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啥一个好好的法学生会想去做法务实习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啥一个好好的法学生会想去做法务实习啊”

法务并不会废了一个人,同时法务也不是律师混不下去了到公司混的避风安全港,你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你个人是否有足够的事业心。

法学生开始进入实习期,见面打招呼都会互相调侃“李律师”、“张法官”,但遇到做法务实习的同学,就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了。

王法务?王老师?好像都不太对,最后只好还是直呼其名。

不论是对大部分法学生还是对公司业务部门员工来说,法务这个职业显得有点小众,甚至感觉有点“小透明”。因此当小笙告诉我们她下周就要去百度报到当法务实习生时,我们的反应都是:“啊?!”

——为啥一个好好的法学生会想去做法务实习啊?

 01

关于为什么会突然想去实习法务,小笙的回答倒是简单得让人有点意外:因为离学校近啊。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距离国贸SK大厦48公里

她在六环外的昌平读书,已经保送到本校读研,在“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的无聊时光里,她想找份实习打发时间,但北京的律所往往扎堆在朝阳区。

小笙在决定去百度实习前其实有接到中伦的面试邀请,她本来也是想去律所实习,但一看到地址是国贸,直接就没去面试:“从昌平到朝阳每天光往返通勤就得四个小时,每天早上六点起,真的太远了。还不如西二旗的百度实习,坐昌平线就能到,早上还能在学校吃早餐。”

但百度法务部并非全都是这样“干着玩玩”的实习生。

比起小笙这样还不急着找工作的大四学生,同在百度实习的研三师兄则更有目的性。九月就是秋招了,他想通过实习在百度留任。

师兄之前在金杜实习。刚去的时候挺兴奋,但每天加班到凌晨的工作强度让他断了当律师的念头:比起出人头地,我更想好好活着。

百度大厦相当气派

百度法务的这份工作在他看来,不算最满意,但也没有什么不满。

还算体面的工资、知名大企业的员工身份、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环境,都是加分项,他开玩笑说,因为他百度员工的身份,他母亲在帮他介绍相亲对象的时候都更有底气了。

02

法务实习生究竟在干些什么?可能连正在实习的法学生也没法给出准确答案,因为他们的工作实在是太琐碎了。

小笙告诉我,她每天十点到公司,一天的工作从盖章、复印、扫描和收各种投诉快递开始。每天六点半下班,一天的工作由盖章、复印、扫描和预定明天的会议室结束。

作为法务实习生,他们无法接触到核心的部分,一般都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毕竟法务们做的也是辅助性工作”。

法务这个职位在公司里是比较边缘的。法务的工位一般跟行政、财务这些岗位安排在一起。以百度为例,员工分为T(技术)、P(产品)、M(管理)和Band序列,基本上公司所有非核心部门都会被分到Band序列。

说白了,法务在公司就是“擦屁股”的职位,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和靠律师赚钱的律所模式完全不同,地位自然也有了高下之分。

并非所有的妈妈都像师兄的妈妈一样可以接受学法的孩子去当法务。

“我妈跟别人说我是学法的,都夸我是大律师有出息,我妈听了之后从来不反驳,现在我的亲戚们都以为我是律师。”我一位在中型私企担任法务职务的师姐,提起自己工作时,并没有感受到多少职业上的自豪感。

她其实就是因为想做律师才学的法学,只是司考考了三次,都差几分过不了,没有律所愿意招她,她也只好一直在法务的岗位上干下去。

某位知乎网友也是“身在法务心在律师”

很多公司尽管有自己的法务团队,但是在遇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往往会选择把这些案件分给外部律所代理。这么操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业内普遍认为,律师的业务能力强于法务。

03

知乎网友说,“虽然我在法务岗,但我有个律师梦”,小笙在百度观察了一圈,也跟我说,每个法务都曾经或正在想当律师。

这句话或许太过绝对,但选择法学这条道路时,应该没人是以“法务”作为日后的职业规划的吧。

在百度实习的那个同学告诉我,在法务部,实习生都以“X律师”称呼正式员工,不论他们有没有律师证。这个潜规则是怎么来的已经没人说得清,但或许这体现了法务对律师身份那种隐隐的向往。

不过,法务这份工作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很多法学生可能会向往律师每时每刻西装革履的精致,但在北京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下,还要穿着衬衫皮鞋提着公文包挤地铁,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

《金装律师》里的律政精英们

而法务只是公司的普通职员,对衣着没有那么高的要求,甚至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法务是可以穿拖鞋上班的,光这一点就够律师羡慕半天的了。

法务实习生和律所实习生的对话

相比律师行业频频爆出过劳死的新闻、调侃律师们发量的段子,法务这一行并没有太多生命风险。毕竟,在法律行业,法务可以算是相对轻松的一行。

在律所实习的同学逢人就吐槽律师的工作强度,说最开始入职的时候,每天都想着能不能六点准时下班,没过一个月,就觉得七八点下班挺正常的,现在觉得每天九点能下班就很满意了。

从律师转行做法务的不少,一般都是中年女律师。毕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日常加班到凌晨、隔三差五出差的工作节奏,让女律师们很难兼顾家庭和工作。

法务就不一样了。在公司上班,法务有着明确的上下班时间,下班了就是下班了,深夜一个电话被打起来改合同的情节几乎不会发生。

知乎上,一位应届女硕士在律师助理和法务两份工作之间犹豫,请网友帮忙做判断,一位跨国公司的总法律顾问给出了她的建议。

这位女硕士在提问中还担心从事法务会荒废专业知识,法总是这么回复的:法务并不会废了一个人,同时法务也不是律师混不下去了到公司混的避风安全港,你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你个人是否有足够的事业心。

04

很多人觉得法务这一行干的活太琐碎、天花板太低,确实,绝大部分法务的日常都好像是随便忙忙就过去了。但这并不代表法务就没前途。

在8、90年代,国企法务是比律师竞争更激烈的岗位。我听过一位合伙人分享他的求职故事,在当年的法大,国企法务的分配名额屈指可数,只有年级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竞逐。“给官员拎包”是一个体面活儿。也因为那个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国家实业需要法务制度的完善,国企法务起了主导作用。

而到今天,毕业就做法务已经是小众选择,法务成了成熟律师跳槽的方向。像腾讯、华为、迪士尼等大型企业或集团会从各大律所中重金聘请资深律师组成法务部,或者针对个别项目外聘律师团队。在这些企业中,法务团队并不是小透明,他们需要处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诉讼案件,法务还会被外派参与商业谈判。

前段时间在火箭少女101队员毁约的热点中,腾讯法务团队从头到尾都相当硬气,一位律师在豆瓣上悄悄表示,腾讯的法务团队水平至少比得上国内前十的律所。

如果说律师天花板就是律所合伙人,那么法务也是律师突破天花板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声名远扬的任天堂法务部里,曾经有位负责人叫做霍华德·林肯。由于多次代表任天堂成功处理各种各样的版权争议,还多次击退如环球影业一样的行业大鳄,他后来升任为美国任天堂高级副总裁。

就像律师一样,法务行业自有它的金字塔分布,我们既不能用塔尖的风景来描绘它的好,也不能用底层的艰辛来描述它的坏。没有从底层走到塔尖,我们很难百分百肯定地指出一条所谓康庄大道。

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

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中,比起远方,不妨多看看脚下。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啥一个好好的法学生会想去做法务实习啊”

法务并不会废了一个人,同时法务也不是律师混不下去了到公司混的避风安全港,你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你个人是否有足够的事业心。

法学生开始进入实习期,见面打招呼都会互相调侃“李律师”、“张法官”,但遇到做法务实习的同学,就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了。

王法务?王老师?好像都不太对,最后只好还是直呼其名。

不论是对大部分法学生还是对公司业务部门员工来说,法务这个职业显得有点小众,甚至感觉有点“小透明”。因此当小笙告诉我们她下周就要去百度报到当法务实习生时,我们的反应都是:“啊?!”

——为啥一个好好的法学生会想去做法务实习啊?

 01

关于为什么会突然想去实习法务,小笙的回答倒是简单得让人有点意外:因为离学校近啊。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距离国贸SK大厦48公里

她在六环外的昌平读书,已经保送到本校读研,在“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的无聊时光里,她想找份实习打发时间,但北京的律所往往扎堆在朝阳区。

小笙在决定去百度实习前其实有接到中伦的面试邀请,她本来也是想去律所实习,但一看到地址是国贸,直接就没去面试:“从昌平到朝阳每天光往返通勤就得四个小时,每天早上六点起,真的太远了。还不如西二旗的百度实习,坐昌平线就能到,早上还能在学校吃早餐。”

但百度法务部并非全都是这样“干着玩玩”的实习生。

比起小笙这样还不急着找工作的大四学生,同在百度实习的研三师兄则更有目的性。九月就是秋招了,他想通过实习在百度留任。

师兄之前在金杜实习。刚去的时候挺兴奋,但每天加班到凌晨的工作强度让他断了当律师的念头:比起出人头地,我更想好好活着。

百度大厦相当气派

百度法务的这份工作在他看来,不算最满意,但也没有什么不满。

还算体面的工资、知名大企业的员工身份、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环境,都是加分项,他开玩笑说,因为他百度员工的身份,他母亲在帮他介绍相亲对象的时候都更有底气了。

02

法务实习生究竟在干些什么?可能连正在实习的法学生也没法给出准确答案,因为他们的工作实在是太琐碎了。

小笙告诉我,她每天十点到公司,一天的工作从盖章、复印、扫描和收各种投诉快递开始。每天六点半下班,一天的工作由盖章、复印、扫描和预定明天的会议室结束。

作为法务实习生,他们无法接触到核心的部分,一般都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毕竟法务们做的也是辅助性工作”。

法务这个职位在公司里是比较边缘的。法务的工位一般跟行政、财务这些岗位安排在一起。以百度为例,员工分为T(技术)、P(产品)、M(管理)和Band序列,基本上公司所有非核心部门都会被分到Band序列。

说白了,法务在公司就是“擦屁股”的职位,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和靠律师赚钱的律所模式完全不同,地位自然也有了高下之分。

并非所有的妈妈都像师兄的妈妈一样可以接受学法的孩子去当法务。

“我妈跟别人说我是学法的,都夸我是大律师有出息,我妈听了之后从来不反驳,现在我的亲戚们都以为我是律师。”我一位在中型私企担任法务职务的师姐,提起自己工作时,并没有感受到多少职业上的自豪感。

她其实就是因为想做律师才学的法学,只是司考考了三次,都差几分过不了,没有律所愿意招她,她也只好一直在法务的岗位上干下去。

某位知乎网友也是“身在法务心在律师”

很多公司尽管有自己的法务团队,但是在遇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往往会选择把这些案件分给外部律所代理。这么操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业内普遍认为,律师的业务能力强于法务。

03

知乎网友说,“虽然我在法务岗,但我有个律师梦”,小笙在百度观察了一圈,也跟我说,每个法务都曾经或正在想当律师。

这句话或许太过绝对,但选择法学这条道路时,应该没人是以“法务”作为日后的职业规划的吧。

在百度实习的那个同学告诉我,在法务部,实习生都以“X律师”称呼正式员工,不论他们有没有律师证。这个潜规则是怎么来的已经没人说得清,但或许这体现了法务对律师身份那种隐隐的向往。

不过,法务这份工作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很多法学生可能会向往律师每时每刻西装革履的精致,但在北京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下,还要穿着衬衫皮鞋提着公文包挤地铁,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

《金装律师》里的律政精英们

而法务只是公司的普通职员,对衣着没有那么高的要求,甚至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法务是可以穿拖鞋上班的,光这一点就够律师羡慕半天的了。

法务实习生和律所实习生的对话

相比律师行业频频爆出过劳死的新闻、调侃律师们发量的段子,法务这一行并没有太多生命风险。毕竟,在法律行业,法务可以算是相对轻松的一行。

在律所实习的同学逢人就吐槽律师的工作强度,说最开始入职的时候,每天都想着能不能六点准时下班,没过一个月,就觉得七八点下班挺正常的,现在觉得每天九点能下班就很满意了。

从律师转行做法务的不少,一般都是中年女律师。毕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日常加班到凌晨、隔三差五出差的工作节奏,让女律师们很难兼顾家庭和工作。

法务就不一样了。在公司上班,法务有着明确的上下班时间,下班了就是下班了,深夜一个电话被打起来改合同的情节几乎不会发生。

知乎上,一位应届女硕士在律师助理和法务两份工作之间犹豫,请网友帮忙做判断,一位跨国公司的总法律顾问给出了她的建议。

这位女硕士在提问中还担心从事法务会荒废专业知识,法总是这么回复的:法务并不会废了一个人,同时法务也不是律师混不下去了到公司混的避风安全港,你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你个人是否有足够的事业心。

04

很多人觉得法务这一行干的活太琐碎、天花板太低,确实,绝大部分法务的日常都好像是随便忙忙就过去了。但这并不代表法务就没前途。

在8、90年代,国企法务是比律师竞争更激烈的岗位。我听过一位合伙人分享他的求职故事,在当年的法大,国企法务的分配名额屈指可数,只有年级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竞逐。“给官员拎包”是一个体面活儿。也因为那个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国家实业需要法务制度的完善,国企法务起了主导作用。

而到今天,毕业就做法务已经是小众选择,法务成了成熟律师跳槽的方向。像腾讯、华为、迪士尼等大型企业或集团会从各大律所中重金聘请资深律师组成法务部,或者针对个别项目外聘律师团队。在这些企业中,法务团队并不是小透明,他们需要处理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诉讼案件,法务还会被外派参与商业谈判。

前段时间在火箭少女101队员毁约的热点中,腾讯法务团队从头到尾都相当硬气,一位律师在豆瓣上悄悄表示,腾讯的法务团队水平至少比得上国内前十的律所。

如果说律师天花板就是律所合伙人,那么法务也是律师突破天花板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声名远扬的任天堂法务部里,曾经有位负责人叫做霍华德·林肯。由于多次代表任天堂成功处理各种各样的版权争议,还多次击退如环球影业一样的行业大鳄,他后来升任为美国任天堂高级副总裁。

就像律师一样,法务行业自有它的金字塔分布,我们既不能用塔尖的风景来描绘它的好,也不能用底层的艰辛来描述它的坏。没有从底层走到塔尖,我们很难百分百肯定地指出一条所谓康庄大道。

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

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中,比起远方,不妨多看看脚下。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