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今天,影评人到底还能扮演什么角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今天,影评人到底还能扮演什么角色?

影评人批评电影的尺度如何把握?

文/费小丑

《奇葩说》这样的辩论类综艺可以火,那么一档影评类的节目呢?我们今天就来关注这样一档影评类节目,关注它的一期特别节目所探讨的影评人价值问题。

这档节目叫《今日影评》,定位为电影文化评论类栏目,2016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电影频道推出,至今已经播出了500多期,今年推出了两季颇有影响力的《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特别节目,有越来越火的趋势。

这档拥有官方媒体背景的影评类栏目,赶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时机非常微妙,某种程度上它承担了官方希望构建具有公信力的影评环境,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初衷和期盼。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上,栏目组录制了一组特别节目,在其主办的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主题论坛上,为期两天设计了多个与行业息息相关的议题,其中一个子话题就是”影评人该不该狠批电影“,这个话题中,《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特别邀请了9位由影评人、学者、电影产业媒体人和导演组成的嘉宾团,进行了一番有意义的探讨。

影评人批评电影的尺度如何把握?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国电影实现了由计划时代逐渐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但电影评论却没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变化。还记得30年前张艺谋带着西影厂拍摄的《红高粱》斩获柏林金熊奖时,围绕《红高粱》到底是彰显了人性解放还是丑化了中国人,在媒体和评论界掀起了一番讨论潮,那时的评论可以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电影的创作和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虽然有时光网、豆瓣等电影迷影网站的出现,在国内培养起来了浓厚的电影文化,但电影评论再也没有扮演之前那么重要的角色,现在的电影评论更多地呈现大众化的特色,并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职业文艺评论家和影评人。

反观好莱坞,其实影评人也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之后又衰落的过程,宝琳·凯尔、罗杰伊伯特等著名的影评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誉,他们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左右它的票房,罗杰伊伯特为此还获得过普利策批评奖。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大片时代令电影投资越来越大,广告营销开始取代传统影评成为对观众起决定影响的手段,影评人的影响力走上了下坡路,之后互联网又开始兴起,对大众拥有影响力的媒介从传统报纸、杂志向多元渠道转移,再没出现像罗杰伊伯特这种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评人。

在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影评人,影评人应该怎么开展评论,评论的尺度应该如何把握,9位由影评人、学者、电影产业媒体人和导演组成的嘉宾团,是怎么看的呢。

在这档节目中,为了更方便地呈现观点,9位嘉宾中,由《二十二》导演郭柯担任观点嘉宾,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影评人赛人和谭飞一起组成今日队,影评人藤井树、周黎明还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组成影评队,以一种两方持不同观点,分别以“有话直说”、“唇枪舌剑”、“今日观点”三部分讨论的形式展开,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著名电影理论家贾磊磊担任产业观察员。

实际上,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不乏小众影片因为影评人的安利而成功的案例,纪录片《二十二》就是因为评论界的高评价,引发大众自来水而收获了上亿票房,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现在影评依然还能发挥巨大的能量。但对于影评人是否应该狠批电影这个问题,导演郭柯表示“我是接受狠批的,一部电影应允许批评。”不过他认为,针对其他人的影片,要不要狠批,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个导演拍出来的片子导向有问题,影响了现在年轻人的三观,我觉得要狠批,但是如果导演创作上生疏了一点,片子是正向的,我觉得应该手下留情一点。”

而影评人赛人一如既往地态度鲜明,“我不喜欢的电影,就要狠批,我不代表别人,我只代表我自己。”影评人谭飞热烈呼应了这一态度,“影评人该不该狠批电影,跟导演要不要认真拍电影一样,是理所应当的责任。”

与此相对应的,影评人藤井树表现的比较温和,“真正的烂片,你不如漠视它,不去谈论它,可能是对它最好的归宿,只有真正好的电影,影评人才有责任不遗余力地推广它,让观众认识到它好在哪里。”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抬出了理性的大旗来支持藤井树,她说,“没有理性的批评就不是正义的批评。”

娱乐资本论创始人、资深媒体人郑道森认为,讨论这个话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影评人,一个是狠批,在他看来,影评人指的是对电影有自己的观点,更懂得专业知识,更懂得电影产业规律的人,尤其现在这个全民都可以发表意见的时代,整个舆论场都弥漫着普通观众的观点,影评人的观点就显得尤为可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想什么就说什么,而不是顾及跟片方的关系。”他最后以一个新媒体人的经验补充道,在新媒体上,模棱两可的观点是很难传播的。

资深影评人周黎明对于是否应该狠批,有着非常多的考量,他说,在使用这个权利时,尤其是专业影评人,更应该慎重,如果使用不当,对自己的品牌会有影响。他认为,评论时有多个维度要考量,比如它跟海外的同类影片比如何,如果是一个新导演,可能就不应用电影大师的标准来衡量,其他要考量的因素还有影片的制作成本,预算大小等等。

而两位产业观察员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李道新教授认为,作为专业影评人不能狠批电影,他说,影评人是有使命的,所以我们要在同情、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搭建与观众之间的平台,搭建制片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他指出,无论态度温和还是凶狠,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我们要懂得电影,懂得创作,懂得承担使命和责任。同时,他特别鲜明的主张,无论要不要狠批,都要建立一个标准,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批。

而另一位观察员贾磊磊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总结了3组关键字原则,狠批应该是尖锐的,但不能是尖酸的,可以深刻,但不应该刻薄,可以直接,但不是乱讲。同时他提醒道,评价不能由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因为喜欢是一个趣味判断,趣味没有是非,如果我们都以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一部电影作为标准去狠批一部电影,那就意味着我们没有标准,因为所有标准都是从我们个人的感受和趣味出发的,你个人的趣味不能等同于艺术的评价标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今天,影评人到底还能扮演什么角色?

影评人批评电影的尺度如何把握?

文/费小丑

《奇葩说》这样的辩论类综艺可以火,那么一档影评类的节目呢?我们今天就来关注这样一档影评类节目,关注它的一期特别节目所探讨的影评人价值问题。

这档节目叫《今日影评》,定位为电影文化评论类栏目,2016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电影频道推出,至今已经播出了500多期,今年推出了两季颇有影响力的《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特别节目,有越来越火的趋势。

这档拥有官方媒体背景的影评类栏目,赶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时机非常微妙,某种程度上它承担了官方希望构建具有公信力的影评环境,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初衷和期盼。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上,栏目组录制了一组特别节目,在其主办的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主题论坛上,为期两天设计了多个与行业息息相关的议题,其中一个子话题就是”影评人该不该狠批电影“,这个话题中,《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特别邀请了9位由影评人、学者、电影产业媒体人和导演组成的嘉宾团,进行了一番有意义的探讨。

影评人批评电影的尺度如何把握?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国电影实现了由计划时代逐渐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但电影评论却没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变化。还记得30年前张艺谋带着西影厂拍摄的《红高粱》斩获柏林金熊奖时,围绕《红高粱》到底是彰显了人性解放还是丑化了中国人,在媒体和评论界掀起了一番讨论潮,那时的评论可以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电影的创作和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虽然有时光网、豆瓣等电影迷影网站的出现,在国内培养起来了浓厚的电影文化,但电影评论再也没有扮演之前那么重要的角色,现在的电影评论更多地呈现大众化的特色,并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职业文艺评论家和影评人。

反观好莱坞,其实影评人也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之后又衰落的过程,宝琳·凯尔、罗杰伊伯特等著名的影评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誉,他们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左右它的票房,罗杰伊伯特为此还获得过普利策批评奖。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大片时代令电影投资越来越大,广告营销开始取代传统影评成为对观众起决定影响的手段,影评人的影响力走上了下坡路,之后互联网又开始兴起,对大众拥有影响力的媒介从传统报纸、杂志向多元渠道转移,再没出现像罗杰伊伯特这种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评人。

在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影评人,影评人应该怎么开展评论,评论的尺度应该如何把握,9位由影评人、学者、电影产业媒体人和导演组成的嘉宾团,是怎么看的呢。

在这档节目中,为了更方便地呈现观点,9位嘉宾中,由《二十二》导演郭柯担任观点嘉宾,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影评人赛人和谭飞一起组成今日队,影评人藤井树、周黎明还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组成影评队,以一种两方持不同观点,分别以“有话直说”、“唇枪舌剑”、“今日观点”三部分讨论的形式展开,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著名电影理论家贾磊磊担任产业观察员。

实际上,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不乏小众影片因为影评人的安利而成功的案例,纪录片《二十二》就是因为评论界的高评价,引发大众自来水而收获了上亿票房,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现在影评依然还能发挥巨大的能量。但对于影评人是否应该狠批电影这个问题,导演郭柯表示“我是接受狠批的,一部电影应允许批评。”不过他认为,针对其他人的影片,要不要狠批,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个导演拍出来的片子导向有问题,影响了现在年轻人的三观,我觉得要狠批,但是如果导演创作上生疏了一点,片子是正向的,我觉得应该手下留情一点。”

而影评人赛人一如既往地态度鲜明,“我不喜欢的电影,就要狠批,我不代表别人,我只代表我自己。”影评人谭飞热烈呼应了这一态度,“影评人该不该狠批电影,跟导演要不要认真拍电影一样,是理所应当的责任。”

与此相对应的,影评人藤井树表现的比较温和,“真正的烂片,你不如漠视它,不去谈论它,可能是对它最好的归宿,只有真正好的电影,影评人才有责任不遗余力地推广它,让观众认识到它好在哪里。”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抬出了理性的大旗来支持藤井树,她说,“没有理性的批评就不是正义的批评。”

娱乐资本论创始人、资深媒体人郑道森认为,讨论这个话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影评人,一个是狠批,在他看来,影评人指的是对电影有自己的观点,更懂得专业知识,更懂得电影产业规律的人,尤其现在这个全民都可以发表意见的时代,整个舆论场都弥漫着普通观众的观点,影评人的观点就显得尤为可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想什么就说什么,而不是顾及跟片方的关系。”他最后以一个新媒体人的经验补充道,在新媒体上,模棱两可的观点是很难传播的。

资深影评人周黎明对于是否应该狠批,有着非常多的考量,他说,在使用这个权利时,尤其是专业影评人,更应该慎重,如果使用不当,对自己的品牌会有影响。他认为,评论时有多个维度要考量,比如它跟海外的同类影片比如何,如果是一个新导演,可能就不应用电影大师的标准来衡量,其他要考量的因素还有影片的制作成本,预算大小等等。

而两位产业观察员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李道新教授认为,作为专业影评人不能狠批电影,他说,影评人是有使命的,所以我们要在同情、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搭建与观众之间的平台,搭建制片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他指出,无论态度温和还是凶狠,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我们要懂得电影,懂得创作,懂得承担使命和责任。同时,他特别鲜明的主张,无论要不要狠批,都要建立一个标准,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批。

而另一位观察员贾磊磊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总结了3组关键字原则,狠批应该是尖锐的,但不能是尖酸的,可以深刻,但不应该刻薄,可以直接,但不是乱讲。同时他提醒道,评价不能由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因为喜欢是一个趣味判断,趣味没有是非,如果我们都以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一部电影作为标准去狠批一部电影,那就意味着我们没有标准,因为所有标准都是从我们个人的感受和趣味出发的,你个人的趣味不能等同于艺术的评价标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