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男女搭配跳水不累?事实证明这还只是美丽的尝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男女搭配跳水不累?事实证明这还只是美丽的尝试

今年游泳世锦赛上,跳水、花游都将增设男女混双项目。男女配搭的戏份有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让运动员们很难适应。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之后,坚持专业化,还是凸显娱乐化,是国际泳联需要做出的决断。

图片来源:CFP

当田亮和郭晶晶还是跳水队的一哥一姐,当“亮晶晶”组合还是经常被聊起的一段佳话,那时人们就有过设想,要是“亮晶晶”能够同台献技,将是多么完美的一刻,既然跳水可以双人组合,为什么不能男女混搭?

如今,这样的猜想变成了现实。国际泳联在今年游泳世锦赛上,跳水新增混双十米台、混双三米板两个项目。上周全国跳水冠军赛,混双第一次尝试,作为比赛项目呈现在观众眼前。

可当男女选手真的站上跳台或者跳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比赛中,失误不断,观众乐,选手自己也乐。获得混双跳板亚军的女选手韦颖首次体验之后说:“第一次用,有新鲜感,放得开。” 

双人跳水终极目标是同步,而男女不同步是先天身体条件决定的。“克服自然规律做功”可不是件容易事。教练们也是费尽心思,寻找通关秘笈。

比如,体重、力量就决定了,男女选手起跳高度、完成动作速率没法一样,肯定有时间差。那教练们就想,咱们“一前一后”完成动作,入水总能一致吧。没准理想一点,起跳之后就能达到同步。可这一切都是要牺牲评分为代价的。

跳水国际裁判余俭介绍说:“跳水评分有七个阶段,其中就包括预备姿势,从准备姿势开始就要同步,如果有前后的话,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

既然人为调整时间差不行,那让男选手降低动作难度迁就女选手,似乎是一种更具可行性的办法。但是男选手们需要面对的是“克服习惯做功”。

众所周知,专业体育成功标准之一,就是要让运动员反复练习,以形成肌肉记忆,而这种记忆无限接近于规定标准或者是评分标准。现在让男选手们突然改变习惯,就如同突然换另一只手使筷子,突然驾驶右舵车一样。所以到了比赛中,通常出现大失误的正是降低了难度的男选手们,入水经常砸出大水花。最终获得混合跳板冠军的陈艾森&何姿组合,哪怕夺冠了,感觉也不好。陈艾森说:“感觉有点发不上力。”而何姿也表示:“只能靠他迁就我一点。”

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坦言,混双跳水还在尝试和摸索阶段,这些选手配对也就一个月左右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难度动作非常不容易。”

双人跳水1995年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上出现,随后在2000年进入奥运会,20年后,新颖的混双跳水总算是公开亮相,开始尝试。而今年游泳世锦赛上另一个男女组合的新项目——混合花游,却还犹抱琵琶,实际操作难度更大。

跳水尚且可以从配对起步,但花游,历来国际赛场都是纯女子项目,上哪去找男选手呢?如果说花游是游泳池中的花样滑冰,那么选手该从何而来呢——

从游泳队选拔,身体柔韧性、艺术表现力都相距甚远,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的;从舞蹈队选材,基础的游泳技能,也并非可以速成。只有美国、法国等国内比赛中,不乏钟爱这项运动的男选手。因而,水上表演剧团可能是最切合实际的人才库,而西方的一些马戏杂技团里也有可造之材。

想象一下,一位男选手出现在花样游泳队,单说训练也会颇具喜感,“万花丛中一点绿”,好似现实版的“出水芙蓉”。

日本媒体近日报道,花游队中诞生史上首位男选手,32岁的安部笃史。安部笃史从小练习游泳,曾多次参加日本的全国比赛。后来一部讲述男生练习花游的电影《水男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此后加入了日本的专业水上表演剧团。

国际泳联决定在花游技术自选和自由自选都增加混双项目,也让安部笃史多年梦想成真。他将和搭档足立梦一起征战世锦赛。

男女组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现实版的“出水芙蓉”会演绎一出喜剧吗?7月底游泳世锦赛上的这些混双项目,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男女搭配跳水不累?事实证明这还只是美丽的尝试

今年游泳世锦赛上,跳水、花游都将增设男女混双项目。男女配搭的戏份有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让运动员们很难适应。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之后,坚持专业化,还是凸显娱乐化,是国际泳联需要做出的决断。

图片来源:CFP

当田亮和郭晶晶还是跳水队的一哥一姐,当“亮晶晶”组合还是经常被聊起的一段佳话,那时人们就有过设想,要是“亮晶晶”能够同台献技,将是多么完美的一刻,既然跳水可以双人组合,为什么不能男女混搭?

如今,这样的猜想变成了现实。国际泳联在今年游泳世锦赛上,跳水新增混双十米台、混双三米板两个项目。上周全国跳水冠军赛,混双第一次尝试,作为比赛项目呈现在观众眼前。

可当男女选手真的站上跳台或者跳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比赛中,失误不断,观众乐,选手自己也乐。获得混双跳板亚军的女选手韦颖首次体验之后说:“第一次用,有新鲜感,放得开。” 

双人跳水终极目标是同步,而男女不同步是先天身体条件决定的。“克服自然规律做功”可不是件容易事。教练们也是费尽心思,寻找通关秘笈。

比如,体重、力量就决定了,男女选手起跳高度、完成动作速率没法一样,肯定有时间差。那教练们就想,咱们“一前一后”完成动作,入水总能一致吧。没准理想一点,起跳之后就能达到同步。可这一切都是要牺牲评分为代价的。

跳水国际裁判余俭介绍说:“跳水评分有七个阶段,其中就包括预备姿势,从准备姿势开始就要同步,如果有前后的话,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

既然人为调整时间差不行,那让男选手降低动作难度迁就女选手,似乎是一种更具可行性的办法。但是男选手们需要面对的是“克服习惯做功”。

众所周知,专业体育成功标准之一,就是要让运动员反复练习,以形成肌肉记忆,而这种记忆无限接近于规定标准或者是评分标准。现在让男选手们突然改变习惯,就如同突然换另一只手使筷子,突然驾驶右舵车一样。所以到了比赛中,通常出现大失误的正是降低了难度的男选手们,入水经常砸出大水花。最终获得混合跳板冠军的陈艾森&何姿组合,哪怕夺冠了,感觉也不好。陈艾森说:“感觉有点发不上力。”而何姿也表示:“只能靠他迁就我一点。”

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坦言,混双跳水还在尝试和摸索阶段,这些选手配对也就一个月左右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难度动作非常不容易。”

双人跳水1995年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上出现,随后在2000年进入奥运会,20年后,新颖的混双跳水总算是公开亮相,开始尝试。而今年游泳世锦赛上另一个男女组合的新项目——混合花游,却还犹抱琵琶,实际操作难度更大。

跳水尚且可以从配对起步,但花游,历来国际赛场都是纯女子项目,上哪去找男选手呢?如果说花游是游泳池中的花样滑冰,那么选手该从何而来呢——

从游泳队选拔,身体柔韧性、艺术表现力都相距甚远,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的;从舞蹈队选材,基础的游泳技能,也并非可以速成。只有美国、法国等国内比赛中,不乏钟爱这项运动的男选手。因而,水上表演剧团可能是最切合实际的人才库,而西方的一些马戏杂技团里也有可造之材。

想象一下,一位男选手出现在花样游泳队,单说训练也会颇具喜感,“万花丛中一点绿”,好似现实版的“出水芙蓉”。

日本媒体近日报道,花游队中诞生史上首位男选手,32岁的安部笃史。安部笃史从小练习游泳,曾多次参加日本的全国比赛。后来一部讲述男生练习花游的电影《水男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此后加入了日本的专业水上表演剧团。

国际泳联决定在花游技术自选和自由自选都增加混双项目,也让安部笃史多年梦想成真。他将和搭档足立梦一起征战世锦赛。

男女组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现实版的“出水芙蓉”会演绎一出喜剧吗?7月底游泳世锦赛上的这些混双项目,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