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漂的黄渤:70亿影帝首拍电影,《一出好戏》3天票房超5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漂的黄渤:70亿影帝首拍电影,《一出好戏》3天票房超5亿

黄渤把这部片子比作摇滚,是作者个人表达与市场的融合,他想把一些能让人琢磨琢磨的东西放入一个看似流畅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中。

作者:申学舟 查沁君

设计:张鹏飞

在最新一季的《极限挑战》里,有一集话题是起跑线。导演组让极限男人帮的六位成员和极限智囊团的六位成员站在一条线上,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符合则向前走六步。在经过“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持你学习一门特长”等五个跟父母有关的问题后,多数智囊团成员已经遥遥领先,但极限男人帮成员却一步都没有动。

最后一个问题是: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提问过后,罗志祥、孙红雷向前走了六步,只有黄渤、黄磊、王迅三人依然留在原地。黄渤虽然一直保持笑容,但却略显尴尬,最后他说:“这个差距奇不奇妙啊,如果这是18岁的话,虽然只有几步,但我们这个差距失之千里啊。”

为了追回这个“失之千里”的差距,黄渤用了二十年。

从最开始的酒吧驻场、做乐队,到拍摄管虎的《上车,走吧》,再到《疯狂的石头》、《心花路放》和后来的《斗牛》、《冰之下》,输在起跑线上的黄渤一步步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歌手,成为中国电影界最炙手可热的“七十亿影帝”。

8月10日,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一出好戏》上映。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显示,该片上映首日取得了1.51亿元的票房成绩,截至目前累计票房达到5.33亿元。最终预测票房将达到11.08亿元。

这些成绩背后,除了黄渤的刻苦和天赋之外,他在圈中的好人缘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二十年的时间里,逐渐积累的“好人缘”最终以“幸运”的形式回馈到黄渤身上。

《一出好戏》从演员到幕后团队,几乎全凭他在圈里的人脉:于和伟、王宝强、舒淇、王迅、张艺兴等都是他的朋友,参与客串演出但戏份几乎被删光的徐峥和孙红雷也都是零片酬进组,管虎和宁浩等也曾给他提过建议。

“以前你跟我说运气什么的,我肯定不服,这种怎么可能是运气,这个就是得靠你一部戏一部戏哼哧哼哧去演。”黄渤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说,但是后来发现,多少人演了多少部戏却没有被人认识的机会,而自己从驻唱歌手到金马影帝再到真人秀,每一个节点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都有人帮助自己。

“你能说自己不幸运吗?是不是应该去感恩?”

一出好戏

2012年,徐峥的《泰囧》上映,当时黄渤接受采访说:“徐峥的性格一定会做导演,是到了该去导一部戏的时候。”六年后,黄渤自己也站到了导演这样一个位置上,而且,这是他筹谋已久的故事。

故事的源头是为了给一部宣传片想创意,几个人聚在一起头脑风暴,设想一群人到了一座无人孤岛上会发生什么。在那以后,这个创意就在黄渤脑海中挥之不去,他跟刘奋斗、薛晓路、宁浩和管虎都聊过这个故事,但他们手上都还有各自的项目,顾不上他。

这也是在宣传期接受采访,被问及为什么想拍这个故事时黄渤的标准答案:一直惦记着这个故事,别的导演不愿意拍,只好自己来了。

《一出好戏》讲的是一个公司出海团建,被巨浪卷至荒岛,与世隔绝的环境剥离了所有人身上的社会属性,为了生存各自上演一出人性的大戏。

《一出好戏》剧照

美术指导兼造型总监林木最开始建议黄渤讲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体验他想表达的东西。但黄渤觉得,停工这么长时间为了这部电影,如果只做简单的喜剧,太对不起自己了。

在黄渤看来,这不是一个大众理解下的喜剧,而是一个具有实验意义的荒诞寓言。他不想拍一部商业意义上的喜剧,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凝望时代。

“你说要纯奔市场去,我花三年、停三年的戏,把三年所有的戏都停了,也少了那么多作品,也少了那么多的酬劳,然后我再干一个事是奔着票房去的,这不拧巴吗?”

为了这部野心的作品,黄渤跑遍了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的海岸线,最终才发现隐匿在日本南面的屋久岛景观,几乎满足剧本里荒岛的设定。在这个一年365天有400场雨的地方,要连续拍摄四个月,意味着多数时间都是在等待和运气中消耗掉。

拍摄过程中,还要和自然环境做抗争。之前敲定的拍摄点,河水不断上涨,像山洪一样来势汹汹,摇臂被泡在水里,高台面临坍塌,监视器放置的位置水已经涨到了膝盖。在黄渤的电影日记中,他提到这事少数控制不住情绪的瞬间。

一切看上去像是黄渤的放手一搏,但从电影的最终呈现来看,他依然有所顾忌。简单来说,黄渤可以不顾自己的酬劳,却很难不去考虑投资方的回报。

《一出好戏》的故事注入了魔幻、浪漫的元素,对人性的探讨也只是点到即止。从头到尾都故事里没有死人,荒岛上食物充足,甚至淡水也不匮乏,这几乎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而不是一座绝境的孤岛,人们彬彬有礼地遵守着秩序。所有人唯一的焦虑和恐慌是,因为此前陨石撞地球的新闻,不知道岛外的世界是否已经毁灭。

黄渤在《一出好戏》宣传现场

这与很多极端环境下探讨人性的作品迥然不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就曾被拍成同名电影,讲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流落荒岛,并一步步走向自相残杀。但黄渤并没有这样做,这一方面在中国的审查语境下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把人性过于深刻的剖开来,对于大众观影者来说并不友好。

多数角色也成了黄渤表达意义的符号化工具。除了黄渤饰演的主角,其他角色要么脸谱化,要么符号化,显得单薄,比如舒淇的角色更多地像是“爱情”这个意向的化身,而非活生生的人。这使得角色的行动逻辑被无限弱化,导致电影中出现了一些明显偏向市场的元素来进行补救,比如“跳起来”那首插曲的舞蹈,比如那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因为人缘好,《一出好戏》得到了各路朋友的帮助,黄渤自己也调侃说,“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各种人都在帮我,我的好人缘快透支完了。”这种好人缘得益于黄渤总是为别人着想、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性格,这种性格某种程度上却又恰恰成为黄渤导演处女作的枷锁,让他无法尽兴地、肆意地去表达。

就连他自己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影片上映前一个月,黄渤就带着主演王迅、于和伟开始出现在各个宣传场合,《向往的生活》、《创造101》等热点综艺节目几乎都没有缺席,后期的路演和采访也是排得满满当当。

他在寻找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接受采访时,黄渤把这部片子比作摇滚,是作者个人表达与市场的融合,他想把一些能让人琢磨琢磨的东西放入一个看似流畅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中。

成为黄渤

很多人认为《一出好戏》描述了一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先是流落荒岛后,在王宝强角色的带领下解决生活问题,接下来在于和伟饰演的老板带领下进入商业社会,最后黄渤和张艺兴的角色把这群人带入了一个宗教的乌托邦。

但仔细看下去,就会发现黄渤夹带的私货。黄渤扮演的主角马进是一个欠债受气的小人物,在出海的船上得知彩排中奖6000万,兑奖期限为90天,但他却并没有在这个期限内走出荒岛。在小岛上,他无权无势,不断在妥协下接近自己的目标,直到老天爷奇迹般的下了一场“鱼雨”让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逐渐成为这个小社会中金字塔顶端的存在。——这几乎就是黄渤本人的奋斗史的投射了。

黄渤出生在青岛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从小对他的期望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但黄渤学习并不擅于此,“学习这事儿给我带来的根本上全是羞辱。”他喜欢唱歌跳舞,是同学眼中“超厉害”的人。

小时候的黄渤

最初,家里并不同意他成为歌手,黄渤并没有跟家里正面冲突,而是曲线救国。他晚上偷偷去酒吧驻唱,直到一天掏出2000块钱工资时,当时工资只有三四百的父母才不再反对。心里攒着一团火,黄渤开始了漂泊的生活,他甚至成立了乐队,还取了符合潮流的名字“蓝色风沙”,穿上演出服,去最热闹的商业区,挨家推销自己,表演至深夜。

“太多的事情是由不得你性子,你必须要考虑周全,必须要看清楚事件的本相,在那个过程中你知道有太多不可抗衡、不可逆转,你没法一意孤行……你碰到很多阿谀奉承的人,很多让你不清醒的事件跟人,很多让你冲昏头脑的事件和人,但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可能就是这些事情都见过,再加上我性格这样,可能就给别人的这个感受。”

中间有过一次妥协,在姐姐的劝说下,他从北京回到青岛老家开机械厂。“一天天就是夹着个皮包到处跑,见这个老板,那个老板。吃饭、喝酒,聊钢材涨价,谁赚钱了。喝多了,司机就把你扛回车里送回家。第二天早上起来,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在做什么。”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1998年金融危机工厂倒闭。而这时,黄渤接到了一通几乎是他人生转折的电话,发小高虎说,哥们有个电影要不来试试。这是黄渤人生中第一部戏,管虎导演的《上车,走吧》,黄渤成为了里面的小明。这部电影也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

《上车,走吧》剧照

但在接下来一部《黑洞》中,黄渤扮演警察,却演砸了。舆论认为黄渤只能演农民工,不会专业的表演。黄渤自己内心也明白,如果要走演员这条路,自身硬件条件不足,就得靠软实力弥补。在接连两年落榜北电后,终于在第三年考入学院新设的配音班。

曾经走南闯北的经历,让黄渤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不管是火车站靠着行李睡在地上的农民工,还是驻唱时酒吧里花钱如流水的有钱人,黄渤总能很快明了对方的喜怒哀乐。黄渤希望给所有认识的人都留下一个好印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久,“好像跟人建立联系,已经成了一种本能。”这是知识分子家庭教给他的做人之道,也是多年在外漂泊的经历对他的打磨。

“老天爷还是对你挺好的,有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那样的阶段,那是一个慢慢慢慢的过程,跟真正的社会,真正的生活亲密接触。”

毕业时,黄渤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留校任教,一个是接下一位青年导演的戏约,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当时宁浩的成名作《疯狂的石头》。在《疯狂的石头》中黄渤扮演“黑皮”,这个不起眼的道具似的角色抢掉了所有主角的光环。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宁浩当时就暗想,这个演员能成。

“这跟我之前的成长经历可能有关系。包括一个人对苦难的理解,对苦难的麻木、疼痛最后到接受。我以前在社会上,天天在接受这些东西。一边受着,一边还得嘻嘻哈哈,还得笑。比如说我演出完了,人家忽然不付钱,但是酒端上来,该喝还得喝,该叫大哥还得叫。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接受,还会变成做人的一个底子。自嘲一点说,它会加强我的情商,对我锻炼很大。情商又会决定我对一些东西的理解。到了现在,就是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在早前接受新浪娱乐采访时黄渤说。

“换个角度你就是另一个人”

很大程度上,时代成就了黄渤。2012年以后,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即使身处其中的人也很难判断出它的增长速度。

一开始,黄渤接下徐峥的《泰囧》几乎是帮忙的性质。本来定下的演员是王迅,但因为本身原因无法去泰国演戏,才有了黄渤出演。最终,这部小成本的喜剧电影以12.68亿的成绩问鼎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

2014年,四十岁的黄渤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期。国庆档三部大片《心花路放》、《亲爱的》和《痞子英雄2》先后上映,黄渤从“三十亿影帝”变成了“五十亿影帝”。在国内近乎偏狭的单以票房论成败的电影行业环境中,黄渤创造的票房神话,令外人咋舌,也令当事人眩晕。

黄渤用“盲”来形容自己当下的状态。他找不到方向了,一度曾痴迷表演的他,如今最执拗的念头就是“不能再这么演下去了”。不惑之年的黄渤,开始遭遇一场与自己的战争。乍看上去,属于他的一切花团锦簇,内里藏着的,却都是细细密密的缺憾、疲惫与恐惧。

在王迅看来,黄渤长期存在一种不安全感,一切看起来都很好,名利加身,但黄渤心里是不踏实的。越是在成功的时候,他会去思考后边隐藏的危机。这一点,黄渤隐约感觉到了:他离原有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他对一场戏演上百遍的激情消失了。

他一连干了几件给自己找麻烦的事,出演孟京辉导演的先锋话剧《活着》、主持金马奖,在《西游降魔篇》中饰演周星驰曾经的经典角色孙悟空。“在努力想找一些硬墙往上撞,其实是想找失败。因为失败的太少了,那种东西可能会激发出来你另外的一些斗志跟兴趣。”

年轻时黄渤的唱片封面

观众再次看到电影屏幕中的黄渤是《冰之下》中的王海波,这部充满文艺片呓语的影片,似乎与黄渤此前塑造的喜剧形象大相径庭,也帮助黄渤拿下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人得意了是挺着胸的,他知道要弯腰,他知道屈膝。人得意的样子那肯定是趾高气扬的,可是他不是这样。他这句话说得我心里真的,哎呀,我觉得这个孩子他怎么这么清醒啊,他怎么那么知道自己该如何呀。”黄渤念北京电影学院时候的班主任徐燕这样评价他。

很少有人能看到黄渤趾高气昂,他甚至几乎没有情绪爆发的时候。

在上一季《极限挑战》中,有一次黄渤接到的任务是扮演快递员。经历了一整天在烈日下汗流浃背的送快递后,一位客户因为水果送达不及时而劈头盖脸的对他进行了一番数落,态度很不好。黄渤连忙点头哈腰,忍气吞声地配了不是,但快递依然遭到拒收。

走出小区的路上,黄渤突然发飙把快递砸在地上——这是在大众视野中,黄渤少有的情绪失控的时刻。黄渤站在一边思考了两秒,又叹了口气,回头捡起路边的快递,任务回归正轨。

参加真人秀之后,黄渤更多的以黄渤本人,而非作品中的角色出现在观众面前。这让“高情商”这个标签迅速而牢固地贴在了黄渤身上。此后的采访中被问及这一幕,黄渤说自己生活中发火最大也就到这种程度了,仅此而已。他说自己是“服务型人格”,羡慕有个性的人,但自己做不到。

王迅说,就是他的性格,说白了就是不愿意得罪人,“黄渤太照顾对方的感受了,对粉丝也这样,累得不行刚端着一碗饭要吃,要是粉丝说合影,他也放下碗满足对方。你说这样的人,累不累。太累了!”

不论是真人秀里的黄渤,还是朋友眼中的黄渤,都是“老好人”的形象。这得多难,你要时刻完全按照一个好人的标准去强迫自己克服情绪,努力周旋,达到周到。

“所谓高情商,是你不想伤害别人,另外一个是,我不是一个冲动性、侵略性特别强的人,我性格里面有柔软的地方,所以不喜欢把话说得那么绝。”黄渤这样回应外界对他高情商的评价,“大家对你抱以善意,把所有你说的好的话、有意思的话给你总结到一块,你就是一个高情商的金句王。我抱有一丝丝不善意,从活动节目里边挖出来,你就是个满嘴跑火车的,就是一个大傻子。

“我自己现在把我之前的采访跟我以前做的节目挖出来,换一个角度讲你就是另外一个人。其实这个东西就怎么说,大家觉得OK就OK,但是你清清楚楚地知道这就是一个被越挖越大的坑。”

2017年7月的一天,黄渤和他的剧组在屋久岛醒来,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当时天刚微亮,黄渤突然五味杂陈,像是经历了一场高考。“真的拍完了吗?是不是还有东西落下了?”他感到有些不真实。

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那个初来北京的踌躇满志却四处碰壁的小年轻。但不同的是,这些年在一个相对残酷的环境里,有那么多人喜欢他,让他觉得自己很像戏里边的马进,也是个被巨额彩票砸中的幸运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漂的黄渤:70亿影帝首拍电影,《一出好戏》3天票房超5亿

黄渤把这部片子比作摇滚,是作者个人表达与市场的融合,他想把一些能让人琢磨琢磨的东西放入一个看似流畅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中。

作者:申学舟 查沁君

设计:张鹏飞

在最新一季的《极限挑战》里,有一集话题是起跑线。导演组让极限男人帮的六位成员和极限智囊团的六位成员站在一条线上,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符合则向前走六步。在经过“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持你学习一门特长”等五个跟父母有关的问题后,多数智囊团成员已经遥遥领先,但极限男人帮成员却一步都没有动。

最后一个问题是: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提问过后,罗志祥、孙红雷向前走了六步,只有黄渤、黄磊、王迅三人依然留在原地。黄渤虽然一直保持笑容,但却略显尴尬,最后他说:“这个差距奇不奇妙啊,如果这是18岁的话,虽然只有几步,但我们这个差距失之千里啊。”

为了追回这个“失之千里”的差距,黄渤用了二十年。

从最开始的酒吧驻场、做乐队,到拍摄管虎的《上车,走吧》,再到《疯狂的石头》、《心花路放》和后来的《斗牛》、《冰之下》,输在起跑线上的黄渤一步步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歌手,成为中国电影界最炙手可热的“七十亿影帝”。

8月10日,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一出好戏》上映。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显示,该片上映首日取得了1.51亿元的票房成绩,截至目前累计票房达到5.33亿元。最终预测票房将达到11.08亿元。

这些成绩背后,除了黄渤的刻苦和天赋之外,他在圈中的好人缘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二十年的时间里,逐渐积累的“好人缘”最终以“幸运”的形式回馈到黄渤身上。

《一出好戏》从演员到幕后团队,几乎全凭他在圈里的人脉:于和伟、王宝强、舒淇、王迅、张艺兴等都是他的朋友,参与客串演出但戏份几乎被删光的徐峥和孙红雷也都是零片酬进组,管虎和宁浩等也曾给他提过建议。

“以前你跟我说运气什么的,我肯定不服,这种怎么可能是运气,这个就是得靠你一部戏一部戏哼哧哼哧去演。”黄渤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说,但是后来发现,多少人演了多少部戏却没有被人认识的机会,而自己从驻唱歌手到金马影帝再到真人秀,每一个节点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都有人帮助自己。

“你能说自己不幸运吗?是不是应该去感恩?”

一出好戏

2012年,徐峥的《泰囧》上映,当时黄渤接受采访说:“徐峥的性格一定会做导演,是到了该去导一部戏的时候。”六年后,黄渤自己也站到了导演这样一个位置上,而且,这是他筹谋已久的故事。

故事的源头是为了给一部宣传片想创意,几个人聚在一起头脑风暴,设想一群人到了一座无人孤岛上会发生什么。在那以后,这个创意就在黄渤脑海中挥之不去,他跟刘奋斗、薛晓路、宁浩和管虎都聊过这个故事,但他们手上都还有各自的项目,顾不上他。

这也是在宣传期接受采访,被问及为什么想拍这个故事时黄渤的标准答案:一直惦记着这个故事,别的导演不愿意拍,只好自己来了。

《一出好戏》讲的是一个公司出海团建,被巨浪卷至荒岛,与世隔绝的环境剥离了所有人身上的社会属性,为了生存各自上演一出人性的大戏。

《一出好戏》剧照

美术指导兼造型总监林木最开始建议黄渤讲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体验他想表达的东西。但黄渤觉得,停工这么长时间为了这部电影,如果只做简单的喜剧,太对不起自己了。

在黄渤看来,这不是一个大众理解下的喜剧,而是一个具有实验意义的荒诞寓言。他不想拍一部商业意义上的喜剧,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凝望时代。

“你说要纯奔市场去,我花三年、停三年的戏,把三年所有的戏都停了,也少了那么多作品,也少了那么多的酬劳,然后我再干一个事是奔着票房去的,这不拧巴吗?”

为了这部野心的作品,黄渤跑遍了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的海岸线,最终才发现隐匿在日本南面的屋久岛景观,几乎满足剧本里荒岛的设定。在这个一年365天有400场雨的地方,要连续拍摄四个月,意味着多数时间都是在等待和运气中消耗掉。

拍摄过程中,还要和自然环境做抗争。之前敲定的拍摄点,河水不断上涨,像山洪一样来势汹汹,摇臂被泡在水里,高台面临坍塌,监视器放置的位置水已经涨到了膝盖。在黄渤的电影日记中,他提到这事少数控制不住情绪的瞬间。

一切看上去像是黄渤的放手一搏,但从电影的最终呈现来看,他依然有所顾忌。简单来说,黄渤可以不顾自己的酬劳,却很难不去考虑投资方的回报。

《一出好戏》的故事注入了魔幻、浪漫的元素,对人性的探讨也只是点到即止。从头到尾都故事里没有死人,荒岛上食物充足,甚至淡水也不匮乏,这几乎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而不是一座绝境的孤岛,人们彬彬有礼地遵守着秩序。所有人唯一的焦虑和恐慌是,因为此前陨石撞地球的新闻,不知道岛外的世界是否已经毁灭。

黄渤在《一出好戏》宣传现场

这与很多极端环境下探讨人性的作品迥然不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就曾被拍成同名电影,讲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流落荒岛,并一步步走向自相残杀。但黄渤并没有这样做,这一方面在中国的审查语境下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把人性过于深刻的剖开来,对于大众观影者来说并不友好。

多数角色也成了黄渤表达意义的符号化工具。除了黄渤饰演的主角,其他角色要么脸谱化,要么符号化,显得单薄,比如舒淇的角色更多地像是“爱情”这个意向的化身,而非活生生的人。这使得角色的行动逻辑被无限弱化,导致电影中出现了一些明显偏向市场的元素来进行补救,比如“跳起来”那首插曲的舞蹈,比如那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因为人缘好,《一出好戏》得到了各路朋友的帮助,黄渤自己也调侃说,“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各种人都在帮我,我的好人缘快透支完了。”这种好人缘得益于黄渤总是为别人着想、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性格,这种性格某种程度上却又恰恰成为黄渤导演处女作的枷锁,让他无法尽兴地、肆意地去表达。

就连他自己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影片上映前一个月,黄渤就带着主演王迅、于和伟开始出现在各个宣传场合,《向往的生活》、《创造101》等热点综艺节目几乎都没有缺席,后期的路演和采访也是排得满满当当。

他在寻找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接受采访时,黄渤把这部片子比作摇滚,是作者个人表达与市场的融合,他想把一些能让人琢磨琢磨的东西放入一个看似流畅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中。

成为黄渤

很多人认为《一出好戏》描述了一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先是流落荒岛后,在王宝强角色的带领下解决生活问题,接下来在于和伟饰演的老板带领下进入商业社会,最后黄渤和张艺兴的角色把这群人带入了一个宗教的乌托邦。

但仔细看下去,就会发现黄渤夹带的私货。黄渤扮演的主角马进是一个欠债受气的小人物,在出海的船上得知彩排中奖6000万,兑奖期限为90天,但他却并没有在这个期限内走出荒岛。在小岛上,他无权无势,不断在妥协下接近自己的目标,直到老天爷奇迹般的下了一场“鱼雨”让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逐渐成为这个小社会中金字塔顶端的存在。——这几乎就是黄渤本人的奋斗史的投射了。

黄渤出生在青岛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从小对他的期望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但黄渤学习并不擅于此,“学习这事儿给我带来的根本上全是羞辱。”他喜欢唱歌跳舞,是同学眼中“超厉害”的人。

小时候的黄渤

最初,家里并不同意他成为歌手,黄渤并没有跟家里正面冲突,而是曲线救国。他晚上偷偷去酒吧驻唱,直到一天掏出2000块钱工资时,当时工资只有三四百的父母才不再反对。心里攒着一团火,黄渤开始了漂泊的生活,他甚至成立了乐队,还取了符合潮流的名字“蓝色风沙”,穿上演出服,去最热闹的商业区,挨家推销自己,表演至深夜。

“太多的事情是由不得你性子,你必须要考虑周全,必须要看清楚事件的本相,在那个过程中你知道有太多不可抗衡、不可逆转,你没法一意孤行……你碰到很多阿谀奉承的人,很多让你不清醒的事件跟人,很多让你冲昏头脑的事件和人,但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可能就是这些事情都见过,再加上我性格这样,可能就给别人的这个感受。”

中间有过一次妥协,在姐姐的劝说下,他从北京回到青岛老家开机械厂。“一天天就是夹着个皮包到处跑,见这个老板,那个老板。吃饭、喝酒,聊钢材涨价,谁赚钱了。喝多了,司机就把你扛回车里送回家。第二天早上起来,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在做什么。”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1998年金融危机工厂倒闭。而这时,黄渤接到了一通几乎是他人生转折的电话,发小高虎说,哥们有个电影要不来试试。这是黄渤人生中第一部戏,管虎导演的《上车,走吧》,黄渤成为了里面的小明。这部电影也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

《上车,走吧》剧照

但在接下来一部《黑洞》中,黄渤扮演警察,却演砸了。舆论认为黄渤只能演农民工,不会专业的表演。黄渤自己内心也明白,如果要走演员这条路,自身硬件条件不足,就得靠软实力弥补。在接连两年落榜北电后,终于在第三年考入学院新设的配音班。

曾经走南闯北的经历,让黄渤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不管是火车站靠着行李睡在地上的农民工,还是驻唱时酒吧里花钱如流水的有钱人,黄渤总能很快明了对方的喜怒哀乐。黄渤希望给所有认识的人都留下一个好印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久,“好像跟人建立联系,已经成了一种本能。”这是知识分子家庭教给他的做人之道,也是多年在外漂泊的经历对他的打磨。

“老天爷还是对你挺好的,有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那样的阶段,那是一个慢慢慢慢的过程,跟真正的社会,真正的生活亲密接触。”

毕业时,黄渤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留校任教,一个是接下一位青年导演的戏约,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当时宁浩的成名作《疯狂的石头》。在《疯狂的石头》中黄渤扮演“黑皮”,这个不起眼的道具似的角色抢掉了所有主角的光环。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宁浩当时就暗想,这个演员能成。

“这跟我之前的成长经历可能有关系。包括一个人对苦难的理解,对苦难的麻木、疼痛最后到接受。我以前在社会上,天天在接受这些东西。一边受着,一边还得嘻嘻哈哈,还得笑。比如说我演出完了,人家忽然不付钱,但是酒端上来,该喝还得喝,该叫大哥还得叫。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接受,还会变成做人的一个底子。自嘲一点说,它会加强我的情商,对我锻炼很大。情商又会决定我对一些东西的理解。到了现在,就是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在早前接受新浪娱乐采访时黄渤说。

“换个角度你就是另一个人”

很大程度上,时代成就了黄渤。2012年以后,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即使身处其中的人也很难判断出它的增长速度。

一开始,黄渤接下徐峥的《泰囧》几乎是帮忙的性质。本来定下的演员是王迅,但因为本身原因无法去泰国演戏,才有了黄渤出演。最终,这部小成本的喜剧电影以12.68亿的成绩问鼎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

2014年,四十岁的黄渤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期。国庆档三部大片《心花路放》、《亲爱的》和《痞子英雄2》先后上映,黄渤从“三十亿影帝”变成了“五十亿影帝”。在国内近乎偏狭的单以票房论成败的电影行业环境中,黄渤创造的票房神话,令外人咋舌,也令当事人眩晕。

黄渤用“盲”来形容自己当下的状态。他找不到方向了,一度曾痴迷表演的他,如今最执拗的念头就是“不能再这么演下去了”。不惑之年的黄渤,开始遭遇一场与自己的战争。乍看上去,属于他的一切花团锦簇,内里藏着的,却都是细细密密的缺憾、疲惫与恐惧。

在王迅看来,黄渤长期存在一种不安全感,一切看起来都很好,名利加身,但黄渤心里是不踏实的。越是在成功的时候,他会去思考后边隐藏的危机。这一点,黄渤隐约感觉到了:他离原有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他对一场戏演上百遍的激情消失了。

他一连干了几件给自己找麻烦的事,出演孟京辉导演的先锋话剧《活着》、主持金马奖,在《西游降魔篇》中饰演周星驰曾经的经典角色孙悟空。“在努力想找一些硬墙往上撞,其实是想找失败。因为失败的太少了,那种东西可能会激发出来你另外的一些斗志跟兴趣。”

年轻时黄渤的唱片封面

观众再次看到电影屏幕中的黄渤是《冰之下》中的王海波,这部充满文艺片呓语的影片,似乎与黄渤此前塑造的喜剧形象大相径庭,也帮助黄渤拿下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人得意了是挺着胸的,他知道要弯腰,他知道屈膝。人得意的样子那肯定是趾高气扬的,可是他不是这样。他这句话说得我心里真的,哎呀,我觉得这个孩子他怎么这么清醒啊,他怎么那么知道自己该如何呀。”黄渤念北京电影学院时候的班主任徐燕这样评价他。

很少有人能看到黄渤趾高气昂,他甚至几乎没有情绪爆发的时候。

在上一季《极限挑战》中,有一次黄渤接到的任务是扮演快递员。经历了一整天在烈日下汗流浃背的送快递后,一位客户因为水果送达不及时而劈头盖脸的对他进行了一番数落,态度很不好。黄渤连忙点头哈腰,忍气吞声地配了不是,但快递依然遭到拒收。

走出小区的路上,黄渤突然发飙把快递砸在地上——这是在大众视野中,黄渤少有的情绪失控的时刻。黄渤站在一边思考了两秒,又叹了口气,回头捡起路边的快递,任务回归正轨。

参加真人秀之后,黄渤更多的以黄渤本人,而非作品中的角色出现在观众面前。这让“高情商”这个标签迅速而牢固地贴在了黄渤身上。此后的采访中被问及这一幕,黄渤说自己生活中发火最大也就到这种程度了,仅此而已。他说自己是“服务型人格”,羡慕有个性的人,但自己做不到。

王迅说,就是他的性格,说白了就是不愿意得罪人,“黄渤太照顾对方的感受了,对粉丝也这样,累得不行刚端着一碗饭要吃,要是粉丝说合影,他也放下碗满足对方。你说这样的人,累不累。太累了!”

不论是真人秀里的黄渤,还是朋友眼中的黄渤,都是“老好人”的形象。这得多难,你要时刻完全按照一个好人的标准去强迫自己克服情绪,努力周旋,达到周到。

“所谓高情商,是你不想伤害别人,另外一个是,我不是一个冲动性、侵略性特别强的人,我性格里面有柔软的地方,所以不喜欢把话说得那么绝。”黄渤这样回应外界对他高情商的评价,“大家对你抱以善意,把所有你说的好的话、有意思的话给你总结到一块,你就是一个高情商的金句王。我抱有一丝丝不善意,从活动节目里边挖出来,你就是个满嘴跑火车的,就是一个大傻子。

“我自己现在把我之前的采访跟我以前做的节目挖出来,换一个角度讲你就是另外一个人。其实这个东西就怎么说,大家觉得OK就OK,但是你清清楚楚地知道这就是一个被越挖越大的坑。”

2017年7月的一天,黄渤和他的剧组在屋久岛醒来,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当时天刚微亮,黄渤突然五味杂陈,像是经历了一场高考。“真的拍完了吗?是不是还有东西落下了?”他感到有些不真实。

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那个初来北京的踌躇满志却四处碰壁的小年轻。但不同的是,这些年在一个相对残酷的环境里,有那么多人喜欢他,让他觉得自己很像戏里边的马进,也是个被巨额彩票砸中的幸运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