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奕宏
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市场经典翻拍剧可谓泛滥成灾。仅2018年,就有《金粉世家》《流星花园》《泡沫之夏》《半生缘》《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等十数部老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走在被翻拍的路上”。
纵观近年来大多数翻拍剧的“成绩单”,不仅没能再续辉煌,甚至遭遇口碑和收视双重“滑铁卢”:正在播出的《流星花园》成为观众吐槽的焦点,《天龙八部》《新笑傲江湖》《寻秦记》豆瓣评分均在3分以下,中日合作的新版《追捕》北上票房失利,《英雄本色2018》被观众诟病“江湖味儿淡了”……
影视剧翻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一边是市场反馈不甚理想,一边是业内翻拍前赴后继,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翻拍屡屡遭遇滑铁卢?老剧翻新还能否成就经典?
窘境:旧瓶好用,新酒难装
在观众的批判中,翻拍剧的“四宗罪”呼之欲出。
其一,剧本粗制滥造。或许因为前作已经有相当成熟的剧本,许多翻拍剧根本不花心思在新剧的谋篇布局上。《流星花园》上映短短几天,剧本上的“硬伤”便暴露无遗,大多数情节安排如花泽类突然倒立、道明寺告白似乎只是为了将旧版的经典片段“堆叠”而且起不到任何“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甚至有一些情节自相矛盾,如学姐郭采洁刚刚夸完F4尊重女生道明寺就将外卖粗暴地扣在杉菜脸上等“用力过猛”令人无法接受;同时,各种脱离现实、乃至脱离常识的“土味炫富”、“土味情话”也遭到了观众频频吐槽。
其二,改编尺度把握不当。很多翻拍作品往往走进两个极端的误区,一是照搬前作,只做极小幅度的改动,但却因国别、时代、审美等原因,让观众感到严重的水土不服,如新版《红楼梦》中大段照本宣科的文言旁白,中国版《深夜食堂》对日版毫无保留的“复制粘贴”,《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不顾社会语境的人设平移...都让观众不适且厌烦。二是改头换面,进行颠覆性的改编,只是借用了前作的壳子,其内容与原作品相去甚远,典型的例子就是于正版的《笑傲江湖》,将东方不败由男性形象变为了女性形象,以女性东方不败、任盈盈和令狐冲的情感纠葛作为卖点,甚至为此生拗剧情,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东方不败将心脏换给任盈盈一事。此外,全剧的风骨——令狐冲也被塑造得不伦不类,剧中令狐冲原有的侠义之气尽散,市侩之气跃然荧屏。2018年的《新笑傲江湖》也紧步前辈的“后尘”,把桃谷六仙改做四仙,更让枭雄东方不败满口“和谐江湖”...这些不尊重原著的改编让观众直呼“无法接受”。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所言“前者是用力不足,后者是用力过猛,两种方式都有问题”。
其三,选角欠妥,演技尴尬。在翻拍剧中让年轻演员尝试经典作品的主角未尝不可,但关键是选角在形象与气质上要契合原著作品,不能只是一味地挑选符合当下审美或“自带流量”的脸。新《神雕侠侣》的包子脸的小龙女、新版《红楼梦》中让观众产生角色倒错之感的“宝黛”二角便是选角失败的例子。当然“形似”不足可以“神似”来补,但翻拍剧中许多演员的功底却不足以支撑他们通过面部神态、肢体动作和台词功底展现人物性格、诠释人物情感。《新笑傲江湖》中饰演令狐冲的丁冠森,不仅颜值上不被观众接受,只会在瞪眼和呆滞两个状态里切换的演技也让观众十分不满;而新版《红楼梦》中黛玉吐水、湘云喷饭,仆人动辄给主子白眼,不仅失了人物神韵,也让原著的含蓄美全无。
其四,服化道及特效不走心。姑且不论剧情和演技,在影视技术更加发达的今天,翻拍经典最起码应该能做到的是在视觉和质感上推陈出新,给观众带去更加精良的观剧体验,但很多翻拍剧连这一点都没能做到。刚刚开播的新版《寻秦记》就被人戏称为《快乐星球》翻版,其中明显的抠图,少儿剧场一样的特效让整部剧略显粗糙。更重要的是,在最基本的细节打磨上,此剧也达不到及格线。尼龙绳、太师椅、茶杯瓷具、纸张...剧集中出现了大量在战国时期不应该出现的物品,细节的失真让观众无法产生沉浸感,只能感受到制作者的不负责任。
观众的批评昭示着市场并没有那么容易讨好,“旧瓶”虽好用,但酿不出“新酒”也是枉然。
根源:翻拍非罪,罪在投机
有人为这些“扑街”的翻拍作品辩白,声称这是影视创作的铁律——原作越经典,翻拍越困难。因为具备翻拍价值的原著或前作往往是相关领域比较成功的作品,兼具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实质上等于给翻拍剧预设了一个标准极高的参照系,再加上“先入为主”的心态影响,故而观众对待新版的宽容度普遍较低。
然而放眼影视史,仍然可见许多获得市场口碑双赢的翻拍作品,不说国外,单就中国影视市场,前有92版的《新龙门客栈》,01版的《情深深雨蒙蒙》,03版的《倚天屠龙记》——这些翻拍自老剧的作品依然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后有《十二公民》和《新射雕英雄传》——前者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上映后好评如潮,不仅是故事上的一次完美移植,中西法律的一次完美碰撞,也探讨了一系列中国当下最热点的社会话题,在政法领域的观众内引发热议;后者高度还原金庸原著,许多在原著中都被一笔带过的细节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忠实呈现,剧集中既有感官上的“武”,又有感受上的“情”,两者交相辉映,铸就了新版《射雕英雄传》的气魄和格局。
这些优秀的翻拍作品彰显了“翻拍”这一行为真正的意义,作为影视剧行业向已成为经典的原著或前作致敬的一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拍为经典提供了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的可能。一部成为时代经典的作品毋庸置疑拥有着超越时空阻隔的巨大魅力,但在当下信息爆炸和塌陷并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某个信息要想在人们的注意和记忆里占得一席之地似乎除了重复展示别无他途。对于影视剧作品而言,无限制的重播并不现实,此时“翻拍”便以“旧材新用”的方式一次次地将经典从信息洪流中唤醒,让它们走入观众的视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一代又一代的受众发生共鸣,为老观众开启重温了时代记忆的契机,也为新观众打开了解其他时空的文化旨趣和艺术审美的窗口。
既然“翻拍”本身并不是“原罪”,谁才该为翻拍作品的低口碑和低流量埋单?毫无疑问,答案是那些将“翻拍”作为追名逐利的踏板的制作方与投资方们。
不可否认,在当下中国影视剧行业发展不完善、优质剧本紧缺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翻拍并不因为经典的文化意义,而是利用翻拍减少创作和宣发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和为“新星”造势。这些制不出佳酿,妄想利用“旧瓶”的热度卖“浊酒”的投机客,根本无心锤炼剧集,因此再多的资金投入、再长的拍摄周期、再大牌的演员也只能拍成一部“闹剧”。
但这也意味着,如若摒弃投机心态,翻拍作品也能够逃脱“扑街”的命运。
破局:心怀诚敬,常拍常新
“十翻九滥”并非死局,破局的关键就在于:诚、敬、新三字。
所谓“诚”是对观众的至诚,即不用做快餐、炒冷饭、加热半成品的轻慢心态来对待翻拍。事实上,比起重新创作,翻拍的难度只增不减,因为新版将面对的是一群更加挑剔的观众。此时,踏踏实实地吃透原著,认认真真的打磨剧情比一切投机取巧要管用的多。在这一点上,《新射雕英雄传》提供了绝好的范例,高度贴合人设的选角,既忠于原著又忠于历史的服装道具,牛家村不计成本的大雪,醉仙楼内外老道的场面调度都体现出了制作时的深思熟虑。就连镜头前一闪而过的细节如欧阳克扇子上的“徐熙”落款、杨康向王处一赔罪时郭靖偷拿桌上的点心等都彰显了满满的诚意。这就是工匠精神,远离浮躁与功利的心态,不用明星大咖制造噱头,更不去揣测观众想看什么,只是简单而纯粹地用影像还原原著中的感动。
所谓“敬”是保持对经典敬意。一些“自作聪明”的翻拍者打着创新的旗号,对故事框架和精神内核随意篡改以迎合市场,将历史剧拍成了偶像剧,将武侠剧拍成魔幻剧,将现实题材拍成家庭狗血伦理剧....空留经典的“皮相”,却丢失了其中的“骨肉灵魂”。不但是对原著的不尊重,更让观众失去了对于作品更深层次内涵的探究。
此外,对观众而言,经典的真正魅力所在,除了体会影片所处时代的风貌之外,更能引起对当下的思考——这就是“新”的内涵所在。
翻拍不是机械复制,而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创作者应在深入领会原作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提升甚至再生。
另一方面,翻拍应具有当代性,应融入特定的个人情感、社会心理与时代精神。但凡聪明的主创都知道,想要观众买账,除了技术手段外,剧本创作上还需切合时代脉搏,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加入更多现实关怀的内容。正如一位知名导演所说:“假如故事完全照搬原版,那观众除了画面还能期待什么呢?”
因此,经典翻拍需要创作者在秉持对观众的诚意和对原作的敬意的同时更要敢于破局,毕竟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创新都是生命之源,若影视创作只是一味地从经典榨取养分,最终只能导致原创力的缺乏甚至丧失。毕竟,聪明的经典翻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向上攀登,要拍出新意和个性就更难,这实际上是对原创力更大的挑战。因为,唯有推陈出新再造经典才能解决经典翻拍饱受诟病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