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吴声造物,胜在有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吴声造物,胜在有声

吴声身在局中,但他总想跳出局外,用一根名为「常识」的金线,去串起那些值得坐下来共话的人。

文 | 阑夕

自从写了「场景革命」这本书之后,吴声似乎预订了每年一次的朋友圈刷屏名额,他为自己创办的「场景实验室」做的年度演讲,总是有种打破次元壁的能力,从制造业到餐饮业,从媒体人到投资人,从大学生到创业者,都会在那几天分享和消费同样一篇内容。

吴声也自嘲那些对他持有尖锐批评意见的声音——「说人家二十年琢磨一个词儿,这哥们恨不得一年二十个词儿」——而他的苦衷在于,这种快速迭代的新商业思想本身的服务对象也包括大量下沉企业主,如果不能降低解释门槛,那些可能大半辈子都在自家工厂里埋头管理的中小企业老板,很难真正读懂数字经济的汹涌浪尖。如果不能降低解释门槛,那些可能大半辈子都在自家工厂里埋头管理的中小企业老板,很难真正读懂数字经济的汹涌浪尖。

而打破认知壁垒的第一步,就是否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边界。

从某种意义而言,互联网重新定义了「安身立命」的条件,传统时代的技艺传承程序遭到瓦解,更多的人是在一边逐新一边落伍,无不惧怕误入洞中石室,出来之后方知世上已过千年。

「我每年为什么要叫立秋演讲?看到立秋,有人想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凉,有人想的是即将进入收获的季节,我自认为是后者,想要发掘和帮助更多的公司去收获一些东西,让他们的创业维艰变得稍微明晰和轻松那么一点点。」

一名企业家和吴声诉苦,说他去年年底在国外出差,微信里全是直播答题的巨大风口,等他搞完生意回国想要细究,突然直播答题就凉了,朋友圈里又是各种问候——「那个,你进三点钟微信群了吗」——令人感到措手不及。

无论这种焦虑是不是制造或者贩卖出来的,它都真实存在于这个稍纵即逝的当下里,就像是拿破仑·希尔和安东尼·罗宾横扫美国「迷茫一代」的历史片段,当不确定性随处可见的时候,它本身就构成了唯一的确定性。

所以吴声坚持要在他每年的演讲里,插入一份预测环节,对于一家并非是麦肯锡和波士顿咨询这种专业老牌机构的公司而言,断言未来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必要性亦委实有限。

吴声去年的预测内容之一就被他主动「打脸」——「胶囊旅馆将会颠覆Aribnb」——但他还是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因为预测过程比预测结果的重要性要高,你要帮助创业者学会培养独立判断的勇气和能力。」

今年吴声创造的新词儿,是基于2016年系统提出并经过深化的「新物种」,以及它所开启的「个性化规模时代」。用他的朋友、商业思想家吴伯凡的话来说,词汇的流行,归根结底是触动到了时代情绪的痛点和痒点,所谓的「新物种」,就是那些在过去的商业史里没有出现过的花朵。

把商品交易建立在群聊流量里的生意、把互联网和音乐节糅合在一起的策展、用人工智能补全生活快捷方式的服务……在吴声看来,这些都是典型的「新物种」,发现、梳理和研究这些代表,有助于拉平由这个时代酿成的认知鸿沟。

「其实这些公司的特性不怎么好听,脆断,看起来特别牛逼,但是距离夭折只有一步之遥,它们太新了,因为某一个属性被强化了,所以被显而易见的识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五脏俱全,恰恰相反,绝大部分都熬不到骨骼长出的时候就挂掉了。」

根据普华永道的一份统计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5年,几乎不到欧美发达国家的1/10,这在中国经济缔造增长奇迹的背景下,显得既悲壮又哀伤。

吴声说他在朋友圈里常见动辄把脉国运的文章,这种善于宏大叙事的时代特征也影响了很多创业者,他们其实反馈下来最多的不是兴奋抑或恐慌,而是隐隐约约的无力感,「因为都是相信个人奋斗能够改变人生的初衷,突然现在被人安排,说是做好做差都没多大用处,都是洪流把你抬上去的,一着不慎它也可以把你全都淹没。」

的确,涨潮的力量固然远胜游泳的姿势,但是如果就此只待潮水裹挟而去、不再相信天道酬勤的奖赏,这恐怕才会是末日般的景象。

所以吴声才尤其重视每年一际的发声机会,他自认是在调节一个「观念的水位」,只有人们具备基本对称的认知体系之后,双方的沟通方可处于同样的频道里,「我最怕解释成本的居高不下,遇到鸡同鸭讲的,比我预测失败还有挫败感。」

吴声不喜欢别人称他为「营销人」,尽管他在凡客诚品最为辉煌的阶段为其创下迄今仍然声名赫赫的「凡客体」营销案例,吴声也不接受「电商人」的评价,虽然他在京东担任高级副总裁的时候,适逢中国电商行业全面升级换代的激烈岔道。

他曾是「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罗振宇让他当CEO,他说「医者不自医」,后来两人一起从外面请了脱不花来管理公司,到了「罗辑思维」筹划B轮融资的时候,发现公司需要专注于用户,要把2B类的业务都砍掉,一度笃定不会创业的吴声终于决定出来「顺手化缘」。

「顺手化缘」这个概念,也是吴伯凡帮正知书院五周年构思的,有着开玩笑的性质,但用在吴声身上,又特别生动和精确,连「场景实验室」的命名都带有强烈的先锋性质,在吴声的架构里,创业与否都不影响他进行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去为越来越快的商业周期沉淀一些方法论出来,在这个过程里必然能够获得水到渠成的利润回报。

吴声甚至把「场景实验室」的一部分办公室都「承包」了出去,在751火车头广场西侧的「造物空间」,里面除了日常办公的工位之外,还有各个企业为之搭建的专属场景,比如小米提供支持的智能化会议室、由ThinkPad联合硬件设备组成的脑暴室等等,连歌单都由网易云音乐定期精选配送。

看得出来,他很享受这种身处漩涡当中的事业体验,不仅为新经济里的各种企业设计商业实验,连同自己本身也是实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只有反复清晰的推论,这才是有趣的作为。

早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吴声摘了「南方体育报」的刊头标语——「以有趣对抗无趣」——送给他的同学,这份说到底还是源自王小波的不恭主张其实已是七零一代用来与世界和解的精神食粮。

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曾经写过一本名为「长物」的用来列举明代后期中国物质文化的书,所谓「长物」,指的就是非日常必需品的多余之物,研究它们,往往能够发现和追溯一个时代的趣味和品格,而吴声现在的造物,似有同类风范,只不过观测对象,从铜器、玉雕和绘画这些,变成了共享单车、便利店和无人机。

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

「一个当了三十年和尚的人,下山一天就破了戒,那他的修行其实全都是假的,那不叫修行,叫封闭。创业者是应当学会专注,但真正意义上的专注是阅尽千帆依旧从容,而不是把自己关起来闭门造车,把未来全都赌在自信满满的天赋上面。」

吴声说他能够理解新一代创业者的普遍迷茫,他们通常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这恰好又助长了求知焦虑的气焰,因为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受扰于知识匮乏,而产生了分辨困难的新问题。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曾在极客公园的演讲里展示过一张图片,那是摄于北京雾霾严重的一天早晨,经过广场的身影正巧位于一面LED大屏幕,屏幕上播放的广告视频在被抓拍时又正好是日出画面,于是在很多素以严肃新闻著称的平台上,都有「因为雾霾太严重,所以北京政府把太阳投射到户外的电子屏幕上,让人们感受得好一些」这样的虚假报道。

吉米·威尔士说,维基百科或多或少实现了他曾经的激进想法——「使得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但是世界并未因此变得更好,因为工具的解放同时带来信息的爆炸,信用反倒成为了稀缺资源。

创业的艰辛,同样也在于此,机会难觅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数量过少,而是多得令人应接不暇,不知哪个方向背后会是陷阱,舌灿莲花的布道者轮番登场,可是谁都在担心沦为所谓的韭菜群体,惨遭收割。

吴声身在局中,但他总想跳出局外,用一根名为「常识」的金线,去串起那些值得坐下来共话的人。

在预测Airbnb的生意会被胶囊旅馆冲击失败之后,吴声带着团队去拜访了Airbnb的很多员工,包括它在美国的高管和投资方,最终产生的研究笔记,是Airbnb对房东的独特运营,把房东做成了一个产品品类,这就导致纯粹的房屋租赁模型失效。

后来吴声把它完善到了「超级用户」的概念里,是「超级用户」的胜利,击败了自己对于行业的冒险洞察,「你可以说对错很重要,但是我认为对于创业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思辨里,找到他需要的那些要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找到一瓢你就赚了。」

至于听众最后是不是能够学以致用,吴声貌似夸张地摆了摆手,说那就和他无关了,「你说你做成了,对不起,那是你 己牛逼,我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把人引入正轨或是误入歧途, 所有的行为都取决于当事人,我只是尽可能地分享我的一些看法和思考而已。」吴声的谦卑已成习惯,但其实他早已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观察家和旁观者,他和他的团队也已经在参与解决很多公司的重大战略问题。

他与其他创业者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设定,则像极了东欧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写过的一首小诗:「有一天我们会相遇,像一只小纸船遇到河里冷冻的西瓜,世界的焦虑同我们相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吴声造物,胜在有声

吴声身在局中,但他总想跳出局外,用一根名为「常识」的金线,去串起那些值得坐下来共话的人。

文 | 阑夕

自从写了「场景革命」这本书之后,吴声似乎预订了每年一次的朋友圈刷屏名额,他为自己创办的「场景实验室」做的年度演讲,总是有种打破次元壁的能力,从制造业到餐饮业,从媒体人到投资人,从大学生到创业者,都会在那几天分享和消费同样一篇内容。

吴声也自嘲那些对他持有尖锐批评意见的声音——「说人家二十年琢磨一个词儿,这哥们恨不得一年二十个词儿」——而他的苦衷在于,这种快速迭代的新商业思想本身的服务对象也包括大量下沉企业主,如果不能降低解释门槛,那些可能大半辈子都在自家工厂里埋头管理的中小企业老板,很难真正读懂数字经济的汹涌浪尖。如果不能降低解释门槛,那些可能大半辈子都在自家工厂里埋头管理的中小企业老板,很难真正读懂数字经济的汹涌浪尖。

而打破认知壁垒的第一步,就是否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边界。

从某种意义而言,互联网重新定义了「安身立命」的条件,传统时代的技艺传承程序遭到瓦解,更多的人是在一边逐新一边落伍,无不惧怕误入洞中石室,出来之后方知世上已过千年。

「我每年为什么要叫立秋演讲?看到立秋,有人想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凉,有人想的是即将进入收获的季节,我自认为是后者,想要发掘和帮助更多的公司去收获一些东西,让他们的创业维艰变得稍微明晰和轻松那么一点点。」

一名企业家和吴声诉苦,说他去年年底在国外出差,微信里全是直播答题的巨大风口,等他搞完生意回国想要细究,突然直播答题就凉了,朋友圈里又是各种问候——「那个,你进三点钟微信群了吗」——令人感到措手不及。

无论这种焦虑是不是制造或者贩卖出来的,它都真实存在于这个稍纵即逝的当下里,就像是拿破仑·希尔和安东尼·罗宾横扫美国「迷茫一代」的历史片段,当不确定性随处可见的时候,它本身就构成了唯一的确定性。

所以吴声坚持要在他每年的演讲里,插入一份预测环节,对于一家并非是麦肯锡和波士顿咨询这种专业老牌机构的公司而言,断言未来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必要性亦委实有限。

吴声去年的预测内容之一就被他主动「打脸」——「胶囊旅馆将会颠覆Aribnb」——但他还是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因为预测过程比预测结果的重要性要高,你要帮助创业者学会培养独立判断的勇气和能力。」

今年吴声创造的新词儿,是基于2016年系统提出并经过深化的「新物种」,以及它所开启的「个性化规模时代」。用他的朋友、商业思想家吴伯凡的话来说,词汇的流行,归根结底是触动到了时代情绪的痛点和痒点,所谓的「新物种」,就是那些在过去的商业史里没有出现过的花朵。

把商品交易建立在群聊流量里的生意、把互联网和音乐节糅合在一起的策展、用人工智能补全生活快捷方式的服务……在吴声看来,这些都是典型的「新物种」,发现、梳理和研究这些代表,有助于拉平由这个时代酿成的认知鸿沟。

「其实这些公司的特性不怎么好听,脆断,看起来特别牛逼,但是距离夭折只有一步之遥,它们太新了,因为某一个属性被强化了,所以被显而易见的识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五脏俱全,恰恰相反,绝大部分都熬不到骨骼长出的时候就挂掉了。」

根据普华永道的一份统计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5年,几乎不到欧美发达国家的1/10,这在中国经济缔造增长奇迹的背景下,显得既悲壮又哀伤。

吴声说他在朋友圈里常见动辄把脉国运的文章,这种善于宏大叙事的时代特征也影响了很多创业者,他们其实反馈下来最多的不是兴奋抑或恐慌,而是隐隐约约的无力感,「因为都是相信个人奋斗能够改变人生的初衷,突然现在被人安排,说是做好做差都没多大用处,都是洪流把你抬上去的,一着不慎它也可以把你全都淹没。」

的确,涨潮的力量固然远胜游泳的姿势,但是如果就此只待潮水裹挟而去、不再相信天道酬勤的奖赏,这恐怕才会是末日般的景象。

所以吴声才尤其重视每年一际的发声机会,他自认是在调节一个「观念的水位」,只有人们具备基本对称的认知体系之后,双方的沟通方可处于同样的频道里,「我最怕解释成本的居高不下,遇到鸡同鸭讲的,比我预测失败还有挫败感。」

吴声不喜欢别人称他为「营销人」,尽管他在凡客诚品最为辉煌的阶段为其创下迄今仍然声名赫赫的「凡客体」营销案例,吴声也不接受「电商人」的评价,虽然他在京东担任高级副总裁的时候,适逢中国电商行业全面升级换代的激烈岔道。

他曾是「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罗振宇让他当CEO,他说「医者不自医」,后来两人一起从外面请了脱不花来管理公司,到了「罗辑思维」筹划B轮融资的时候,发现公司需要专注于用户,要把2B类的业务都砍掉,一度笃定不会创业的吴声终于决定出来「顺手化缘」。

「顺手化缘」这个概念,也是吴伯凡帮正知书院五周年构思的,有着开玩笑的性质,但用在吴声身上,又特别生动和精确,连「场景实验室」的命名都带有强烈的先锋性质,在吴声的架构里,创业与否都不影响他进行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去为越来越快的商业周期沉淀一些方法论出来,在这个过程里必然能够获得水到渠成的利润回报。

吴声甚至把「场景实验室」的一部分办公室都「承包」了出去,在751火车头广场西侧的「造物空间」,里面除了日常办公的工位之外,还有各个企业为之搭建的专属场景,比如小米提供支持的智能化会议室、由ThinkPad联合硬件设备组成的脑暴室等等,连歌单都由网易云音乐定期精选配送。

看得出来,他很享受这种身处漩涡当中的事业体验,不仅为新经济里的各种企业设计商业实验,连同自己本身也是实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只有反复清晰的推论,这才是有趣的作为。

早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吴声摘了「南方体育报」的刊头标语——「以有趣对抗无趣」——送给他的同学,这份说到底还是源自王小波的不恭主张其实已是七零一代用来与世界和解的精神食粮。

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曾经写过一本名为「长物」的用来列举明代后期中国物质文化的书,所谓「长物」,指的就是非日常必需品的多余之物,研究它们,往往能够发现和追溯一个时代的趣味和品格,而吴声现在的造物,似有同类风范,只不过观测对象,从铜器、玉雕和绘画这些,变成了共享单车、便利店和无人机。

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

「一个当了三十年和尚的人,下山一天就破了戒,那他的修行其实全都是假的,那不叫修行,叫封闭。创业者是应当学会专注,但真正意义上的专注是阅尽千帆依旧从容,而不是把自己关起来闭门造车,把未来全都赌在自信满满的天赋上面。」

吴声说他能够理解新一代创业者的普遍迷茫,他们通常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这恰好又助长了求知焦虑的气焰,因为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受扰于知识匮乏,而产生了分辨困难的新问题。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曾在极客公园的演讲里展示过一张图片,那是摄于北京雾霾严重的一天早晨,经过广场的身影正巧位于一面LED大屏幕,屏幕上播放的广告视频在被抓拍时又正好是日出画面,于是在很多素以严肃新闻著称的平台上,都有「因为雾霾太严重,所以北京政府把太阳投射到户外的电子屏幕上,让人们感受得好一些」这样的虚假报道。

吉米·威尔士说,维基百科或多或少实现了他曾经的激进想法——「使得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但是世界并未因此变得更好,因为工具的解放同时带来信息的爆炸,信用反倒成为了稀缺资源。

创业的艰辛,同样也在于此,机会难觅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数量过少,而是多得令人应接不暇,不知哪个方向背后会是陷阱,舌灿莲花的布道者轮番登场,可是谁都在担心沦为所谓的韭菜群体,惨遭收割。

吴声身在局中,但他总想跳出局外,用一根名为「常识」的金线,去串起那些值得坐下来共话的人。

在预测Airbnb的生意会被胶囊旅馆冲击失败之后,吴声带着团队去拜访了Airbnb的很多员工,包括它在美国的高管和投资方,最终产生的研究笔记,是Airbnb对房东的独特运营,把房东做成了一个产品品类,这就导致纯粹的房屋租赁模型失效。

后来吴声把它完善到了「超级用户」的概念里,是「超级用户」的胜利,击败了自己对于行业的冒险洞察,「你可以说对错很重要,但是我认为对于创业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思辨里,找到他需要的那些要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找到一瓢你就赚了。」

至于听众最后是不是能够学以致用,吴声貌似夸张地摆了摆手,说那就和他无关了,「你说你做成了,对不起,那是你 己牛逼,我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把人引入正轨或是误入歧途, 所有的行为都取决于当事人,我只是尽可能地分享我的一些看法和思考而已。」吴声的谦卑已成习惯,但其实他早已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观察家和旁观者,他和他的团队也已经在参与解决很多公司的重大战略问题。

他与其他创业者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设定,则像极了东欧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写过的一首小诗:「有一天我们会相遇,像一只小纸船遇到河里冷冻的西瓜,世界的焦虑同我们相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