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由于波动大于20%而使其并不具有实用货币的价值储存的功能。
这一缺陷使得加密货币对于商业交易双方或者一些有资产抗审查的长尾用户来说并不是首要选择。所以对稳定币即加密货币价格锚定市场上另一种资产的需求便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随着MYLES SNIDER一起看看什么是稳定币。
1.区块链为什么需要稳定币?
先从我的一位朋友---Myles Snider的故事说起。2014年,他到阿根廷留学时,首次接触到比特币。当时,阿根廷正处于通货膨胀的货币危机之中,2001年的市场崩盘让那儿的人始终惴惴不安。
为了对抗恶性通货膨胀,阿根廷的美元黑市热闹非凡。虽然阿根廷的公民可以合法购买美元,但购买额度毕竟有限。因此,人们经常到黑市上用比索兑换美元,并藏在床垫下。就在这次危机中,比特币向阿根廷人展现出了巨大的吸引力:不受任何政府控制、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轻松地在国际间发送或运输、比实物美元更容易保存、不能被扣押,等等。唯一的问题是,比特币不是法币通胀的安全对冲,因为比特币本身的价格波动太大。
那怎么办呢?
解决方案就是,稳定币(stable coin)。
稳定币的最理想形式,是价值稳定的加密货币。它们具有我们刚才所说的比特币的那些优点,但又不会出现比特币那样的价格大幅波动。这就使得它们更有用:可做价值存储、交换媒介和账户单位。
2.稳定币的三种基本模型
从目前的加密货币项目来看,稳定币通常有三种基本模型:中心化资产抵押发行(Centralized IOU Issuance)、去中心化抵押品支持(Collateral Backed on chain)和铸币税股份(Seigniorage Shares)。
稳定币模型1:中心化资产抵押发行
这种模型,就是用中心化的资产作抵押,来发行IOU。
代表:Tether(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USDT),Digix。
中心化公司将资产保存在银行账户或金库中,并发行代表对标资产的具有债权的通证。数字通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代表了对界定价值资产的索赔(IOU)。
这种模型其实是存在一个隐患的。
这种模型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是中心化的,所以必须要求对发行方信任,必须保证发行方实际拥有通证所代表的等额资产,并且愿意兑现欠条。对通证持有者来说,这种模型存在着严重的交易对手风险,因此,公众对中心化发行方的偿付能力和合法性会格外关注---Tether就是典型的例子,看看最近舆论对USDT可能存在挤兑风险的担忧,就能理解这种模型的问题所在了。
稳定币模型2:去中心化抵押品支持
这个模型,本质上是创造一种去中心化的、无需信任的、抵押品支持的稳定币。
代表:BitShares(也是该模型的开创者),Maker,Havven等。
在这个模型中,支持稳定币的抵押品本身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加密资产。例如,在Maker的例子中,Maker的稳定币Dai由ETH支持。(而我们都知道,ETH是以太坊智能合约中的抵押品。)
这种方法具有去中心化的好处:抵押品在智能合约中可无需信任地持有,因此用户不依赖任何第三方来兑换它。
并且,这种方法允许用户通过锁定超过稳定币数量的抵押品来创建稳定币。例如,Maker用户可以通过锁定价值150美元的Ether来生成价值100美元的Dai稳定币。
因为抵押品是以智能合约形式存在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偿还稳定币债券的形式来获取抵押。而当抵押品价值低于某个阈值时,智能合约软件会自动售出稳定币。这种抵押品支持的稳定币不需要信任中心化方。
这种模型的问题在于,支持稳定币的抵押品通常本身就是价格不稳定的加密资产,例如ETH。如果该资产的价值下降太快,则用其抵押而发行的稳定币就可能成为抵押品。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使用这种模型的项目都要求过度抵押,以防止价格剧烈波动。虽然这种办法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确定性,但万一出现黑天鹅事件,导致抵押品价格下跌太快,从而使稳定币价格处于抵押状态。
稳定币模型3:铸币税股份
第三种模型,也成为算法银行。它是通过算法扩展和收缩价格来稳定货币的供应,就像央行对法币所做的那样。
代表:Basecoin,Carbon等。
在该模型中,一些稳定币的通证完成了初始分配后,与美元等资产直接挂钩。随着对稳定币总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币量供应会自动发生变化。尽管不同的项目用来扩展和收缩稳定币供应的算法不尽相同,但最常用的,还是Basecoin引入的“债券和股票”方法。
根据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我们知道,如果供应量固定,那么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上涨。然而,在铸币税股份模型中,需求增加,会导致系统发行新的稳定币,从而增加供应,并最终使价格降到目标水平。当需求减少时,使用“债券”就可以从流通过程中去除过多的币。
这个模型主要挑战是,如何通过去中心化的、弹性的、无赌博性质的方式增加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货币供应很容易:印钞!但压缩货币供应量则没那么容易。谁会把钱丢掉?是强迫还是自愿?如果是自愿的,那么这个人有什么动机舍弃ta的稳定币呢?
当供应必须缩减时,系统发行价值为1美元的债券,这些债券以一定折扣出售,以激励持有人在流通中减少使用稳定币。用户使用稳定币购买债券,就从系统供应中减少了稳定币的流通与使用。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机制:当稳定币价格低于目标范围时,减少供应。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如果需求的增加导致系统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机制会首先支付债券持有人(按购买债券的顺序)。如果所有债券持有人都已付清,则机制会支付拥有股份的人(系统的权益通证)。当需求增加时,凭股份可在未来稳定币分发时认领。在这里,股份(shares)可以被认为与股票证券(equity)非常相似,因为它们的股东都可以根据持有资产的预期股息来评估其资产。此外,在大多数铸币股模型实施中,股东都可以获得投票权。
这种模型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需求的快速下降可能引发债券价格的死亡漩涡:当系统开始印刷新债券、以便从供应中取出稳定存量时,债券队伍变得越来越大。这增加了支付的时间,降低了每个债券的支付可能性。因此,新印刷的债券必须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售,以应对额外的风险。随着债券价格的下跌,每张售出的债券所对应流通量中的稳定币数量也会下降。这导致系统必须印刷更多的债券以充分缩小供应。这就产生了一个递归反馈循环---除非采取其他措施来防止这种循环,否则供应量几乎不可能大规模收缩。
铸币税股份模型,可能是创建无需信任去中心化稳定币的最具实验性和最具“加密货币领域原生性”的方法。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它不可能起作用。但事实上,它基本上以稳定币系统的永久增长为基础。
3.稳定币的本质
稳定币是加密货币领域中最突出的机会之一。
他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性的、无需法定的数字现金。因此,它的总市场规模就是世界上所有资金的全部:约90万亿美元。从本质上看,稳定币的机会可能是整个市场---这个愿景可比比特币大多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在想:如果一个产品,其最终产品本质是价格稳定的,那么怎样从它的资产系统中获利呢?
答案是,从某个角度看,这些稳定币,其实本质上都是具有某种相关的类似股权的通证,它从系统的稳定运行中产生现金流。
以Maker项目的稳定币Dai为例。当我们投资Dai时,我们实际上在投资MakerDao的整个系统。因为,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在处理抵押事件时,需要Marker的原生通证MKR作手续费。随着对Dai使用量的增加,相关处理事件会增多,进而引发对MKR需求的增加,而MKR总量是有限的,因此,按照供求理论,MKR的价值会增加,从而为系统带来价值增长。
当然,要达到稳定币的理想状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关键是,要让人们相信这种稳定币是成熟货币。这个过程将是艰巨的,尤其是对于基本上没有任何东西“支持”的基于铸币股的稳定币来说,可能会更加困难。最终,市场将决定哪一个会成为赢家。
作者:MYLES SNIDER
编译:爱乐牛
本文为LinkBox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LinkBox链库及作者名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