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重新认识吉利”,这是李书福现在的愿望。十几年前吉利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于是以低价切入市场,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形成了低档形象也是难以避免。四年前吉利以一场“蛇吞象”的收购,连续三年上榜世界500强,形象开始扭转,技术和产品逐渐积累之后,对中高端市场的一再探索也便顺理成章。
2014年12月15日,汽车圈被吉利与沃尔沃联姻后的首款车型刷了屏。吉利博瑞作为第一款旗舰车型,肩负了吉利再一次挑战中高端市场的使命,同时拉开了吉利品牌诉求向“造每个人的精品车”转变的序幕。在吉利汽车看来,吉利博瑞的上市有四大优势,一是市场环境整体向好;二是自主品牌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三是吉利新品牌战略的公布,刷新品牌认知;四是吉利博瑞乃至吉利整体的产品竞争力有大幅提升。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高级轿车市场持续向好。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中高级轿车销售192.96万辆,同比增长4.0%,虽然远低于乘用车中SUV和MPV的增幅,但相比于轿车市场的整体上升幅度,仍有明显优势。再往前回顾,从2011年到2014年,中高级轿车市场每年也以平均10%以上的速度稳步上涨。
自主品牌2014年虽然遭遇了市场份额连降的困境,但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表明国家扶持自主品牌的态度不曾改变。从公务车改革来看,采购日渐趋向自主品牌、趋向个人采购,这给自主品牌中高级车提供了更多机会。
从内部自身来看,吉利在品牌战略和产品实力上已有准备。2014年4月,回归“一个品牌”的吉利发布了全新的品牌战略,在“GEELY”品牌下打造五大产品系列,覆盖A00级到B级全部细分市场,包括“熊猫、金刚、远景、帝豪、KC”。这五大系列将出自正在打造的平台:针对B级车的KC平台、针对A级车和A-级车FE平台、以及针对A+级以上产品的CMA产品架构。
KC系列就是如今推出的吉利博瑞,这是吉利在KC平台上打造的首款B级车型,而KC平台的研发得到了沃尔沃的部分技术支持,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建立的吉利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吉利研究院一起进行开发。而中级车模块架构CMA,也是由吉利和沃尔沃双方共同开发。可以说,吉利与沃尔沃终于开始实行兄弟间的协同效应,追求效益最大化。
因此,沃尔沃技术的影子反映在了吉利博瑞身上,吉利博瑞也便拥有了较高的技术起点,具备了进入中高端市场的基础产品力。这也是当众多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屡战屡败之后,吉利仍然敢于推出吉利博瑞接受市场挑战的底气所在。
依靠以上四点优势,吉利博瑞具备了攻城的利器,于是“如何让用户相信自己的产品”成为吉利此刻最核心的问题。从传播规划来看,吉利选择了让“新”到“心”的路线,用8个月做一场走心的O2O传播。从去年年底品牌之夜上的亮相,吉利正按照计划塑造传播着吉利博瑞的价值。
作为市场博弈者,吉利博瑞定价考验吉利对消费心理和自身向上发展的智慧。在4月正式上市之前,吉利博瑞作为外交部礼宾专用车,将不久后启动预售吉利博瑞礼宾限量版车型。
“得中高级车者得天下”,可见中高级车对车企的标杆意义,其销量往往决定了汽车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中高级车的竞争是包括产品、技术、性能、服务等全价值链的竞争,因此车企需要打造一个更强大的体系加以支撑。在统一的品牌架构下,吉利未来的任务是完善产品谱系,增强产品差异化特性,优化渠道资源,加强营销变革,让消费者认识和理解新的吉利。
2014年调整期的品牌与网络整合难免带来阵痛,吉利的销量势必受到影响。2014年吉利汽车销量42.58万辆,同比下降22.5%。不过吉利也明白,这是现阶段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在完成品牌与渠道的梳理之后,吉利汽车才有机迎来新的上升曲线。
多年以来,吉利一路从被否定到肯定,到收购沃尔沃,在不断向前发展,提升产品、技术、研发实力的积累优势的同时,也积累了市场竞争的经验。期待有着不俗实力的吉利博瑞能够一炮而红,改写自主中级车历史。与此同时,人们对吉利的重新认识也有望从这里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