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伟峰
诗无达诂,翻译也是如此。在我看来,6月底上映的《CALIBRE》(马特·帕尔默导演的处女作)翻译成《品格》要比当前译名《口径》更符合导演的初衷(“caliber”一词在英语中既有“枪弹口径”的意思,也有“品格”的意思)。
戏剧冲突看似由沃恩因子弹口径差异向老友马库斯借枪,从而误杀山姆,进而引发马库斯为自保、袒护沃恩而枪杀目击证人。实际上,上述桥段仅是后面苏格兰高地村民私力救济的导火索。
某种意义上说,导演正是在一场枪弹口径引发的“误杀”事件中,揭开了人类品格的吊诡:看似淳朴的村民为血亲复仇而滥用私刑;沃恩为自保而枪杀庇护自己15年之久的马库斯,而马库斯在前一天还为他而枪杀证人、毁灭证据;马库斯掩埋尸体时发现击中山姆的另有其人,但为掩盖自己杀人罪名却瞒情不报,乃至“一切人对抗一切人”(霍布斯语)的生存困境,这与片头桥段中风景如画的苏格兰高地、马库斯和沃恩的手足情构成剧情上的强烈反差,这也正是电影情节张力的所在。
狩猎者:野蛮的文明人
电影之所以被称为“梦工厂”,很大程度上在于要在90分钟左右的时长完成观众视觉的陌生化和情感的回归化,这在商业电影中体现的尤其充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冯小刚才将商业片形象地概括为传奇性(视觉范畴)、人民性(情感范畴)两大任务。
《口径》通过苏格兰高地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完成了视觉奇观的展现,结尾通过血债血偿这样的自然法则完成了观众自力救济的愿望。结尾透露村民仅有沃恩口供,却没有实际物证来举证沃恩、马库斯的过失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故选择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
影片的导火索是狩猎这一爱好,而狩猎本身正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依靠狩猎来获取食材,意味着要和食肉动物来竞争食草动物,这就必须发挥人类“动物性”的一面来顺应丛林法则,这是原始社会蒙昧、野蛮的一面。及至农耕文明,人类通过驯养牲畜、种植粮食作物,实现了食材的常态化供应,也摆脱了与体能、耐力远胜于与人类的食肉动物的恶性竞争,更是告别了狩猎时期的丛林法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狩猎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相对于贫困、粗鄙、野蛮的苏格兰高地村民,马库斯、沃恩这对周末来此狩猎的至交好友,在外表、举止乃至职业无疑是现代文明的代表。耐人寻味的是,马库斯、沃恩的狩猎爱好却是带有野蛮特征的,马库斯一夜情、嗑药等城市恶习在布莱恩看来更是当地妇女堕落的渊薮。
整部影片中,带头大哥罗根是村庄内最具有现代文明气质、也最合乎理性的男性,其他男性不是像布莱恩一样粗鄙、暴戾,就是像修车行老板一样言而无信、趁火打劫。影片多处桥段展示出类似于村长角色的罗根对城市狩猎者的讨好:当罗根得知马库斯一行要狩猎,毛遂自荐充当狩猎助手;之后罗根主动买单,并给马库斯名片以期待其引来投资。
但罗根做梦也没想到,他示好的对象正是枪杀其亲戚的凶手。村庄内最具有领袖气质、现代文明意识的罗根却沦为城市狩猎者的受害者,这无疑是莫大的反讽,这也为后来他逼迫沃恩枪杀马库斯埋下了伏笔。
来自城市的狩猎者,却是最野蛮的文明人,正是这样吊诡的张力让本片101分钟的剧情跌宕起伏、发人深省。
困境之下,人性的选择
马库斯、沃恩掩埋尸体的桥段中有一个细节不经意地暗示出沃恩并非误杀山姆的凶手:马库斯发现有一颗弹头射入树干,抠出来发现是借给沃恩猎枪的子弹口径,之后摸山姆后脑勺未发现血迹,此时已可断定山姆之死非沃恩所为。
但是,为了对沃恩道德绑架以形成攻守同盟,以掩盖其枪杀目击证人的真相,心机深沉的马库斯选择了缄默,而未将上述真相透露给好友沃恩。
影片从头至尾都能看出马库斯对好友沃恩的偏袒乃至庇护,桥段之多足以让人怀疑其性取向,但这种庇护却是自愿的,是建立在关键时刻献投名状基础之上的攻守同盟。这样的患难之交是可疑的,也是畸形的。
影片结尾,罗根逼着力求自保的沃恩枪杀马库斯,此时马库斯嘴已被堵住,观众仅能看到其惊悸的表情,恰好与之前的缄默形成印证:之前隐瞒真相的缄默是为了拉好友上贼船,此时被动的失语恰恰要将真相带进坟墓,而不明真相的沃恩则要带着悔恨、内疚和自责度完余生。
真相总是让人细思极恐,背后的人性更是让人扼腕叹息。影片的代入感在于通过极端化的生存困境,提出了这样的真相乃至人性命题:有多少生死之交是建立在道德绑架上的瞒和骗,又有多少人会为了自保而向患难好友拔刀相向?
人性远比子弹可怕,这也正是本片的力量所在。
责任编辑:马蓉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