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十年来创作了20部作品,其中不乏现象级作品,并打造了一个超级英雄体系,在市场上培养出一大批漫威迷。漫威电影真的有这么强的号召力吗?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受追捧。
传媒君梳理发现,漫威电影作品中只有《复仇者联盟2》、《美国队长3》和《复仇者联盟3》在中国内地票房突破10亿大关,大部分漫威电影票房处于7亿左右,表现并不突出,而且口碑根据市场的不同也出现冷热不均。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特效画面、故事内容等都有大的提升,对进口电影也产生了巨大威胁。超20亿票房的爆款屡屡出现,从24亿票房的《捉妖记》到33亿票房的《美人鱼》,再到56亿票房的《战狼2》,内地电影票房屡创新高。
由此可见,漫威也遭遇了内忧外患,曾经伴随成长的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黑寡妇等超级英雄逐渐老去,导致内地票房迟迟无法突破,在漫威宇宙世界观中亟待新的英雄出现。下一个十年,漫威电影将如何突破瓶颈?能否继续挖掘中国和非洲市场,找到新的票房增长点?
1
《蚁人2》票房接近5亿
中国市场成救命稻草
暑期档尾声,漫威作品《蚁人2》再次席卷内地市场,首周末票房4.6亿。这个成绩和以前的作品相比,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保持了漫威影视作品一贯的高水平,在商业领域再次证明其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然而,与中国市场的票房成绩相对应的,那就是《蚁人2》在北美公映遇冷,首周末票房仅7603万美元,可能创近几年漫威电影北美市场票房新低,最终靠着中国市场,才实现了逆风翻盘。
蚁人北美遇冷,或许和其剧情有关,作为超级英雄,主角从小人物转变到英雄的过程,没有钢铁侠那样耀眼,也没有美国队长的群众基础,有着普通人出身的蚁人甚至还逗比属性,在打打闹闹中拯救世界。喜剧基调浓厚,没有以往漫威英雄“硬菜”的展现,多一份合家欢的气息。
这样的基调,令想看特技、大场面的北美观众不感冒,却十分符合国内观众的口味。这也能看出,漫威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打通文化壁垒,毕竟搞笑梗是全球通用的。
同时,七八月是电影行业公认的国产保护月,大部分的进口片都推迟上映,而《蚁人2》上映时间正好处于8月末,国内电影基本处于收尾阶段,市场略显疲态,所有至少有一周时间释放了国内对进口片的市场需求,再加上《蚁人1》的成功,观众对蚁人IP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导致国内观众很爱看蚁人。
但北美市场遇冷的苗头,也给漫威敲响了警钟。这可不是好兆头,万一中国市场也不买账的话,岂不是要“折本”?
2
不同市场口碑两极
票房冰火两重天
蚁人的情况并非特例,在超级英雄的打造过程中,还曾出过一个充满争议的英雄——黑豹。
延续十年前《钢铁侠》风格的漫威开创了一个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的先河,减少导演参与度,用统一的美术风格,花费大量时间打造漫威宇宙观,在这个世界里,每个英雄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又在庞大的格局下担负使命。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十年布局,令漫威电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粉丝。
原本,按道理来讲,这样标准化的生产电影,应该不会出现口碑两极的情况,但偏偏漫威没有按以往的老套路走,而是创造了接地气的小人物英雄蚁人,黑人为主角的黑豹,进而寻求新的票房增长点。
黑豹是漫威第一部以黑人为主角的作品,讲述了获得超能力和强大科技后,黑人向世界发起战争的故事,影片中的男主以一己之力,击败反派,拯救世界。影片中有特效,有超能力和庞大的战争画面,充满了漫威风格,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种族歧视的核心话题,这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被歧视、欺压的一方,有了能力反击,结果会如何?影片传递了一个正能量的答案:仁爱和智慧才是最该坚守的。
该作品在欧美地区形成现象级观影狂潮,在亚洲市场却反响平平,豆瓣评分甚至在所有漫威作品中排名最低。其根源还是在于国内市场无法体会种族歧视的环境,没有代入感自然理解不了电影文化。
3
漫威作品遭遇创作瓶颈
数据显示,近年来漫威作品在内地市场的票房稳定在7亿,这个数据虽然很体面,但没有再出现突破10亿大关的经典作品,对于漫威而言,似乎已经遭遇了创作瓶颈。市场竞争不进则退,危机感已经到来。
漫威影视作品在内地市场迟迟没有向上再突破,传媒君认为,原因可能和以下几点有关:
1、英雄拯救世界的套路似乎在十年发展路上,已经出现太多太多,英雄人物的属性也变得模糊,不再特立独行。十年前,如果你说一个富二代、科技男的超级英雄,你肯定会想到钢铁侠,但如今你要说一个失去女友,又有点话痨的超级英雄时,很多人都会迷糊,是星爵,蜘蛛侠、死侍、还是蚁人?创造出众多英雄虽然创新了,但故事核心还是大同小异,所以二代、三代产品很难给观众新鲜感,或许才是漫威应该考虑的方向。
2、国产作品呈现出来的特效水准逐步上升。不管是星爷的《西游伏魔》系列,还是徐克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在特效和大场面的制作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内观众对画质的“免疫力”增强,单纯依靠原来的电影质感已经很难吸粉了,只有通过更新颖的故事内核,才能在国内市场再次突破。
3、盗版猖獗。以《蚁人2》为例,8月24日国内才上映,而北美早在7月6日就已上映,晚了一个多月,高清资源都在网络上横流,对于影迷而言,是个不小的诱惑,但对票房冲击来说,却影响巨大。
十年来,漫威作品名气越来越大,但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却始终止步于10亿之内,这就意味着,漫威有着固有粉丝群体,他们的转化购买力令漫威作品在国内市场旱涝保收,但截至当下,这个群体却无法产生裂变效应。随着国内电影文化的崛起,包括开心麻花等喜剧基调作品全面开花,漫威影视面临的挑战不小,如何定义下一个十年,或许才是关键所在。
4
《复联3》大量英雄死去
漫威设立新IP势在必行
漫威作品有着巅峰的十年,但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巅峰过后,可能是新的交替。“或许有一天,超级英雄也会走上英雄末路,逐渐衰退。”
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此前无数题材都证明了这点,于外,漫威还受到了各方“模仿式”竞争。于内,一方面是交叉的电影剧情无法保持平衡,从单个英雄人物的创作,到组团到怪兽,一部电影中,多个英雄打斗固然好看,但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风格近似,类型雷同都是隐患;另一方面,一批超级英雄开始“贬值”,从“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到“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他们片酬过亿,单人带来的价值又在递减,此外,美队等人还面临合约到期,换血势在必行。
这些问题,漫威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了,所以在《复仇者联盟3》中,大量经典英雄死去,既留下悬念,造成影响,同时达到了漫威电影的巅峰,全球票房拿下20.45亿美元,影史排名第四,仅次于《阿凡达》《泰坦尼克》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漫威壮士断腕的决心,给接下来的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如今的漫威也开始勇于尝试新的风格,从黑豹到蚁人,或许在未来,出现中国风的超级英雄也未可知。
既然DC可以让超人和蝙蝠侠死磕,为何漫威不能来一场中国英雄和超级英雄的碰撞呢?数据支持了这一观点,《黑豹》在非洲第一大市场南非的情况(南非占据非洲市场70%市值),在3月初上映后,《黑豹》十天内4000万美元票房,处在历史票房第15位,而在西非与东非市场,《黑豹》也在两周内打破历史了最高票房记录。关注非洲大陆,关注“瓦坎达”背后的新兴市场,不言而喻。
挖掘更多的观众群体,找到全新的生存空间,漫威宇宙新的IP设立几乎已成定局,中国和非洲市场人口红利、经典素材还有待挖掘,这有望成为漫威下一个十年的新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