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个小小岛国为何能成为印度洋“央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个小小岛国为何能成为印度洋“央行”?

希望这座过去印度洋上的中央银行,今天印度洋上的风光明珠,能够永久地存在下去。

作者:大海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马尔代夫最早的居民是从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飘过来的僧加罗人和达罗毗荼人。正是他们建立起了属于马尔代夫的王朝和首都马累。现在在很多岛屿的考古遗迹发现了众多的寺庙、佛塔和佛像,从宗教信仰来看,这群人在公元12世纪以前主要信奉佛教。

与印度和斯里兰卡隔海相望

改宗伊斯兰教

相传古时候有个恶魔每个月都要来一次马尔代夫,来的时候当地人要给他献上一个处女到海边的一座神庙里作为祭品,否则整个群岛都会面临灭顶之灾。

伊斯兰教士巴巴里来到这里得知后,决定亲自会会这个恶魔。恶魔到来的那天,他代替少女前往神庙,彻夜背诵《古兰经》,即使恶魔出现的时候,他也面不改色大声背诵,恶魔听到便潜入大海。

马累古清真寺,相传巴巴里就安葬在这里

次日岛民照例前来收尸,发现他仍在背诵。大家带他面见国王,国王惊奇不已,于是他向国王介绍伊斯兰教,希望他们皈依真主。国王让他在这里住一两个月,如果真应验就改信伊斯兰教,结果不到一个月,王室就全体改信了伊斯兰教,一个月后,恶魔也没有再次前来。

于是岛民拆毁了寺庙,砸碎造像,全部改信了伊斯兰教。

事实上往往是扩张在前,故事再后

这个故事在马尔代夫流传甚广,摩洛哥探险家伊本·白图泰听说后也详细地记在了他的游记里。故事本身真假难辨,可能是根据真实的传教历史夸张改编而成,也可能是纯粹根据传教需要撰写的。

但无论如何,12世纪后,马尔代夫由佛教改信伊斯兰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马尔代夫的社会经济状况。

改宗伊斯兰教以后,马尔代夫政治向伊斯兰教政教合一转变,以前的国王成为苏丹,苏丹宫和清真寺取代了佛教寺庙,《古兰经》则取代了佛教经典,让这个国家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渐渐疏远,而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日益亲密。

陆上的扩张有其地理边界

海上的扩张也有其地理节点

在扩散向整个中东和中亚之后

打开印度洋世界的大门使伊斯兰教的

规模大大加强

阿拉伯人注重在这里传教,并且剥离印度的影响力是有道理的。在阿拉伯商人一路向东的商道上,马尔代夫正处于阿拉伯半岛、波斯、非洲东部与东南亚、孟加拉、南印度之间的中心地位。凭借穆斯林兄弟的关系,马尔代夫也成为了他们在印度洋的一个重要的贸易据点,成就了马尔代夫几个世纪的繁荣。

在今天的马尔代夫居民里,除了来自印度的达罗毗荼人和来自斯里兰卡的僧加罗人,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阿拉伯人贩运来的黑人奴隶)血统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印度洋上的枢纽

印度洋上的中央银行

马尔代夫岛上产出有限,主要就是椰子和鱼,也就是他们的主食。树上每个月结一串椰子,大小依次排开,还可以做成椰乳、椰子油和椰子蜜。而一种叫“卡乐毕勒马斯”的鱼可煮可熏,熏干后甚至远销印度,中国,也门等地。

不过岛上最重要的产出,其实是一种贝壳,这种贝壳可以当钱花。

考古发现,数千年前贝币曾通行世界各地,而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最重要的货币贝壳产地。当阿拉伯人纵横印度洋的时候,马尔代夫出产的货币贝壳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各国通用货币,马尔代夫是俨然一座印度洋上的中央银行。

成为通用货币的是生活在热带海洋里的一种叫做黄宝螺(Monetaria moneta)的软体动物的壳,它们有淡黄色或者金黄色的壳,不同种类还有不同的花纹,瑰丽无比。

贝币的制造过程很简单:从海里捞出海贝,放在事先挖好的坑里,等里面的肉烂掉,只剩下白色的壳。100个壳为斯亚赫,700个为法勒,12000个为库塔,10万个为布斯图。一个金第纳尔通常可以换4布斯图贝壳,但是遇到贝壳贬值的时候,往往会跌到一金第纳尔换10布斯图。

可见作为货币的贝壳按照不同数量已经有不同的称谓,类似于辅币换算。而贝壳产量多的时候就相当于货币超发,甚至还引起了通货膨胀。不过放在数百上千年的历史里,这样的通货膨胀率不算太大,岛上贝壳的产量相对于其他货币甚至纸币来说其实更加稳定,这应该也是这种贝壳能够长期作为各国通行货币的重要原因。

除了在马尔代夫通用以外,其他国家似乎也都承认这种贝壳币的价值。马尔代夫人还可以用贝壳向孟加拉人买米,向也门人换沙子,阿拉伯人还会用它们去非洲买奴隶。

同时期来自中国的汪大渊也来到这里,《岛夷志略》记载:“海商每将一舶汃子下乌爹、朋加剌,必互易米一船有馀,盖彼番以汃子权钱用。”

这些贝壳被称作“汃子”,可以到印度东部(乌爹)和孟加拉(朋加剌)买米。汪大渊看到这些地方也用这种贝壳作为货币,孟加拉铸的银钱名字叫“唐加”,一个换“汃子”一万五百二十有余;在盛产稻米的乌爹,用二百五十“汃子”可以换一尖箩熟米,相当于官斗一斗六升,一个银钱换的海贝就可以换到七十三斗六升米,够两个人吃一年多。不少商人因此发了财。

货币贝壳的使用范围

除此之外,书中还记载了泰国的暹和罗斛,缅甸南部的针路,印度的放拜(孟买)也使用它们作为货币,并一路延伸到中国云南。《新唐书》记载,云南“以缯帛及贝市易,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 南诏初期,“本土不用钱”。以海贝充当货币,称为“巴子”

实际上,云南一直到清初都一直使用这种货币,而且由于本土无法接触海贝的生产而使得币值相当稳定。

殖民与独立

到了大航海时代,马尔代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出产也给它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

1558年葡萄牙在马尔代夫建立了一个贸易据点并开始驻军,希拉利王朝的末代苏丹被迫流亡果阿。但是他们传播天主教的活动引起了巨大的反弹,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三兄弟率众奋起反抗,终于在1573年全歼葡萄牙的驻军,建立乌蒂姆王朝。

16世纪葡萄牙人书中关于马尔代夫的插图

到17世纪,荷兰取代葡萄牙人成为海上霸主,成为马尔代夫的主要贸易伙伴,苏丹于是邀请荷兰人一起打击南印度的马拉巴尔海盗。

这这一招无异于引狼入室。在赶跑海盗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宣布马尔代夫为其势力范围,并派出“友谊代表团”意图加强控制。但荷兰人的阴谋没有快速得逞,而是被马尔代夫政府不断推三阻四,一直到了英国人的到来。

拿下马尔代夫对于荷兰人的东方贸易线

还是很有好处的

18世纪英国崛起,马尔代夫又转向英国寻求保护。而在英国看来马尔代夫是通往南亚,东南亚航道上一个不可多得的补给中转站,当然是机不可失。1796年英国将荷兰人逐出锡兰(斯里兰卡)后,将马尔代夫列为英国保护区。

18世纪荷兰人所绘地图,马尔代夫非常详细

这一次马尔代夫终于无法对西方强权保持傲气了,因为大英帝国的强大,没有人会再出手帮助这个小岛国。终于到1887年,马尔代夫与英国签订《英马条约》,成为英国的保护国。除每年向英国进贡外,如果没有英联邦斯里兰卡政府授权,马尔代夫苏丹不得与第三国建立任何关系。

马尔代夫南边的英属印度洋领地

至今还在英美手上

直到二战后英国撤出南亚的时候修改《英马条约》,马尔代夫不再像英国政府进贡,但马尔代夫仍为英国保护国。直到1953年宣布废除苏丹建立共和国,1965年马尔代夫完全独立并加入联合国,英国也还是继续租借南边的甘岛空军基地直到1976年。

甘岛空军基地就是这里了

岛礁太小,装下个机场不容易

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轮番在印度洋上登场,给历史上的马尔代夫带去了不少财富。但到了独立后,贝壳已经不能当钱花,印度洋贸易的重要性也在下降,马尔代夫的生计成了个问题。

好在这些珊瑚礁上有让全世界惊艳的美丽风光。马尔代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第一个度假胜地马尔代夫库鲁巴岛在1972年10月3日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今天马尔代夫群岛已经有100多个度假村,这些度假村大都建在珊瑚礁上,有充满热带风情的客房和干净的沙滩,餐厅、酒吧、健身房、商店和潜水学校一应俱全,珊瑚礁就是天然的水族馆,而礁盘里的潟湖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游泳池。仅2016年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0万游客,其中中国游客就超过30万。

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马尔代夫已经被列为第三大濒危国家,研究表明到2100年预计海平面将上升59厘米,到时候马尔代夫有人居住的200多个岛屿中的大部分都无法居住。

2009年马尔代夫还召开了全世界首个水下内阁会议,所有与会部长戴上水中呼吸器在海底开会,以此呼吁关注全球变暖。

不知道后排看不看得清文件

希望这座过去印度洋上的中央银行,今天印度洋上的风光明珠,能够永久地存在下去。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个小小岛国为何能成为印度洋“央行”?

希望这座过去印度洋上的中央银行,今天印度洋上的风光明珠,能够永久地存在下去。

作者:大海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马尔代夫最早的居民是从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飘过来的僧加罗人和达罗毗荼人。正是他们建立起了属于马尔代夫的王朝和首都马累。现在在很多岛屿的考古遗迹发现了众多的寺庙、佛塔和佛像,从宗教信仰来看,这群人在公元12世纪以前主要信奉佛教。

与印度和斯里兰卡隔海相望

改宗伊斯兰教

相传古时候有个恶魔每个月都要来一次马尔代夫,来的时候当地人要给他献上一个处女到海边的一座神庙里作为祭品,否则整个群岛都会面临灭顶之灾。

伊斯兰教士巴巴里来到这里得知后,决定亲自会会这个恶魔。恶魔到来的那天,他代替少女前往神庙,彻夜背诵《古兰经》,即使恶魔出现的时候,他也面不改色大声背诵,恶魔听到便潜入大海。

马累古清真寺,相传巴巴里就安葬在这里

次日岛民照例前来收尸,发现他仍在背诵。大家带他面见国王,国王惊奇不已,于是他向国王介绍伊斯兰教,希望他们皈依真主。国王让他在这里住一两个月,如果真应验就改信伊斯兰教,结果不到一个月,王室就全体改信了伊斯兰教,一个月后,恶魔也没有再次前来。

于是岛民拆毁了寺庙,砸碎造像,全部改信了伊斯兰教。

事实上往往是扩张在前,故事再后

这个故事在马尔代夫流传甚广,摩洛哥探险家伊本·白图泰听说后也详细地记在了他的游记里。故事本身真假难辨,可能是根据真实的传教历史夸张改编而成,也可能是纯粹根据传教需要撰写的。

但无论如何,12世纪后,马尔代夫由佛教改信伊斯兰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马尔代夫的社会经济状况。

改宗伊斯兰教以后,马尔代夫政治向伊斯兰教政教合一转变,以前的国王成为苏丹,苏丹宫和清真寺取代了佛教寺庙,《古兰经》则取代了佛教经典,让这个国家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渐渐疏远,而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日益亲密。

陆上的扩张有其地理边界

海上的扩张也有其地理节点

在扩散向整个中东和中亚之后

打开印度洋世界的大门使伊斯兰教的

规模大大加强

阿拉伯人注重在这里传教,并且剥离印度的影响力是有道理的。在阿拉伯商人一路向东的商道上,马尔代夫正处于阿拉伯半岛、波斯、非洲东部与东南亚、孟加拉、南印度之间的中心地位。凭借穆斯林兄弟的关系,马尔代夫也成为了他们在印度洋的一个重要的贸易据点,成就了马尔代夫几个世纪的繁荣。

在今天的马尔代夫居民里,除了来自印度的达罗毗荼人和来自斯里兰卡的僧加罗人,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阿拉伯人贩运来的黑人奴隶)血统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印度洋上的枢纽

印度洋上的中央银行

马尔代夫岛上产出有限,主要就是椰子和鱼,也就是他们的主食。树上每个月结一串椰子,大小依次排开,还可以做成椰乳、椰子油和椰子蜜。而一种叫“卡乐毕勒马斯”的鱼可煮可熏,熏干后甚至远销印度,中国,也门等地。

不过岛上最重要的产出,其实是一种贝壳,这种贝壳可以当钱花。

考古发现,数千年前贝币曾通行世界各地,而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最重要的货币贝壳产地。当阿拉伯人纵横印度洋的时候,马尔代夫出产的货币贝壳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各国通用货币,马尔代夫是俨然一座印度洋上的中央银行。

成为通用货币的是生活在热带海洋里的一种叫做黄宝螺(Monetaria moneta)的软体动物的壳,它们有淡黄色或者金黄色的壳,不同种类还有不同的花纹,瑰丽无比。

贝币的制造过程很简单:从海里捞出海贝,放在事先挖好的坑里,等里面的肉烂掉,只剩下白色的壳。100个壳为斯亚赫,700个为法勒,12000个为库塔,10万个为布斯图。一个金第纳尔通常可以换4布斯图贝壳,但是遇到贝壳贬值的时候,往往会跌到一金第纳尔换10布斯图。

可见作为货币的贝壳按照不同数量已经有不同的称谓,类似于辅币换算。而贝壳产量多的时候就相当于货币超发,甚至还引起了通货膨胀。不过放在数百上千年的历史里,这样的通货膨胀率不算太大,岛上贝壳的产量相对于其他货币甚至纸币来说其实更加稳定,这应该也是这种贝壳能够长期作为各国通行货币的重要原因。

除了在马尔代夫通用以外,其他国家似乎也都承认这种贝壳币的价值。马尔代夫人还可以用贝壳向孟加拉人买米,向也门人换沙子,阿拉伯人还会用它们去非洲买奴隶。

同时期来自中国的汪大渊也来到这里,《岛夷志略》记载:“海商每将一舶汃子下乌爹、朋加剌,必互易米一船有馀,盖彼番以汃子权钱用。”

这些贝壳被称作“汃子”,可以到印度东部(乌爹)和孟加拉(朋加剌)买米。汪大渊看到这些地方也用这种贝壳作为货币,孟加拉铸的银钱名字叫“唐加”,一个换“汃子”一万五百二十有余;在盛产稻米的乌爹,用二百五十“汃子”可以换一尖箩熟米,相当于官斗一斗六升,一个银钱换的海贝就可以换到七十三斗六升米,够两个人吃一年多。不少商人因此发了财。

货币贝壳的使用范围

除此之外,书中还记载了泰国的暹和罗斛,缅甸南部的针路,印度的放拜(孟买)也使用它们作为货币,并一路延伸到中国云南。《新唐书》记载,云南“以缯帛及贝市易,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 南诏初期,“本土不用钱”。以海贝充当货币,称为“巴子”

实际上,云南一直到清初都一直使用这种货币,而且由于本土无法接触海贝的生产而使得币值相当稳定。

殖民与独立

到了大航海时代,马尔代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出产也给它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

1558年葡萄牙在马尔代夫建立了一个贸易据点并开始驻军,希拉利王朝的末代苏丹被迫流亡果阿。但是他们传播天主教的活动引起了巨大的反弹,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三兄弟率众奋起反抗,终于在1573年全歼葡萄牙的驻军,建立乌蒂姆王朝。

16世纪葡萄牙人书中关于马尔代夫的插图

到17世纪,荷兰取代葡萄牙人成为海上霸主,成为马尔代夫的主要贸易伙伴,苏丹于是邀请荷兰人一起打击南印度的马拉巴尔海盗。

这这一招无异于引狼入室。在赶跑海盗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宣布马尔代夫为其势力范围,并派出“友谊代表团”意图加强控制。但荷兰人的阴谋没有快速得逞,而是被马尔代夫政府不断推三阻四,一直到了英国人的到来。

拿下马尔代夫对于荷兰人的东方贸易线

还是很有好处的

18世纪英国崛起,马尔代夫又转向英国寻求保护。而在英国看来马尔代夫是通往南亚,东南亚航道上一个不可多得的补给中转站,当然是机不可失。1796年英国将荷兰人逐出锡兰(斯里兰卡)后,将马尔代夫列为英国保护区。

18世纪荷兰人所绘地图,马尔代夫非常详细

这一次马尔代夫终于无法对西方强权保持傲气了,因为大英帝国的强大,没有人会再出手帮助这个小岛国。终于到1887年,马尔代夫与英国签订《英马条约》,成为英国的保护国。除每年向英国进贡外,如果没有英联邦斯里兰卡政府授权,马尔代夫苏丹不得与第三国建立任何关系。

马尔代夫南边的英属印度洋领地

至今还在英美手上

直到二战后英国撤出南亚的时候修改《英马条约》,马尔代夫不再像英国政府进贡,但马尔代夫仍为英国保护国。直到1953年宣布废除苏丹建立共和国,1965年马尔代夫完全独立并加入联合国,英国也还是继续租借南边的甘岛空军基地直到1976年。

甘岛空军基地就是这里了

岛礁太小,装下个机场不容易

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轮番在印度洋上登场,给历史上的马尔代夫带去了不少财富。但到了独立后,贝壳已经不能当钱花,印度洋贸易的重要性也在下降,马尔代夫的生计成了个问题。

好在这些珊瑚礁上有让全世界惊艳的美丽风光。马尔代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第一个度假胜地马尔代夫库鲁巴岛在1972年10月3日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今天马尔代夫群岛已经有100多个度假村,这些度假村大都建在珊瑚礁上,有充满热带风情的客房和干净的沙滩,餐厅、酒吧、健身房、商店和潜水学校一应俱全,珊瑚礁就是天然的水族馆,而礁盘里的潟湖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游泳池。仅2016年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0万游客,其中中国游客就超过30万。

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马尔代夫已经被列为第三大濒危国家,研究表明到2100年预计海平面将上升59厘米,到时候马尔代夫有人居住的200多个岛屿中的大部分都无法居住。

2009年马尔代夫还召开了全世界首个水下内阁会议,所有与会部长戴上水中呼吸器在海底开会,以此呼吁关注全球变暖。

不知道后排看不看得清文件

希望这座过去印度洋上的中央银行,今天印度洋上的风光明珠,能够永久地存在下去。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