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任人打扮的真理——并非朱天文眼中的中国电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任人打扮的真理——并非朱天文眼中的中国电影

亚洲电影编剧里,日本的桥本忍和台湾的吴念真最深得我心。前者的阴鸷,后者的疏阔,都能有理有节,有情有趣的接过生活的真相,好的时候,就是生活本身。

 

 

文|赛人

 

 

亚洲电影编剧里,日本的桥本忍和台湾的吴念真最深得我心。前者的阴鸷,后者的疏阔,都能有理有节,有情有趣的接过生活的真相,好的时候,就是生活本身。

 

说到女编剧,霍建起的妻子苏小卫(她有两个笔名,分别叫思芜和秋实)也自有其分量,能极婉约地照顾到世故人情。张扬的妻子霍昕也还不错,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宁瀛的妹妹,张元的前妻宁岱。记得有次采访张元时,先见到他们的女儿宁元元,我使劲地逗这个会京剧的小丫头,丝毫没有留意旁边那位不起眼的女人,看上去一不知性,二不靓丽。当张元介绍说这是宁岱,我竟有些激动,连问她最近怎么不写小说了。我看过她写的《事件》,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她平实地就像我们放眼过去,又很难放在心里的路人。她笑笑,说正在帮姐姐弄剧本。宁岱的本子和宁瀛的电影一样,女性特征几乎要消弭了,但对人世的体察是能与不动声色中见其尖锐的,有着少见的人类学的意味。

 

还有一些是从作家转行的女编剧,李碧华、严歌岑都属此类,都不太对我的胃口。由于跟侯孝贤年深日久的合作,同为作家出身的朱天文,容易让人爱屋及乌的喜爱起来。她实在太热衷与为她的老搭挡作宣传了。她写侯孝贤的文字太多,多到让人怀疑那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秀场。她的文字讲究,却又不刻意渲染,能引来不少人的好感。但仔细端详,还是太在乎词句的工艺了。这点和与她惺惺相惜的阿城极为相似。感觉她还没有真正地深昧到侯孝贤的那句名言:人要比作品大。这也许是我的妄自揣测。但她明白,电影是拍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我举双手赞成。

 

最近看了她的《红汽球的旅行》,主要是那书本里的图片,非常吸引我,很多时候,是超过文字的。最喜欢《风柜来的人》的剧照,张世、庹宗华、纽承泽站在水边嬉戏的风彩,是完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青春无敌。当然侯孝贤与陈凯歌、或与黑泽明的合影,对我这样的影迷而言,颇为养眼舒心。

电电影剧照图:风柜来的人

 

朱天文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国内电影,她对吴天明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的看法,前贬后褒,都合我心水。我也认为《人生》是吴天明最好的电影,比路遥的原作更加天高云密,更加符合“人生”二字所具备的容量。《人生》当年是票房冠军,现在已不可能有这样真正把人当一回事的电影被观者拥趸了。也可看出,叫好与叫座并不存在天然的矛盾。

 

但朱天文对《城南旧事》的态度,我不能苟同。她认为吴贻弓的这部代表作,没有电影自己的生命,只能算文字的画面翻译本,而且翻的拙劣。幸好,我也看过林海音的原作,清淡、随和中能收到况味至深的功效。仿若一切都是记忆,也惟有记忆能够永生。表面上去,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也在讲记忆,但更多的是逝者如斯后的大怅然。也可以说,吴贻弓没有林海音放地开,这部华语经典好就好在,让时间有了味道,让回忆有了乍暖还寒的温度。

 

《城南旧事》的内指,朱天文认为它是因为跳脱了时代镌刻,而与时下最热的反思热潮南辕北辙,才显得如此亮眼和独特。倘若仔细揣磨,小英子的视角,既是温和的,又是倔犟的。人家说不要与疯姑娘交往,她却常常钻进小园子里,和疯姑娘一道赏花。人家说小偷不好,她却和那个贼成个朋友。小英子对成人世界的探询,首先是对成人话语的质疑。她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关于“真理”的讨论如火如荼。

 

《城南旧事》剧照图片

 

《城南旧事》的出现,让我体悟到,真正的真理,只属于个人,而不是众口一词后的集体无意识。也应合了“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名谚。恕我妄度君子之心,朱天文并没有完全读懂个中滋味。和《城南旧事》相似的影片,还有《红衣少女》。少女的纯真不是傻乎乎地,想当然地认为一切都美好地像晴天里的太阳,而是眼里揉不得沙子,死活看不惯成人世界的种种积垢。也让我觉得,拥有真理的人常常是些天真的人。

 

谈到第五代导演的佳作,朱天文认为《盗马贼》比《孩子王》、《红高粱》都要好。因《狼灾记》的缘故,我又重看了《盗马贼》。当年难以卒读的片子,现今看来,却丝毫不闷。那种对生命仪式的体察,极为动人。特别喜欢活埋群羊的场面,镜头不知什么时候就拉远了,然后是黄沙被风鼓荡着。生命不再纵横驰骋,而放逐之后的皈依随之变地难以名状。《盗马贼》往深里看,自然是执着于信仰,又屡遭遗弃的艰难历程,力欲洞穿体制内外的双重困境。野心极大,但拍地却沉稳干练,气韵丰沛而不强求要把一口气硬生生地喷在你脸上。

 

说到《孩子王》,朱天文直言其用力过度,每一个画面都是企图,并指出陈凯歌被电影惊吓了,服侍于电影了。朱天文是说《孩子王》说表意与表达过于撕裂了吗?我个人最喜欢陈凯歌的电影就是这部,据说侯孝贤也想拍的。但显然还是陈凯歌最合适,不全在于陈凯歌有在云南插队的经历。更在于他对中国连绵不绝的人治,有过太多泣血锥心的体验。摄影顾长卫、美工陈绍华、录音陶经、音乐瞿小松、演员谢园,无一不尽心尽责,尽善尽美。

 

下面是我多年前写的一篇关于陈凯歌文章里的一段话,现摘录下来:

 

《孩子王》的题旨非常明确,直指教育,也就是说对人格的塑造,进行了极为深切的思量,甚至达到了抗衡教育建制的高度。这也是中国电影,对千百年来的文化积垢所作的最为痛彻心扉的一次绝对有力的砍伐。

 

老杆头发支楞着,衣衫褴褛,估计他还不愿养成洗澡的习惯,他不愿意被净化,或者说被驯服。这一切,又是这般的师承自然。也可以说,他不具备布道者的威严和为师必尊的风范。他先看他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很,他也无所谓,让他们随意写些东西上来,可长可短,只要是内心的印记就行。这一来,就五花八门了。这也就与教育无关了,而老杆最重要的教诲是:“千万不要再抄了”。他最得意的门生王福,成天抱着他的字典狂抄不已经,老杆又劝他字典也不要再抄了。文化反叛到这般田地,是近于弑父的。老杆总是温柔一刀的作派,实则是要将传统文化生生断裂开来。老杆此时还只是个破坏者,一个无力回天,却又兼具仙风道骨的破坏者,他还不知该如何建设。

和《大阅兵》、《霸王别姬》一样,又是一群孩子。这些沾染山野之气的赤子实在要比那些意志受控的仪仗兵和身心俱损的小戏子们要健康得多,也可爱得多。他们和空灵、浑茫的影像一样,无根无基,并随时准备改变主张,或随时准备被荼毒。这也使得老杆的到来不像教导员孙放和关师父那般冷静、强横和残酷。老杆是无力的,也是空渺的。他不道明真相,他只言目力所及并非实体,但何为真相,他也无从知晓。

 

所以,影片最悲凉之处,是好学生王福的出现,他对知识近乎狂热的攫取,照理应与老杆的无为之态是有大冲突的,可老杆对他珍爱有加,这是老杆对现实,而非传统的一次最为被动的抉择。他不得不进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的怪圈,有人把这看成一场看成“没有孩子可生的连绵不断的怀孕”。与王福对应的是那个对文化无丝毫兴趣的牧童,老杆很少与他说话,只问他想识字吗,我可以教你。牧童一言不发地走了,从头到尾,我们没有听到他说一句话,只看到他把牛粪遍抹在黑板上,这其中的文化自伐,相当值得玩味。牧童的无语倒反讽了语言的多余和无奈。老杆每次看他,都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具体说,这牧童让老杆有了犹在镜中的意味。文化予人的意义变得迷离,且让人无所适从。

 

 

 

作者简介:

赛人,曾任《电影世界》副主编,《中国电影报道》资深策划

 

版权声明:

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625@qq.com

微信订阅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任人打扮的真理——并非朱天文眼中的中国电影

亚洲电影编剧里,日本的桥本忍和台湾的吴念真最深得我心。前者的阴鸷,后者的疏阔,都能有理有节,有情有趣的接过生活的真相,好的时候,就是生活本身。

 

 

文|赛人

 

 

亚洲电影编剧里,日本的桥本忍和台湾的吴念真最深得我心。前者的阴鸷,后者的疏阔,都能有理有节,有情有趣的接过生活的真相,好的时候,就是生活本身。

 

说到女编剧,霍建起的妻子苏小卫(她有两个笔名,分别叫思芜和秋实)也自有其分量,能极婉约地照顾到世故人情。张扬的妻子霍昕也还不错,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宁瀛的妹妹,张元的前妻宁岱。记得有次采访张元时,先见到他们的女儿宁元元,我使劲地逗这个会京剧的小丫头,丝毫没有留意旁边那位不起眼的女人,看上去一不知性,二不靓丽。当张元介绍说这是宁岱,我竟有些激动,连问她最近怎么不写小说了。我看过她写的《事件》,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她平实地就像我们放眼过去,又很难放在心里的路人。她笑笑,说正在帮姐姐弄剧本。宁岱的本子和宁瀛的电影一样,女性特征几乎要消弭了,但对人世的体察是能与不动声色中见其尖锐的,有着少见的人类学的意味。

 

还有一些是从作家转行的女编剧,李碧华、严歌岑都属此类,都不太对我的胃口。由于跟侯孝贤年深日久的合作,同为作家出身的朱天文,容易让人爱屋及乌的喜爱起来。她实在太热衷与为她的老搭挡作宣传了。她写侯孝贤的文字太多,多到让人怀疑那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秀场。她的文字讲究,却又不刻意渲染,能引来不少人的好感。但仔细端详,还是太在乎词句的工艺了。这点和与她惺惺相惜的阿城极为相似。感觉她还没有真正地深昧到侯孝贤的那句名言:人要比作品大。这也许是我的妄自揣测。但她明白,电影是拍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我举双手赞成。

 

最近看了她的《红汽球的旅行》,主要是那书本里的图片,非常吸引我,很多时候,是超过文字的。最喜欢《风柜来的人》的剧照,张世、庹宗华、纽承泽站在水边嬉戏的风彩,是完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青春无敌。当然侯孝贤与陈凯歌、或与黑泽明的合影,对我这样的影迷而言,颇为养眼舒心。

电电影剧照图:风柜来的人

 

朱天文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国内电影,她对吴天明的《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的看法,前贬后褒,都合我心水。我也认为《人生》是吴天明最好的电影,比路遥的原作更加天高云密,更加符合“人生”二字所具备的容量。《人生》当年是票房冠军,现在已不可能有这样真正把人当一回事的电影被观者拥趸了。也可看出,叫好与叫座并不存在天然的矛盾。

 

但朱天文对《城南旧事》的态度,我不能苟同。她认为吴贻弓的这部代表作,没有电影自己的生命,只能算文字的画面翻译本,而且翻的拙劣。幸好,我也看过林海音的原作,清淡、随和中能收到况味至深的功效。仿若一切都是记忆,也惟有记忆能够永生。表面上去,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也在讲记忆,但更多的是逝者如斯后的大怅然。也可以说,吴贻弓没有林海音放地开,这部华语经典好就好在,让时间有了味道,让回忆有了乍暖还寒的温度。

 

《城南旧事》的内指,朱天文认为它是因为跳脱了时代镌刻,而与时下最热的反思热潮南辕北辙,才显得如此亮眼和独特。倘若仔细揣磨,小英子的视角,既是温和的,又是倔犟的。人家说不要与疯姑娘交往,她却常常钻进小园子里,和疯姑娘一道赏花。人家说小偷不好,她却和那个贼成个朋友。小英子对成人世界的探询,首先是对成人话语的质疑。她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关于“真理”的讨论如火如荼。

 

《城南旧事》剧照图片

 

《城南旧事》的出现,让我体悟到,真正的真理,只属于个人,而不是众口一词后的集体无意识。也应合了“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名谚。恕我妄度君子之心,朱天文并没有完全读懂个中滋味。和《城南旧事》相似的影片,还有《红衣少女》。少女的纯真不是傻乎乎地,想当然地认为一切都美好地像晴天里的太阳,而是眼里揉不得沙子,死活看不惯成人世界的种种积垢。也让我觉得,拥有真理的人常常是些天真的人。

 

谈到第五代导演的佳作,朱天文认为《盗马贼》比《孩子王》、《红高粱》都要好。因《狼灾记》的缘故,我又重看了《盗马贼》。当年难以卒读的片子,现今看来,却丝毫不闷。那种对生命仪式的体察,极为动人。特别喜欢活埋群羊的场面,镜头不知什么时候就拉远了,然后是黄沙被风鼓荡着。生命不再纵横驰骋,而放逐之后的皈依随之变地难以名状。《盗马贼》往深里看,自然是执着于信仰,又屡遭遗弃的艰难历程,力欲洞穿体制内外的双重困境。野心极大,但拍地却沉稳干练,气韵丰沛而不强求要把一口气硬生生地喷在你脸上。

 

说到《孩子王》,朱天文直言其用力过度,每一个画面都是企图,并指出陈凯歌被电影惊吓了,服侍于电影了。朱天文是说《孩子王》说表意与表达过于撕裂了吗?我个人最喜欢陈凯歌的电影就是这部,据说侯孝贤也想拍的。但显然还是陈凯歌最合适,不全在于陈凯歌有在云南插队的经历。更在于他对中国连绵不绝的人治,有过太多泣血锥心的体验。摄影顾长卫、美工陈绍华、录音陶经、音乐瞿小松、演员谢园,无一不尽心尽责,尽善尽美。

 

下面是我多年前写的一篇关于陈凯歌文章里的一段话,现摘录下来:

 

《孩子王》的题旨非常明确,直指教育,也就是说对人格的塑造,进行了极为深切的思量,甚至达到了抗衡教育建制的高度。这也是中国电影,对千百年来的文化积垢所作的最为痛彻心扉的一次绝对有力的砍伐。

 

老杆头发支楞着,衣衫褴褛,估计他还不愿养成洗澡的习惯,他不愿意被净化,或者说被驯服。这一切,又是这般的师承自然。也可以说,他不具备布道者的威严和为师必尊的风范。他先看他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很,他也无所谓,让他们随意写些东西上来,可长可短,只要是内心的印记就行。这一来,就五花八门了。这也就与教育无关了,而老杆最重要的教诲是:“千万不要再抄了”。他最得意的门生王福,成天抱着他的字典狂抄不已经,老杆又劝他字典也不要再抄了。文化反叛到这般田地,是近于弑父的。老杆总是温柔一刀的作派,实则是要将传统文化生生断裂开来。老杆此时还只是个破坏者,一个无力回天,却又兼具仙风道骨的破坏者,他还不知该如何建设。

和《大阅兵》、《霸王别姬》一样,又是一群孩子。这些沾染山野之气的赤子实在要比那些意志受控的仪仗兵和身心俱损的小戏子们要健康得多,也可爱得多。他们和空灵、浑茫的影像一样,无根无基,并随时准备改变主张,或随时准备被荼毒。这也使得老杆的到来不像教导员孙放和关师父那般冷静、强横和残酷。老杆是无力的,也是空渺的。他不道明真相,他只言目力所及并非实体,但何为真相,他也无从知晓。

 

所以,影片最悲凉之处,是好学生王福的出现,他对知识近乎狂热的攫取,照理应与老杆的无为之态是有大冲突的,可老杆对他珍爱有加,这是老杆对现实,而非传统的一次最为被动的抉择。他不得不进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的怪圈,有人把这看成一场看成“没有孩子可生的连绵不断的怀孕”。与王福对应的是那个对文化无丝毫兴趣的牧童,老杆很少与他说话,只问他想识字吗,我可以教你。牧童一言不发地走了,从头到尾,我们没有听到他说一句话,只看到他把牛粪遍抹在黑板上,这其中的文化自伐,相当值得玩味。牧童的无语倒反讽了语言的多余和无奈。老杆每次看他,都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具体说,这牧童让老杆有了犹在镜中的意味。文化予人的意义变得迷离,且让人无所适从。

 

 

 

作者简介:

赛人,曾任《电影世界》副主编,《中国电影报道》资深策划

 

版权声明:

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625@qq.com

微信订阅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