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丧钟为链家而鸣:扩张不能改变中介公司必死的趋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丧钟为链家而鸣:扩张不能改变中介公司必死的趋势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中国的二手房市场,发端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香港传入内地的门店模式。分布在大街小巷的门店,醒目的logo,穿着工作服的经纪人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

中国的二手房市场,发端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香港传入内地的门店模式。分布在大街小巷的门店,醒目的logo,穿着工作服的经纪人,是中介公司给外界的印象。这种存在了几十年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真正的考验。其来势之迅猛,让众多资深从业者无所适从,瞠目结舌。

2月27日,有知情人士爆料。链家将收购上海德祐51%股份。据未能证实来源的链家地产董事长左晖内部邮件显示:德佑和链家将正式合并,共同打造新链家平台,消息将于近几日公布。而在不久之前的2月8日,链家与四川最大的二手房中介伊诚地产“合体”,号称要打造房产O20万亿级大平台。

在链家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背后,是其对市场规模的极致渴望。有消息显示,链家收购德佑后计划上市。在此关键时刻,链家急需一个动听的故事讲给资本市场。然而,对于如此疯狂的收购门店是否真正能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十分令人怀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去门店租房买房变得不再是唯一选择,以门店为核心的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在传统的二手房交易中,从房源发布到最终成交的手续办理,整个过程漫长而复杂,而中介公司正是凭借着对信息的垄断,收取高额的中介费。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整个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对中介所提供的服务都充满诟病。不仅如此,充斥网络的各种假房源、假信息、低价恶意诱导等现象更是令买房者深恶痛绝却有无可奈何。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二手房交易中的信息透明化、大数据应用和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成为可能,已经有包括二手房公司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去门店化、扁平化的经营思路将成为中介行业的改革方向。而链家却在做大门店的道路一路狂奔,越走越远。

以门店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决定了中介公司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不断开新店以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而高昂的门店租金和管理成本决定了中介公司在精英中必须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由于按照房屋总价的百分比收取中介费,房价越高,中介费就越高,因此,中介主动怂恿业主提高房价也就顺理成章了。可以说,中国房价的上涨,尤其是一线二手房价格的上涨,中介公司的作用不可忽视。节流,很大一部分就是压低经纪人的底薪。中介公司为了开源节流,最终却损害了购房者和经纪人的利益,费用都需要购房者买单。

在对经纪人的组织上管理上,中介公司的雇佣模式由于单人生产效率的极端低下,造成了经纪人资源的极大浪费,很多经纪人在门店的主要工作就是打电话等客户上门,真正进行经纪服务的时间其实很少,以成都为例,2014年主城区全年二手房成交套数为50854套,而中介行业的经纪人却达到了10万人之巨,平均下来,相当于一个经纪人一年只能卖0.5套房子。

中介公司就像一只嗜血的牛虻,以吃了买家吃卖家,压低经纪人的收入为手段,使自己快速壮大,急速扩张。如果链家所谓的大平台就是收购更多的门店,笼络更多的经纪人,然后继续一如既往的提供糟糕至极的服务。那么,这样的扩张不过是寒冬之中的抱团取暖,远远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伟大。

就像左晖在公开信中写的那样:互联网和IT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将会极大的改善消费者的体验和提升执业经纪人的服务效率。显然,链家自己也知道包括自己在内的中介行业糟糕的消费体验和低下的服务效率,而将这些改变寄希望于互联网技术,却是有多么的不靠谱。

中介门店的死亡,自由经纪人的崛起,已经是时代的大势。不是砸钱收购门店,扩大规模所能改变的。就像银行开再多的网点,也抵御不了支付宝和微信带来的冲击一样。

在未来,或许就是2015年,就会出现完全剔除了中介门店模式的二手房交易的互联网产品,节约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购房者不需要再为高昂的中介费买单。可以想象一下,砍掉了门店环节以后,经纪人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找到海量真实房源和购房者。剥离了找房源客户的职能之后,经纪人的工作将真正回归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上来。这无疑极大提高了经纪人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015年,二手房市场的改变,是模式的改变,而不是规模的改变。链家收购上海德祐;还是58同城收购安居客,这样的事件只会越来越多,围观者也会越来越麻木。而真正能令人兴奋的,就是像上海某干掉门店的互联网房产中介,半年获得接近30%的整租市场份额,成为行业老大这样的事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道路上背道而驰迅猛狂奔越来越远的链家,注定只能是这场盛宴的旁观者和被掠食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莫顿地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贝壳找房

3.9k
  • 飞常准显示一航班遭劫持?飞常准:航班全程安全,告警原因待核实
  • 贝壳CEO彭永东拟捐赠900万股约合4.4亿元,回应高管“天价”薪酬争议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丧钟为链家而鸣:扩张不能改变中介公司必死的趋势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中国的二手房市场,发端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香港传入内地的门店模式。分布在大街小巷的门店,醒目的logo,穿着工作服的经纪人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

中国的二手房市场,发端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香港传入内地的门店模式。分布在大街小巷的门店,醒目的logo,穿着工作服的经纪人,是中介公司给外界的印象。这种存在了几十年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真正的考验。其来势之迅猛,让众多资深从业者无所适从,瞠目结舌。

2月27日,有知情人士爆料。链家将收购上海德祐51%股份。据未能证实来源的链家地产董事长左晖内部邮件显示:德佑和链家将正式合并,共同打造新链家平台,消息将于近几日公布。而在不久之前的2月8日,链家与四川最大的二手房中介伊诚地产“合体”,号称要打造房产O20万亿级大平台。

在链家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背后,是其对市场规模的极致渴望。有消息显示,链家收购德佑后计划上市。在此关键时刻,链家急需一个动听的故事讲给资本市场。然而,对于如此疯狂的收购门店是否真正能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十分令人怀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去门店租房买房变得不再是唯一选择,以门店为核心的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在传统的二手房交易中,从房源发布到最终成交的手续办理,整个过程漫长而复杂,而中介公司正是凭借着对信息的垄断,收取高额的中介费。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整个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对中介所提供的服务都充满诟病。不仅如此,充斥网络的各种假房源、假信息、低价恶意诱导等现象更是令买房者深恶痛绝却有无可奈何。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二手房交易中的信息透明化、大数据应用和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成为可能,已经有包括二手房公司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去门店化、扁平化的经营思路将成为中介行业的改革方向。而链家却在做大门店的道路一路狂奔,越走越远。

以门店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决定了中介公司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不断开新店以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而高昂的门店租金和管理成本决定了中介公司在精英中必须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由于按照房屋总价的百分比收取中介费,房价越高,中介费就越高,因此,中介主动怂恿业主提高房价也就顺理成章了。可以说,中国房价的上涨,尤其是一线二手房价格的上涨,中介公司的作用不可忽视。节流,很大一部分就是压低经纪人的底薪。中介公司为了开源节流,最终却损害了购房者和经纪人的利益,费用都需要购房者买单。

在对经纪人的组织上管理上,中介公司的雇佣模式由于单人生产效率的极端低下,造成了经纪人资源的极大浪费,很多经纪人在门店的主要工作就是打电话等客户上门,真正进行经纪服务的时间其实很少,以成都为例,2014年主城区全年二手房成交套数为50854套,而中介行业的经纪人却达到了10万人之巨,平均下来,相当于一个经纪人一年只能卖0.5套房子。

中介公司就像一只嗜血的牛虻,以吃了买家吃卖家,压低经纪人的收入为手段,使自己快速壮大,急速扩张。如果链家所谓的大平台就是收购更多的门店,笼络更多的经纪人,然后继续一如既往的提供糟糕至极的服务。那么,这样的扩张不过是寒冬之中的抱团取暖,远远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伟大。

就像左晖在公开信中写的那样:互联网和IT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将会极大的改善消费者的体验和提升执业经纪人的服务效率。显然,链家自己也知道包括自己在内的中介行业糟糕的消费体验和低下的服务效率,而将这些改变寄希望于互联网技术,却是有多么的不靠谱。

中介门店的死亡,自由经纪人的崛起,已经是时代的大势。不是砸钱收购门店,扩大规模所能改变的。就像银行开再多的网点,也抵御不了支付宝和微信带来的冲击一样。

在未来,或许就是2015年,就会出现完全剔除了中介门店模式的二手房交易的互联网产品,节约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购房者不需要再为高昂的中介费买单。可以想象一下,砍掉了门店环节以后,经纪人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找到海量真实房源和购房者。剥离了找房源客户的职能之后,经纪人的工作将真正回归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上来。这无疑极大提高了经纪人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015年,二手房市场的改变,是模式的改变,而不是规模的改变。链家收购上海德祐;还是58同城收购安居客,这样的事件只会越来越多,围观者也会越来越麻木。而真正能令人兴奋的,就是像上海某干掉门店的互联网房产中介,半年获得接近30%的整租市场份额,成为行业老大这样的事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道路上背道而驰迅猛狂奔越来越远的链家,注定只能是这场盛宴的旁观者和被掠食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莫顿地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