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时装周中,汇集了顶级品牌,与巨星名媛、知名设计师、模特儿、时尚媒体、狗仔队…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百货、网络等渠道买家。时装周讲白点,就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一般大众可能对于时尚与秀台的印象都是“又贵又浮夸还让人没法理解”。
那么那些渠道商就算把秀台上的衣服买下来,他们又要卖给谁呢?真的会有人买这些衣服穿吗?其实,秀台上展示只是“高级订制服”而已。19世纪以来,巴黎的上流人士和贵族开始钟情于华丽的高级订制服──由专属的时装设计师为其量身订做、不断修改,从头到尾以纯手工打造且极尽奢华,最后产成“订制服”。
现在高级订制服的地位早已被批量化的成品衣取代。但时尚产业是法国的重要经济命脉,当法国政府发现既然高级订制服无法与成品衣在商业价值上抗衡,不如索性把它拔到艺术品的高度。
要知道,高级订制服是与法国香槟享有同等待遇,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命名。如同香槟一样,成为一家高级订制服工作室,必须满足严格的标准。这些高级订制服都必须是纯手工制作、采用顶级材料,且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品需要在时装周上展出等等。自1945年起,至今为止只有Christian Dior、Chanel、Givenchy等二十间公司获权生产高级订制服。
那么,时装周的时尚究竟与我们大众有什么关联呢?
(1)顶级品牌形象塑造:Haute Couture(Christian Dior、Chanel、Giorgio Armani)
每年的一月和七月,具备订制服生产权的高级品牌都会推出自己的高级订制时装秀。顶级的工艺师和制版师费尽心思,运用不计其数的高级布料和珠宝装饰、花费几百个钟头的人工一针一缐地缝制而出。平均一件高级订制服的价格落在2万到5万欧元间(约14–40万人民币)。
所以从一开始,这场不到半小时的时装秀不是为了接多少服装订单,最重要的是要塑造品牌形象,告诉大家“Dior”是一个高级品牌。然后呢?买不起高级订制服没有关系,可以购买品牌周边商品。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真正产生收益的并不是这些高昂的高级订制服,而是那些周边的配件、美妆等基本款。
换言之,高级时装秀就是高级品牌的品牌形象秀,向消费者宣告:我们的品牌拥有最顶尖的工艺与地位。
(2)高级品牌主打阶层:Ready To Wear(Christian Dior、Chanel、Giorgio Armani)
第二阶层的时装称为Ready To Wear、Prêt-à-Porter,意思即“成品衣”,但这并不是你所想像中的那种大众批量化的成衣市场。
意大利的时尚历史不如法国悠久,1970年代才逐渐从纺织代工业逐渐转型为全球时尚中心。相较于法国的手工订制服,当时的意大利设计师结合了时尚的设计概念、与机械生产技术,开创“Ready To Wear”的市场分类。
Ready To Wear服装适用的场合涵盖日常穿着到高级典礼,客群以名人、富裕阶层为主,价格约在2000欧元(1.5万元人民币)左右、或大众平价市场的3–5倍价格。当然,这也是上述顶高级品牌如Dior、Chanel、Armani真正主打的产品与市场。
(3)价格较低的副品牌:Diffusion(DKNY、Versus、Emporio Armani)
上述的高级品牌为了针对不同的消费客群,而发展出了价格区间较低的副品牌。
“Diffusion”阶层比Ready To Wear更有商业成衣以及实穿的风格。包括了Prada的副品牌Miu Miu、Donna Karen的DKNY、Versace的Versus等,就连Giorgio Armani也有推出它的Diffusion品牌──Emporio Armani!
(4)时尚与大众市场的中间带:Bridge(Coach、Diesel、North Face)
如果说Ready To Wear是意大利相较法国的Haute Couture所拓展而出的较大众市场,那么相较于时尚历史较早的意大利和法国,“Bridge”这个阶层是由美国百货公司开创出来的。
由名称可知,“Bridge”明显地是作为高级时尚品牌与大众市场间的衔接,又面向了更加大众的市场。许多的美国品牌也被归类在Bridge这个阶层,包括了Coach、Diesel、North Face等。
(5)平价大众市场:Mass Market(ZARA、H&M、Uniqlo)
常见的成衣百货如ZARA、Net、H&M、Uniqlo等品牌都位于此阶层。对于Mass Market品牌经营中,最重要的几项莫过于:
供应链管理──与全球一千多间布料工厂签约、产品量大又多元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各地?
市场区隔──在没有高级品牌效应的光环下,如何做出品牌区隔?
实体店的消费者体验──如何让消费者以低廉的价格便能轻易体验到时尚感?
从上面Haute Couture、Ready To Wear、Diffusion、Bridge到Mass Market,不难看出,看似高冷难亲的高级品牌,可真正赚钱的还是越低阶、越接近大众的市场。之所以营造高冷的品牌形象,只是更好地贩卖“时尚”这个梦想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