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中国电商市场如果还能以海相称,大概要称之为死海。拼多多能在已如死海的电商市场中撕开一条口子并攻下城池,并在2018年将渗透率做到26%以上,成为电商第三极,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取势、明道、优术”,取势第一。拼多多创立之时,哪些是既成事实,哪些又是未来趋势,如何取势、借势,用好势能并转化为自己快速成长的动能,这取决于决策者的格局和视野。
互联网模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互联网经过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尤其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移动互联网、4G、智能手机、电商、物流、社交、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视觉、物联网等已经同商业高度融合,并且基础设施化,互联网的工具创新阶段宣告基本结束,商业的创新将进一步加速。拼多多的建立和发展是站在互联网的“模块化”阶段,即插即用,而他的前辈,还有很多拓荒的工作需要攻克。
“小镇青年”新阶层的出现。200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经济、房地产、城镇化经过若干年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财富水平,而且对社会阶层的分化变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打破了单纯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中国社会不仅有城里人、农村人,“小镇青年”作为新阶层集结登场,他们生活在北京的五环外,生活在安徽的安庆这样的X线城市中。拼多多无疑注意到了中国社会阶层变迁所带来的变化与机会,想到了、看到了、用到了。
凡是已经工具化的、娱乐化的都要商业化。互联网经济适用的是网络效应(指某种产品对一个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工业经济则适用于规模效应(生产规模越大,单成本越低)。自从微信诞生以来,分别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尝鲜者试用阶段和跟随者规模化阶段,但是还有最后一个波次的人群,即滞后消费者,正在等待了交叉力量的唤醒。这个群体有很大一部分出生在60年代前后,孩子们教会他们使用微信,最初的经典使用场景为:视频通话、抢红包、语音留言,微信主要作为工具进行使用。但是杀手级的商业应用还没有,而拼多多正在赶来的路上。
错位和匹配?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在一次采访中讲到:老电商和新电商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围绕“物以类聚”而建,后者则围绕“人以群分”而建。拼多多营销确立了两大指导原则:错位竞争、匹配场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和传统势力正面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如果说单凭错位和匹配的战法成就了今日如此规模之拼多多,我是有点怀疑的,我宁愿相信这是未来更大规模拼多多的支撑力。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从来都不会拿出来讲。
拼多多的护城河。巴菲特认为企业的护城河由四个方面构成: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黄峥曾经师从段永平,段永平创造了小霸王、步步高,是VIVO、OPPO的幕后老板。从拼多多现在的凌厉攻势能够感受到VIVO、OPPO的战影,比如: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径、厂商一体的操控体系、价格手段的极致运用、针对目标人群的广告轰炸。一通操作猛如虎,最终指向就是建立拼多多的护城河——极低的用户获取成本、社交电商建立的网络效应、品牌和技术构建的无形资产、电商用户的路径依赖形成转换壁垒。
拼多多未来5问。拼多多上市之后,为媒体所诟病的主要是三点:碰瓷知名品牌;货品质量太差;诱导性营销。为此,拼多多迅速响应社会关切,开展了“双打行动”。8月2日至8月9日期间,平台已强制关店1128家,下架商品近430万件,批量拦截疑似假冒商品链接超过45万条。在完成电商的第一步逆袭之后,拼多多要想建立自己的帝国,起码要把下列5个难题给解锁了。
- 原来在暗处,现在已在明处,战斗檄文已经发出,如何应对老大、老二的围追堵截?
- 假冒伪劣产品怎么打?力度到底要多大?打得狠会被打死,打得轻会被作死,“双打”行动是个技术活。
- 品牌如何去塑造?又如何去升级?当前的品牌诉求主要围绕一个“省”字做文章,如果继续以此法攻城掠地恐怕力有不逮。面向业务、客群、还是场景,拼多多会选择哪一条升级之路呢?
- 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又是如何裂变的呢?我觉得至少要三家分晋。
- 业务线是纵向拓展还是横向扩展?阿里的演进路线图采取的是纵横一体:从淘宝的C2C到天猫的B2C;从电商到金融、到大数据、到云计算、到人工智能。拼多多的演进路线图又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