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会恢复活力。”
“保持与过去的连续性。”
“城市应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
“也许会有更多像贰厂、北仓这样的文创街区出现。”
……
虽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成为北上广深,但每个城市都要思考自己的“未来”。
对于重庆的未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不论是对于外部形态的想象还是内部涵义的猜测,这些答案都是基于城市更新带来的存量焕新、内涵增值。
上一篇我们了解了市民眼里的重庆——《我们采访了5位“土著”,谈谈他们眼中的重庆更新》,这次我们对话三位行业专家——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仲量联行重庆分公司董事总经理何乐晔、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龙灏,以专业的视角聚焦城市更新,了解他们眼里的重庆未来将是什么样子。
“更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与过去的连续性。”
日本建筑设计师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青山周平
“虽然城市不一样、建筑不一样、文化不一样,但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是一样的。”从日本到中国,从东京到北京,对于城市更新,日本建筑师设计师青山周平有自己的看法。
来到中国的这 13 年,青山周平参与过北京、上海、西安、苏州等中国很多城市的区域改造。在青山周平看来,更新是每个城市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
在阅城无数、参与众多项目后,青山周平对城市更新作出了分类,一类是老城区(传统街区)的更新,一类则是工业建筑厂房的改造。
“我觉得老城区最大的问题是它不太适合年轻人的生活,或者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青山周平说道,老区房子是完整的,但是从居住的生活质量讲,它无法满足年轻人的追求,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老城区到新开发区域买房子,老城区越来越变成老年人的居所。
老区改造成为打破此种局面的有效途径!
青山周平拿他目前正在做的北京胡同项目来举例:北京的老胡同以前是六七个人住,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大家庭住在里面了,现在北京的核心区都变成两个人、三个人居住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根据需求适当的对胡同进行改造,重塑胡同的活力。
北京胡同改造(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在尊重老区文脉的前提下,对老区建筑进行取舍,把部分不合适的老房子改造成年轻人可以接受的空间,让他们回到老城区生活,恢复老城区的活力,这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房子越来越小,但生活越来越‘大’。”青山周平解释道。
青山周平坚信,不论是老区还是建筑厂房,硬件改造只是一个基础,它并不是核心。在更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与过去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可以是居住群体的连续性,也可以是文化、故事等非物质的连续性。
“只有保留了肌理,才能保留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仲量联行重庆分公司董事总经理 何乐晔
“这种肌理和特征有时候是建筑形态,有时候是一种尺度。”仲量联行重庆分公司董事总经理何乐晔认为,城市更新的核心是保留肌理,这些肌理就像树叶上的纹路,只有保留了肌理,才能保留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何乐晔看来,城市更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只不过现在的城市更新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从单纯的推倒重建升华到尊重城市肌理。
如今,这种案例不在少数,例如上海田子坊更新,完全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貌,成为了上海与众不同的“个性”。
“田子坊更新的一大亮点就是它的更新体系是自下而上,”何乐晔说道,例如有人自发性地把一栋房子改造成一个商店或者民宿,他的行为会逐渐影响整个区域的改造。田子坊最开始是几个艺术家的工作室所在地,随后这种文化氛围蔓延逐渐让更多的艺术家在这里聚集,慢慢的也带来了整个区域功能的改造。
上海田子坊(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的田子坊虽然是一个商业街区,但从性质上来说它其实是一个传统的上海居民区。其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保留了很多原来生活的场景和市井文化,甚至有的上海本地居民现在还住在里面。因为是自下而上自发性改造,所以没有对建筑进行非常大的改动,保留了原来的物业和空间功能。
“如果你想看上海人以前家里是什么样子,田子坊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这种更新,何乐晔是赞同的,他把这种更新概括为城市有机更新。
何乐晔说,由于城市更新已经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市中心的餐饮和零售的品质非常高,同样的消费水平也非常高,像上海市中心的居民已经流出,与此同时又有很多愿意体验这种生活的白领进入,其实是有“挤出效应”。
相对于西部城市更新的“点上开花”,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已全面铺开对整个城市的更新。但正如何乐晔所说,城市更新是增加城市竞争力最好的方法,需要时间和耐心。
“不论是宏观更新还是微观更新,都要保持对历史文脉的尊重。”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灏
龙灏前一阵一直忙着给学生上课,也是一门关于城市更新的课程。他说:学院的设计课程既有关注城市更新的,也有关注农村环境与建筑更新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有更新的意识,毕竟城市更新无论大小都是热点,且与设计有很大的联系。
作为重庆人,龙灏对重庆城的更新历史有较深的记忆。80年代对于重庆来讲算是一个更新的起点。80年代以前重庆还存有大量旧房子,整个城市的风貌跟1949年以前差不了多少。而进入80年代以后,重庆陆续开始改建与更新。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末直辖以后,重庆又进入了新一轮更新。
“但我们不能认为到今天,重庆的城市面貌就不会再更新了。”龙灏讲到,重庆临江门一带,是渝中区最早被更新的片区。当年刚完成更新的时候,那一带是很不错的片区,但现在来讲,那一片的辉煌已经是过去时了。但,更新后就不会再被更新了吗?显然不是。
龙灏说,城市更新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大拆大建、旧建筑改造是宏观更新。例如现在重庆的文青聚集地——北仓、二厂就属于旧建筑改建与再利用。微观更新则是小范围内消极空间的改造,通过一些低造价、不复杂的方法或途径改善环境使其变成有趣、有价值的空间,比如社区自治对居住环境、校园环境、角落的更新。
重庆北仓(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单地说,无论是宏观或是微观的城市更新,其核心诉求是相同的,都是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龙灏总结到。
而对于因认识或利益不同带来的更新冲突,龙灏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是无可厚非的,应该互相尊重。
最后,龙灏坦言,不论是宏观更新还是微观更新,过程中都要有对传统历史或文脉尊重的意识,这也是他们在教学中需要去给学生培养或灌输的。
不论是保持城市肌理还是平衡各方利益,城市更新都在积极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在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改善城市的生活空间品质。在加强城市微空间的研究和修补同时,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内涵。经历了更新带来的成长体验,重庆即将接受新一轮更新洗礼,实现从外观于形到内化于心的完美蜕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