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万文竹
因拒绝对方喝酒的要求,大三学生贾培森被同学打了,碎酒瓶的玻璃划破了他的胳膊和脸。这是三个月前河南省漯河某职业技术学院宿舍内发生的事。
贾培森的家长告诉记者,贾培森的胳膊缝合了10针,全身多处软组织受伤。他对校方只是开除涉事学生、公安机关没有对涉事学生进行治安处罚的结果表示不满。
该校负责人对记者称,这种事情时常发生很难避免,班主任也不能时时跟着学生,校方会尽快采取措施,协调解决。
“这都还只是冰山一角,校园欺凌具有隐秘性,不仅包括身体上的侵害,还有言语上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欺凌,没有被发现的还有很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宗春山说,一直以来,校园欺凌问题都是影响广大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多发事件和难点问题,也是中小学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重要内容。
防欺凌机构在全国范围基本确定
今年4月,国务院教督办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教育部门要在5月底之前明确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构,明确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负责人和联系人,制定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在本单位官方网站公开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信息。
记者在国务院教督办官网查询发现,除港澳台以外,目前,全国3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确定了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构及办公电话。
宗春山表示,2017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提出了预防举措,规范了处置程序,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但是各个省(区、市)都还没有如此具体的实施机构和措施落实到地”。
记者梳理了目前部分省(区、市)的方案落实情况,发现多省已出台防范校园欺凌的细节方案,例如,北京市在公布的治理方案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举措。北京市东城区更是明确规定,如发生欺凌事件,各校应在10分钟内口头上报。海淀区除了要求30分钟内口头上报区教委外,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还要求学校要与属地派出所、司法机构等部门进行对接。
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青岛市反学生欺凌联动机制成员单位之一,策划拍摄了以防治学生欺凌为主题的微电影,用司法实践中多个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家长、老师提高以法律手段解决学生欺凌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青岛中院少审庭编写了七千多字的《应对校园欺凌法治教育指引》。
“现在学校特别重视校园欺凌和校园安全教育,一个学期要开几次家长会,总是在强调防治校园欺凌的事情。”家住武汉市的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通过校园欺凌专题讲座,她认识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很重要,比如,发现孩子情绪低落、衣物不整、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要及时和孩子沟通。
从源头治理,认识与预防并重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法律对未成年犯罪的宽容以外,教育环境有直接的影响,这既包括家庭环境也包括学校环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儿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表示,此次欺凌防治落实行动,部分省(区、市)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惩治欺凌行为人。不仅有快速及时的事后处理措施,而且还有具体的预防举措。
“少年江湖,人人都可能成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每个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都有想成为强者的心理,这种强者的满足感很可能从欺负别的同学身上获得。”宗春山表示,校园欺凌不同于成年人的欺负,成年人更多是发生了利益冲突,而孩子很多是不自觉的心理,想通过言语、感情等攻击,来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感、安全感。
“要明白,孩子们之间的欺负,有时候不涉及道德问题,他们也没有法律概念,仅仅是冲动和快感,所以心理引导和情感的理解很重要。”宗春山说,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要追本溯源,要清楚这种欺凌事件发生的范围和根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尊重、认可,需要同伴关系、需要发泄,但这个阶段的孩子还缺乏理性,如果没有相应的引导和规范,欺凌事件一定会发生。”宗春山建议,学校要配合专业工作者开展防欺凌工作,建立多级预防机制和干预机制。
比如,要加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监护;各年级的年级组、学校科研室领导之间要协调起来,组织“红领巾防欺凌小组”让学生们自治,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学会自己处理和解决;校园要定期举行“校园欺凌讨论班会”,不仅让学生也要让家长明白什么是校园欺凌,遇见问题该如何处理;最后还要由心理专业教师做好监护。
童小军也认为,校园欺凌治理,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事后明确欺凌行为人、家长以及学校的责任。但校园暴力频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对此没有深度认识,没有预防机制。
例如,北京市延庆区将学生“入校时—上课前—上课时—课间—离校时(回宿舍)”等不同时段和卫生间、宿舍、操场、校园周边等重点部位的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有监管、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反馈的措施就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机制。“如果我们做好事先的预防机制和事后的及时干预,事情就可能被及时制止,或者不会影响如此之大,也可能不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童小军说。
各省进度不一
日前,国务院教督办方面表示,各地积极行动,明确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采取综合举措,扎实开展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总体进展良好,但各省工作也不平衡,有的省工作进展明显较慢。
记者在教育部官网统计发现,目前,天津、吉林、江苏、湖南既没有公布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也没有在官方网站公布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信息。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后勤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勤处正在督促学校尽快落实,也会经常去学校抽查检查,但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落实情况进度不一,有些地方学校的办事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
“校园欺凌现象处处可见,学校也不是万能的,真正的阳光校园还需要全社会的继续努力。”有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学校工作人员表示,校园欺凌有着深刻的社会根基,被欺凌者一般是弱势群体。出事后学校也是尽可能安抚家属,大事化小,只要不是很严重的事情,处分一下欺凌者,尽量内部消化,不让事情的影响扩大。
“校园欺凌具有隐秘性,大多数受欺凌者选择沉默,这是校园欺凌问题难以治理的一个因素。”童小军分析,欺凌事件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攻击行为。
“事实上,校园欺凌、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问题都是整个儿童保护系统的一部分,中国目前还没有从制度层面形成一个儿童保护体系。”童小军说,与其他国家相比,应对校园欺凌,中国的意识远未系统化。
在宗春山看来,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一些边缘孩子身上,比如,性格内向、胆小怕事,或是贫困孩子、残疾学生等,都是一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他们其实是属于校园欺凌的高危人群,家长和老师都应加以关照。作为学校,不能还是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距离全面落实、零容忍还有一段距离,目前仅仅是受到了管理部门的重视,重点还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校园行动的真正落实。”童小军认为,无论是从思想认识上还是从法律、制度和措施的落实上,全社会都要真正地行动起来。而不是只有口号,或者只注重事后处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