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3月1日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9%,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收缩幅度收窄。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
具体看,生产指数为51.4%,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表明受“春节假日”影响,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制造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扩张态势;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有所加快;从业人员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减少;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2%,比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用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收窄;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9.9%,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略有放慢。
中国2015年1月制造业PMI为49.8%,是2012年10月以来首次跌入收缩区间。对此,交通银行在二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从2014年7月以来制造业PMI呈趋势性下降,反应出工业产业增长动能减弱,预示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探。
国家统计局在2月10日公布的2015年1月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当月PPI同比下降4.3%,跌幅比上个月扩大1个百分点,创自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截至今年1月,PPI已连续35个月负增长。
尽管3月1日公布的制造业PMI数据比上月微升,但这一主要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仍处于荣枯线之下,反映出中国经济仍处于收缩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内需的疲软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压力沉重,受到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短期内这种状态可能难以得到缓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