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个人意见】《盛夏》:理应是今年盛夏的电影首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个人意见】《盛夏》:理应是今年盛夏的电影首选

在闯入彩色世界的场景中,导演更为深刻地诠释了“冲破银幕之墙”。

作者: 陈思航

今天的夏天,似乎有些过于热情了。无论住在哪里的朋友,都能切身感受到惊人的高温。甚至就连北极圈的温度,也达到了32摄氏度。

在这样的天气里,看一部《盛夏》,似乎再合适不过了。在今年的戛纳影展上,这部电影像一支灼热的箭,任由观众乘上它的箭簇,飞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列宁格勒。那时,摇滚引爆了整个世界,就连那里也不例外。

影片讲述了前苏联时代的两位摇滚偶像——维克多·崔与麦克·诺门科的故事。维克多本默默无名,却偶然与早已成名的麦克相遇,并渐渐以他的才华打动了麦克。

麦克决定帮助他制作专辑,在音乐之路上站稳脚跟。然而,随着维克多不断展现他的人格与音乐魅力,麦克美丽的妻子娜塔莎似乎对维克多暗生情愫……

当时的苏联正处政治重压之下,但导演似乎没有在银幕上让我们直观地看到那残酷的一切。将晦暗的压迫与求生的音乐对照起来,大赚观众的眼泪,太容易不过了——我们看到太多这样“成功”的电影。

然而,导演却决定让我们切身地体认音乐的重量。在《盛夏》中,我们看到了摇滚歌手澎湃的激情,与无所畏惧的态度。我们的感官告诉我们:没错,这就是摇滚。

那么,导演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导演是如何在狭窄的电影银幕上,拍出音乐的自由性的?

《盛夏》最直观的视觉元素,就是它的黑白色调。

在彩色电影时代,采用黑白影片反而成为了一种时尚。今年赢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作品《冷战》、去年艺术名导洪尚秀的作品《之后》、前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无数的艺术导演,将黑白影像作为一种表意手段。

张大磊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用了黑白影像,电影就成了优秀的艺术片。仅有黑白两色,意味着更高的表意难度;意味着导演需要对光照、阴影更为敏感;意味着导演应该确信,在他的主题与叙事中,黑白要比彩色更具魅力。

而在《盛夏》中,阳光下散漫的光影里,导演成功利用了黑白影像的柔和质地。

在高对比度场景中,人体与火焰都显得愈发明亮。

当然,黑白影像最直观的意义,在于其年代感。在影片中,由于特定的时代特征,它似乎又附上了一层阴冷的意味。然而,在这黑白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几点动人的彩色。

在响起摇滚乐的“MTV”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的零星点缀。在创作歌词的字幕板画面中,则直接采用了彩色的影像。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彩色的画面不断闪过,它们与音乐同构,让我们感受到渐强的力量。在黑白的基调中涂上色彩,这恰是音乐的意义。

在最终的高潮处,我们看到片中的摇滚歌手直接冲进银幕中的银幕,世界中的世界,从黑白闯入了彩色。这个镜头也与笔者将要提到的下一点息息相关。

《盛夏》不但冲破了色彩之壁,也冲破了银幕之壁。

戏剧创作常有打破“第四面墙”的说法,这源于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传统。

在由三面墙壁围成的舞台上,演员究竟该假装他们与观众之间有第四面墙,还是该打破它,与观众进行沟通呢?

在《盛夏》中,我们偶尔会看到片中演员与观众直接对话的镜头。毕竟作为一个摇滚青年,就算在表演电影也是不该惺惺作态的。

而在上文中提到的闯入彩色世界的场景中,导演更为深刻地诠释了“冲破银幕之墙”。

如果与观众对话是冲破了那片虚无缥缈之“墙”的话,向内部侵入,则是从另一个方向捣毁了“实体”之墙。毕竟,对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我们这些21世纪的观众是虚幻的,而那个黑白世界是真实的。

借助这个动人的镜头,我们看到那个摇滚歌手,凭借音乐的力量,逃离了那个黑白的、晦暗的、在历史的重压之下变形、扭曲的世界,到了一个被赋予色彩,可以赤身裸体、无所顾忌的地方。

最后,也是最动人的一点是,《盛夏》刺穿了人心之壁。

在经典的好莱坞式影片中,过肩正反打一直是对话场景的标准镜头。这种经过时间检验的精致剪辑,很容易便能让观众带入对话的情境。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过肩拍正反打

然而,在《盛夏》的对话镜头中,我们很少看到这样将其中一方“孤立”的单人镜头。对话双方常常共享同一个镜头,仿佛在并肩作战。

在转移镜头焦点的时候,《盛夏》也常常通过长镜头,而非剪辑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角色簇拥在拥挤的银幕空间中,共同散发着光与热。

当然也有例外。当歌曲在所谓的“俱乐部”接受审查时,由于观念存在明显的隔阂,角色们被单人镜头区划开来。

而当维克多·崔与麦克夫妇分离多时,重新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部影片中极为罕见的正反打镜头。

这一镜头从维克多向娜塔莎讽刺麦克“在莫斯科能赚多少钱”开始。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久别重逢时如鲠在喉的尴尬气氛。

不过,在下一个接吻场景中,仿佛一切都和解了。

在影片的末尾,同样是一场演唱会。娜塔莎仍旧是那个深情的观众。只不过曾经在舞台上散发风采的人,是麦克,如今,是维克多。而音乐贯穿了整部影片,从片头射至片末。

《盛夏》正是这样一支灼热之箭,击穿了重重壁垒,散发着摇滚乐的高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个人意见】《盛夏》:理应是今年盛夏的电影首选

在闯入彩色世界的场景中,导演更为深刻地诠释了“冲破银幕之墙”。

作者: 陈思航

今天的夏天,似乎有些过于热情了。无论住在哪里的朋友,都能切身感受到惊人的高温。甚至就连北极圈的温度,也达到了32摄氏度。

在这样的天气里,看一部《盛夏》,似乎再合适不过了。在今年的戛纳影展上,这部电影像一支灼热的箭,任由观众乘上它的箭簇,飞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列宁格勒。那时,摇滚引爆了整个世界,就连那里也不例外。

影片讲述了前苏联时代的两位摇滚偶像——维克多·崔与麦克·诺门科的故事。维克多本默默无名,却偶然与早已成名的麦克相遇,并渐渐以他的才华打动了麦克。

麦克决定帮助他制作专辑,在音乐之路上站稳脚跟。然而,随着维克多不断展现他的人格与音乐魅力,麦克美丽的妻子娜塔莎似乎对维克多暗生情愫……

当时的苏联正处政治重压之下,但导演似乎没有在银幕上让我们直观地看到那残酷的一切。将晦暗的压迫与求生的音乐对照起来,大赚观众的眼泪,太容易不过了——我们看到太多这样“成功”的电影。

然而,导演却决定让我们切身地体认音乐的重量。在《盛夏》中,我们看到了摇滚歌手澎湃的激情,与无所畏惧的态度。我们的感官告诉我们:没错,这就是摇滚。

那么,导演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导演是如何在狭窄的电影银幕上,拍出音乐的自由性的?

《盛夏》最直观的视觉元素,就是它的黑白色调。

在彩色电影时代,采用黑白影片反而成为了一种时尚。今年赢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作品《冷战》、去年艺术名导洪尚秀的作品《之后》、前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无数的艺术导演,将黑白影像作为一种表意手段。

张大磊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用了黑白影像,电影就成了优秀的艺术片。仅有黑白两色,意味着更高的表意难度;意味着导演需要对光照、阴影更为敏感;意味着导演应该确信,在他的主题与叙事中,黑白要比彩色更具魅力。

而在《盛夏》中,阳光下散漫的光影里,导演成功利用了黑白影像的柔和质地。

在高对比度场景中,人体与火焰都显得愈发明亮。

当然,黑白影像最直观的意义,在于其年代感。在影片中,由于特定的时代特征,它似乎又附上了一层阴冷的意味。然而,在这黑白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几点动人的彩色。

在响起摇滚乐的“MTV”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的零星点缀。在创作歌词的字幕板画面中,则直接采用了彩色的影像。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彩色的画面不断闪过,它们与音乐同构,让我们感受到渐强的力量。在黑白的基调中涂上色彩,这恰是音乐的意义。

在最终的高潮处,我们看到片中的摇滚歌手直接冲进银幕中的银幕,世界中的世界,从黑白闯入了彩色。这个镜头也与笔者将要提到的下一点息息相关。

《盛夏》不但冲破了色彩之壁,也冲破了银幕之壁。

戏剧创作常有打破“第四面墙”的说法,这源于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传统。

在由三面墙壁围成的舞台上,演员究竟该假装他们与观众之间有第四面墙,还是该打破它,与观众进行沟通呢?

在《盛夏》中,我们偶尔会看到片中演员与观众直接对话的镜头。毕竟作为一个摇滚青年,就算在表演电影也是不该惺惺作态的。

而在上文中提到的闯入彩色世界的场景中,导演更为深刻地诠释了“冲破银幕之墙”。

如果与观众对话是冲破了那片虚无缥缈之“墙”的话,向内部侵入,则是从另一个方向捣毁了“实体”之墙。毕竟,对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我们这些21世纪的观众是虚幻的,而那个黑白世界是真实的。

借助这个动人的镜头,我们看到那个摇滚歌手,凭借音乐的力量,逃离了那个黑白的、晦暗的、在历史的重压之下变形、扭曲的世界,到了一个被赋予色彩,可以赤身裸体、无所顾忌的地方。

最后,也是最动人的一点是,《盛夏》刺穿了人心之壁。

在经典的好莱坞式影片中,过肩正反打一直是对话场景的标准镜头。这种经过时间检验的精致剪辑,很容易便能让观众带入对话的情境。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过肩拍正反打

然而,在《盛夏》的对话镜头中,我们很少看到这样将其中一方“孤立”的单人镜头。对话双方常常共享同一个镜头,仿佛在并肩作战。

在转移镜头焦点的时候,《盛夏》也常常通过长镜头,而非剪辑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角色簇拥在拥挤的银幕空间中,共同散发着光与热。

当然也有例外。当歌曲在所谓的“俱乐部”接受审查时,由于观念存在明显的隔阂,角色们被单人镜头区划开来。

而当维克多·崔与麦克夫妇分离多时,重新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部影片中极为罕见的正反打镜头。

这一镜头从维克多向娜塔莎讽刺麦克“在莫斯科能赚多少钱”开始。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久别重逢时如鲠在喉的尴尬气氛。

不过,在下一个接吻场景中,仿佛一切都和解了。

在影片的末尾,同样是一场演唱会。娜塔莎仍旧是那个深情的观众。只不过曾经在舞台上散发风采的人,是麦克,如今,是维克多。而音乐贯穿了整部影片,从片头射至片末。

《盛夏》正是这样一支灼热之箭,击穿了重重壁垒,散发着摇滚乐的高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