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见皮,再见骨,古装剧服化道越来越退步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见皮,再见骨,古装剧服化道越来越退步了?

服化道若不能辅佐剧情,不能展现历史,充其量不过是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作者:茴香豆

古装剧一直拥有强大的受众基础,是每年“剧王”最重要的候选人,上半年古装剧缺失,市场温水煮青蛙效应明显,暑期档迎来古装剧鏖战,首发的《扶摇》已然落幕,《延禧攻略》《如懿传》正面battle号角已响,在暑期争夺战中,观众在意剧情、看重人设,对服化道的挑剔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暑期古装剧鏖战,服化道谁更胜一筹?

让观众从去年等到今年的《如懿传》自开播以来便话题不断,剧中的服化道更是引发了众多讨论,大家对#如懿传米老鼠##如懿传服化道##乾隆的绿马褂#等话题各执一词,褒贬不一,随着剧情不断发酵,周迅、霍建华、张钧甯、董洁等超强卡司阵容能否力挽狂澜?让人拭目以待。

在此之前,《如懿传》最强劲敌之一——《延禧攻略》曾因服装道具精美,突出昆曲、刺绣、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得到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官媒的背书。两部戏相同题材的剧,在故事背景上大同小异,相似的人物设置让观众“串戏”,档期又“正面刚”,难免一决雌雄。

《延禧攻略》剧照

服化道是一部剧的颜面,也代表了它的审美高度。基于历史改编的“清宫戏”,剧情上应该尊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服化道更需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那么,对于一部架空历史朝代的古装剧来说,它的服化道是否可以不拘一格,任性些?

事实上,在时间、地点已然架空的模式下,如果剧情给力,那么制作精良的服化道就是锦上添花,如《琅琊榜》;如果剧情“一言难尽”,那它的服化道越优秀,就越讽刺。服化道若不能辅佐剧情,不能展现历史,充其量不过是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天盛长歌》剧照

正在热播的《天盛长歌》虽在收视上欠些火候,但娓娓道来、古香古色的剧情却值得反复咂摸,电影画幅和质感引无数自来水打call,陈坤、倪妮的“电影脸”经受住了小屏幕的考验,从画面呈现来看,人物的脸部有明显的血色,不再是为了追求无暇的面部而使劲磨皮、加滤镜的剧,高级感与真实感兼备。

同样是架空历史的《扶摇》,虽在暑期混战中取得了首发先机,虽在服化道、特效可圈可点,但千篇一律的剧情、万年不变的人设,致使缺了些新鲜感,不敌去年火遍四海八荒同为杨幂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也说明,如果剧集陷入了同质化窠臼,那再美再好再仙的服化道也无法“大爆”。

另外,《香蜜沉沉烬如霜》听名字很低幼,却凭借甜虐的叙事、走心的特效与服化道成为暑期清流,稳居黄金档收视与话题榜首,对于古装偶像剧来说,爱情是核,古装是壳,不然当年服化道简单粗鄙的《太子妃升职记》又怎会火得一塌糊涂?

古装服化道审美缘何从“诗性”到“任性”?

不光古装剧看重“脸面”,任何类型都一辞同轨。毕竟,服化道是一部剧给观众的第一印象。现代戏积压往往会产生服装造型过时的恶果,就拿《遇见爱情的利先生》和《守护丽人》来说,两部剧均积压了三年才播,前者被吐槽“八十年代影楼风”,后者被批 “太浮夸”、“辣眼睛”,有时古装剧也难逃此厄运。

以古代服饰和妆容配饰为标志的古装剧,类型众多,而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服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古装剧服化道的发展过程中,有人遵古炮制,有人醉心改编,有人标新立异,涌现了不少“品相”上乘的剧作。上世纪80年代,内地第一部古装电视剧《武松》,该作品服饰虽粗糙,但细节值得考究。

87版《红楼梦》剧照

87版的《红楼梦》,其服饰水准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不仅考证了诸多关于服饰的规范和礼仪,并通过运用一定的形制、色彩和纹样向观众传达角色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这个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装剧作,服饰妆容精致华美,真实厚重,与如今许多绿幕抠图戏比,它一步一景有故事,一草一木总关情。

《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90年代的服化道更重写意化的表达,既有《雍正王朝》等历史正剧,也有《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戏说历史剧,更有《春光灿烂猪八戒》《新白娘子传奇》等神话、传说,此阶段的服饰在布料的选择上更多元化,服化道不再被当作单独的存在,而被视作与古装剧融为一体的元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到了21世纪头10年,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剧增,高产量的输出使得这一时期古装剧精品不断,《康熙王朝》《贞观之治》《汉武大帝》不仅剧情环环相扣、夺人眼球,场景的布置、服饰化妆、生活习俗等方面对历史的还原度也相当高。

《大明宫词》剧照

尤以《大明宫词》为例,莎士比亚风格的台词、戏剧的形态,背景音乐的烘托乃至一些小道具、小饰物的装点,无不彰显它的精巧与用心,形式美、声韵美、意境美,诗性与哲思兼具,极具东方古典主义美感。它也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古装剧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拘泥古制,更注重视觉效果。

伴随着古装剧百花齐放的本世纪第2个10年的到来,服化道审美从“诗性”走向了“任性”,姹紫嫣红的“奇观化”可以说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古装剧的写照,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剧作将古装剧引向了“土味”、“雷味”等槽点,于正的阿宝色和花哨配饰曾让人诟病不已,《将军在上》《热血长安》等剧刮起的“日本风”,更暴露了日本服饰对于古装剧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更甚。

古装剧服化道有多重要?一见皮,再见骨

如今的主流受众,是看着英剧美剧日剧长大的一批人,他们的观剧审美和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古装剧服化道的要求早已更上一层楼。但遗憾的是,吐槽声的重压下,国产剧的服化道尚且还在匍匐前进,似乎过去的经典更值得缅怀?

为什么今天的古装剧不像以前那么古典有味道?老版《红楼梦》的化妆造型师杨树云的回答也许能引发一些思考:“我看了多少古代绘画,临摹了多少作品,翻阅了多少史料与资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艺术的造型精髓。现在的人,不会也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热爱欠缺。”

热钱大量进入影视剧市场,一部古装剧动辄几亿,《赢天下》《如懿传》《天盛长歌》《武动乾坤》《扶摇》《烈火如歌》等古装头部剧集“均价不菲”,但观众并不会因为你“身价高”就为你贡献流量和话题,“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怪谁?明星高片酬一限再限,但限制只是手段,规范行业才是根本,只有当制作的费用在一部剧中的占比得到质的提升,服化道的水准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这些年,随着香港幕后制作人的陆续北上,给服化道行当的审美提升带来了莫大契机,陈顾方的《仙剑奇侠传》《步步惊心》分别开创了仙侠、穿越各自的时代,陈同勋的《苍穹之昴》《甄嬛传》都是清宫戏的佳作,叶锦添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诠释了东方美学主义下的清末陕西,还有张叔平、吴宝玲……

服化道不光是“皮相”上的乍见之欢,“美人在骨不在皮”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电视剧,服化道对演员性格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人物的承前启后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甄嬛传》中的“甄嬛”、《花千骨》里的“小骨”、《锦绣未央》中的“李未央”、《扶摇》里的“孟扶摇”,女主们“黑化”后不仅性情大变,连妆容也“由淡变浓”。

《甄嬛传》剧照

在陈同勋看来,“服化在电视剧的视觉、风格的体现上,是仅次于美术的存在,画面靠美术和造型,造型便是人物塑造,人物在流动当中,给你提供支点,美术就是给演员提供支点的地方,所以服化道在画面上构成整个戏的风格。”服化道如此重要,但很多从业人员对它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快钱的热潮退却后,能否沉下心来打量服化道成为考量一部戏“匠心”与否的重要指标。

《花千骨》剧照

此外,服化道是否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这其实与古装剧能否不完全按照史实来编写是一样的。电视剧本身就是艺术创作,在遵循正确的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天马行空自由挥洒又何妨?观众需要正剧,也需要不完全还原历史的戏说剧,与现代、时尚结合的古装剧值得推崇,与之相匹敌的创意性服化道审美同样呼之欲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见皮,再见骨,古装剧服化道越来越退步了?

服化道若不能辅佐剧情,不能展现历史,充其量不过是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作者:茴香豆

古装剧一直拥有强大的受众基础,是每年“剧王”最重要的候选人,上半年古装剧缺失,市场温水煮青蛙效应明显,暑期档迎来古装剧鏖战,首发的《扶摇》已然落幕,《延禧攻略》《如懿传》正面battle号角已响,在暑期争夺战中,观众在意剧情、看重人设,对服化道的挑剔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暑期古装剧鏖战,服化道谁更胜一筹?

让观众从去年等到今年的《如懿传》自开播以来便话题不断,剧中的服化道更是引发了众多讨论,大家对#如懿传米老鼠##如懿传服化道##乾隆的绿马褂#等话题各执一词,褒贬不一,随着剧情不断发酵,周迅、霍建华、张钧甯、董洁等超强卡司阵容能否力挽狂澜?让人拭目以待。

在此之前,《如懿传》最强劲敌之一——《延禧攻略》曾因服装道具精美,突出昆曲、刺绣、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得到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官媒的背书。两部戏相同题材的剧,在故事背景上大同小异,相似的人物设置让观众“串戏”,档期又“正面刚”,难免一决雌雄。

《延禧攻略》剧照

服化道是一部剧的颜面,也代表了它的审美高度。基于历史改编的“清宫戏”,剧情上应该尊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服化道更需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那么,对于一部架空历史朝代的古装剧来说,它的服化道是否可以不拘一格,任性些?

事实上,在时间、地点已然架空的模式下,如果剧情给力,那么制作精良的服化道就是锦上添花,如《琅琊榜》;如果剧情“一言难尽”,那它的服化道越优秀,就越讽刺。服化道若不能辅佐剧情,不能展现历史,充其量不过是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天盛长歌》剧照

正在热播的《天盛长歌》虽在收视上欠些火候,但娓娓道来、古香古色的剧情却值得反复咂摸,电影画幅和质感引无数自来水打call,陈坤、倪妮的“电影脸”经受住了小屏幕的考验,从画面呈现来看,人物的脸部有明显的血色,不再是为了追求无暇的面部而使劲磨皮、加滤镜的剧,高级感与真实感兼备。

同样是架空历史的《扶摇》,虽在暑期混战中取得了首发先机,虽在服化道、特效可圈可点,但千篇一律的剧情、万年不变的人设,致使缺了些新鲜感,不敌去年火遍四海八荒同为杨幂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也说明,如果剧集陷入了同质化窠臼,那再美再好再仙的服化道也无法“大爆”。

另外,《香蜜沉沉烬如霜》听名字很低幼,却凭借甜虐的叙事、走心的特效与服化道成为暑期清流,稳居黄金档收视与话题榜首,对于古装偶像剧来说,爱情是核,古装是壳,不然当年服化道简单粗鄙的《太子妃升职记》又怎会火得一塌糊涂?

古装服化道审美缘何从“诗性”到“任性”?

不光古装剧看重“脸面”,任何类型都一辞同轨。毕竟,服化道是一部剧给观众的第一印象。现代戏积压往往会产生服装造型过时的恶果,就拿《遇见爱情的利先生》和《守护丽人》来说,两部剧均积压了三年才播,前者被吐槽“八十年代影楼风”,后者被批 “太浮夸”、“辣眼睛”,有时古装剧也难逃此厄运。

以古代服饰和妆容配饰为标志的古装剧,类型众多,而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服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古装剧服化道的发展过程中,有人遵古炮制,有人醉心改编,有人标新立异,涌现了不少“品相”上乘的剧作。上世纪80年代,内地第一部古装电视剧《武松》,该作品服饰虽粗糙,但细节值得考究。

87版《红楼梦》剧照

87版的《红楼梦》,其服饰水准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不仅考证了诸多关于服饰的规范和礼仪,并通过运用一定的形制、色彩和纹样向观众传达角色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征,这个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装剧作,服饰妆容精致华美,真实厚重,与如今许多绿幕抠图戏比,它一步一景有故事,一草一木总关情。

《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90年代的服化道更重写意化的表达,既有《雍正王朝》等历史正剧,也有《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戏说历史剧,更有《春光灿烂猪八戒》《新白娘子传奇》等神话、传说,此阶段的服饰在布料的选择上更多元化,服化道不再被当作单独的存在,而被视作与古装剧融为一体的元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到了21世纪头10年,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剧增,高产量的输出使得这一时期古装剧精品不断,《康熙王朝》《贞观之治》《汉武大帝》不仅剧情环环相扣、夺人眼球,场景的布置、服饰化妆、生活习俗等方面对历史的还原度也相当高。

《大明宫词》剧照

尤以《大明宫词》为例,莎士比亚风格的台词、戏剧的形态,背景音乐的烘托乃至一些小道具、小饰物的装点,无不彰显它的精巧与用心,形式美、声韵美、意境美,诗性与哲思兼具,极具东方古典主义美感。它也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古装剧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拘泥古制,更注重视觉效果。

伴随着古装剧百花齐放的本世纪第2个10年的到来,服化道审美从“诗性”走向了“任性”,姹紫嫣红的“奇观化”可以说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古装剧的写照,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剧作将古装剧引向了“土味”、“雷味”等槽点,于正的阿宝色和花哨配饰曾让人诟病不已,《将军在上》《热血长安》等剧刮起的“日本风”,更暴露了日本服饰对于古装剧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更甚。

古装剧服化道有多重要?一见皮,再见骨

如今的主流受众,是看着英剧美剧日剧长大的一批人,他们的观剧审美和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古装剧服化道的要求早已更上一层楼。但遗憾的是,吐槽声的重压下,国产剧的服化道尚且还在匍匐前进,似乎过去的经典更值得缅怀?

为什么今天的古装剧不像以前那么古典有味道?老版《红楼梦》的化妆造型师杨树云的回答也许能引发一些思考:“我看了多少古代绘画,临摹了多少作品,翻阅了多少史料与资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艺术的造型精髓。现在的人,不会也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热爱欠缺。”

热钱大量进入影视剧市场,一部古装剧动辄几亿,《赢天下》《如懿传》《天盛长歌》《武动乾坤》《扶摇》《烈火如歌》等古装头部剧集“均价不菲”,但观众并不会因为你“身价高”就为你贡献流量和话题,“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怪谁?明星高片酬一限再限,但限制只是手段,规范行业才是根本,只有当制作的费用在一部剧中的占比得到质的提升,服化道的水准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这些年,随着香港幕后制作人的陆续北上,给服化道行当的审美提升带来了莫大契机,陈顾方的《仙剑奇侠传》《步步惊心》分别开创了仙侠、穿越各自的时代,陈同勋的《苍穹之昴》《甄嬛传》都是清宫戏的佳作,叶锦添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诠释了东方美学主义下的清末陕西,还有张叔平、吴宝玲……

服化道不光是“皮相”上的乍见之欢,“美人在骨不在皮”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电视剧,服化道对演员性格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人物的承前启后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甄嬛传》中的“甄嬛”、《花千骨》里的“小骨”、《锦绣未央》中的“李未央”、《扶摇》里的“孟扶摇”,女主们“黑化”后不仅性情大变,连妆容也“由淡变浓”。

《甄嬛传》剧照

在陈同勋看来,“服化在电视剧的视觉、风格的体现上,是仅次于美术的存在,画面靠美术和造型,造型便是人物塑造,人物在流动当中,给你提供支点,美术就是给演员提供支点的地方,所以服化道在画面上构成整个戏的风格。”服化道如此重要,但很多从业人员对它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快钱的热潮退却后,能否沉下心来打量服化道成为考量一部戏“匠心”与否的重要指标。

《花千骨》剧照

此外,服化道是否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这其实与古装剧能否不完全按照史实来编写是一样的。电视剧本身就是艺术创作,在遵循正确的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天马行空自由挥洒又何妨?观众需要正剧,也需要不完全还原历史的戏说剧,与现代、时尚结合的古装剧值得推崇,与之相匹敌的创意性服化道审美同样呼之欲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