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足不出户的体验几乎已取代物理意义上的在场,成为商业足球运作的核心逻辑之一。对超半数的英超球队而言,即便没有现场观众也能实现盈利。
而在草根足球世界,无限魅力来自于亲临草地的泥泞香气,来自于语言、族裔、宗教与高矮胖瘦的混杂交融,来自于哈克尼沼泽23场比赛同时开打的蓬勃生机。
如果没有裁判,星期天联赛的一切都将囿于混沌。他们每周日早早起床,匆匆吃过早饭后便步行到公园,结果被某个忘穿幸运球袜的中锋大声呵斥。他们都疯了吗?如果你也爱足球,你会明白的。
43岁的杰梅因·赖特来自托特纳姆,他的智慧、严谨与对同行的尊重成为哈克尼沼泽二十年来的宝贵财富。但赖特首次以裁判身份亮相,便遭遇忘带红黄牌的窘迫。结果他不得不看着一名球员用头撞击对手,自己则只能对其口头警告。
那场比赛是在一个无名公园进行,相比裁判众多的哈克尼沼泽,那里缺少来自同行的关照,否则忘带红黄牌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当然,这对赖特以及其他裁判们而言都不是问题。
赖特明白,总有人认为裁判们喜欢成为焦点,而那不是真的。“只有热爱足球和比赛,你才会希望成为裁判。否则你不会和球员们谈话,不会紧跟比赛进程,不会不偏不倚。”
吹罚星期天联赛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微不足道,球员们毫不退让,这对裁判们而言意味着困难与挑战,当然,还有乐趣。现居伦敦的斯蒂芬喜欢裁判身份的责任与压力。通过交流让球员们免于麻烦,即便只是促成微小改变,也是意义非凡的成就。一名球员曾在赛后向斯蒂芬致意,“谢谢你当时阻止我。”
不同于球员,裁判们所处的特殊位置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乔丹·迪克逊-沃克在搬到伦敦后探入到哈克尼沼泽的足球世界,他喜欢从社会意义上体察绿茵场,在球员们的身份差异中看到比赛风格的变化万千。
同时,基于对足球的共同热爱,裁判们理解球员的所思所想与激情所在。在绿茵之上,那个四边形围起的区域构建了一个暂时摆脱世俗标准与庸常生活的平行空间,人们奔跑叫嚷,免于三点一线的束缚。
即便如此,球场也绝非法外之地,用头顶对方球员和在酒吧用头撞别人并无本质区别。裁判们是底线的守护者,抵挡发泄心理的弥散,辱骂的威胁,甚至血缘的诱惑。
兰拉伊·阿拉帕富贾曾在一场杯赛决赛中罚下自己的亲兄弟。“你认识他,不是么?你不能这么做。”面对人们的不解与质问,阿拉帕富贾还是选择了铁面无私。戏剧性的是,这位被自己亲兄弟罚下的球员,后来亦选择穿上裁判的黑衣。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体谅裁判工作的不易。朱利叶斯在哈克尼沼泽已有三十余年执哨经历,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球员将场外因素与情绪带到比赛中,将球场视作规则真空。
稍显意外的是,裁判们最不愿面对的事情并非辱骂,而是被迫中止比赛。当观众们冲入场内大打出手,一切便已失去控制。朱利叶斯曾见证过一场争端导致大约50人冲进球场,最终有3名球员被救护车带出场外。
但驱使着朱利叶斯三十年如一日,以及其他裁判每周准时来到球场的,终究是难以被外物驱离的真挚情感。他们的生活图景中饱含对足球的热爱,就像你我一样。无论风吹雨打,他们总会在那里。多亏这些周日上岗的黑衣法官们,我们永远不会失去感知草地与泥土芳香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