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是否也曾对故乡感到无所适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是否也曾对故乡感到无所适从?

城市和郊区,都对人有着怎样的影响?艺术家Ben Tolman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艺术家Ben Tolman并不痛恨郊区,但也不能说一点都不恨。反正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而这花了他6个月时间。

Tolman的家乡位于美国马里兰州惠顿市。2012年,他花了6个月,没日没夜地为家乡作了幅名为《郊区》(Suburbs)的墨水画。在那6个月里,每周5天,每天14小时,Tolman手拿一支针管笔,陪伴他的只有墨水,一张高6英尺、宽4英尺(约1.8m*1.2m)的纸,以及不断的重复。

《郊区(Suburbs)》,2012

创作《郊区》的时候,Tolman正处于一段难熬的时期。“那时候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搬回她长大的地方。他们卖掉了我小时候住的房子,这让我重新想起我的成长经历。”Tolman说。

自那之后,Tolman开始关注人造环境:城市和郊区,真实的和幻想的,以及它们为住客带来的影响。

《城市(City)》,2013

Tolman主题为“Ben Tolman:文明”的展览,近日在华盛顿的Flashpoint画廊开幕。以“精致细密”来夸他的墨水画远远不够,他的画甚至能让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鼻祖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荷兰画家,擅长细密笔法)自愧不如。

Tolman笔下的世界是超现实的,漫画家罗伯特·克鲁伯(R. Crumb)和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的构图对他的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影响他这个“文化”系列画作的艺术家,还有出生在立陶宛的画家Irving Norman,和伦敦视觉艺术家Paul Noble。

Tolman在2013年创作了《城市》(City),这是和《郊区》一样大小的墨水城市画。“这指的并不是特定的某个地方。”Tolman说。“我希望这代表的是普遍的美国城市,更像是一座东海岸城市。”而这对他今年创作的《都市》(Urban)也适用,在画里,他剥去摩天大楼的墙体,建筑内来来去去的人清晰可见。

《都市(Urban)》,2015

 

《都市(Urban)》细节图

Tolman称,并没有任何一个社区跟他画中的完全一致,因为这些细节其实是从不同建筑而来的。但每幢房子本身,都是真实的描绘。例如在《郊区》里,每幢房子都是基于他以前所住房子附近的照片画出来的。

“这整个社区当时是为二战士兵而建的,房子很小,只有一个卧室。70年后的今天也没怎么变。”Tolman说。不过大部分的家庭都增添了不少家具,Tolman和他3个兄弟一起成长的家也不例外。

如果说Tolman对家乡的描绘显得毫不宽恕,那可能正正反映了他对郊区、家和童年的感觉。当他回忆起父亲,面前隐约出现了一个摩门教徒。“我的父亲100%对宗教虔诚,对文化没有兴趣。他只关注功能和实用,而并不在意形式。在他看来,艺术是无用的。”

《废墟(Ruin)》,2015

费城是Tolman笔下的一个新城市,但人们可能无法从画中看出,因为他早已习惯隐去特定的城市痕迹。例如在《一些(Some)》里,示威者是背向画面的,我们没法知道他们在抗议些什么。而《萨摩(Samo)》里描绘的狂欢游行,也跟你期待在度假时看到的不一样。

《一些(Some)》,2014

 

《一些(Some)》细节图

 

《萨摩(Samo)》,2015

 

《萨摩(Samo)》细节图

 

《萨摩(Samo)》细节图

Tolman的画毫不掩饰混乱与无序。它们是暴力的,也是悲惨的。他画中的城市和摩天大楼代表着一种肉体的屈辱。城市是有等级的,从底层的污秽,一直到闪闪发光高耸入云的顶楼。而郊区,则以另一种方式丧失灵魂。

而自始至终,Tolman的画作其实都带着黑色幽默:如果细看,你会发现线条之间,无处不穿梭着细腻感人的场景。这么看,也是很有人情味的。甚至连《郊区》,也带有一种典雅、高贵和坚忍的感觉,让人心境平静。

“我猜我还是有留恋的吧,”Tolman说。“但我也讨厌郊区,我仍然讨厌郊区。”

《最(Most)》,2014

 

《现在(Now)》,2014

 

《垃圾(Trash)》,2014

 

《垃圾(Trash)》细节图

 

来源:Citylab

原标题:An Artists Dark but Loving Graphic Ode to Suburbi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你是否也曾对故乡感到无所适从?

城市和郊区,都对人有着怎样的影响?艺术家Ben Tolman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艺术家Ben Tolman并不痛恨郊区,但也不能说一点都不恨。反正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而这花了他6个月时间。

Tolman的家乡位于美国马里兰州惠顿市。2012年,他花了6个月,没日没夜地为家乡作了幅名为《郊区》(Suburbs)的墨水画。在那6个月里,每周5天,每天14小时,Tolman手拿一支针管笔,陪伴他的只有墨水,一张高6英尺、宽4英尺(约1.8m*1.2m)的纸,以及不断的重复。

《郊区(Suburbs)》,2012

创作《郊区》的时候,Tolman正处于一段难熬的时期。“那时候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搬回她长大的地方。他们卖掉了我小时候住的房子,这让我重新想起我的成长经历。”Tolman说。

自那之后,Tolman开始关注人造环境:城市和郊区,真实的和幻想的,以及它们为住客带来的影响。

《城市(City)》,2013

Tolman主题为“Ben Tolman:文明”的展览,近日在华盛顿的Flashpoint画廊开幕。以“精致细密”来夸他的墨水画远远不够,他的画甚至能让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鼻祖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荷兰画家,擅长细密笔法)自愧不如。

Tolman笔下的世界是超现实的,漫画家罗伯特·克鲁伯(R. Crumb)和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的构图对他的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影响他这个“文化”系列画作的艺术家,还有出生在立陶宛的画家Irving Norman,和伦敦视觉艺术家Paul Noble。

Tolman在2013年创作了《城市》(City),这是和《郊区》一样大小的墨水城市画。“这指的并不是特定的某个地方。”Tolman说。“我希望这代表的是普遍的美国城市,更像是一座东海岸城市。”而这对他今年创作的《都市》(Urban)也适用,在画里,他剥去摩天大楼的墙体,建筑内来来去去的人清晰可见。

《都市(Urban)》,2015

 

《都市(Urban)》细节图

Tolman称,并没有任何一个社区跟他画中的完全一致,因为这些细节其实是从不同建筑而来的。但每幢房子本身,都是真实的描绘。例如在《郊区》里,每幢房子都是基于他以前所住房子附近的照片画出来的。

“这整个社区当时是为二战士兵而建的,房子很小,只有一个卧室。70年后的今天也没怎么变。”Tolman说。不过大部分的家庭都增添了不少家具,Tolman和他3个兄弟一起成长的家也不例外。

如果说Tolman对家乡的描绘显得毫不宽恕,那可能正正反映了他对郊区、家和童年的感觉。当他回忆起父亲,面前隐约出现了一个摩门教徒。“我的父亲100%对宗教虔诚,对文化没有兴趣。他只关注功能和实用,而并不在意形式。在他看来,艺术是无用的。”

《废墟(Ruin)》,2015

费城是Tolman笔下的一个新城市,但人们可能无法从画中看出,因为他早已习惯隐去特定的城市痕迹。例如在《一些(Some)》里,示威者是背向画面的,我们没法知道他们在抗议些什么。而《萨摩(Samo)》里描绘的狂欢游行,也跟你期待在度假时看到的不一样。

《一些(Some)》,2014

 

《一些(Some)》细节图

 

《萨摩(Samo)》,2015

 

《萨摩(Samo)》细节图

 

《萨摩(Samo)》细节图

Tolman的画毫不掩饰混乱与无序。它们是暴力的,也是悲惨的。他画中的城市和摩天大楼代表着一种肉体的屈辱。城市是有等级的,从底层的污秽,一直到闪闪发光高耸入云的顶楼。而郊区,则以另一种方式丧失灵魂。

而自始至终,Tolman的画作其实都带着黑色幽默:如果细看,你会发现线条之间,无处不穿梭着细腻感人的场景。这么看,也是很有人情味的。甚至连《郊区》,也带有一种典雅、高贵和坚忍的感觉,让人心境平静。

“我猜我还是有留恋的吧,”Tolman说。“但我也讨厌郊区,我仍然讨厌郊区。”

《最(Most)》,2014

 

《现在(Now)》,2014

 

《垃圾(Trash)》,2014

 

《垃圾(Trash)》细节图

 

来源:Citylab

原标题:An Artists Dark but Loving Graphic Ode to Suburbi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