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对话:VR电影竟然不是电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对话:VR电影竟然不是电影?

VR电影不叫VR film,VR 体验也不叫VR experience,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18年夏季,由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组委会主办的“前沿·科技训练营”正式开课。

来自Jaunt公司的徐荟朋老师为我们进行了VR相机教学和讲解,并对一些优秀的VR作品进行了赏析与体验。

JAUNT由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Jaunt和CMC(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资组建,旨在为中国广大用户提供电影级别的高端VR影视内容。Jaunt中国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集拍摄、制作及分发于一体的VR企业。

在这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徐荟朋老师,她用她多年来从事VR领域工作的经验,为我们讲述了国内外VR策划方向与市场现状,并为我们分析了未来VR的发展趋势。

徐荟朋(Stevie Hsu)

Jaunt中国市场总监

曾就职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文广集团(SMG)

全程参与了SMG对Jaunt的战略投资工作,后加入Jaunt中国团队,促成如

《家在兰若寺》《Amazing China》等多个知名VR项目,策展经验丰富,擅长跨合作,熟知各大国际影展的VR发展趋势。

(专访视频:GZDOC对话VR策划人徐荟朋)

VR现状

GZDOC:您觉得VR最吸引您的是什么,您为什么会参与到VR的工作领域来?

徐荟朋:因为之前看了一个美国公司创始人的关于VR的演讲,他说VR可以作为情感共鸣的工具,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沉浸到别人的人生和生长环境的机会,而且也有了解到许多优秀的工作室的创作人员对于VR的不同看法,因此我觉得VR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媒介;再加上我自己本身也挺喜欢跨界艺术的东西,所以就慢慢的往VR这一行业靠近了。

GZDOC:您看在国内,像很多美术馆、艺术馆,他们对VR的接受是比较迅速的,那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会让VR主要出现在艺术领域呢?

徐荟朋:我觉得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客观上的,因为美术馆和艺术馆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四方的、空白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它本身有装置艺术这一块,可以用来摆放机器、摆放装置;再加上VR本身除了三棱观影外,像互动VR还需要体验的空间,所以在展示这一方面,美术馆和艺术馆肯定比电影院或者其它的场景更适合。

第二个就是美术馆和艺术馆的艺术家、创作者,他们不只是画家、文学家这样的类别,还有很多艺术家是做装置艺术、做互动媒体的,加上艺术家本身的包容性,VR只是一个让他们尝试不同艺术的机会,他们愿意将VR放进他们的艺术作品里,所以在美术馆、艺术馆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VR作品和VR展映形式。

艺术家奥马尔·法斯特受广东时代美术馆委托特别制作、于广州拍摄的虚拟现实(3D-VR)短片《看不见的手》海报

GZDOC:那您看在国外,VR展映有什么样的展映形式呢?因为在国外除了美术馆,好像还有很多的电影节也出现了VR的展映形式。

徐荟朋:对的,现在除了美术馆,电影节的确也成了VR展映的一个官方舞台了。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家创作公司,他们会选择在电影节将他们的作品作为第一次登场的首映。

因此,我觉得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包括我们国内的一些电影节,都会给VR设立一个单独的展示单元,甚至是评奖单元。

GZDOC:那在国外,除了美术馆、电影节,还有其它的传播渠道吗?

徐荟朋:嗯,有的。像国外除了这些公共、公益性质的渠道之外,还有类似的VR体验馆、VR电影院。

图片来源:Jaunt China

GZDOC:据您了解,对于这些VR电影院,观众的接受度怎么样?

徐荟朋:像我们中国,去VR电影院或者体验馆的,大部分是年轻情侣和亲子,而且都只是利用碎片时间去的。比如说他们在附近的地方玩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个地方,然后会花个十分钟的样子去玩一下。但我们希望的是吸引一些看电影的主流人群,像白领、艺术青年、学生这样的群体。

在国外的话,他们这方面就会好一些。像在欧美去美术馆的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已经退休了的老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中国不一样,他们会有一种习惯,一种每周都要去美术馆的习惯。

图片来源:Jaunt China

GZDOC:那在VR策展方面,国外又有什么样的趋势呢?

徐荟朋:这个得根据不同的人群来,因为不同的电影节,他们组委会的风格就不同。

比如威尼斯电影节,它本身是一个双节展,所以它的组委会不仅要管电影节 ,还要管文学,管许多其它的艺术文化门类,所以他们本身对VR的策展方面会偏向艺术化。而美国的一些电影节,它本身节奏比较快,他们的电影节可能更多的是注重科技感。

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

VR与电影

GZDOC:很多人觉得VR电影不像电影,或者它不是电影,因为它不像以前的电影有画框感和叙事感,那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质疑的呢?

徐荟朋:现在的确是有这样的争议,所以现在即使是一些专业的、行业的协会,他们都没有给VR电影一个定义。

电影本身是二维的,但VR又是三维的、虚拟现实的,它甚至不只是视觉的,更是触觉的真实感。我觉得以后VR如果是用来讲故事的一个很好的媒介的话,那它应该要超越电影,它不应该叫VR电影。

在国外,他们就不把VR电影说成VR  film,他们把VR叫做体验,但不叫VR体验,叫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这样的话,它就比较的泛,你在这个媒介上再加一些新的元素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真的要把它框成VR电影的话,那么就只能去拍360°的全景视频了。所以我希望VR,所谓的这个VR电影,它可以超越电影这个层面。

VR作品《窗》剧照

GZDOC:但VR有许多记录的部分,它可能会给纪录片带来更多的空间,那您觉得这对于纪录片来说,会是一个提升吗?

徐荟朋:我觉得VR跟纪录片会有更多的慢慢发展的空间。因为对于纪录片本身来说,它的目的是纪实,要有真实感,那么VR它就是一个可以让你在真实环境中直接观看四周情况的媒介。

是现在很多VR纪录片因为受清晰度的限制,它并不是很真实。所以我想如果以后VR纪录片的发展,一定要用很清晰的格式,这样能让人感觉自己真的在另一个世界,让人可以跳到一个他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样他就可以有不同的体验,有一个真实感。我觉得这正是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实验的阶段。

VR影片《力争上游》Women On the Move 海报

GZDOC:那您说的这个分辨率或者清晰度的问题,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纪录片的分辨率在1080p左右的话,可以进行公共展播。

徐荟朋:我指的是VR纪录片,如果你要拍VR的或者360°的视频的话,现在的清晰度是不够的。因为360°的视频它是一个球,这个球体的面积,也就是它的整个面积只能达到2k到4k的一个分辨率。

但我们眼前看到的那一块,只是这个球面当中的一块,它的分辨率只有几百P的样子,如果你真的要看1080p的话,那这个球面的面积至少要4k以上,要4k到8k,这样你才会觉得屏幕是非常清晰的了。如果达到8k以上,基本上人的肉眼是看不清这个颗粒点的,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视频网站,如果他可以做到8k的话,基本上你就会觉得是非常清晰的了。

Jaunt 公司研制的VR相机

因此,这一点是受制于硬件的,现在VR的这个播放单,基本上用的是民用机器,2k到4k的屏差不多就是很不错的机器了。如果是8k以上的话,一般是一些专业人士或者公司会用这样的硬件,因为它造价比较高。

但是在以后,随着VR技术的普及,它的成本也会慢慢的变低。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那时候它又笨重、又贵,用的人就比较少。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慢慢的开始变薄、变轻,价格也变便宜了,功能也增多了,所以用的人也变多了。因此,我觉得VR以后肯定会像我们的手机一样,变得非常普及的。

VR与未来

GZDOC:那您看VR电影院它会像现在的电影院一样,遍布大街小巷吗?就您是怎样看待VR电影院的前景的?

徐荟朋:我觉得如果VR电影院要像大众电影院这样,在很多商区都可以看到,至少还需要十年,而且要有很多的人每周有这样习惯去看。这样在这十年内,会有许多拍电影的人变成拍VR电影的人出现,许多VR应用也会慢慢出现,并且这些应用和这些片子会越来越成熟。那么有了片子,就会有排片的量,电影院也会不断的去上映这些新的片子,所以这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

图片来源:Jaunt China

GZDOC:那您觉得VR的这种虚拟,会怎样的影响大家的生活呢?

徐荟朋:就我来说,VR基本上已经彻底影响了我的生活。因为我是工作在这个行业的,所以每天我可能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去使用VR眼镜。

那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未来的话,可能除了VR电影,它还会有多元的体验,比如社交。因为现在很多的VR应用游戏,它可以做到在不同的地点,把你投射到同一个场景中去。就像《头号玩家》一样,有一个游戏大厅,大家可以在大厅里做交流。

《头号玩家》电影剧照

GZDOC:那您在参与策划了蔡明亮导演的VR作品《家在兰若寺》后,您有什么感受?

徐荟朋:因为观众很了解蔡明亮的风格,知道他是一个传统导演,所以就很好奇他用VR会怎样去拍摄这个故事。

从整体上来看,不管是电影行业的,还是VR行业的,他们对这部片子的评价还是很中恳的,所以这算是蔡明亮的一个突破。本身一个传统导演第一次去拍VR影片,肯定会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做到了。《家在兰若寺》不仅延续了他的风格,而且还展示了VR的优势,一种怎样打造意境化空间的优势。

图片来源:豆瓣

GZDOC:那从整个观众的反应来看, 还是比较符合片方的期待的,是吗?

徐荟朋:对的。因为当时我也去参加了这个电影节,我一开始就在想:等到片子放完了,大家会不会比较沉默。但我觉得观众还是比较专业的,并且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觉得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你也不会感到眩晕。它本身的情节非常的简单,在意境的设计把控上面,把他想要表达的都表达出来了,那种若有若无的场景、人是鬼魂、还是真的人,都需要你自己去辨别。

图片来源:豆瓣

GZDOC:,那最后,您对我们的训练营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在这两天的参与中,您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徐荟朋:虽然只有三天的培训时间,但是我看到了许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对VR的了解还是挺多的,我很惊讶。

我觉得通过这种训练营,学校可以慢慢的尝试在一些相关的专业,比如说软件开发、或者是影视创作、拍摄,包括一些做导演或者是艺术系的学生,他们都可以有这样的课程,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创作、一些研究。这样的话,可能就会有新的、好的创意出来,这可能会是一些新的VR电影,也有可能是一些有意思的VR应用。如果有这样的课程,我觉得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

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挺好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训练营去系统的梳理一下目前我们对VR的一个知识系统,并且能够让我们明白现在VR的发展趋势。我也可以去了解学生群体他们对VR的认识,知道他们对VR的了解程度,所以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因为我觉得作为行业内的人,不能一直去看行业内的人的对话,要了解同学们、年轻人的心声,明白VR应该怎样去做一些设计、做一些创意。

采访:芯XIN

整理:尹金麒

视频录制\剪辑:W1ndy 吴雅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对话:VR电影竟然不是电影?

VR电影不叫VR film,VR 体验也不叫VR experience,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18年夏季,由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组委会主办的“前沿·科技训练营”正式开课。

来自Jaunt公司的徐荟朋老师为我们进行了VR相机教学和讲解,并对一些优秀的VR作品进行了赏析与体验。

JAUNT由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Jaunt和CMC(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资组建,旨在为中国广大用户提供电影级别的高端VR影视内容。Jaunt中国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集拍摄、制作及分发于一体的VR企业。

在这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徐荟朋老师,她用她多年来从事VR领域工作的经验,为我们讲述了国内外VR策划方向与市场现状,并为我们分析了未来VR的发展趋势。

徐荟朋(Stevie Hsu)

Jaunt中国市场总监

曾就职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文广集团(SMG)

全程参与了SMG对Jaunt的战略投资工作,后加入Jaunt中国团队,促成如

《家在兰若寺》《Amazing China》等多个知名VR项目,策展经验丰富,擅长跨合作,熟知各大国际影展的VR发展趋势。

(专访视频:GZDOC对话VR策划人徐荟朋)

VR现状

GZDOC:您觉得VR最吸引您的是什么,您为什么会参与到VR的工作领域来?

徐荟朋:因为之前看了一个美国公司创始人的关于VR的演讲,他说VR可以作为情感共鸣的工具,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沉浸到别人的人生和生长环境的机会,而且也有了解到许多优秀的工作室的创作人员对于VR的不同看法,因此我觉得VR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媒介;再加上我自己本身也挺喜欢跨界艺术的东西,所以就慢慢的往VR这一行业靠近了。

GZDOC:您看在国内,像很多美术馆、艺术馆,他们对VR的接受是比较迅速的,那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会让VR主要出现在艺术领域呢?

徐荟朋:我觉得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客观上的,因为美术馆和艺术馆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四方的、空白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它本身有装置艺术这一块,可以用来摆放机器、摆放装置;再加上VR本身除了三棱观影外,像互动VR还需要体验的空间,所以在展示这一方面,美术馆和艺术馆肯定比电影院或者其它的场景更适合。

第二个就是美术馆和艺术馆的艺术家、创作者,他们不只是画家、文学家这样的类别,还有很多艺术家是做装置艺术、做互动媒体的,加上艺术家本身的包容性,VR只是一个让他们尝试不同艺术的机会,他们愿意将VR放进他们的艺术作品里,所以在美术馆、艺术馆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VR作品和VR展映形式。

艺术家奥马尔·法斯特受广东时代美术馆委托特别制作、于广州拍摄的虚拟现实(3D-VR)短片《看不见的手》海报

GZDOC:那您看在国外,VR展映有什么样的展映形式呢?因为在国外除了美术馆,好像还有很多的电影节也出现了VR的展映形式。

徐荟朋:对的,现在除了美术馆,电影节的确也成了VR展映的一个官方舞台了。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家创作公司,他们会选择在电影节将他们的作品作为第一次登场的首映。

因此,我觉得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包括我们国内的一些电影节,都会给VR设立一个单独的展示单元,甚至是评奖单元。

GZDOC:那在国外,除了美术馆、电影节,还有其它的传播渠道吗?

徐荟朋:嗯,有的。像国外除了这些公共、公益性质的渠道之外,还有类似的VR体验馆、VR电影院。

图片来源:Jaunt China

GZDOC:据您了解,对于这些VR电影院,观众的接受度怎么样?

徐荟朋:像我们中国,去VR电影院或者体验馆的,大部分是年轻情侣和亲子,而且都只是利用碎片时间去的。比如说他们在附近的地方玩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个地方,然后会花个十分钟的样子去玩一下。但我们希望的是吸引一些看电影的主流人群,像白领、艺术青年、学生这样的群体。

在国外的话,他们这方面就会好一些。像在欧美去美术馆的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已经退休了的老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中国不一样,他们会有一种习惯,一种每周都要去美术馆的习惯。

图片来源:Jaunt China

GZDOC:那在VR策展方面,国外又有什么样的趋势呢?

徐荟朋:这个得根据不同的人群来,因为不同的电影节,他们组委会的风格就不同。

比如威尼斯电影节,它本身是一个双节展,所以它的组委会不仅要管电影节 ,还要管文学,管许多其它的艺术文化门类,所以他们本身对VR的策展方面会偏向艺术化。而美国的一些电影节,它本身节奏比较快,他们的电影节可能更多的是注重科技感。

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

VR与电影

GZDOC:很多人觉得VR电影不像电影,或者它不是电影,因为它不像以前的电影有画框感和叙事感,那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质疑的呢?

徐荟朋:现在的确是有这样的争议,所以现在即使是一些专业的、行业的协会,他们都没有给VR电影一个定义。

电影本身是二维的,但VR又是三维的、虚拟现实的,它甚至不只是视觉的,更是触觉的真实感。我觉得以后VR如果是用来讲故事的一个很好的媒介的话,那它应该要超越电影,它不应该叫VR电影。

在国外,他们就不把VR电影说成VR  film,他们把VR叫做体验,但不叫VR体验,叫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这样的话,它就比较的泛,你在这个媒介上再加一些新的元素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真的要把它框成VR电影的话,那么就只能去拍360°的全景视频了。所以我希望VR,所谓的这个VR电影,它可以超越电影这个层面。

VR作品《窗》剧照

GZDOC:但VR有许多记录的部分,它可能会给纪录片带来更多的空间,那您觉得这对于纪录片来说,会是一个提升吗?

徐荟朋:我觉得VR跟纪录片会有更多的慢慢发展的空间。因为对于纪录片本身来说,它的目的是纪实,要有真实感,那么VR它就是一个可以让你在真实环境中直接观看四周情况的媒介。

是现在很多VR纪录片因为受清晰度的限制,它并不是很真实。所以我想如果以后VR纪录片的发展,一定要用很清晰的格式,这样能让人感觉自己真的在另一个世界,让人可以跳到一个他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样他就可以有不同的体验,有一个真实感。我觉得这正是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实验的阶段。

VR影片《力争上游》Women On the Move 海报

GZDOC:那您说的这个分辨率或者清晰度的问题,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纪录片的分辨率在1080p左右的话,可以进行公共展播。

徐荟朋:我指的是VR纪录片,如果你要拍VR的或者360°的视频的话,现在的清晰度是不够的。因为360°的视频它是一个球,这个球体的面积,也就是它的整个面积只能达到2k到4k的一个分辨率。

但我们眼前看到的那一块,只是这个球面当中的一块,它的分辨率只有几百P的样子,如果你真的要看1080p的话,那这个球面的面积至少要4k以上,要4k到8k,这样你才会觉得屏幕是非常清晰的了。如果达到8k以上,基本上人的肉眼是看不清这个颗粒点的,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视频网站,如果他可以做到8k的话,基本上你就会觉得是非常清晰的了。

Jaunt 公司研制的VR相机

因此,这一点是受制于硬件的,现在VR的这个播放单,基本上用的是民用机器,2k到4k的屏差不多就是很不错的机器了。如果是8k以上的话,一般是一些专业人士或者公司会用这样的硬件,因为它造价比较高。

但是在以后,随着VR技术的普及,它的成本也会慢慢的变低。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那时候它又笨重、又贵,用的人就比较少。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慢慢的开始变薄、变轻,价格也变便宜了,功能也增多了,所以用的人也变多了。因此,我觉得VR以后肯定会像我们的手机一样,变得非常普及的。

VR与未来

GZDOC:那您看VR电影院它会像现在的电影院一样,遍布大街小巷吗?就您是怎样看待VR电影院的前景的?

徐荟朋:我觉得如果VR电影院要像大众电影院这样,在很多商区都可以看到,至少还需要十年,而且要有很多的人每周有这样习惯去看。这样在这十年内,会有许多拍电影的人变成拍VR电影的人出现,许多VR应用也会慢慢出现,并且这些应用和这些片子会越来越成熟。那么有了片子,就会有排片的量,电影院也会不断的去上映这些新的片子,所以这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

图片来源:Jaunt China

GZDOC:那您觉得VR的这种虚拟,会怎样的影响大家的生活呢?

徐荟朋:就我来说,VR基本上已经彻底影响了我的生活。因为我是工作在这个行业的,所以每天我可能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去使用VR眼镜。

那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未来的话,可能除了VR电影,它还会有多元的体验,比如社交。因为现在很多的VR应用游戏,它可以做到在不同的地点,把你投射到同一个场景中去。就像《头号玩家》一样,有一个游戏大厅,大家可以在大厅里做交流。

《头号玩家》电影剧照

GZDOC:那您在参与策划了蔡明亮导演的VR作品《家在兰若寺》后,您有什么感受?

徐荟朋:因为观众很了解蔡明亮的风格,知道他是一个传统导演,所以就很好奇他用VR会怎样去拍摄这个故事。

从整体上来看,不管是电影行业的,还是VR行业的,他们对这部片子的评价还是很中恳的,所以这算是蔡明亮的一个突破。本身一个传统导演第一次去拍VR影片,肯定会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做到了。《家在兰若寺》不仅延续了他的风格,而且还展示了VR的优势,一种怎样打造意境化空间的优势。

图片来源:豆瓣

GZDOC:那从整个观众的反应来看, 还是比较符合片方的期待的,是吗?

徐荟朋:对的。因为当时我也去参加了这个电影节,我一开始就在想:等到片子放完了,大家会不会比较沉默。但我觉得观众还是比较专业的,并且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觉得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你也不会感到眩晕。它本身的情节非常的简单,在意境的设计把控上面,把他想要表达的都表达出来了,那种若有若无的场景、人是鬼魂、还是真的人,都需要你自己去辨别。

图片来源:豆瓣

GZDOC:,那最后,您对我们的训练营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或者说在这两天的参与中,您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徐荟朋:虽然只有三天的培训时间,但是我看到了许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对VR的了解还是挺多的,我很惊讶。

我觉得通过这种训练营,学校可以慢慢的尝试在一些相关的专业,比如说软件开发、或者是影视创作、拍摄,包括一些做导演或者是艺术系的学生,他们都可以有这样的课程,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创作、一些研究。这样的话,可能就会有新的、好的创意出来,这可能会是一些新的VR电影,也有可能是一些有意思的VR应用。如果有这样的课程,我觉得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

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挺好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训练营去系统的梳理一下目前我们对VR的一个知识系统,并且能够让我们明白现在VR的发展趋势。我也可以去了解学生群体他们对VR的认识,知道他们对VR的了解程度,所以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因为我觉得作为行业内的人,不能一直去看行业内的人的对话,要了解同学们、年轻人的心声,明白VR应该怎样去做一些设计、做一些创意。

采访:芯XIN

整理:尹金麒

视频录制\剪辑:W1ndy 吴雅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