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华网思客】社保不是万能的 政府甩包袱是万万不能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华网思客】社保不是万能的 政府甩包袱是万万不能的

从历史根源而言,政府不能回避责任,不能动不动就说“养老不能靠政府”,“社保不是万能的”,必须要对社保予以真金白银的投入。

图片来源:sike.news.cn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在两会上说,经其调研发现,根据我国社保政策相关规定,社保五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缴费比例,企业为29.5%至30%,其中养老20%、医疗6%、失业2%、工伤1%、生育0.5%~1%,个人累计达到11%左右,“虽然各地缴纳社保费率比例略有不同,但绝大部分省市缴纳比例都在工资总额40%以上。有的地区达到甚至超过工资的50%”。这直接的影响就是职工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对仅靠工资生活的工薪阶层来说,压力很大。为此,谢子龙呼吁“尽快降低社保费率”。

谢子龙的调研应该说是靠谱的,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经表示的吻合,“现在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工资总额的40%至50%”。一些低收入阶层,解近忧要甚于远虑,甚至不续保和退保,他们未来的养老怎么办?这将是一个问题,积累到一定时候可能会被“引爆”。遗憾的是,目前社保费率不但不降,反而有升,步入2015年,已有天津、重庆、福建、江西等地执行新的社保缴费基数标准。与2014年相比,用人单位和职工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而且,一些地方政府有足够的理由论证,上调社保缴费基数“势在必行”,一些专家学者也在“用事实说话”来帮腔:

一是“历史包袱论”。由于中国社保制度建立较晚,在制度建立之初,历史原因造成了部分人没有缴费或缴费积累不足,但仍可享受社保待遇,使得养老险背上了大量职工视同缴费或者没有缴费的空账包袱。社保基金需承担巨额“改革成本”并支撑运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8%的个人缴费未能真正进入个人账户,反而进入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部分,个人账户因此也被打了“白条”。换言之,这也就形成了新人养老人,用新人的缴费为老职工发养老金这一问题。在当前养老金收入增速不及支出增速时,有关部门降低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费率的可能性估计并不高。

二是“发展阶段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都还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期望财政大幅提高对社保基金的补贴水平,恐怕并不现实。受困于资金问题,如果大体维持现有财政补贴水平,公众期望有关部门短期内降低社保缴费费率,特别是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费率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人口老龄化论”。按照实际赡养比观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岁退休政策影响,中国在2010年已提前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2013年后,难以维持3∶1的赡养比,可能提前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赡养比决定了必须提高新人缴费费率,来赡养老人。

四是“规定论”。目前中国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规定如下:根据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确定,不得低于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不得超过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00%。历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都在10%以上,所以历年也就这样调整。

一方面,“尽快降低社保费率”呼声非但不能成为现实,历年来社保费率还节节高升,另一方面,在政府舆论引导上,也呈现出微妙变化,从“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到“养老不能靠政府”,政府正在降低人们对养老的政府期盼。前些时,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社保不是万能的》,引用美国某研究机构的报告,“我国有63%的居民认为退休养老要靠政府,仅有9%的居民认为退休自己负责”,批驳“人们总以为社会保险是万能的,能够无限度满足养老需求”,认为一个健康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共同组成,不能期望基本养老保险将所有的事情都办好,实现“老有所养”,还需要家庭和个人未雨绸缪,做好社会保险之外的功课。

这实际上是暗示,中国存在严重的养老资产不足问题,按照学者的估计,由于老龄人口存在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可能陷入“银发贫困状态”。为了避免这个状况的发生,只好提前“打预防针”,告诉民众,不要只靠基本养老保险来养老,最好要有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或者储备个人资产来养老,比如“以房养老”,免得到时矛盾集中爆发。

客观地说,目前新人养老人的养老模式,根本就谈不上是“养老靠政府”,因为虽然养老金是从政府部门领的,但钱是自己交的(企业交的那部分也是从自己的薪酬里扣下来的),归根结底,是自己养自己。或者说,现在的老人靠我们养,我们靠后辈养,政府只是起到中介作用,“养老不能靠政府”,说的是大实话。

但是,这绝不等于说政府没有责任,而是政府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投入真金白银的结果。其实,政府要担起责任,做实养老账户,并非毫无办法,财政拿一点出来,从国有资本中划转一点出来,以及将国企上缴红利充实到社保资金中,都是可行之策。问题是,收钱总是容易的,掏钱就千难万难。说到底,还是利益作崇,因为这样会动了官员或国企的“奶酪”,所以从骨子里排斥,形成“利益藩篱”。

必须看到,目前空账运行的“历史包袱”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的、搞计划经济的后果,政府对此负有责任。从计划到市场,政府角色错位不断,将本该负的社保责任像甩包袱一样甩出去,压到企业和职工头上,美其名曰“历史包袱”,好像是企业和职工自己制造出来的“包袱”,其实不然,这个历史欠账是政府制造的,政府应该下决心来填补。“养老不能靠政府”、“社保不是万能的”,以及提高社保缴费基数,都隐含着“卸包袱”心态,这正是民众不满的地方。

从历史根源而言,政府不能回避责任,不能动不动就说“养老不能靠政府”、“社保不是万能的”,必须要对社保予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就当下经济形势而言,提高社保缴费基数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减轻企业经营压力,不利于民众生活与社会稳定,不利于调节收入,不利于增加国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应当缓行。

可喜的是,2015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条例规定的3%统一降至2%。初步测算,仅这一减费措施每年将减轻企业和员工负担400多亿元。

在五项社会保险中,失业保险费率本来就低,而且失业保险基金的当期结余和历史结余比较多,有下调的空间,选择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但是,失业保险费率先行下调,或许是一个信号,给社会保险费率的整体降低“带了一个头”,这是我们所热切期盼的。

(本文转载自新华网思客,原文链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华网思客】社保不是万能的 政府甩包袱是万万不能的

从历史根源而言,政府不能回避责任,不能动不动就说“养老不能靠政府”,“社保不是万能的”,必须要对社保予以真金白银的投入。

图片来源:sike.news.cn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在两会上说,经其调研发现,根据我国社保政策相关规定,社保五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缴费比例,企业为29.5%至30%,其中养老20%、医疗6%、失业2%、工伤1%、生育0.5%~1%,个人累计达到11%左右,“虽然各地缴纳社保费率比例略有不同,但绝大部分省市缴纳比例都在工资总额40%以上。有的地区达到甚至超过工资的50%”。这直接的影响就是职工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对仅靠工资生活的工薪阶层来说,压力很大。为此,谢子龙呼吁“尽快降低社保费率”。

谢子龙的调研应该说是靠谱的,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经表示的吻合,“现在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工资总额的40%至50%”。一些低收入阶层,解近忧要甚于远虑,甚至不续保和退保,他们未来的养老怎么办?这将是一个问题,积累到一定时候可能会被“引爆”。遗憾的是,目前社保费率不但不降,反而有升,步入2015年,已有天津、重庆、福建、江西等地执行新的社保缴费基数标准。与2014年相比,用人单位和职工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而且,一些地方政府有足够的理由论证,上调社保缴费基数“势在必行”,一些专家学者也在“用事实说话”来帮腔:

一是“历史包袱论”。由于中国社保制度建立较晚,在制度建立之初,历史原因造成了部分人没有缴费或缴费积累不足,但仍可享受社保待遇,使得养老险背上了大量职工视同缴费或者没有缴费的空账包袱。社保基金需承担巨额“改革成本”并支撑运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8%的个人缴费未能真正进入个人账户,反而进入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部分,个人账户因此也被打了“白条”。换言之,这也就形成了新人养老人,用新人的缴费为老职工发养老金这一问题。在当前养老金收入增速不及支出增速时,有关部门降低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费率的可能性估计并不高。

二是“发展阶段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都还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期望财政大幅提高对社保基金的补贴水平,恐怕并不现实。受困于资金问题,如果大体维持现有财政补贴水平,公众期望有关部门短期内降低社保缴费费率,特别是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费率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人口老龄化论”。按照实际赡养比观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岁退休政策影响,中国在2010年已提前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2013年后,难以维持3∶1的赡养比,可能提前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赡养比决定了必须提高新人缴费费率,来赡养老人。

四是“规定论”。目前中国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规定如下:根据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确定,不得低于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不得超过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00%。历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都在10%以上,所以历年也就这样调整。

一方面,“尽快降低社保费率”呼声非但不能成为现实,历年来社保费率还节节高升,另一方面,在政府舆论引导上,也呈现出微妙变化,从“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到“养老不能靠政府”,政府正在降低人们对养老的政府期盼。前些时,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社保不是万能的》,引用美国某研究机构的报告,“我国有63%的居民认为退休养老要靠政府,仅有9%的居民认为退休自己负责”,批驳“人们总以为社会保险是万能的,能够无限度满足养老需求”,认为一个健康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共同组成,不能期望基本养老保险将所有的事情都办好,实现“老有所养”,还需要家庭和个人未雨绸缪,做好社会保险之外的功课。

这实际上是暗示,中国存在严重的养老资产不足问题,按照学者的估计,由于老龄人口存在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可能陷入“银发贫困状态”。为了避免这个状况的发生,只好提前“打预防针”,告诉民众,不要只靠基本养老保险来养老,最好要有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或者储备个人资产来养老,比如“以房养老”,免得到时矛盾集中爆发。

客观地说,目前新人养老人的养老模式,根本就谈不上是“养老靠政府”,因为虽然养老金是从政府部门领的,但钱是自己交的(企业交的那部分也是从自己的薪酬里扣下来的),归根结底,是自己养自己。或者说,现在的老人靠我们养,我们靠后辈养,政府只是起到中介作用,“养老不能靠政府”,说的是大实话。

但是,这绝不等于说政府没有责任,而是政府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投入真金白银的结果。其实,政府要担起责任,做实养老账户,并非毫无办法,财政拿一点出来,从国有资本中划转一点出来,以及将国企上缴红利充实到社保资金中,都是可行之策。问题是,收钱总是容易的,掏钱就千难万难。说到底,还是利益作崇,因为这样会动了官员或国企的“奶酪”,所以从骨子里排斥,形成“利益藩篱”。

必须看到,目前空账运行的“历史包袱”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的、搞计划经济的后果,政府对此负有责任。从计划到市场,政府角色错位不断,将本该负的社保责任像甩包袱一样甩出去,压到企业和职工头上,美其名曰“历史包袱”,好像是企业和职工自己制造出来的“包袱”,其实不然,这个历史欠账是政府制造的,政府应该下决心来填补。“养老不能靠政府”、“社保不是万能的”,以及提高社保缴费基数,都隐含着“卸包袱”心态,这正是民众不满的地方。

从历史根源而言,政府不能回避责任,不能动不动就说“养老不能靠政府”、“社保不是万能的”,必须要对社保予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就当下经济形势而言,提高社保缴费基数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减轻企业经营压力,不利于民众生活与社会稳定,不利于调节收入,不利于增加国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应当缓行。

可喜的是,2015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条例规定的3%统一降至2%。初步测算,仅这一减费措施每年将减轻企业和员工负担400多亿元。

在五项社会保险中,失业保险费率本来就低,而且失业保险基金的当期结余和历史结余比较多,有下调的空间,选择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但是,失业保险费率先行下调,或许是一个信号,给社会保险费率的整体降低“带了一个头”,这是我们所热切期盼的。

(本文转载自新华网思客,原文链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