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欲成国际旅游枢纽的西安,能否在入境游上有所突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欲成国际旅游枢纽的西安,能否在入境游上有所突破?

2017年陕西省共接待383.74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位居全国第9位,西安接待了大部分游客,成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的入境游热点城市。

长相思,在长安。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李白为长安魂牵梦绕。一千多年后的当下,西安人民依旧为这座历史名城自豪。

在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入境游时,西安站在了最前列,不久前联手北京、上海建立国内首个省级入境游合作机制,向国际旅游枢纽的目标迈进。最新的入境游发展报告显示,西安已经成为仅次于北上广的入境游热点城市。

近年来,中国入境游市场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入境游客源市场中的活跃度进一步上升,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能否借此机遇,在入境游方面更进一步?

千古长安​

置身于西安,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物古迹众多。

周、秦、汉、隋、唐等13个朝代曾在此建都,使得西安成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西安大雁塔、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众多历史古迹。

悠长的历史,也造就了渊源的人文,形成了西安特有的民间风情。

西安是美食之都,经过岁月的沉浸和多元素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西北风味。腊汁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臊子面……形形色色的小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城墙根下,时常可以听到秦腔,这是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众卿有所不知,北魏起兵,侵犯我邦,中原之地,相继沦陷,卿等有何良谋,以御外侮,而安社稷”,老人们在城墙根下自发组织秦腔社,唱着原生态的秦腔。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此有着更为形象的描述:“我曾经多次到访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曾经登上高高的城墙去看晴天娃娃、驱车临潼去看兵马俑、吃过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和贾三包子、听过市民公园退休大爷们的八百里秦腔,无不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对于初次来华的外国游客来说,这些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项目是颇具吸引力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了解中国特色文化仍旧是访华游客的重要目的,文物古迹类项目以52.5%的占比,成为入境游客最为喜爱的项目。

2017年陕西省共接待383.74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位居全国第9位,西安接待了大部分游客,成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的入境游热点城市。

向国际旅游枢纽迈进​

在入境游发展上,西安的野心不止于此。

上周,“北京、上海、陕西中国入境旅游枢纽全球发布会”在西安举行,这是国内首个以入境旅游为主旨的省际合作机制,北京、上海、陕西三个省市将在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境外宣传营销、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展开合作。

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高中印表示,陕西将依托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国际旅游枢纽建设,西安将承担客源地与目的地、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桥梁功能。

何为国际旅游枢纽?“枢纽者,中心也。”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这样定义。

在她看来,国际旅游枢纽是综合性的,因其综合能力之强,而居于核心地位,携领各方,辐射周边。国际旅游枢纽之关键,不限于旅游之内,而在旅游之外。国际旅游枢纽亦应是交通枢纽、文化枢纽、服务枢纽、创新枢纽、信息枢纽、人才枢纽。

而西安已经具备成为国际旅游枢纽的条件,“一是交通枢纽已经形成,机场扩张、国际航运增加、高铁分布、西部贯通、高速遍布、交通顺畅;二是城市枢纽的形成,西安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完善,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三是文化枢纽的形成,历史和现代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大项目不断落地;四是信息枢纽的形成,这是基础设施的一个深度完善。”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亦认为,西安理应担此重任,因为西安位于中国西部地区,跨越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是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重点城市,联通东西方文化的完美接轨点;境内秦岭、黄河、汉江,以及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汇聚于三秦大地,构成文化高地、自然高地和风土高地,是中华民族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陕西(西安)理应担负起建设国际旅游文化枢纽的重任,为打造国际一流旅游文化中心贡献应有之力。 

“不过,陕西建设国际旅游枢纽也面临诸多挑战。”宋瑞表示,例如区域发展国际化程度低、提升成本高;作为内陆省份,距离所有入境客源地远;吸引国际化人才难;入境旅游产品老化;城市群不发达因而周边城市支撑性弱、可辐射带动的资源有限;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利用不足;普遍存在的文化优越感可能对借鉴外部经验形成制约等。

可以确定的是,成为国际旅游枢纽,对西安入境游的发展会产生诸多积极影响。这里将会成为入境游客的集散地,大大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入境游人数。另外,信息、资金、人才、管理、文化等各种要素会在这里聚集,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如何实现?​

首先,要在交通上下功夫。陕西旅游研究院院长潘秋玲认为,西安是著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但并不等同于也是国际旅游枢纽。旅游枢纽更强调为游客提供集散与换乘等服务,旅游枢纽城市的建设应突出航空、高铁的中转与换乘功能。

据了解,2017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总的吞吐量在全国排名第八。成都国际航线有95条,通往78个国家和地区,而西安国际航线只有35条,且以亚洲为主,差距相对较大。

潘秋玲介绍,在旅游枢纽城市建设上,有两种模式可供借鉴: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枢纽主导型旅游城市”和以伦敦、纽约、巴黎为代表的“枢纽与目的地并存型旅游城市”。

前者走的是从交通枢纽到旅游枢纽和目的地的发展道路,通过发挥交通枢纽的功能,加强旅游购物功能,开展节事活动,建设主题公园、游乐设施,吸引中转游客聚集和停留。后者经历了从旅游目的地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枢纽”的转变,通过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向旅游枢纽建设转变,枢纽功能成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要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著名文化学者、新丝路文化传播大使肖云儒指出,西安要充分发挥丝路起点和文化源流优势,例如,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共有22个点,可以开发一个“长安—天山廊道”旅游线路,把22个景点包含进来,发展自驾游、房车游、暑期研学游等旅游项目。“发挥西安文化高地的优势。”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则分析认为,提升城市功能地位是推动西安国际旅游枢纽建设的关键,西安在大力打造城市旅游核心要素,着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扩大旅游容量、丰富旅游选择的同时,更应以陕西(西安)国际旅游枢纽建设为契机,对标国际发达城市,加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做好国际旅游枢纽的基础条件。

在旅游营销方面,宋瑞指出,旅游营销要用世界语言,讲陕西故事,借助国家地理、Discovery、BBC、CNN等平台。

在做入境游营销时,需要有更多客源地团队的支持和参与,因为国内的营销团队,对目的地需求与营销目标往往了解不够,而海外当地团队的加入可以有效克服这个难题。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赵静表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可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共同举办旅游活动的形式,进行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

承载着汉唐盛世的千古长安,曾经是历史上最繁华的都城,引各国使节前来朝拜,如今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在中西部联动与对外交流方面同样扮演者重要的枢纽角色,未来西安会在入境游方面有何突破,新旅界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欲成国际旅游枢纽的西安,能否在入境游上有所突破?

2017年陕西省共接待383.74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位居全国第9位,西安接待了大部分游客,成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的入境游热点城市。

长相思,在长安。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李白为长安魂牵梦绕。一千多年后的当下,西安人民依旧为这座历史名城自豪。

在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入境游时,西安站在了最前列,不久前联手北京、上海建立国内首个省级入境游合作机制,向国际旅游枢纽的目标迈进。最新的入境游发展报告显示,西安已经成为仅次于北上广的入境游热点城市。

近年来,中国入境游市场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入境游客源市场中的活跃度进一步上升,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能否借此机遇,在入境游方面更进一步?

千古长安​

置身于西安,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物古迹众多。

周、秦、汉、隋、唐等13个朝代曾在此建都,使得西安成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帝都历史最长的古都,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西安大雁塔、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众多历史古迹。

悠长的历史,也造就了渊源的人文,形成了西安特有的民间风情。

西安是美食之都,经过岁月的沉浸和多元素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西北风味。腊汁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臊子面……形形色色的小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城墙根下,时常可以听到秦腔,这是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众卿有所不知,北魏起兵,侵犯我邦,中原之地,相继沦陷,卿等有何良谋,以御外侮,而安社稷”,老人们在城墙根下自发组织秦腔社,唱着原生态的秦腔。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此有着更为形象的描述:“我曾经多次到访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曾经登上高高的城墙去看晴天娃娃、驱车临潼去看兵马俑、吃过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和贾三包子、听过市民公园退休大爷们的八百里秦腔,无不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对于初次来华的外国游客来说,这些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项目是颇具吸引力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了解中国特色文化仍旧是访华游客的重要目的,文物古迹类项目以52.5%的占比,成为入境游客最为喜爱的项目。

2017年陕西省共接待383.74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位居全国第9位,西安接待了大部分游客,成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的入境游热点城市。

向国际旅游枢纽迈进​

在入境游发展上,西安的野心不止于此。

上周,“北京、上海、陕西中国入境旅游枢纽全球发布会”在西安举行,这是国内首个以入境旅游为主旨的省际合作机制,北京、上海、陕西三个省市将在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境外宣传营销、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展开合作。

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高中印表示,陕西将依托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国际旅游枢纽建设,西安将承担客源地与目的地、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桥梁功能。

何为国际旅游枢纽?“枢纽者,中心也。”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这样定义。

在她看来,国际旅游枢纽是综合性的,因其综合能力之强,而居于核心地位,携领各方,辐射周边。国际旅游枢纽之关键,不限于旅游之内,而在旅游之外。国际旅游枢纽亦应是交通枢纽、文化枢纽、服务枢纽、创新枢纽、信息枢纽、人才枢纽。

而西安已经具备成为国际旅游枢纽的条件,“一是交通枢纽已经形成,机场扩张、国际航运增加、高铁分布、西部贯通、高速遍布、交通顺畅;二是城市枢纽的形成,西安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完善,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三是文化枢纽的形成,历史和现代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大项目不断落地;四是信息枢纽的形成,这是基础设施的一个深度完善。”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亦认为,西安理应担此重任,因为西安位于中国西部地区,跨越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是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重点城市,联通东西方文化的完美接轨点;境内秦岭、黄河、汉江,以及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汇聚于三秦大地,构成文化高地、自然高地和风土高地,是中华民族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陕西(西安)理应担负起建设国际旅游文化枢纽的重任,为打造国际一流旅游文化中心贡献应有之力。 

“不过,陕西建设国际旅游枢纽也面临诸多挑战。”宋瑞表示,例如区域发展国际化程度低、提升成本高;作为内陆省份,距离所有入境客源地远;吸引国际化人才难;入境旅游产品老化;城市群不发达因而周边城市支撑性弱、可辐射带动的资源有限;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利用不足;普遍存在的文化优越感可能对借鉴外部经验形成制约等。

可以确定的是,成为国际旅游枢纽,对西安入境游的发展会产生诸多积极影响。这里将会成为入境游客的集散地,大大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入境游人数。另外,信息、资金、人才、管理、文化等各种要素会在这里聚集,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如何实现?​

首先,要在交通上下功夫。陕西旅游研究院院长潘秋玲认为,西安是著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但并不等同于也是国际旅游枢纽。旅游枢纽更强调为游客提供集散与换乘等服务,旅游枢纽城市的建设应突出航空、高铁的中转与换乘功能。

据了解,2017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总的吞吐量在全国排名第八。成都国际航线有95条,通往78个国家和地区,而西安国际航线只有35条,且以亚洲为主,差距相对较大。

潘秋玲介绍,在旅游枢纽城市建设上,有两种模式可供借鉴: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枢纽主导型旅游城市”和以伦敦、纽约、巴黎为代表的“枢纽与目的地并存型旅游城市”。

前者走的是从交通枢纽到旅游枢纽和目的地的发展道路,通过发挥交通枢纽的功能,加强旅游购物功能,开展节事活动,建设主题公园、游乐设施,吸引中转游客聚集和停留。后者经历了从旅游目的地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枢纽”的转变,通过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向旅游枢纽建设转变,枢纽功能成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要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著名文化学者、新丝路文化传播大使肖云儒指出,西安要充分发挥丝路起点和文化源流优势,例如,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共有22个点,可以开发一个“长安—天山廊道”旅游线路,把22个景点包含进来,发展自驾游、房车游、暑期研学游等旅游项目。“发挥西安文化高地的优势。”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则分析认为,提升城市功能地位是推动西安国际旅游枢纽建设的关键,西安在大力打造城市旅游核心要素,着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扩大旅游容量、丰富旅游选择的同时,更应以陕西(西安)国际旅游枢纽建设为契机,对标国际发达城市,加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做好国际旅游枢纽的基础条件。

在旅游营销方面,宋瑞指出,旅游营销要用世界语言,讲陕西故事,借助国家地理、Discovery、BBC、CNN等平台。

在做入境游营销时,需要有更多客源地团队的支持和参与,因为国内的营销团队,对目的地需求与营销目标往往了解不够,而海外当地团队的加入可以有效克服这个难题。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赵静表示,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可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共同举办旅游活动的形式,进行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

承载着汉唐盛世的千古长安,曾经是历史上最繁华的都城,引各国使节前来朝拜,如今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在中西部联动与对外交流方面同样扮演者重要的枢纽角色,未来西安会在入境游方面有何突破,新旅界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