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理性看待北清毕业生落“沪”的“绿色通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理性看待北清毕业生落“沪”的“绿色通道”

最近,北大清华应届毕业生落户上海的消息引发关注。纵观今年以来各个城市的人才抢夺战,可以发现,市场秩序相对公平稳定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吸引高端人才为主,争夺人才以精英型为导向。

文/祝乃娟

最近,北大清华应届毕业生落户上海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报道,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定并公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相比往年的变化是,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

这则落户新闻引发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北大清华历来是我国各界关注的焦点,即使是此次评分办法只是微调试点(即在北清应届毕业生中试行,其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申请落户的绿色通道)都引发了社会巨大的“镁光灯”;其二,是因为牵涉上海市户籍,众所周知的是即使是推行了这么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以来,特大城市的户籍尽管已不再是铁板一块,但也并非唾手可得,自由迁徙权在这些大城市依然仅限于务工、工作、短暂居住,而并不包括落户以及与当地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和住房权利。

有论者认为,这涉及到了学历与学校歧视,北清毕业生可以快速直接进入绿色通道,有失公平。坦率地说,一项公共政策或是相关制度确实需要具有公平性,但这种公平也并非绝对的。首先要保障民众最低限度的公平,以教育为例,政府应该确保义务教育的最低限度的公平,保障普通孩子都具有接受公立教育的权利。最低限度的公平保障之外,有条件可以接受较为高端的教育与培养,这并不是有失公平;医疗也是同理,政府需要做到公民有基本的就医保证,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其改革必须朝着公平维度迈进;但是,政府同时也允许社会资本不断进入医疗领域,创办高端的私立医疗机构,为有支付能力的人提供更多的就医选择与服务。

纵观今年以来各个城市的人才抢夺战,地方吸引人才的政策千差万别,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基本规律,经济总量较大、市场秩序相对公平稳定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吸引高端人才为主,争夺人才以精英型为导向;而二三线甚至一些更小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依然还缺乏清晰的定位,先通过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手段把人才吸引过来,“囤着”再说。

不得不说的是,前者的情况里,城市对自身发展需要与定位更为明确与清晰,它们吸引相关人才并非一时兴起,就如上海此次对评分办法的修改一样,让北清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加大了北清毕业生落户上海的可能性,接下来的评分环节也并不能少,通过这个环节,上海市又可以选出自己当地需要的专业人才。

其实,并不是只有上海市如此遴选人才,我国香港特区早在2006年6月28日就正式推出了一项设有配额的移民吸纳计划,即香港优才计划,旨在吸引高技术人才和行业优秀人才来港定居,藉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这项吸引人才的计划也是采用打分制,与上海不同,它更注重吸纳有业内经验的行业精英进入香港,打分明细里学历就占据了很大分量,其中北清等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同时看重申请人的工作经验与业内成就,遴选委员会打分时也会参照香港的经济发展现状与政府需求,对其紧缺或是十分看重的专业的申请人给予较高打分。申请人通过优才计划之后,香港可以提供29项安家服务,涵盖子女入学、医疗保险、房产,通常性居住满7年后还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此外香港近年来还推出了专才计划,旨在吸引内地的专业技术类人才。

总体而言,这种绿色通道并无不妥,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尽快吸引精英型人才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我国正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将是其中的关键。同时,对于这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来说,城市发展所需的人才应该是多层次的,精英型人才与普通的服务性人员同时进入城市并不矛盾,相反,一座城市的发展也非常离不开普通的服务性人员与各类务工人员,城市也应该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工作与居住权利,只有城市主政者秉持包容与开放的心态,一座城市的发展才会是良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理性看待北清毕业生落“沪”的“绿色通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理性看待北清毕业生落“沪”的“绿色通道”

最近,北大清华应届毕业生落户上海的消息引发关注。纵观今年以来各个城市的人才抢夺战,可以发现,市场秩序相对公平稳定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吸引高端人才为主,争夺人才以精英型为导向。

文/祝乃娟

最近,北大清华应届毕业生落户上海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报道,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定并公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相比往年的变化是,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

这则落户新闻引发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北大清华历来是我国各界关注的焦点,即使是此次评分办法只是微调试点(即在北清应届毕业生中试行,其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申请落户的绿色通道)都引发了社会巨大的“镁光灯”;其二,是因为牵涉上海市户籍,众所周知的是即使是推行了这么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以来,特大城市的户籍尽管已不再是铁板一块,但也并非唾手可得,自由迁徙权在这些大城市依然仅限于务工、工作、短暂居住,而并不包括落户以及与当地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和住房权利。

有论者认为,这涉及到了学历与学校歧视,北清毕业生可以快速直接进入绿色通道,有失公平。坦率地说,一项公共政策或是相关制度确实需要具有公平性,但这种公平也并非绝对的。首先要保障民众最低限度的公平,以教育为例,政府应该确保义务教育的最低限度的公平,保障普通孩子都具有接受公立教育的权利。最低限度的公平保障之外,有条件可以接受较为高端的教育与培养,这并不是有失公平;医疗也是同理,政府需要做到公民有基本的就医保证,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其改革必须朝着公平维度迈进;但是,政府同时也允许社会资本不断进入医疗领域,创办高端的私立医疗机构,为有支付能力的人提供更多的就医选择与服务。

纵观今年以来各个城市的人才抢夺战,地方吸引人才的政策千差万别,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基本规律,经济总量较大、市场秩序相对公平稳定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吸引高端人才为主,争夺人才以精英型为导向;而二三线甚至一些更小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依然还缺乏清晰的定位,先通过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手段把人才吸引过来,“囤着”再说。

不得不说的是,前者的情况里,城市对自身发展需要与定位更为明确与清晰,它们吸引相关人才并非一时兴起,就如上海此次对评分办法的修改一样,让北清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加大了北清毕业生落户上海的可能性,接下来的评分环节也并不能少,通过这个环节,上海市又可以选出自己当地需要的专业人才。

其实,并不是只有上海市如此遴选人才,我国香港特区早在2006年6月28日就正式推出了一项设有配额的移民吸纳计划,即香港优才计划,旨在吸引高技术人才和行业优秀人才来港定居,藉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这项吸引人才的计划也是采用打分制,与上海不同,它更注重吸纳有业内经验的行业精英进入香港,打分明细里学历就占据了很大分量,其中北清等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同时看重申请人的工作经验与业内成就,遴选委员会打分时也会参照香港的经济发展现状与政府需求,对其紧缺或是十分看重的专业的申请人给予较高打分。申请人通过优才计划之后,香港可以提供29项安家服务,涵盖子女入学、医疗保险、房产,通常性居住满7年后还可以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此外香港近年来还推出了专才计划,旨在吸引内地的专业技术类人才。

总体而言,这种绿色通道并无不妥,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尽快吸引精英型人才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我国正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将是其中的关键。同时,对于这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来说,城市发展所需的人才应该是多层次的,精英型人才与普通的服务性人员同时进入城市并不矛盾,相反,一座城市的发展也非常离不开普通的服务性人员与各类务工人员,城市也应该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工作与居住权利,只有城市主政者秉持包容与开放的心态,一座城市的发展才会是良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理性看待北清毕业生落“沪”的“绿色通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