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安于前人避风港的《风语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安于前人避风港的《风语咒》

《风语咒》最大的遗憾是,即便站在《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这些先行者的肩膀上,依然无法更进一步,未能在本土动画电影的行军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追赶主流的过程中沦为随波主流。​

市场对“文化”的解读还是手足无措。

影视剧领域,试图拿“传统文化”入药,通过本土元素审美的现代表述,来寻找遗失的文化身份,虽然是条封神大道,可走得实在不好看。

两年前,《寻龙诀》多少还可以被视为入了那扇“门”,但此后再无这样的踪迹。

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的,反而是中国动画电影。传统元素的视觉呈现,让人耳目间有新意。视觉展现出来的完成度、整体性、统一性,远高于其他类型内容。

不过,从刚上映的《风语咒》的表现看,即便“若森”这样的公司,即便这方面做得很不错的动画电影领域,好像也走到了尽头,“文化入药”这种尝试似乎只能仅限于此。

《风语咒》最大的遗憾是,即便站在《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这些先行者的肩膀上,依然无法更进一步,未能在本土动画电影的行军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追赶主流的过程中沦为随波主流。

《大圣归来》当初之所以引起轰动,归根结底是文化解读上迈出了一步——使用现代动画技术对中国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审美呈现,给国产动画电影带来了一种可行的表述形式,且这种形式经受了商业考验。

自1999年的《宝莲灯》以来,几乎没有一部中国动画电影可以在美术、技术、传统元素上有这样的完成度。这种开拓性,难能可贵。陆川的《九层妖塔》的特效审美如此失败,原因可以归到这个领域。

《大圣归来》的确可视为近20年中国动画的重启。因此,即便故事有硬伤,但影史依然有其名。

同样,《大鱼海棠》虽然是对《大圣归来》的重复,可审美深度上有进步,虽然这种进步有限,可好歹有进取心,这是它存在的市场意义。所以前者九个多亿票房,后者五个多亿的收割。公平。

当然,整体性看,《风语咒》可能并不比《大鱼海棠》和《大圣归来》差多少,某种程度上,还略微比他们好那么点儿。问题是,与前两者相比,为什么市场声量和行业关注如此苍白。

《风语咒》对传统元素审美呈现的现代视觉处理,虽然还不错,可这种路子依旧停留于对两者的复刻,毫无进步。

这对当下中国动画电影而言,如果作品本身在行业端无突破,则没有太大市场意义。对大制作而言,这种特点更明显。

虽然,“民族主义”,允许作品在美漫和日漫的质量和审美水位上,往下降半个档次,还能获得与他们相差无几甚至更高的竞争力,可是这种水位下降太多,招来的市场报复,同样更具杀伤性。

“民族主义”情绪,让整体观影群体呈现出极端的追优杀劣的特点,两级分化严重。优,则捧上天,回馈予高额商业回报;中庸者和劣质者,则都无人问津。

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不存在围绕作品质量由下往上逐级递增的商业曲线,不存在围绕作品质量进行商业分布和占比的版图划分。因为,这个行业只有一个“头部市场”。这是目前中国动画电影的大环境。

原因是,深受美、日审美训练的观影一代,动漫审美水准原本就高于观影平均水平,本土动画电影整体质量未能跟上趋于成熟的鉴赏能力。

市场想抓“传统文化”这副主方,属于对症下药,可市场对“文化”的商业化解读又缺乏好办法。《风语咒》票房预期往下走,有这方面原因。

原本,基于《大圣归来》的形式开拓,加上《大鱼海棠》经历的二次实践,沿着这条路线往前走的话,中国动画电影原本应该进入到下个阶段,即,如何站在成功的视觉呈现的肩膀上“进阶”。

尤其,除了视觉外,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进行当代审美的实验和创意,这是市场最期待之处。可《风语咒》还是安于前人的避风港。

《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上映2到3年后,当观影大众开始习惯这种审美和形式,如果后来者没有明显进步,同时,行业高点也已被前两者占据的情况下,重复者很可能会成为牺牲品。

不否认《风语咒》是“良心之作”。问题是,当我们反腐咀嚼,感觉和三年前的《大圣归来》味道差异不大,所带来的回味和体验,截然不同。

他们是否认为,传统元素审美的现代视觉处理只要能达到某个高点,就能收获高额回报?可事实告诉我们,即便《大鱼海棠》的美术超过《大圣归来》,同样无法再回《大圣归来》的商业高度。

其实,《大圣归来》对本土动画形式上的开拓,带来的市场意义,已经在《大圣》上映期间差不多就被收割完毕。《大鱼海棠》对此进行二次收割后,所余留的票仓所剩不多。

一道新菜,味道不错,第一次吃,我当然回多吃些,这是《大圣归来》;第二次,再次端上餐桌来,新鲜感会退却,可味道还行,那么我还是会吃点,可吃的不会太多,这是《大鱼海棠》。

但第三次,上的还是同道菜,我会蹙眉厌烦,顶多夹一筷子入嘴,这叫做样子,是礼貌,这估计是《风语咒》的局面。更何况,《风语咒》的故事和情节设计,明显缺乏耐心和打磨。这也让其失去了最后一点名留动画史的机会。

中国动画仍旧处于“民族主义”返潮的红利期,只要在市场原有的代表作上有些许进步,商业层面的反馈往往呈现出“报复性回报”的特点。

可我们手里端着黄金碗,却跪成了“讨饭”的姿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安于前人避风港的《风语咒》

《风语咒》最大的遗憾是,即便站在《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这些先行者的肩膀上,依然无法更进一步,未能在本土动画电影的行军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追赶主流的过程中沦为随波主流。​

市场对“文化”的解读还是手足无措。

影视剧领域,试图拿“传统文化”入药,通过本土元素审美的现代表述,来寻找遗失的文化身份,虽然是条封神大道,可走得实在不好看。

两年前,《寻龙诀》多少还可以被视为入了那扇“门”,但此后再无这样的踪迹。

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的,反而是中国动画电影。传统元素的视觉呈现,让人耳目间有新意。视觉展现出来的完成度、整体性、统一性,远高于其他类型内容。

不过,从刚上映的《风语咒》的表现看,即便“若森”这样的公司,即便这方面做得很不错的动画电影领域,好像也走到了尽头,“文化入药”这种尝试似乎只能仅限于此。

《风语咒》最大的遗憾是,即便站在《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这些先行者的肩膀上,依然无法更进一步,未能在本土动画电影的行军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追赶主流的过程中沦为随波主流。

《大圣归来》当初之所以引起轰动,归根结底是文化解读上迈出了一步——使用现代动画技术对中国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审美呈现,给国产动画电影带来了一种可行的表述形式,且这种形式经受了商业考验。

自1999年的《宝莲灯》以来,几乎没有一部中国动画电影可以在美术、技术、传统元素上有这样的完成度。这种开拓性,难能可贵。陆川的《九层妖塔》的特效审美如此失败,原因可以归到这个领域。

《大圣归来》的确可视为近20年中国动画的重启。因此,即便故事有硬伤,但影史依然有其名。

同样,《大鱼海棠》虽然是对《大圣归来》的重复,可审美深度上有进步,虽然这种进步有限,可好歹有进取心,这是它存在的市场意义。所以前者九个多亿票房,后者五个多亿的收割。公平。

当然,整体性看,《风语咒》可能并不比《大鱼海棠》和《大圣归来》差多少,某种程度上,还略微比他们好那么点儿。问题是,与前两者相比,为什么市场声量和行业关注如此苍白。

《风语咒》对传统元素审美呈现的现代视觉处理,虽然还不错,可这种路子依旧停留于对两者的复刻,毫无进步。

这对当下中国动画电影而言,如果作品本身在行业端无突破,则没有太大市场意义。对大制作而言,这种特点更明显。

虽然,“民族主义”,允许作品在美漫和日漫的质量和审美水位上,往下降半个档次,还能获得与他们相差无几甚至更高的竞争力,可是这种水位下降太多,招来的市场报复,同样更具杀伤性。

“民族主义”情绪,让整体观影群体呈现出极端的追优杀劣的特点,两级分化严重。优,则捧上天,回馈予高额商业回报;中庸者和劣质者,则都无人问津。

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不存在围绕作品质量由下往上逐级递增的商业曲线,不存在围绕作品质量进行商业分布和占比的版图划分。因为,这个行业只有一个“头部市场”。这是目前中国动画电影的大环境。

原因是,深受美、日审美训练的观影一代,动漫审美水准原本就高于观影平均水平,本土动画电影整体质量未能跟上趋于成熟的鉴赏能力。

市场想抓“传统文化”这副主方,属于对症下药,可市场对“文化”的商业化解读又缺乏好办法。《风语咒》票房预期往下走,有这方面原因。

原本,基于《大圣归来》的形式开拓,加上《大鱼海棠》经历的二次实践,沿着这条路线往前走的话,中国动画电影原本应该进入到下个阶段,即,如何站在成功的视觉呈现的肩膀上“进阶”。

尤其,除了视觉外,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进行当代审美的实验和创意,这是市场最期待之处。可《风语咒》还是安于前人的避风港。

《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上映2到3年后,当观影大众开始习惯这种审美和形式,如果后来者没有明显进步,同时,行业高点也已被前两者占据的情况下,重复者很可能会成为牺牲品。

不否认《风语咒》是“良心之作”。问题是,当我们反腐咀嚼,感觉和三年前的《大圣归来》味道差异不大,所带来的回味和体验,截然不同。

他们是否认为,传统元素审美的现代视觉处理只要能达到某个高点,就能收获高额回报?可事实告诉我们,即便《大鱼海棠》的美术超过《大圣归来》,同样无法再回《大圣归来》的商业高度。

其实,《大圣归来》对本土动画形式上的开拓,带来的市场意义,已经在《大圣》上映期间差不多就被收割完毕。《大鱼海棠》对此进行二次收割后,所余留的票仓所剩不多。

一道新菜,味道不错,第一次吃,我当然回多吃些,这是《大圣归来》;第二次,再次端上餐桌来,新鲜感会退却,可味道还行,那么我还是会吃点,可吃的不会太多,这是《大鱼海棠》。

但第三次,上的还是同道菜,我会蹙眉厌烦,顶多夹一筷子入嘴,这叫做样子,是礼貌,这估计是《风语咒》的局面。更何况,《风语咒》的故事和情节设计,明显缺乏耐心和打磨。这也让其失去了最后一点名留动画史的机会。

中国动画仍旧处于“民族主义”返潮的红利期,只要在市场原有的代表作上有些许进步,商业层面的反馈往往呈现出“报复性回报”的特点。

可我们手里端着黄金碗,却跪成了“讨饭”的姿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