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石化贵州煤化工项目获核准批复,总投资高达167.7亿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石化贵州煤化工项目获核准批复,总投资高达167.7亿元

刚刚,一个令中石化等待了近10年之久的时刻,终于来了。

作者|竹溪

2018年7月28日,贵州省政府网发布消息,中石化在贵州织金县总投资高达167.7亿元的煤制聚烯烃项目,正式获得核准批复。

这一项目的意义对中石化而言,非同小可。因为它不仅是一次业务版图的扩张,更将助力中石化打开全新生存之路。

据悉,该项目将以贵州当地无烟煤为原料,采用粉煤气气技术和S-MTO技术生产烯烃,包括年产30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

这充分表明,石油巨头中石化的煤化工大战略,实现了加速推进。这也将促使中石化,逐步摆脱纯粹依赖石油发展的局面。

继“中石化”之后,“中煤化”可能要来了!

中石化的困局

中石化在石油行业的处境,其实略微有些尴尬。

根据《财富》杂志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世界500强企业”,中石化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石油石化企业。

但同中石油、壳牌、BP等其他一体化石油公司比,中石化上游业务能力相对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上下游业务的不均衡发展,对一体化石油石化公司而言,这将是潜在的发展风险。因为一旦原油价格过高,对以石化业务为主的企业而言,将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在中国国内,主力大型油气田大都隶属于中石油,中石化已很难在油气资源上实现大的突破。这决定了,中石化必须另谋它法,消除上下游业务不均衡的风险。

中石化的优势业务在炼油、化工方面,因此中石化选择了在这一领域寻找突破口。煤化工产业,也因此进入了中石化的视线。

中国的石油储量虽然不算高,但煤炭储量却极为丰富。据统计,中国目前为世界第四大煤炭储量国,第一大煤炭产量国。对煤炭进行深加工、清洁化利用,一直是中国所渴望,也在努力推进的。

根据美国化学学会(ACS)最新发布的“全球50家最大化工企业排行”,中国石化是全球第三大化工企业。

不论在化工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中石化都拥有很大优势。中石化在化工领域此前的深耕,也让这家公司有基础在煤化工领域实现引领。

中石化的“煤化工”之路​

早在2007年,中石化就已开始布局“煤”业务,先后在新疆、贵州等地进行了考察筹备。

在2010年10月,中石化同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拟建设贵州织金煤制聚烯烃项目。

在2011年,中石化旗下分公司中原石化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开车一次成功。而该项目采用的,是中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工艺(S-MTO)。

中石化煤化工战略有纪念意义的一次大推进,是在2012年。在这一年,中石化正式成立了一家专注“煤”业务的子公司——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能源”)。

该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煤炭转化和相关化学品生产等业务的投资管理等领域。

在2013年,中石化曾制定煤化工10年规划,即加快发展煤化工,加强煤化工战略和规划研究,争取用8~10年时间成为行业领先者。

在2014年,宁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制甲醇装置顺利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精甲醇,标志着该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成为中石化长城能源首个产出合格产品的煤化工项目。

不过在2014~2016年期间,由于国际油价暴跌、环保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煤化工项目推进缓慢,中石化的部分煤化工项目也遇到了阻碍。不过这并没有让中石化停止在煤化工领域前进的步伐。

在2017年,中石化在煤化工领域迎来了史诗级的突破:全球最大煤制烯烃项目——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该项目投资总额高达591亿元,由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而中国石化则是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之一。

此项目的落成,标志着中石化在煤化工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中石化”还是“中煤化”?​

煤化工行业,目前看来具备规模化和推广的潜力,对中石化的业务,可形成有效的弥补,甚至可能成为中石化的业务新蓝海。

在2014~2016年期间,国际原油价格遭遇暴跌,石油制烯烃价格优势大增,但一些煤化工项目始终处于盈利状态。

例如有媒体曾统计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2012~2016年财务指标运营情况。在此期间,其销售毛利分别为18亿元、21.3亿元、20.6亿元、13.5亿元、10.29亿元。这一数据表明,煤化工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而时至2018年,国际油价已经恢复到60~80美元/桶之间的水平,油价的升高使得煤化工产业更加有利可图。根据招商证券的研究,2018~2020年,煤化工潜在市场空间累计达到2660亿元。

从战略方面来看,中国2017年高达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并且近两年来国内石油产量略微下降的同时,石油的消费量却在持续增长。发展替代石油产业成为国家战略需求,这也为煤化工提供了生存空间。

所以石油巨头中石化,有望借机打开新的发展窗口。近日,中石化的煤化工项目也纷纷提速推进。

目前,中石化在安徽参与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也在推进中,预计2018年可实现主装置的建成。

中石化占有该项目50%的股权,其一期工程可研批复总投资高达267亿元。

据中石化最新年报资料显示,其在新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也在继续有序推进。

此外,格外引人关注的是,在2018年,中石化获得了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有两项和煤化工有关。

这两项技术分别是“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这两项大奖也足见,“煤化工”在中石化的大战略中颇有分量。除了是中石化,它还可能担任“中煤化”的角色。

在油气行业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越来越多石油企业开始探索新的业务。中石化进军煤化工产业,是一次重要探索。

而除此之外,很多国内石油企业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例如开拓海外业务、LNG、新能源、能源新科技等业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国石化

1.3k
  • 中国石化又一精细化工项目开工
  • 中国石化与泰国商务部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石化贵州煤化工项目获核准批复,总投资高达167.7亿元

刚刚,一个令中石化等待了近10年之久的时刻,终于来了。

作者|竹溪

2018年7月28日,贵州省政府网发布消息,中石化在贵州织金县总投资高达167.7亿元的煤制聚烯烃项目,正式获得核准批复。

这一项目的意义对中石化而言,非同小可。因为它不仅是一次业务版图的扩张,更将助力中石化打开全新生存之路。

据悉,该项目将以贵州当地无烟煤为原料,采用粉煤气气技术和S-MTO技术生产烯烃,包括年产30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万吨/年聚丙烯。

这充分表明,石油巨头中石化的煤化工大战略,实现了加速推进。这也将促使中石化,逐步摆脱纯粹依赖石油发展的局面。

继“中石化”之后,“中煤化”可能要来了!

中石化的困局

中石化在石油行业的处境,其实略微有些尴尬。

根据《财富》杂志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世界500强企业”,中石化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石油石化企业。

但同中石油、壳牌、BP等其他一体化石油公司比,中石化上游业务能力相对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上下游业务的不均衡发展,对一体化石油石化公司而言,这将是潜在的发展风险。因为一旦原油价格过高,对以石化业务为主的企业而言,将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在中国国内,主力大型油气田大都隶属于中石油,中石化已很难在油气资源上实现大的突破。这决定了,中石化必须另谋它法,消除上下游业务不均衡的风险。

中石化的优势业务在炼油、化工方面,因此中石化选择了在这一领域寻找突破口。煤化工产业,也因此进入了中石化的视线。

中国的石油储量虽然不算高,但煤炭储量却极为丰富。据统计,中国目前为世界第四大煤炭储量国,第一大煤炭产量国。对煤炭进行深加工、清洁化利用,一直是中国所渴望,也在努力推进的。

根据美国化学学会(ACS)最新发布的“全球50家最大化工企业排行”,中国石化是全球第三大化工企业。

不论在化工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中石化都拥有很大优势。中石化在化工领域此前的深耕,也让这家公司有基础在煤化工领域实现引领。

中石化的“煤化工”之路​

早在2007年,中石化就已开始布局“煤”业务,先后在新疆、贵州等地进行了考察筹备。

在2010年10月,中石化同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拟建设贵州织金煤制聚烯烃项目。

在2011年,中石化旗下分公司中原石化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开车一次成功。而该项目采用的,是中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工艺(S-MTO)。

中石化煤化工战略有纪念意义的一次大推进,是在2012年。在这一年,中石化正式成立了一家专注“煤”业务的子公司——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能源”)。

该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煤炭转化和相关化学品生产等业务的投资管理等领域。

在2013年,中石化曾制定煤化工10年规划,即加快发展煤化工,加强煤化工战略和规划研究,争取用8~10年时间成为行业领先者。

在2014年,宁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制甲醇装置顺利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精甲醇,标志着该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成为中石化长城能源首个产出合格产品的煤化工项目。

不过在2014~2016年期间,由于国际油价暴跌、环保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煤化工项目推进缓慢,中石化的部分煤化工项目也遇到了阻碍。不过这并没有让中石化停止在煤化工领域前进的步伐。

在2017年,中石化在煤化工领域迎来了史诗级的突破:全球最大煤制烯烃项目——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该项目投资总额高达591亿元,由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而中国石化则是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之一。

此项目的落成,标志着中石化在煤化工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中石化”还是“中煤化”?​

煤化工行业,目前看来具备规模化和推广的潜力,对中石化的业务,可形成有效的弥补,甚至可能成为中石化的业务新蓝海。

在2014~2016年期间,国际原油价格遭遇暴跌,石油制烯烃价格优势大增,但一些煤化工项目始终处于盈利状态。

例如有媒体曾统计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2012~2016年财务指标运营情况。在此期间,其销售毛利分别为18亿元、21.3亿元、20.6亿元、13.5亿元、10.29亿元。这一数据表明,煤化工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而时至2018年,国际油价已经恢复到60~80美元/桶之间的水平,油价的升高使得煤化工产业更加有利可图。根据招商证券的研究,2018~2020年,煤化工潜在市场空间累计达到2660亿元。

从战略方面来看,中国2017年高达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并且近两年来国内石油产量略微下降的同时,石油的消费量却在持续增长。发展替代石油产业成为国家战略需求,这也为煤化工提供了生存空间。

所以石油巨头中石化,有望借机打开新的发展窗口。近日,中石化的煤化工项目也纷纷提速推进。

目前,中石化在安徽参与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也在推进中,预计2018年可实现主装置的建成。

中石化占有该项目50%的股权,其一期工程可研批复总投资高达267亿元。

据中石化最新年报资料显示,其在新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也在继续有序推进。

此外,格外引人关注的是,在2018年,中石化获得了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有两项和煤化工有关。

这两项技术分别是“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这两项大奖也足见,“煤化工”在中石化的大战略中颇有分量。除了是中石化,它还可能担任“中煤化”的角色。

在油气行业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越来越多石油企业开始探索新的业务。中石化进军煤化工产业,是一次重要探索。

而除此之外,很多国内石油企业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例如开拓海外业务、LNG、新能源、能源新科技等业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