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猫注:本文来源于由品途集团主办的“2018 NBI 夏季创新峰会”上,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童玮亮、乾元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王晨宇、新地传媒合伙人于天、云合数据创始人兼CEO李雪琳围绕《文娱内容红利一直都在》主题进行的圆桌讨论,北京华山论剑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宗珊担任嘉宾主持。
经济下行,文娱都有好发展
主持人:你们有没有觉得现在大家开始对文娱行业的不信任或者质疑,最近一段时间变得特别的明显,有没有感受到?
李雪琳:我们从数据上看,文娱行业长视频的线上播放是在缩了,起码暑期档之前,相对一年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缩减。如果我们分开看的话,连续剧剧集缩的最厉害,综艺靠几个大的视频平台推的爆款基本是平的,微有增长,但是剧集有明显紧缩了。
大家知道平台就是片方最主要的金主爸爸,如果剧集在他们平台上的播放出现了萎缩,一定会传导到下一个,也就是内容。在我看来崔永元事件这些都是催化剂,根本问题是内容播放怎么了,用户时间去哪里了。
童玮亮:我们这种70后岁数比较大的,可能经历过一些周期,每个周期来的时候,有些东西是泡沫总会破了。泡沫破了以后会有低谷,但是低谷期我倒觉得对于资本是好的时候。美国30年代经济大箫条,但好莱坞就是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起来的。每一波经济不太好的时候,文娱都有好发展,所以我倒觉得是好事情。
王晨宇:首先我觉得经济下行,投资界看法应该差不多,实话实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当时我们进入文娱这个行业,也是看中了文娱其实是有逆周期性的。大家也都知道,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反而是需要有一些放松,我们反观日本、美国,经济不好的时候,反而票房好了。
最近这个行业确实一团糟,影响肯定还是会有。但是对于资本来说,我们其实要为LP负责,我们资金是有期限的,每一笔资金都是有成本的。
目前对于从业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你们要怎么解决持续经营性的问题,这也是证监会关注的点。一部电影可能做得很火,但是下一部不一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资本来说很害怕,我投了你之后退不出来。
于天:我在看整个文娱乱象的话,还有一个维度,做内容不仅仅影视这个行业在做,其实互联网业也在做。人民日报批了有7次,就是说文娱要整顿,比较严重的就是内涵段子,其实我们在看一个互联网产品的话,它的核心还是在做内容,但是它的表象是互联网。基于整个互联网的催化,它要的是流量,是用户,但是反过来它对内容非常忽视的。所以从咱们的维度来讲,互联网应该没有被广电总局管过,所以咱们是更要有对内容维度这种底线的把握,到底什么是好的内容。所以针对乱象我觉得不仅仅从影视这个维度去看,互联网的一些内容也有。
反周期的文娱,现在投什么?
主持人:刚才说娱乐行业是逆增长的,你们最近有没有多投一些文娱的行业,或者关注了新的一些企业没有?什么样的文娱企业你们更喜欢或乐于投资的?
童玮亮:投资还是要看价格,价格其实现在(Q3)还没见底。我觉得到Q4的时候,其实二级市场的很多东西会传导到一级市场。说句实话,我在等Q4,Q4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时间点。
刚才说到波动性会很大,一个好的作品出来,可能卖十几、二十个亿,但是能说每年有吗?所以从我们投资逻辑来看,内容公司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方向,但是我们核心就关注两个字,一个是质一个是量。
首先这个团队能够做到A类作品,爆款绝对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如果你能做到A类作品的时候,就有机会成为一个爆款。但是我觉得除了做内容,团队的商业化能力也要强,加上能否把握政策,能够看到一个好的热点,怎么借助一个更好的热点。
一个团队的确是两年三年只能做一部片子,其实我觉得资本比较难去投这样的公司,它是一个好的生意,好的艺术作品。但是从资本的角度,资本有周期,需要项目快速成长,所以量也是需要的。但是在资本需要量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保证一个所谓原来简单做内容的团队能够做出这个量来?就是说这个公司的CEO,即便是内容出身,最终也要做成制片人,然后能够把控好的商业逻辑,培养出梯队来,有一些好的导演或者制片人帮助你把公司的体量做起来。这两者的结合才有可能成为被资本追逐,或者说热门的一个企业。所以质和量是我们看一个企业核心的关键点,而这样的企业其实在文娱行业,我觉得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会一直看,真正下手的还是比较谨慎。
王晨宇:投资界现在都是在等机会,等价格传导机制下来。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其实现在大家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了,前两年文娱这个行业真的挺疯狂的。一个公司开一个发布会,买几个IP,找几个明星站个台,就融资10个亿。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了,所以我觉得大家趋于理性之后,踏踏实实做内容会出来很多好的公司,我们也在等这个机会。
什么样的公司值得资本来投?可能每家机构有自己不同的判断逻辑,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我们最近抓的比较多的是这种所谓小众领域大众化的这种爆发的机会。因为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发达,现在的90后、95后其实跟西方接轨越来越多,大家沟通的成本越来越低。这种情况下,会有很多原来看起来很小众的机会,会有很大爆发的点。比如说《吐槽大会》,原来脱口秀就是很小众的东西,瞬间通过互联网爆发起来了。在这里面会有很大的红利机会,大家可以去尝试。
另外我们更偏好那种具有跨界能力的人才,因为毕竟内容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尤其你要做好内容,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做得出来,这真的是急不来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你要做好的内容,又不能持续出爆款,你怎么维持你的好内容,怎么去变现?这是我们关注的点。
其实《吐槽大会》也好,《奇葩说》也好,大家也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变现机会,贴近大家的生活,去做一些消费方面的变现。包括我们现在很关注的文旅方向,所以从这些方面建议从业者可以好好关注一下。
文娱行业未来趋势和行业变化
主持人:未来的这种文娱行业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趋势?或者说未来我们会经历怎样的一些行业的变化?
于天:今年非常明显的一个变化,文娱的消费和实体的消费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不管是从线下的特色小镇也好,衍生品也好,它把文娱消费和实体消费结合,让更多消费者的这种体验越来越丰富,而不是像以往我就去餐馆吃个饭,仅仅是为了果腹而已。
自从我们有了朋友圈之后,很多的消费者愿意晒,其实晒就是表达的一个方向,这个也是符合咱们文娱的一个消费情景。另一个维度的话,未来的整个趋势,我觉得所有的内容升级,其实都是技术的升级,包括咱们做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立体声到杜比,从16:9到IMX,每一次视听体验的升级,都是赋予内容更好的升级。所以,未来如果5G来临的话,有可能基于这种算力,它对内容都是加分的,我认为未来整个技术的提会促进对内容整个体验越来越丰富,包括未来全息式的内容体验,有可能对于我们内容从业者会有更多的选择。
李雪琳:第一点,一定是跟着用户的时间走,用户的时间是这个行业终极的稀缺资源。每个人一天就24小时,他看剧的时候,就看不了综艺,他在刷抖音的时候就上不了爱奇异。那么用户时间的分配,在今年的上半年,就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短视频爆炸式的增长。现在看到所有第三方数据,基本短视频的日均使用时长和APP已经和长视频接近了,这种转移其实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
第二点,价格,大家在等更好的价格,这里面涉及到性价比的问题。现在出了限价,从政府层面做限价,其实本质上就是剧集线上播放的这种采购模式的性价比失调。从我们的数据观察,新上线的这些剧,尤其所谓大IP,集均的有播放相对于2017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那会跌了一半不止。为什么我们关注集均?因为集均跟这个行业的采购模式直接挂钩。
我们知道剧集的采购价格在一直上涨,但是看到播放在一年时间下降了一半,价格的上涨和播放表现的下滑之间的背离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一定会回归。
主持人:李总从事的这个行业,叫数据去水,就是辨别这么大的流量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能不能谈谈《延禧攻略》流量都是真实的吗?
李雪琳:我们第一点先把花絮预告片扔掉,不要记,因为一个很大流量的作品,平均每天爆出来的点击量有40%甚至接近50%都是花絮跟预告片,视频平台公布的是一个专集的播放量,我们认为这个去掉才合理,这一下40%就没有了。
恶意做量的情况还存在,到什么程度呢?我建议大家去淘宝寻价,现在搜点击量已经成屏蔽词不让搜了。搜视频网站优化,你跟客服私聊,你问他各个视频网站做量的价格,一下就能看出每个视频平台对做量的态度,这个是最直接的。
《延禧攻略》确实特别好,我自己也在追,我把它当作打怪升级剧在追,不是宫斗。我想说另外一个,从《延禧攻略》的上线模式,我们能够看出现在视频平台和电视台在争夺用户时间上,强势程度已经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或者说这个变化被所谓地加固了。《延禧攻略》这个作品是完全可以上电视台播的,据我了解,视频平台就是不等电视台,我就要暑期档上,它损失的是一个电视台播放的这么一个利益,应该是大几千万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看出,视频平台是非常非常强势,从内容制作者的角度,真正的金主爸爸是平台。
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童玮亮
匠心作品与资本退出机制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主持人:前一阵娱乐圈都在谈匠心精神,打造优质内容,但是优质内容其实是非常难的。刚才也说需要时间的打磨,需要资本的理解和耐心。文娱行业为了满足匠心,是不是就没法满足资本退出的机制?
童玮亮: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一个团队里面各自的分工非常明确,有些人就是安心做内容,做好内容,一个剧本可能真的需要磨一年到两年,然后再去到拍摄。但是有些人对融资的能力可能比较强,能够拿到资金,有些人可能是说对市场比较敏感,说应该去做什么方向的内容。告诉一个大方向后,然后由真正优质的团队去创作,然后有资金,有营销,综合能力。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内容公司来说,综合能力需要非常非常强,不能有短板。如果有特别短板的时候,也不是说不行,比如不同阶段都有,天使投资退出周期7年9年,你只要创作能力强可能就投了你。但是你发展到A轮B轮就需要商业能力强的人进来。
不同的资本去投不同的团队,都是不太一样的。只是说大家能否互相匹配,特别早的可能周期长一些,我如果说很高估值,10亿的估值,就去投了一个很牛的团队,这个时候的退出,可能就是5年的周期。
所以我倒是觉得大家要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能力,就是投资人要想这样的团队你以很高的估值投了他之后,你的预期能否达到?达不到怎么办?这么高的估值进去以后,投资人可能希望正常是一年翻一倍,一年以后你能做到一个什么样的业绩?是否能支撑这个市场给你一倍的估值?所以双方还是一个互相匹配的过程。
我觉得优秀的团队永远能够拿到最高的溢价,做出最好的作品,这样的团队一定不是投机的,这真的是需要一个非常优秀团队的组合。
王晨宇:首先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是比较考验大家耐心的时刻,因为之前大家都有共识,做内容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开心麻花的这些电影这么火?是因为开心麻花之前在线下做了十年,而且基本都不怎么赚钱,生熬熬过来的,所以真的需要在寒冬时期好好挺过去,保持自己的初心,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团队真的非常重要,你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去补充自己团队不同的能力,因为你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可能你的团队不够豪华,没有关系,创始人很牛,我先在一个点突破,但是随着你的轮次越来越往后之后,你可能需要不同的人加入完善你团队的能力。你需要有各方面跨界的能力,去赚钱,支撑你估值的能力。
我觉得很多做内容的,说得直白一点,你所有的内容都是广告,你怎么把广告效能结合好,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现在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大家撑过这段时间就会好。
国内为什么没有漫威这样成功的案例?
主持人:我们中国为什么衍生品这一块发展的速度很慢,这两年整个IP衍生品,包括后产品营销这一块有没有新的进展?
于天:国内最早做衍生品这一批的人,其实是来自于香港和台湾,这批人做得特别早。但是影视这一批的话,影视近4年,每个影视公司,尤其是大平台,包括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慢慢根据自己的一个业务形态,然后慢慢来去做,刚才我们说的这种实体经济和文娱经济的一个结合,也是在不断的试水。
但是为什么国内没有一个好的衍生品业态?我想是有三个维度:
1、好的内容需要时间,好的衍生品也需要时间。但是这个时间的维度,我们看漫威,或者海外的这些好的IP,它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才会有。我们为了吃这种快餐内容,有可能一两年有一个好IP,其实这个也立不住的,因为IP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跟用户和观众一起来成长,这是第一个时间维度。
2、我们又绕回来了,好的内容。其实我们在看好的内容的话,漫威的这个维度,其实算爆款了,而且它的可持续性,它的热度在不断催化。我们看国内的内容,我们并没有一个长久不断去催化的内容。
3、版权的维度,整个授权体系比较乱,导致现在国内影视行业有些衍生品没有出好的或者爆款。
下半年文娱行业更趋于冷静 内容更精品化
主持人:到底2018年的下半年,文娱产业将会呈现什么样的变化?上半年确实太糟心了,看看2018年的下半年,我们会不会迎来黑暗前的黎明?
李雪琳:会触底回升的,从剧的播放角度,现在已经看到了,暑期档还不错,起码开局还不错。触底回升以后,都是有惯性,之前播放不好,但是市场很好。即使播放转好以后,市场由冷转到不错,还会有一个惯性,这是我的看法。
童玮亮:整体我觉得从资本的角度来说,现在已经有点冷静了,如果从今年下半年来说,趋于更加冷静。甚至我想说,明年整体市场怎么样,说句实话,我不是说纯文娱方向来看,从纯资本的层面来看,明年整体大环境可能不见得会比今年更好。
所以我觉得对于创业的企业来说,不用特别在乎估值,只要你是个优秀的团队。不要太纠结估值,拿到钱生存,其实在寒冬的时候,谁手里有钱,敢于花钱,你在下一波春天来临之前,你就可能成长的更快。
王晨宇:首先中国人骨子里面可能有这个性格,找捷径,做事一窝蜂,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乱象。所以经过这波洗礼之后,我觉得大家会理智很多,接下来我觉得大家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羽毛,会做精品化的东西。
另外我觉得要保持比较开放的心态,很多时候不是自己擅长的事情,其实可以开放给大家一起来做,保持这个点,我觉得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好。
于天:2018年整个文娱行业整体收益在4370多亿,比2017年增长了30%多,如果看下半年还是会增长。但是从内容角度来讲,内容的丰富度会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会越来越多,套用我们品途一句话,老百姓需要快乐,所以文娱的红利应该都会一直在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