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加西虎鲸危矣!幼仔多早夭背后,是气候、人类和三文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加西虎鲸危矣!幼仔多早夭背后,是气候、人类和三文鱼

加拿大地方法案至今难产,但动物们已经等不了了。而站在这根脆弱链条上的,不光有虎鲸、三文鱼、大马哈鱼、北极熊,更有我们自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不少关注动物保护的朋友都被一对加拿大的虎鲸母子深深震撼到了。

7月底,加拿大以西海域一条20岁的成年母鲸(编号J35)产子,但小家伙出生不到半小时便夭折。伟大的母鲸不舍丢弃幼仔,艰难地将其尸体从维多利亚驮到了温哥华近海,随后又折返到孩子的出生地,九天九夜,直至小家伙身体已出现分解仍不肯放弃。

母鲸最终还是孤独离去,为这段悲剧画上了句号。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一组数据让媒体重新聚焦到这群岌岌可危的物种身上:2016年底78条种群数量目前仅剩75,近三年未有小鲸出生,新生儿存活率低至25%。不夸张的说,该种群已踏上了灭绝之路。

昔日“海洋霸主”到底遭遇到了什么?

虎鲸生存现状大曝光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美加西岸的辽阔海域气候温和,鱼饵丰沛,水质清澈,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大型海洋生物理想的栖身之所,尤以温哥华、维多利亚和托菲诺最受鲸类的青睐。与过境型虎鲸不同,定居型鲸群更像是这片海的“主人”,以族群为单位,在各自领地繁衍生息。

但惨剧恰巧在这片海发生了。

出事的种群属于“南方定居型虎鲸”(southern resident killer whale),主要集中在普吉特海湾、三欢群岛、南温哥华岛、高尔夫群岛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阳光海岸一带,由三个族群组成。这也是离温哥华最近的一群鲸了,是大温近海的守护者。

然而自2005年被列入濒危物种以来,该种群数量逐年减少。数据显示,2012年种群数量尚有90余头,到2016年底为78头,目前仅剩75头。

南方定居型种群图
种群活动范围图,图中红线阴影部分为该种群的活动范围

如果说种群数量减少是表象,那么,母鲸状况堪忧才是真正危机所在。一般情况下,母鲸怀孕周期为16个月,怀孕间歇3至5年,且40岁之后再怀孕的现象极少。

根据位于圣胡安群岛的鲸鱼研究中心的监测结果,由于该种群近三年尚无一例新生儿存活,该中心有记录以来的幼仔死亡率已提高到75%。

“饥饿是首要问题”,研究人员表示。J35之所以产子失败,源于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全。这种情况在种群内十分普遍。另一头编号为J50的4岁母鲸,本是有望成为种群繁衍的主力,但因长期食不果腹,体重不足正常鲸的80%,且头部明显偏小,体态瘦弱,精神萎靡,并不具备怀孕生子的健康标准。即便未来怀孕,幼鲸夭折的概率也非常高。

图为年幼的J50戏水的场景

不仅如此,由于种群整体体质偏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们也极易被水中日益增多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仅仅是肺炎就可能要了一头鲸的命。

食物短缺是最大危机

作为“海洋霸主”,虎鲸性情凶猛,生存能力强,为食物链条最顶端的物种。某程度上讲,虎鲸在自然界没有天敌,唯一的天敌只有人类。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海洋污染,栖息地缩小。航运船只的螺旋桨声音也影响到声纳系统,吓跑鱼群。加上违法者的滥杀行为,过度渔业捕捞,可以说,虎鲸的生存已经岌岌可危。

与其他因素相比,美加西岸海域种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食物短缺。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野生三文鱼数量锐减对其打击是致命的。

这样的结果颇让人意外。印象中,加拿大人的餐桌上最不缺的就是三文鱼,超市的货架上也永远有最新鲜的三文鱼。但事实真相令人震惊。

目前,大西洋野生三文鱼种群已濒临绝种。作为大西洋野生三文鱼主要的回流产卵地之一,去年加境内一条名叫Magaguadavic的河流没有发现一条鱼回流,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相比之下,太平洋三文鱼的境况虽不至于此,但也很不乐观。

三文鱼

太平洋三文鱼因种类不同被分为红三文鱼(Sockeye salmon)、帝王三文鱼(Chinook salmon)和银三文鱼(Coho salmon)等。每逢产卵季节,鱼群从太平洋来到菲沙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回到上游的亚当斯河产卵,繁衍后代。眼下,正是红三文鱼回流至菲沙河的时期。除了其他危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高水温正威胁到它们的生命。

监测数据显示,1950年到1980年间,菲沙河全年仅有两天的水温高过19摄氏度,但过去八年间的天数已增至22天。要知道,18摄氏度这里的三文鱼就不能自如游走;19摄氏度心肺负担就会加重;而20摄氏度已经足够杀死鱼卵。三文鱼中雄性多过雌性,且雌性怀卵量不大,一旦雌性不能顺利产卵,种群数量会迅速降低。

从今年7月开始,菲沙河水温不断在创历史新高

天灾难躲,人祸可避

研究人员曾多次投喂鱼肉。但新问题随之而来——鲸十分容易对嗟来之食产生依赖,而轻易放弃主动求生的本能,长期以往与圈养无异。投食只能作为极端手段,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比如鲸群持续挨饿,或者感染疾病。

人工干预并非长久之计和根治之法。为了挽救鲸群,还要先挽救野生三文鱼。为了挽救三文鱼,只能从人类自身开刀。如果硬将全球气候变暖视作造化弄人,是天灾;那么水体污染、过度捕捞、滥建大坝则是彻底的人祸。

作为BC省的头号支柱产业,目前有5万多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与三文鱼相关,每年创收超15亿加元。西海岸沿线设有大量的开放型渔场(open-net fish farms),但养殖三文鱼正将一种PRV致命性鱼病毒带到野生种群之中。

自从2011年首次发现该病毒以来,大西洋野生三文鱼种群已经大面积被感染,太平洋种群也未能幸免。科学家表示,目前流到大西洋的养殖三文鱼100%携带该病毒,一些鱼厂甚至直接将含有高浓度鱼病毒的污染血水直接排放到海里,而受污染区域正是野生三文鱼回流的必经之路。

为了太平洋野生三文鱼不重蹈覆辙,为了这条食物链上众多物种的安危,不少动物学家和环保主义者早在2016年就呼吁政府出台法案,关闭BC省西海岸的开放型渔场,五年内将其改造成安全的封闭型渔场,并严格控制对野生的捕捞行为,但当时只有少数议员支持这项法案,多数投了反对票。

人类的法案至今难产,但动物们已经等不了了。而站在这根脆弱链条上的,不光有虎鲸、三文鱼、大马哈鱼、北极熊,更有我们自己。

(界面新闻特约撰稿人玛雅发自北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大西洋焊接

  • 大西洋(600558.SH):2023年全年净利润为1.01亿元,同比增长48.81%
  • 价达158亿,全球铝行业发生一起大并购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加西虎鲸危矣!幼仔多早夭背后,是气候、人类和三文鱼

加拿大地方法案至今难产,但动物们已经等不了了。而站在这根脆弱链条上的,不光有虎鲸、三文鱼、大马哈鱼、北极熊,更有我们自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不少关注动物保护的朋友都被一对加拿大的虎鲸母子深深震撼到了。

7月底,加拿大以西海域一条20岁的成年母鲸(编号J35)产子,但小家伙出生不到半小时便夭折。伟大的母鲸不舍丢弃幼仔,艰难地将其尸体从维多利亚驮到了温哥华近海,随后又折返到孩子的出生地,九天九夜,直至小家伙身体已出现分解仍不肯放弃。

母鲸最终还是孤独离去,为这段悲剧画上了句号。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一组数据让媒体重新聚焦到这群岌岌可危的物种身上:2016年底78条种群数量目前仅剩75,近三年未有小鲸出生,新生儿存活率低至25%。不夸张的说,该种群已踏上了灭绝之路。

昔日“海洋霸主”到底遭遇到了什么?

虎鲸生存现状大曝光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美加西岸的辽阔海域气候温和,鱼饵丰沛,水质清澈,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大型海洋生物理想的栖身之所,尤以温哥华、维多利亚和托菲诺最受鲸类的青睐。与过境型虎鲸不同,定居型鲸群更像是这片海的“主人”,以族群为单位,在各自领地繁衍生息。

但惨剧恰巧在这片海发生了。

出事的种群属于“南方定居型虎鲸”(southern resident killer whale),主要集中在普吉特海湾、三欢群岛、南温哥华岛、高尔夫群岛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阳光海岸一带,由三个族群组成。这也是离温哥华最近的一群鲸了,是大温近海的守护者。

然而自2005年被列入濒危物种以来,该种群数量逐年减少。数据显示,2012年种群数量尚有90余头,到2016年底为78头,目前仅剩75头。

南方定居型种群图
种群活动范围图,图中红线阴影部分为该种群的活动范围

如果说种群数量减少是表象,那么,母鲸状况堪忧才是真正危机所在。一般情况下,母鲸怀孕周期为16个月,怀孕间歇3至5年,且40岁之后再怀孕的现象极少。

根据位于圣胡安群岛的鲸鱼研究中心的监测结果,由于该种群近三年尚无一例新生儿存活,该中心有记录以来的幼仔死亡率已提高到75%。

“饥饿是首要问题”,研究人员表示。J35之所以产子失败,源于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全。这种情况在种群内十分普遍。另一头编号为J50的4岁母鲸,本是有望成为种群繁衍的主力,但因长期食不果腹,体重不足正常鲸的80%,且头部明显偏小,体态瘦弱,精神萎靡,并不具备怀孕生子的健康标准。即便未来怀孕,幼鲸夭折的概率也非常高。

图为年幼的J50戏水的场景

不仅如此,由于种群整体体质偏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们也极易被水中日益增多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仅仅是肺炎就可能要了一头鲸的命。

食物短缺是最大危机

作为“海洋霸主”,虎鲸性情凶猛,生存能力强,为食物链条最顶端的物种。某程度上讲,虎鲸在自然界没有天敌,唯一的天敌只有人类。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海洋污染,栖息地缩小。航运船只的螺旋桨声音也影响到声纳系统,吓跑鱼群。加上违法者的滥杀行为,过度渔业捕捞,可以说,虎鲸的生存已经岌岌可危。

与其他因素相比,美加西岸海域种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食物短缺。作为其主要食物来源,野生三文鱼数量锐减对其打击是致命的。

这样的结果颇让人意外。印象中,加拿大人的餐桌上最不缺的就是三文鱼,超市的货架上也永远有最新鲜的三文鱼。但事实真相令人震惊。

目前,大西洋野生三文鱼种群已濒临绝种。作为大西洋野生三文鱼主要的回流产卵地之一,去年加境内一条名叫Magaguadavic的河流没有发现一条鱼回流,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相比之下,太平洋三文鱼的境况虽不至于此,但也很不乐观。

三文鱼

太平洋三文鱼因种类不同被分为红三文鱼(Sockeye salmon)、帝王三文鱼(Chinook salmon)和银三文鱼(Coho salmon)等。每逢产卵季节,鱼群从太平洋来到菲沙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回到上游的亚当斯河产卵,繁衍后代。眼下,正是红三文鱼回流至菲沙河的时期。除了其他危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高水温正威胁到它们的生命。

监测数据显示,1950年到1980年间,菲沙河全年仅有两天的水温高过19摄氏度,但过去八年间的天数已增至22天。要知道,18摄氏度这里的三文鱼就不能自如游走;19摄氏度心肺负担就会加重;而20摄氏度已经足够杀死鱼卵。三文鱼中雄性多过雌性,且雌性怀卵量不大,一旦雌性不能顺利产卵,种群数量会迅速降低。

从今年7月开始,菲沙河水温不断在创历史新高

天灾难躲,人祸可避

研究人员曾多次投喂鱼肉。但新问题随之而来——鲸十分容易对嗟来之食产生依赖,而轻易放弃主动求生的本能,长期以往与圈养无异。投食只能作为极端手段,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比如鲸群持续挨饿,或者感染疾病。

人工干预并非长久之计和根治之法。为了挽救鲸群,还要先挽救野生三文鱼。为了挽救三文鱼,只能从人类自身开刀。如果硬将全球气候变暖视作造化弄人,是天灾;那么水体污染、过度捕捞、滥建大坝则是彻底的人祸。

作为BC省的头号支柱产业,目前有5万多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与三文鱼相关,每年创收超15亿加元。西海岸沿线设有大量的开放型渔场(open-net fish farms),但养殖三文鱼正将一种PRV致命性鱼病毒带到野生种群之中。

自从2011年首次发现该病毒以来,大西洋野生三文鱼种群已经大面积被感染,太平洋种群也未能幸免。科学家表示,目前流到大西洋的养殖三文鱼100%携带该病毒,一些鱼厂甚至直接将含有高浓度鱼病毒的污染血水直接排放到海里,而受污染区域正是野生三文鱼回流的必经之路。

为了太平洋野生三文鱼不重蹈覆辙,为了这条食物链上众多物种的安危,不少动物学家和环保主义者早在2016年就呼吁政府出台法案,关闭BC省西海岸的开放型渔场,五年内将其改造成安全的封闭型渔场,并严格控制对野生的捕捞行为,但当时只有少数议员支持这项法案,多数投了反对票。

人类的法案至今难产,但动物们已经等不了了。而站在这根脆弱链条上的,不光有虎鲸、三文鱼、大马哈鱼、北极熊,更有我们自己。

(界面新闻特约撰稿人玛雅发自北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