在出租上也颇具灵活性。租期最短可以只租三个月,如果租客希望获得较大空间,可打通墙壁,将几间办公室合并,条件是签满两年租约。来自日本的珠宝设计师Ruriko Ito一口气在solo租了三间办公室,一间用作办公,剩下两间打通做工作室。“香港的房租太可怕了,只有这里的价格我还能负担得起。”她在工作室里放了三张可折叠的木桌,一张用来会客,另两张用来制作珠宝。如果有多位客人来访,就叠起中间的桌子,“空间一下就大了很多。”

小面积也催生了新的经营手法。有西饼店租了铺子做橱窗展示,客人想买蛋糕可当场或上网订购,再由店方送货给客人。婚庆杂志的编辑connie借五六平米的商铺开了家最需要空间的婚纱店。她在最长的一面墙上钉了一根挂衣杆,上面挂着50来件婚纱。剩下的空间用布帘搭了个简易的试衣间。connie在脸书上开辟了专页,展示每件婚纱的照片,客人在网上挑好婚纱,再约到店里来试。

就如Elaine所言,香港人似乎可以理解并适应不断缩水的空间。来connie店里试婚纱的陈小姐说:“这里和大婚纱店相比是很小。不过小点没关系,重要的是东西便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