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黄渤导了一出好戏,影帝黄渤演了一出好戏,这出好戏就是《一出好戏》。
《一出好戏》从名字上来看,可能承载了黄渤第一次做导演渴望获得认同的期待,事实上也名副其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而结合电影本身来说,则直接透露了故事本身是一出戏,而且还是戏中戏。
不过,这种戏中戏与《莎翁情史》、《楚门的世界》、《鸟人》等大家所常见的戏中戏并不一样。尽管中间也有马进(黄渤)配合小兴(张艺兴)演戏的桥段,但《一出好戏》之所以叫《一出好戏》,更多存乎于导演黄渤给大家的观影tips,不要管电影设定合不合理,也不必太在意其中的现实批判、人性透视,这就是一出戏而已,看看就好。
另一种“无知之幕”
《一出好戏》在故事设定层面采用了荒诞的手法,故事的开关是一个假设命题。 这个命题开始是,在一个有着各类不对等社会关系的近似小社会中,突然社会关系删除,大家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命题结束则是,部分人得知,原来的社会关系还会恢复,他们又会怎么做。重点篇幅则被放在了荒岛这一封闭式独特场景中重点演绎和刻画。
由社会人转向自然人,再由自然人回归社会人,这种电影设定并不少见,《鲁滨逊漂流记》、《荒岛余生》、《蝇王》等都是,但《一出好戏》仍有其值得玩味的地方。
在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意思是说在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群体不同角色成员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块幕布下,约定好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走出这个幕布后将扮演什么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个角色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他。
无知之幕提供了一种公正正义判定理论,基本不具备实操性,《一出好戏》的故事设定也不是这种无知之幕,但可以看成另一种“无知之幕”,剧中一开始的幕是陨石撞地球。
只是这块幕降临前,大家已经形成了既定关系网,每个人已经被赋予了不同角色,具有明显的地位差别,而大家没有考虑,这块幕降临后,角色重新洗牌会是怎样的局面,也没有必要考虑。而恰恰是幕降临的突然性,使电影本身更具戏剧效果。
当然,如果将幕降临前后这一部分倒放,与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更贴合,不妨称之为“逆向无知之幕”。不过,不需要倒放,因为剧中这块幕终会揭开,继续引发戏剧冲突,即幕的“无知”仍旧是存在性,只不过指的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而这块幕背后实际是最初的已知,“无知之幕”成了“已知之幕”。这对于最初的既得利益者是好事,但对走进幕下后的既得利益者却是考验,这部分考验无疑是电影的最精彩之处。
上层秩序重构与下层适者生存
纵观整部电影,主要冲突发生在另一种“无知之幕”下,也就是荒岛上。这一部分,被很多认为是,一部一人类文明发展简史,形式上也可以理解为部落的升级进化。
第一阶段是,部落形成,首领小王(王宝强),主要治理念是:生存、生存、生存;第二阶段是,部落分离,形成新的部落,首领张总(于和伟),主要统治理念是:合作、时机、别急;第三阶段是,新部落有人出逃,后无奈回归被弃,然后看天发财,部落合并,成为新首领,主要治理理念是:积累、消耗、希望。
这一部分对三个阶段的描述,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不同阶段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文明特征,如货币体系的建立,对精神的渴求等,正是基于此,使很多人觉得《一出好戏》以一种乌托邦式寓言讲述了人类文明简史。
然而,实际是相反的,与其实说是,电影讲述了人类文明简史,倒不说是,参照人类文明简史完成了电影。很显然,三个阶段完全是按时间线性展开的,之于历史这是无法改变的,但之于电影,完全可以不用,可以像《蝇王》一样反着来,甚至可以完全打乱顺序任意排列,《一出好戏》选择时间线性,恐怕并不是为了普及历史知识。
一群人被扔到一个荒岛上表面完全平等了,社会关系可以重新洗牌,但社会属性实际没有清零,仍有精英与民粹之分,精英仍有更大的鼓动性,平民也没有沦落到只为活而活,岛上部分从原始社会开始好处是,符合大众认知逻辑,易于理解和产生共鸣,但并非事实上的必然方式,更像是一种电影表达。
抛开形式说内容,《一出好戏》反映了秩序的重要性。秩序建立、稳定、动摇、打破的生命周期就一个权利周期,一个圈子秩序的重构,往往就是这个圈子地位的变更。
反过来说,同样成立,在一个圈子中,要想更强大,要么利用旧秩序,成为圈子的佼佼者,要么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成为新圈子的顶层设计者,只是前者多是下层适者生存发则的体现,后者多是新圈子上层秩序重构的体现。
乌合之众的透视镜
回过头来看,综合故事设定、结构编排、桥段设计、角色演绎、镜头语言、背景配乐等多方面,《一出好戏》都在尽量呈现“戏”的特色,甚至有些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那么电影到底在说什么呢?
电影本身讲的内容实际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哲学式命题的历史性解答。至于具体答案,黄渤采取了如上所说的类似人类文明简史的形式来阐释,尤为关键的是,解答过程中对人性的探讨、剖析、批判,希望通过重大假设性问题窥探人性的善与恶。
像“专家”、“买彩票”桥段都是近年来现实社会的出现的例子,影射的是社会现实。马进与小兴的人物形象刻画,则反映了两种人设方向,前者心存一丝希望,后者透视人性本恶。
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正常人的小王在小兴的舆论引导下成了大家眼中真正的疯子,在群体压力下要融入这个群体只能沉默。这无疑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有异曲同工之妙。
勒庞指出,群体行为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领袖所支配,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就如小兴所说“一坨屎只要被冻住,没人咬破,那就是冰淇淋”,电影中的没人能理性辨别,现实中的又有多少人能呢?
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会想到《蝇王》、《荒岛余生》、《2001太空漫游》等,现在看看应该也少不了《飞跃疯人院》、《一步之遥》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