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李小龙和他的时代

可以说,那个年代,需要李小龙这样一个形象来振奋人心。

李小龙在《龙争虎斗》片场排练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小龙的一生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故事。

黄色运动服,厚重却露出眉骨的刘海,出招时的叫声和双截棍,这些都成为了李小龙标志性的形象元素。李小龙已经去世45年,但至今我们仍能在文化潮流中看到他的影子和他所遗留的影响。以至于在他短暂的32年生命中留给影迷的信息太少,作为个体李小龙还没有被大众熟知就突然去世,使影迷在他身上加注了多于其他偶像的个人理解,也注定让“李小龙”这个文化符号成为超出他个体的存在。在亚洲文化势力薄弱的年代突然崛起成标志性人物,成为一代传奇,除了已经熟知的从小习武师从名门之外,李小龙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功不可没”。

1939年,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携妻儿到美国旧金山演出,次年在唐人街一家医院生下了李小龙。1941年随父母回到英属香港,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原本因为怕李小龙身体不好,父亲李海泉便让他7岁开始习武,加上虽家境富裕但成长环境常有帮派冲突,没想到李小龙后来就此走上了武术之路。直到1959年,李小龙才被送往美国上大学。

 

1950年左右,李小龙与父母于香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在李小龙出生时,香港和福建经历着向美国移民却无法被接受的折磨。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淘金热”时期,长辫子挑扁担的华人也乘船去加州淘金,因为语言、形象、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利益面前的争夺,1882年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通过,直接限制的是华人的移民,而法案更深远的影响则是此后长达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美籍华人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化。尽管如此,香港和福建的大批华人还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忍受白人社会的歧视,到美国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1943年,也就是李小龙出生后的第三年,中国在二战中成为美国的盟友,排华法案也随后被废除。但美国仍然将每年新到美华人数量严格控制在105人。在中国国内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在美华人也脱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东亚病夫”的刻板印象。

这成为了李小龙出生和成长的社会历史背景。

随后,在1966年,香港首先立下目标,要在五年内将香港电影打入美国市场。同时,李小龙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在好莱坞拿到《青蜂侠》电视剧中的配角,还成为了不少演员和电影的武打动作指导。但好莱坞市场始终无法接受一个亚裔做主角,于是在1970年李小龙选择回香港拍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没想到第一部电影便给了亚洲市场惊喜,票房空前。在连续三部成功的电影之后,华纳兄弟决定和李小龙合作,在1973年拍摄了遗作《龙争虎斗》。

 

电影《龙争虎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华纳兄弟也并不是偶然在1973年决定和李小龙合作。这一年,美国正式参与越南战争已经将近二十年,大众开始对战争疲惫,舆论也偏向于认为参与越南战争是一件错误的政治决定。在这样的社会关注下,美国主流开始注意到他们对所谓“东方”几乎一无所知,开始对亚洲的文化提起了兴趣。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下,华纳兄弟看到了亚洲电影的商机。

华纳兄弟通过前三部电影看到了李小龙,同时,他在电影中的单打独斗的角色也相当符合美国对于英雄形象的想象。所以,就算是一部打入美国市场的电影,而且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中的角色扎根于中国历史和少林文化,《龙争虎斗》仍然能够在美国掀起巨大反响。

李小龙的电影在美国影院热映后,不仅中国人会去看,美国其他种族也都会去看,好像一夜之间李小龙的硬汉英雄形象成为了中国的代表。七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形象是软弱且无力的,而李小龙的荧幕形象却是通过自身力量并非超能力去战胜一群武器装备起来的敌人。这在萎靡的社会大环境下无疑给华人打了一剂强心针,进而在登陆好莱坞之后为在美华人赢得了体面和尊严。这种心理上的慰藉进一步解释了“李小龙”形象成功的原因。

BBC 曾采访过一名从11岁起开始收藏有关李小龙的一切的收藏家,陈振辉(Jeff Chinn)。他的经历和那个年代的旧金山华人移民一样,出生中国,少年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因为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负面印象而饱受歧视。在采访中他坦言自己曾经希望自己是白人,但想到李小龙曾说,他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看到李小龙的电影在美国如何大获好评,让作为华人的陈振辉内心无比骄傲。

 

游客与香港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龙铜像合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73年李小龙去世。在他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都试图在亚洲角色上复制李小龙的成功,导致功夫成为了中国元素中最被西方文化所接受的一个,李小龙也成为了被模仿最多的华人。

 

今年八岁的日本奈良男孩 Ryusei Imai 四岁起就开始模仿学习李小龙。现在他连双截棍也玩的炉火纯青,被网友称为“迷你李小龙”(来源:视觉中国)

 

2015年,在巴西圣保罗一年一度的动漫展中,影迷扮成李小龙(来源:视觉中国)

 

一名叫 Abbas Alizada 的青年自称是“阿富汗李小龙”,不仅长相酷似,还练就了李小龙的经典招数。图中是在阿富汗战争中被摧毁的喀布尔的一座宫殿的残骸(来源:视觉中国)

 

李小龙的经典形象仍然出现在漫画和广告中。曾经诺基亚在中国推广 N96 手机时用了“精武门”的广告创意,很多人误把用双截棍打乒乓球的特效广告认作真实影像(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的巴黎时装周上也出现了李小龙元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