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家庭危机拯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家庭危机拯救

面对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冲击,《小偷家族》是对家庭的“乌托邦”幻想,属于是枝裕和对家庭危机的抵抗。

上野千鹤子是日本著名女权主义者。同时身为社会学家,对日本家庭变迁的社会问题,写了本名为《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社会学著作,深受好评。

是枝裕和同样是“家庭问题”的社会观察者,《小偷家族》金棕榈荣身,是他的“家庭危机拯救”版本,属于是枝裕和对逝去的传统的怀念,对往日“美丽瞬间”的挽留,饱含了艺术家的悲天怜悯。

在上野千鹤子这里,她对“家庭危机”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认为,每次身处历史转折期,家庭危机就会被拿出来拯救一遍,“无论西欧国家还是日本,事实上发生的不过是家庭应有模式发生了变化”。

她的看法是,社会结构变化使家庭形态不得不进行调整,以此适应社会发展。所以“当人们看到家庭在自己面前演变成前所未见的样子”,与其说是拯救,不如说是对家庭将走向何方的恐惧。

那么,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这种奇特的家庭构成,或许可以说成是源于是枝裕和的“恐惧”,同时也是是枝裕和对“家庭将走向何方”疑问的回答。

上野千鹤子将构成家庭的要素分为“现实”和“意识”两个方面。现实方面,是家庭的形态构成,意识,即使家庭成立的意识,作者称为“家庭自我认同意识”。

显然,是枝裕和无力改变传统家庭解体这种社会现实,因此,《小偷家族》中,他尝试的还是通过保留传统家庭意识和观念(家庭自我认同意识),来完成对当代社会危机中的家庭的挽救。

如同电影中,柴田治和信代无法改变“由里”深受虐待和其亲生母亲“我也不想把她生下来的”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能做的是,为由里找个“避风港”,避风港里有家庭对个体的滋养和责任感。

面对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冲击,《小偷家族》是对家庭的“乌托邦”幻想,属于是枝裕和对家庭危机的抵抗。因此“守卫家庭”成了枝裕和肩膀上的扁担。《小偷家族》成了对“责任感”的叙述。

是枝裕和的扁担前后两个框。一个框,装的是时代变迁对传统家庭的扭曲,这是现实。另一个框,放的是“传统”。枝裕和尝试对两者做艰难的平衡。

因此,是枝裕和面对“家庭碎片化,带来的个体破碎”,他尝试将他们重新粘合起来,传统意义上的角色责任感和认同感,成了那个粘合剂。但是,粘合起来的家庭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吗?

《小偷家族》中的家庭形态是非传统的,是破碎扭曲的。成了某种“反伦理,反社会,反普世家庭观”的“怪物”。可是,反观小偷家族里的每个成员,他们对这个怪物一样的家庭却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这个怪物散发出某种温暖而神性的光威,仿若不该存于人世间。

这里面,一个隐含议题是,扭曲解体的家庭中,成员的家庭自我认同,是枝裕和认为是基于传统家庭关系中传统情感关系。

家庭的稳定基于这种情感连接,而非血缘或共同姓式,情感和家庭氛围形成的基础是,家庭中每个角色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履行义务和职责,各就其位。

比如,子女对爸爸的认同。父母对爷爷奶奶的认同。传统家庭中,他们都有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及建立在责任和义务的履行,才能产生的天伦之乐和温情。

电影里,小偷家族成员间不存在传统家庭角色关系。比如,由里和祥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兄妹,可是,由里和祥太对兄妹这种关系秉持一种相互的责任感,因此,他们的兄妹情胜于血缘;

再比如,小偷家族成员间没有传统家庭的共同基础,可是成员间对家庭角色的都有相互间的责任担当,使得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同样胜于血缘。

这种家庭成员间相互对家庭义务和责任的履行,构成了家庭角色的稳定关系,以此,构成了小偷家族家庭的稳定。这是是枝裕和心目中想要挽救的“家庭”。

是枝裕和用《小偷家族》向社会发问,在正常社会眼里,一群蛆虫都能重建家庭,那么这个社会里的所有人为什么不行?

为了保护这种家庭“角色稳定”和基于这种角色认同构成的“家庭”,电影中,是枝裕和为无法在原生家庭寻求正常母女情感的“由里”找了新父母,由他们来代行父母与子女间的职责和义务。尝试重新对家庭角色进行固定和成员关系的绝对化。

《家庭关系的形成和终结》中有个例子,1989年8月在德岛,三个女中学生为了看前世而写下剧本自杀。作者认为,对这些自杀的孩子来说,相对于“现世”的不如意,对前世的幻想,成为一种绝对的东西。

因为,前世是已发生的,是作为不可逃避的宿命而存在,是注定的,现世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是一种没有选择余地的东西。

那么,“前世”或许成了逃避现世的目的地。在电影中,这个目的地,是小偷家族。属于是枝裕和的家庭危机拯救中的家庭成员的新归宿。

当家庭正在丧失“共同家产,共同家业,共同姓式”这些基础,“共同居住”和“共同吃饭”等要素也已开始动摇,甚至连“新生活共同“和“血缘共同”都已经靠不住的现代社会,家庭成员是高度自由的。

这种自由导致了庭成员间的关系非常不稳定,是松散的,不可靠的。因此,随时可能出现“由里”这样的被虐待而缺爱的孩子,同样会出现《小偷家族》里各种原因导致的“弃儿”。

上野千鹤子认为,“在家庭提高自由度的时代里,与实际的家庭相比,孩子们更想追求绝对性的关系”。

或许,是枝裕和就是那个“孩子”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家庭危机拯救

面对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冲击,《小偷家族》是对家庭的“乌托邦”幻想,属于是枝裕和对家庭危机的抵抗。

上野千鹤子是日本著名女权主义者。同时身为社会学家,对日本家庭变迁的社会问题,写了本名为《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社会学著作,深受好评。

是枝裕和同样是“家庭问题”的社会观察者,《小偷家族》金棕榈荣身,是他的“家庭危机拯救”版本,属于是枝裕和对逝去的传统的怀念,对往日“美丽瞬间”的挽留,饱含了艺术家的悲天怜悯。

在上野千鹤子这里,她对“家庭危机”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认为,每次身处历史转折期,家庭危机就会被拿出来拯救一遍,“无论西欧国家还是日本,事实上发生的不过是家庭应有模式发生了变化”。

她的看法是,社会结构变化使家庭形态不得不进行调整,以此适应社会发展。所以“当人们看到家庭在自己面前演变成前所未见的样子”,与其说是拯救,不如说是对家庭将走向何方的恐惧。

那么,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这种奇特的家庭构成,或许可以说成是源于是枝裕和的“恐惧”,同时也是是枝裕和对“家庭将走向何方”疑问的回答。

上野千鹤子将构成家庭的要素分为“现实”和“意识”两个方面。现实方面,是家庭的形态构成,意识,即使家庭成立的意识,作者称为“家庭自我认同意识”。

显然,是枝裕和无力改变传统家庭解体这种社会现实,因此,《小偷家族》中,他尝试的还是通过保留传统家庭意识和观念(家庭自我认同意识),来完成对当代社会危机中的家庭的挽救。

如同电影中,柴田治和信代无法改变“由里”深受虐待和其亲生母亲“我也不想把她生下来的”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能做的是,为由里找个“避风港”,避风港里有家庭对个体的滋养和责任感。

面对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冲击,《小偷家族》是对家庭的“乌托邦”幻想,属于是枝裕和对家庭危机的抵抗。因此“守卫家庭”成了枝裕和肩膀上的扁担。《小偷家族》成了对“责任感”的叙述。

是枝裕和的扁担前后两个框。一个框,装的是时代变迁对传统家庭的扭曲,这是现实。另一个框,放的是“传统”。枝裕和尝试对两者做艰难的平衡。

因此,是枝裕和面对“家庭碎片化,带来的个体破碎”,他尝试将他们重新粘合起来,传统意义上的角色责任感和认同感,成了那个粘合剂。但是,粘合起来的家庭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吗?

《小偷家族》中的家庭形态是非传统的,是破碎扭曲的。成了某种“反伦理,反社会,反普世家庭观”的“怪物”。可是,反观小偷家族里的每个成员,他们对这个怪物一样的家庭却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这个怪物散发出某种温暖而神性的光威,仿若不该存于人世间。

这里面,一个隐含议题是,扭曲解体的家庭中,成员的家庭自我认同,是枝裕和认为是基于传统家庭关系中传统情感关系。

家庭的稳定基于这种情感连接,而非血缘或共同姓式,情感和家庭氛围形成的基础是,家庭中每个角色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履行义务和职责,各就其位。

比如,子女对爸爸的认同。父母对爷爷奶奶的认同。传统家庭中,他们都有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及建立在责任和义务的履行,才能产生的天伦之乐和温情。

电影里,小偷家族成员间不存在传统家庭角色关系。比如,由里和祥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兄妹,可是,由里和祥太对兄妹这种关系秉持一种相互的责任感,因此,他们的兄妹情胜于血缘;

再比如,小偷家族成员间没有传统家庭的共同基础,可是成员间对家庭角色的都有相互间的责任担当,使得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同样胜于血缘。

这种家庭成员间相互对家庭义务和责任的履行,构成了家庭角色的稳定关系,以此,构成了小偷家族家庭的稳定。这是是枝裕和心目中想要挽救的“家庭”。

是枝裕和用《小偷家族》向社会发问,在正常社会眼里,一群蛆虫都能重建家庭,那么这个社会里的所有人为什么不行?

为了保护这种家庭“角色稳定”和基于这种角色认同构成的“家庭”,电影中,是枝裕和为无法在原生家庭寻求正常母女情感的“由里”找了新父母,由他们来代行父母与子女间的职责和义务。尝试重新对家庭角色进行固定和成员关系的绝对化。

《家庭关系的形成和终结》中有个例子,1989年8月在德岛,三个女中学生为了看前世而写下剧本自杀。作者认为,对这些自杀的孩子来说,相对于“现世”的不如意,对前世的幻想,成为一种绝对的东西。

因为,前世是已发生的,是作为不可逃避的宿命而存在,是注定的,现世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是一种没有选择余地的东西。

那么,“前世”或许成了逃避现世的目的地。在电影中,这个目的地,是小偷家族。属于是枝裕和的家庭危机拯救中的家庭成员的新归宿。

当家庭正在丧失“共同家产,共同家业,共同姓式”这些基础,“共同居住”和“共同吃饭”等要素也已开始动摇,甚至连“新生活共同“和“血缘共同”都已经靠不住的现代社会,家庭成员是高度自由的。

这种自由导致了庭成员间的关系非常不稳定,是松散的,不可靠的。因此,随时可能出现“由里”这样的被虐待而缺爱的孩子,同样会出现《小偷家族》里各种原因导致的“弃儿”。

上野千鹤子认为,“在家庭提高自由度的时代里,与实际的家庭相比,孩子们更想追求绝对性的关系”。

或许,是枝裕和就是那个“孩子”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