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孤寡老人遗产“归公”后去哪儿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孤寡老人遗产“归公”后去哪儿了

依法判决“收归国有”看似归公了,但是,如果没有刚性限制用途,最终花到哪儿去了,可能得不到公众的认同。

作者:犁一平

孤寡老人去世后,遗产无人继承,该怎么办?近日,辽宁省大连市首例认定财产无主案件在沙河口区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开庭审理,法院当庭宣判181464.32元为无主财产收归国有。孤寡老人去世后留下18万余元存款,社区为其办完丧事后发现找不到继承人,依法公告,希望出现继承人,仍然无果,最终由法院依法判决收归国有,总算把孤寡老人的遗产处理完毕。可是不少网民不懂“收归国有”的含义,即到底“归谁”,比较含糊,将来用于什么,也没有明确指向,不足以服人。

作为无主财产,依法判决的法律程序很好,但是,最终判决归谁,花到了哪里去了,应当有更具体的交代,让公众有更真切的感受,才是最好的处理结果。这是每个“吃瓜群众”关心的问题。比如,18万元遗产用于某个非常具体的公益事业项目,或者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而且,每一笔开支都非常明细,接受公众监督。

这样处理孤寡老人的遗产,既是对去世老人的尊重,也是对公众的敬畏。同时,这样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即以孤寡老人的遗产做公益,让人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到恰当处理孤寡老人遗产的好处,将会产生正能量,即以正面激励引导更多人接受身后遗产做公益的处理方式,主动提出做公益的要求,那么利他的公益现象就会越来越多。

回过头来看孤寡老人的遗产“收归国有”,从程序上看没有问题,但是,最终这笔存款花落谁家,没有具体的指代,到底是归社区所有,还是归街道办所有,让人感到有些捉摸不透。而最终这笔遗产用于什么,即钱花到哪里去了,是不是需要向公众公开,没有刚性要求,最终用到哪儿去了,可能说不清楚,也会引起公众的质疑。

如果财务有明确记载,或许能说明准确的去处,否则,就是一笔糊涂账。这对去世老人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交代;对公众来说,没有一个好的说法,不妥。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完善,依法使用这笔遗产,并能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质疑,不存在无法交代的情形,不仅符合公众预期,也延伸了法治精神,实现了更好的法治化处理途径。

因此,依法判决“收归国有”看似归公了,但是,如果没有刚性限制用途,最终花到哪儿去了,可能得不到公众的认同。比如,假如街道办用于发福利,或者用于支付公务接待,难以获得网民和坊间认可,一旦事情被公开,恐怕无法应对网络质疑和舆论炮轰。所以,对于这类问题,当有更符合时代和公众预期的处理方式,比如用于公益,接受公众监督,是为上策。

(作者系时评人)

责任编辑:马蓉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孤寡老人遗产“归公”后去哪儿了

依法判决“收归国有”看似归公了,但是,如果没有刚性限制用途,最终花到哪儿去了,可能得不到公众的认同。

作者:犁一平

孤寡老人去世后,遗产无人继承,该怎么办?近日,辽宁省大连市首例认定财产无主案件在沙河口区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开庭审理,法院当庭宣判181464.32元为无主财产收归国有。孤寡老人去世后留下18万余元存款,社区为其办完丧事后发现找不到继承人,依法公告,希望出现继承人,仍然无果,最终由法院依法判决收归国有,总算把孤寡老人的遗产处理完毕。可是不少网民不懂“收归国有”的含义,即到底“归谁”,比较含糊,将来用于什么,也没有明确指向,不足以服人。

作为无主财产,依法判决的法律程序很好,但是,最终判决归谁,花到了哪里去了,应当有更具体的交代,让公众有更真切的感受,才是最好的处理结果。这是每个“吃瓜群众”关心的问题。比如,18万元遗产用于某个非常具体的公益事业项目,或者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而且,每一笔开支都非常明细,接受公众监督。

这样处理孤寡老人的遗产,既是对去世老人的尊重,也是对公众的敬畏。同时,这样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即以孤寡老人的遗产做公益,让人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到恰当处理孤寡老人遗产的好处,将会产生正能量,即以正面激励引导更多人接受身后遗产做公益的处理方式,主动提出做公益的要求,那么利他的公益现象就会越来越多。

回过头来看孤寡老人的遗产“收归国有”,从程序上看没有问题,但是,最终这笔存款花落谁家,没有具体的指代,到底是归社区所有,还是归街道办所有,让人感到有些捉摸不透。而最终这笔遗产用于什么,即钱花到哪里去了,是不是需要向公众公开,没有刚性要求,最终用到哪儿去了,可能说不清楚,也会引起公众的质疑。

如果财务有明确记载,或许能说明准确的去处,否则,就是一笔糊涂账。这对去世老人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交代;对公众来说,没有一个好的说法,不妥。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完善,依法使用这笔遗产,并能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质疑,不存在无法交代的情形,不仅符合公众预期,也延伸了法治精神,实现了更好的法治化处理途径。

因此,依法判决“收归国有”看似归公了,但是,如果没有刚性限制用途,最终花到哪儿去了,可能得不到公众的认同。比如,假如街道办用于发福利,或者用于支付公务接待,难以获得网民和坊间认可,一旦事情被公开,恐怕无法应对网络质疑和舆论炮轰。所以,对于这类问题,当有更符合时代和公众预期的处理方式,比如用于公益,接受公众监督,是为上策。

(作者系时评人)

责任编辑:马蓉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