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捉住科比8月23号生日的尾巴,来上一篇。
40岁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当然老态龙钟,当然他已经退役,所以该看法只是视觉上呈现的效果。然而就人生大概念而言,科比正值壮年,新事业才起步,他已经非常娴熟地理解到商业的游戏规则,接受着身后成万上亿一堆堆数据化的美金不断套着复杂计算公式和精准营销大脑制造的无数考验。以科比的能耐,任何正面烦恼都会转型为有趣的积极,事实也正在完美以及更加完美地体现这个现象。
科比是投入型人物,当决定阶段性身份以后,他必须最大程度地在该领域释放效应,全力以赴。打篮球那些年,科比将这项运动玩出境界来,不仅限于篮球场上(那样太容易同质化),连训练、采访和细节等等更多类型的相关事件都不放过,期间贯穿极致个人艺术主义。而退役后,科比反倒不怎么公开参与正式篮球,加盟BIG3?不存在的。偶尔来上一档决定成败的《细节》够了。科比也说过,会“24小时持续投入”而对“对于其他事情一概没兴趣了”。什么年纪就专注什么年纪的事情,科比研究人生比篮球还要具造诣。
我向来支持科比不当教练,并非说教练掉价,而是以时代超巨的庞大效应,需要大老板(最好商业帝国)才能够支撑起来。幸好科比没有逼死强迫症,他不考虑当教练,理由是“还要搞创作”。没错,退役后的科比更能匹配科比这个人,天使之城的文艺风范融合奥斯卡得主天生具备的创作才华,可能连外行人看起来深奥或者枯燥的投资都能拿捏出平民观赏性来。
飞侠老大爷的性格太适合成功,痕迹看得见太突出,以至于任何人都能预测。高中生却是哲学家,随意摘录一句(除耳熟能详那些外还有太多),“当你怀着热情全力做某件事时,距离成功就不远了”,多么精致,够人恍然大悟。有一个前提,就是资本充足,有样本才好疯狂——而科比拥有足以冲击历史前五的综合影响力,在这项要求上早已达标。这种气场,二十年前,年轻的科比就决定积累,同时获取打造品牌的知识。
回到问题。科比到底属于什么巨星呢?就是那种让数据“失效”的类型。很准确,却并非强调统计要选择性忽略黑曼巴再来下结论,而是如果仅靠数据来定义科比,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简单举例,都传科比打铁,数据也在支持,但在太多人印象里,他是最适合投中绝杀的那一位。科比投篮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狂欢,集中历史背景、个人效应、动作美学和大众审美等因素,这不是谁都能创造的价值。
科比,超越篮球,不止文化,他是各人生活的一部分,既神圣又代入感十足。
最后说一句,同月同日生的科比和林书豪告诉我们,星座决定性格什么的,都是娱乐至死的把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