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管多少钱,我加300元”,公寓收房都这样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管多少钱,我加300元”,公寓收房都这样玩?

如果较大的品牌公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竞争房源,那么小型公寓运营商难道就真的“坐着等死”了吗?

长租公寓房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目前房企钟爱的集中式整体建筑,另一类则是散布在各个小区里面的分散式房源。发生在集中式公寓中的规模之战,分散式中同样存在。近日,便有房东在一网络社区中将自己所经历的“房源被提价”这一事件写了出来。不禁让人疑惑,如果较大的品牌公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竞争房源,那么小型公寓运营商难道就真的“坐着等死”了吗?

1 反正比你多300元

300 yuan more than you

7月中旬,北京市的一位陈先生(化名)将自己目前闲置在天通苑西二区的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居室挂在58同城上面,打算出租。

而接下来的“中介抢房大战”,令陈先生更是哭笑不得。陈先生表示,自己心理预期价格在7500元每月,而在经过两家品牌公寓收房人员的三轮抬价之后,每月成功涨价3300元,达到10800元每月,房租每年涨2%。陈先生还说道,竞争非常激烈。其中一家收房人员为了确保收到房源,放下狠话“不管对方出多少,(自己)都多加300元”。

在陈先生将这件事情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在一个社区之后,引起热议,一位网友回复道:我家周围,正常7500元到7800元一个月,中介现在9500×11个月大规模收。还有一位网友则表示:2年前自己就发现是这个套路,去年过年邻居的2居出租市场价5k—5.5k开始自己谈可能都愿意出5k左右,结果中介直接给8k租3年,邻居心动了租给这位中介。一个星期之后这位网友就在中介的朋友圈看到他家房子:客厅做了隔断当3居分租,整租9.5k。

2 价格战之下,最先退场的人是谁?

Who was the first to leave?

这样的价格战,直接影响的是长租公寓的租客,房租不知道怎么就涨价了。这个锅,房价不背,最终只有选择价格竞争的品牌方来背。

面对日益上涨的收房价格,对于以分散式房源为主的品牌公寓而言,有可能是最大的伤害。对此,蘑菇公寓联合创始人龙东平分析道:“长租公寓的盈利模式其实很简单,房租差价和管理费,属于传统的重资产模式,其最重要的在于成本的管控,例如收房成本、装修成本和管理成本。”对于运营商而言,无论是成本的哪一环,都是最最关键的一环,即便在目前,第一环节就有一点失控的表现。

随着长租公寓走上风口,资本、政策的红利接踵而至。对于那些备受资本青睐,同时又能积极跟上政策的脚步的幸运儿而言,不过是一场绽放资本光芒的比赛。但是,对于那些以区域型“小而美”的地方长租公寓运营商而言,是该拼死拼活试图“蚍蜉撼大树”呢?还是乖乖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但无论如何这几类公寓运营商都将面临先行退场的局面。

过分迷恋资本的力量

首先小型公寓运营商没有大品牌那么强的负债能力,所以要降低负债率,不要过于迷信于资本的力量。2017长租公寓阵亡名单中的好熙家公寓便是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对于其租赁的房源房东,也有部分的底租和物业费未结清,甚至未完成交接,公司就已经人去楼空。

试图抱上巨头的大腿

对于部分小型分散式公寓运营商而言,做好自己所在社区的运营。在自己已有的小区努力收房,把在那个小区的份额做大,卖给巨头。有一个成功的案例,2017年 8月行业龙头魔方公寓入股收购了 V客,作为主打中低端市场的V客,这与魔方公寓以中高端白领为主要目标人群的定位恰好形成补充。而这一收购也代表着公寓行业未来的一大趋势,行业集中度会逐渐提高,而行业龙头通过收购小品牌扩展房源,补充产品线,从而进一步巩固其领先的行业地位。

做好“小而美”成就自我

转型走精品路线,行业巨头走的路线多为走规模,做好产品标准化。选择另辟蹊径,做小而美的细分领域。有一个被收购的青年公寓,正是因为其做好了细分领域的运营而被行业看中。成立于2015年的FUNX 青年社区,开发了成都首家集中式青年公寓,为同性恋群体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空间、租后服务及公共休闲娱乐等附加价值,顺应了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时代旋律,FUNX青年社区迫于市场压力和幸福居合并。

3 分散式公寓的竞争只到这一步?

Is the competition only this far

那么规模便是分散式公寓的最终生死门槛了吗?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陈先生道出了另一个隐情。其中一位公寓人员对他说,他们融了一笔钱可以高价代理和运营租房,已经掌握的多少套房源数据,以后可以拿着这些数据再去讲故事融资。

拿到资本,高价代理房源,再次获得资本,最后以更高的价获得市场。一旦失去了资本在底部的支撑,在这一基底之上的长租公寓城市还将继续存在吗?毕竟还有不少长租公寓是在有资本的情况下,戛然而止的。

同样是以青年白领为主要受众的GO窝公寓,在2016年年底在获得300万天使轮融资后,提出将继续走 A轮融资的程序。但在2017年年底,其官方网站已经停用,通过电话也无法联系到负责人,其官方微信也在 2016年12月底停止更新。令人惋惜的是,截止到2016年8月,这家公寓曾已被认为是目前国内行业内发展最快的品牌公寓之一。

对于更多小型公寓运营商而言,其实公寓的竞争怎么可能会只有规模这一层?例如最令公寓人头疼的运营,以及各类相关政策的适应等等,如果说规模是一剂强心剂,那么运营便是日久天长的营养针。如果打好了强心剂,日常缺乏营养,会有一个健全的体格吗?长租公寓的运营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了。如果你对于小型分散式公寓的存活方式还有什么其他的观点,不妨在留言中与我们一同分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管多少钱,我加300元”,公寓收房都这样玩?

如果较大的品牌公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竞争房源,那么小型公寓运营商难道就真的“坐着等死”了吗?

长租公寓房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目前房企钟爱的集中式整体建筑,另一类则是散布在各个小区里面的分散式房源。发生在集中式公寓中的规模之战,分散式中同样存在。近日,便有房东在一网络社区中将自己所经历的“房源被提价”这一事件写了出来。不禁让人疑惑,如果较大的品牌公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竞争房源,那么小型公寓运营商难道就真的“坐着等死”了吗?

1 反正比你多300元

300 yuan more than you

7月中旬,北京市的一位陈先生(化名)将自己目前闲置在天通苑西二区的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居室挂在58同城上面,打算出租。

而接下来的“中介抢房大战”,令陈先生更是哭笑不得。陈先生表示,自己心理预期价格在7500元每月,而在经过两家品牌公寓收房人员的三轮抬价之后,每月成功涨价3300元,达到10800元每月,房租每年涨2%。陈先生还说道,竞争非常激烈。其中一家收房人员为了确保收到房源,放下狠话“不管对方出多少,(自己)都多加300元”。

在陈先生将这件事情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在一个社区之后,引起热议,一位网友回复道:我家周围,正常7500元到7800元一个月,中介现在9500×11个月大规模收。还有一位网友则表示:2年前自己就发现是这个套路,去年过年邻居的2居出租市场价5k—5.5k开始自己谈可能都愿意出5k左右,结果中介直接给8k租3年,邻居心动了租给这位中介。一个星期之后这位网友就在中介的朋友圈看到他家房子:客厅做了隔断当3居分租,整租9.5k。

2 价格战之下,最先退场的人是谁?

Who was the first to leave?

这样的价格战,直接影响的是长租公寓的租客,房租不知道怎么就涨价了。这个锅,房价不背,最终只有选择价格竞争的品牌方来背。

面对日益上涨的收房价格,对于以分散式房源为主的品牌公寓而言,有可能是最大的伤害。对此,蘑菇公寓联合创始人龙东平分析道:“长租公寓的盈利模式其实很简单,房租差价和管理费,属于传统的重资产模式,其最重要的在于成本的管控,例如收房成本、装修成本和管理成本。”对于运营商而言,无论是成本的哪一环,都是最最关键的一环,即便在目前,第一环节就有一点失控的表现。

随着长租公寓走上风口,资本、政策的红利接踵而至。对于那些备受资本青睐,同时又能积极跟上政策的脚步的幸运儿而言,不过是一场绽放资本光芒的比赛。但是,对于那些以区域型“小而美”的地方长租公寓运营商而言,是该拼死拼活试图“蚍蜉撼大树”呢?还是乖乖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但无论如何这几类公寓运营商都将面临先行退场的局面。

过分迷恋资本的力量

首先小型公寓运营商没有大品牌那么强的负债能力,所以要降低负债率,不要过于迷信于资本的力量。2017长租公寓阵亡名单中的好熙家公寓便是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对于其租赁的房源房东,也有部分的底租和物业费未结清,甚至未完成交接,公司就已经人去楼空。

试图抱上巨头的大腿

对于部分小型分散式公寓运营商而言,做好自己所在社区的运营。在自己已有的小区努力收房,把在那个小区的份额做大,卖给巨头。有一个成功的案例,2017年 8月行业龙头魔方公寓入股收购了 V客,作为主打中低端市场的V客,这与魔方公寓以中高端白领为主要目标人群的定位恰好形成补充。而这一收购也代表着公寓行业未来的一大趋势,行业集中度会逐渐提高,而行业龙头通过收购小品牌扩展房源,补充产品线,从而进一步巩固其领先的行业地位。

做好“小而美”成就自我

转型走精品路线,行业巨头走的路线多为走规模,做好产品标准化。选择另辟蹊径,做小而美的细分领域。有一个被收购的青年公寓,正是因为其做好了细分领域的运营而被行业看中。成立于2015年的FUNX 青年社区,开发了成都首家集中式青年公寓,为同性恋群体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空间、租后服务及公共休闲娱乐等附加价值,顺应了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时代旋律,FUNX青年社区迫于市场压力和幸福居合并。

3 分散式公寓的竞争只到这一步?

Is the competition only this far

那么规模便是分散式公寓的最终生死门槛了吗?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陈先生道出了另一个隐情。其中一位公寓人员对他说,他们融了一笔钱可以高价代理和运营租房,已经掌握的多少套房源数据,以后可以拿着这些数据再去讲故事融资。

拿到资本,高价代理房源,再次获得资本,最后以更高的价获得市场。一旦失去了资本在底部的支撑,在这一基底之上的长租公寓城市还将继续存在吗?毕竟还有不少长租公寓是在有资本的情况下,戛然而止的。

同样是以青年白领为主要受众的GO窝公寓,在2016年年底在获得300万天使轮融资后,提出将继续走 A轮融资的程序。但在2017年年底,其官方网站已经停用,通过电话也无法联系到负责人,其官方微信也在 2016年12月底停止更新。令人惋惜的是,截止到2016年8月,这家公寓曾已被认为是目前国内行业内发展最快的品牌公寓之一。

对于更多小型公寓运营商而言,其实公寓的竞争怎么可能会只有规模这一层?例如最令公寓人头疼的运营,以及各类相关政策的适应等等,如果说规模是一剂强心剂,那么运营便是日久天长的营养针。如果打好了强心剂,日常缺乏营养,会有一个健全的体格吗?长租公寓的运营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了。如果你对于小型分散式公寓的存活方式还有什么其他的观点,不妨在留言中与我们一同分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