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里京东腾讯苏宁跨界打劫地产中介 谁会胜出谁会亏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里京东腾讯苏宁跨界打劫地产中介 谁会胜出谁会亏本?

房屋无法直接上架到平台,当成商品来挑选并交易,而地产行业没有电商行业的流量、平台和入口也无法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新趋势。双方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在“地产+互联网”的时代笑到最后。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7月份苏宁宣布进军二手房中介业务,推出“苏宁有房”平台,提出每套房一口价9999元无中介的口号,这一消息一时间在中介行业炸开了锅。距苏宁宣布进军二手房中介业务已近两月。明源君在相关下载平台上没有搜到苏宁有房相关APP,据内部人员透露目前还在测试之中,但苏宁易购上已上线房产频道,全国来看,仅在南京开展其业务。

这其实并不是电商在地产行业的第一次试水,早在苏宁之前,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大佬均有涉足。

跨界合作并不新鲜,这是企业为了业态多元,发展多元,最大化利用已有资源而进行的一种新尝试和新选择。就如同有些明星本来是拍电视演电影的,但也会参加跨界节目去唱歌跳舞跳水,拓展自己的发展路径。

然而互联网大佬进军地产行业,他们会怎么玩了?自带流量的体质是会颠覆传统中介行业的发展模式还是被传统中介吞没,明源君将一一分析。

01、互联网争做平台服务商、但各自的姿势并不一样

互联网大佬跨界地产,有的新房、二手房、租房市场全覆盖,有的只做中介,还有的做数据服务商。

一、京东:新房、二手房、商业/特色地产、租赁市场全覆盖

京东以全能型选手的姿态入局地产行业,新房、二手房、商业地产、特色地产、租赁市场全覆盖。京东房产经理曾伏虎曾说“家是消费的起点,京东想在这方面多做一些事情。”

其野心可见一斑。

1、整合线下资源

京东商城上有两种入驻模式,一种是京东自营的采销模式,一种是POP模式(Platform Open Plan),平台引进第三方卖家,第三方卖家分为开发商和代理商两种。

这些举措相当于是把线下的资源整合到线上,据悉首期上线的京东房产频道已经有82家开发商和35家服务商入驻,涉及2027个项目,覆盖超过20个城市。

2、融合电商和地产特色

所谓跨界并不是跨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更多是共享和分享资源。京东跨界房产,也是力图让自身的流量与地产行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例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京东无人超市、将京东之家落户商业区域;同时,发挥互联网电商优势进行商业系统升级改造,如商铺出租、升级改造、智慧社区、线下运营获客等。在新房方面,京东房地产将携手各大名企和一些代理商,为购房者提供网上购房的新体验。

二、阿里:聚焦租赁市场

跟京东雄心勃勃地多面布局不一样,阿里主要焦聚租赁市场,利用自身支付特色,让支付宝中的信用在租房中发挥作用。

1、实行平台和支付+信用+消费金融双服务

目前支付宝的租房业务已经在北上广深、成都、重庆、长沙、合肥、武汉等19个城市上线。品牌公寓如湾流国际、蛋壳公寓、冠寓、优客逸家、红璞公寓、魔方公寓等入驻了平台,房源数量超过100万间。

此外支付宝中的芝麻信用也用来服务租户。利用芝麻信用可以享受押金减免优惠,减免额度根据房源所在城市和芝麻信用综合评估决定,芝麻分600级以上者才具有免押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租户资金压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支付宝缴纳水电煤费,支付线上化,也符合现行的支付习惯。这是现在很多地产电商如搜房网、安居客、房多多等无法做到的。

3、协助政府建立智慧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

除支付宝租房外,阿里还与杭州市房管局合作,研发建设了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平台,该平台将把公共租赁住房、长租公寓、开发商自持房源、中介居间代理房源、个人出租房源全部纳入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还提供更多“一站式”服务,包括办理租赁证备案、办理居住证、提取住房公积金等业务。若租客与房东为异地,平台还提供双方移动签约和电子签证服务,同时提升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3、腾讯:数据服务商

楼市就如同江湖,江湖就少不了对手。在继阿里、京东纷纷杀入楼市之后,腾讯也宣布正式入局房地产市场。不过其着力点放在租房中的数据服务。

腾讯跟深圳市政府联手打造深圳市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深圳智慧租房”。目前已上线,平台上可在线出租、求租房屋,并在线签约和交易,并连接了政府相关服务如公租房和人才房的申请条件和申报指引,其中公租房还提供VR看房服务。

不同于京东和阿里,腾讯还提供数据服务,和链家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腾讯云的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为链家定制解决方案。例如为了更好地帮助链家实现从找房到签约的各类线上产品的高效率,流畅体验。腾讯云通过挖掘和处理房屋数据、人群数据、交易数据,从中找出各环节的转化纰漏和有待优化的点。

4、苏宁:高调入局二手房经纪业务

一口价服务费9999元打响了苏宁在地产中介业务的第一枪,瞬间在中介行业掀起了千层浪。

推出“苏宁有房”,采取C2C的业务模式,整合苏宁平台、数据、服务、金融、小店、银行等优势,宣称能帮助购房人避开“隐形坑”和“潜规则”。 在线上,买卖双方可自由沟通;在线下,苏宁小店能为用户提供咨询接待、房源发布和查看等服务。目前来看,这个APP还没有上线,但是苏宁易购上已上线房产频道。

总体来看,无论电商大佬们采取什么姿势入局房产行业,更像是渠道分销,并未真正参与到交易服务中。更多是一种营销方式的创新,从以往偏重线下的营销,转移到线上,打造一种全新的购房和租房体验。

02、互联网电商和地产行业不一样、房子不能直接搬到线上交易

从其本质来看,互联网电商入局地产行业跟互联网中介平台差别不大,属于O2O的模式,没有完全实现线上模式,真正实现电商化。甚至即便是 O2O模式,跟许多主打线上平台的互联网中介一样,线下房源建设乏力,很难完成房地产交易的O2O闭环,更多像个分销渠道,且发展不甚好。

比如阿里其实早从2006年就开始涉足地产行业,以600万美金收购口碑网,主打二手房信息。2010年,口碑网与淘宝全面融合,房产频道升级为淘宝房产,但仅仅1年之后,口碑就宣告失败。现在你在淘宝网上搜索淘宝房产频道,上面没有任何信息,已然业务停滞。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产行业无法线上化了?明源君认为主要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地产中介工作技能和知识无法标准化

从产品服务来看,一般传统中介公司主要提供居间服务、过户服务和金融服务。在这些服务过程中,很多工作技巧和知识很难标准化,从而无法以互联网产品化的方式直接提供给用户,尤其是涉及到房屋买卖的部分。

中介人员居间服务时,提供的决策参考信息如房屋的历史、邻居品性、社区治安等,需要房产经纪人详细实地详细了解房屋坐落、结构、建筑质量、年份、装修、社区等,并结合购房人的年龄、交易时的态度来提供,这种互联网无法量化和标准化。

二、房产交易过程冗繁,个人学习成本太高

从成本来说,整个房产交易涉及合同、交易资格考核、税务和估值、转移登记环节等。虽然说买卖双方可以自己花时间咨询了解这些信息,但于个人而言,这些信息过于纷繁复杂,且专业性极高,需要耗费一定的学习成本。

其次也要消耗时间成本,就卖家而言,一般有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多充裕时间去接待看房的人。另外二手房的交易步骤多,所需时间长,如果是贷款买房的话,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付全款,约需要7个工作日。

线上客服服务很难做好这些,可能会表述理解有误,且服务范围也有限。专门的第三方中介做这个工作,可为双方提供专业的服务,不需要自己再去详细学习,既节约学习成本,又可节省时间。

三、电商和地产的交易逻辑不一样

从交易过程来看,电商平台的产品交易属于一种轻决策,高频率。《社交红利》中曾提到,当商品定价在100~200元区间时,客户的投入与获益会成正比。价格越高,用户浏览转化为购买行为所需决策时间的心理交易成本,就越容易急剧上升。反之,价格越低效果越趋向明显。

同样道理,网络上所买的产品多是生活用品、服装、鞋子等,金额在几百,至多几千块,不会到百万,所需的决策时间短;加上款式好,评价不错就更快购买了。而且这些东西折旧率高,款式易变,购买的频率很高。

但是房地产交易相对低频率,重决策。一般来说,房子购买后使用年限就是几十年,不会频繁消费,除了一些土豪批量买。而且买房子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即便是租,也得大几千,金额巨大,需要思考的点太多,决策慢。

两者不同的交易逻辑导致房地产线上化相对较难,但并不是说电商和房地产行业毫不兼容。就新房和二手房来说,线下实地各处跑看房还是很辛苦的,也耗费时间,随时可能被中介黑。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是引流导客、房源展示上。现在技术可以支撑VR全景看房,结合平台上的用户评价进行决策。所以就租赁市场来说,还是有实现电商化的可能。

03、地产中介可用互联网电商实现变革、电商也可利用地产资源打造闭环

互联网电商巨头的入局,并非一点浪花也掀不起来,毕竟电商平台拥有流量、入口和数据。

一、提高地产中介行业透明度,推动真房源

这是一个口碑时代,口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互联网电商更是很清楚这一点,并且为建立口碑,提供真货源做了许多努力。

比如阿里采取三大措施打击假货,先是建立标准产品价格库,之后利用机器进行排查。另外,如果某些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假货可能性很大,机器会将此商品自动下架。而且对于不能通过机器排查的非标准商品,淘宝网还设有专门的人工排查部门,做到24小时巡查,随时下架问题商品。

假房源、随意抬高房价、恶意竞争等一直是中介行业痼疾,既影响行业口碑又无法提升行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中介行业在此可借助电商在打假方面的有益经验,建立价格库和房源库,随时排查房屋价格和房屋信息。

二、利用互联网数据,更好地捕获客户需求

数据和平台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所在,用户只要浏览使用过就会留下痕迹,而地产行业可以和大佬合作,利用这些使用痕迹和线索形成用户画像,分析用户行为和需求,从而为产品设计、楼盘项目营销和房企品牌价值宣传赋能。

有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购房者在购房需求产生到成交,前后会大量使用百度来获取信息和决策参考,而这些所有购房者的行为和需求,构成了百度每月近3亿的房产需求检索。

三、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和费用

就租赁市场来说,和互联网的合作会简化交易流程。以往的房屋交易流程繁琐,你需要自己各处跑去看房,然后再跟房东签订纸质合同,增加了时间成本。或者通过中介推荐去看房,再签订合同,当然这其中你得支付中介费,增加了交易成本。

但是引用互联网技术后,可以尽量采用VR看房,减少客户实地考察量,另外可实行线上签约,欧美国家的交易都是这种模式,这样一来,可以关闭部门线下门店。租住之后,后续的水电煤费用都可以在线上续费支付,可减少一些运营维护成本。但也得注意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赢得成本优势上。

四、客户信息资源也可反哺电商零售领域

不仅互联网行业可以为地产行业带来一些革变,同样互联网电商行业也可以利用地产行业丰富的客户资源形成电商零售的消费闭环,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大佬入局的初衷所在。

比如作为电商巨头,阿里和京东早已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行为数据。随着房地产行业未来逐步向存量房及租赁市场转变,这些数据在项目改建,包括居家,装修等层面将会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精准不在于营销,而在于如何更好的服务终端消费者,了解其诉求。而未来随着房地产客户行为数据的积累,这些信息也将反哺到电商零售领域,形成流通闭环。

小结

房屋无法直接上架到平台,当成商品来挑选并交易,而地产行业没有电商行业的流量、平台和入口也无法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新趋势。双方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在“地产+互联网”的时代笑到最后。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阿里京东腾讯苏宁,这么多大佬跨界打劫地产中介!谁会胜出谁会亏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苏宁

4.4k
  • 苏宁易购618以旧换新订单、客流增长63%、105%
  • 网传上海“国补”停发消息不实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里京东腾讯苏宁跨界打劫地产中介 谁会胜出谁会亏本?

房屋无法直接上架到平台,当成商品来挑选并交易,而地产行业没有电商行业的流量、平台和入口也无法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新趋势。双方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在“地产+互联网”的时代笑到最后。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7月份苏宁宣布进军二手房中介业务,推出“苏宁有房”平台,提出每套房一口价9999元无中介的口号,这一消息一时间在中介行业炸开了锅。距苏宁宣布进军二手房中介业务已近两月。明源君在相关下载平台上没有搜到苏宁有房相关APP,据内部人员透露目前还在测试之中,但苏宁易购上已上线房产频道,全国来看,仅在南京开展其业务。

这其实并不是电商在地产行业的第一次试水,早在苏宁之前,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大佬均有涉足。

跨界合作并不新鲜,这是企业为了业态多元,发展多元,最大化利用已有资源而进行的一种新尝试和新选择。就如同有些明星本来是拍电视演电影的,但也会参加跨界节目去唱歌跳舞跳水,拓展自己的发展路径。

然而互联网大佬进军地产行业,他们会怎么玩了?自带流量的体质是会颠覆传统中介行业的发展模式还是被传统中介吞没,明源君将一一分析。

01、互联网争做平台服务商、但各自的姿势并不一样

互联网大佬跨界地产,有的新房、二手房、租房市场全覆盖,有的只做中介,还有的做数据服务商。

一、京东:新房、二手房、商业/特色地产、租赁市场全覆盖

京东以全能型选手的姿态入局地产行业,新房、二手房、商业地产、特色地产、租赁市场全覆盖。京东房产经理曾伏虎曾说“家是消费的起点,京东想在这方面多做一些事情。”

其野心可见一斑。

1、整合线下资源

京东商城上有两种入驻模式,一种是京东自营的采销模式,一种是POP模式(Platform Open Plan),平台引进第三方卖家,第三方卖家分为开发商和代理商两种。

这些举措相当于是把线下的资源整合到线上,据悉首期上线的京东房产频道已经有82家开发商和35家服务商入驻,涉及2027个项目,覆盖超过20个城市。

2、融合电商和地产特色

所谓跨界并不是跨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更多是共享和分享资源。京东跨界房产,也是力图让自身的流量与地产行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例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京东无人超市、将京东之家落户商业区域;同时,发挥互联网电商优势进行商业系统升级改造,如商铺出租、升级改造、智慧社区、线下运营获客等。在新房方面,京东房地产将携手各大名企和一些代理商,为购房者提供网上购房的新体验。

二、阿里:聚焦租赁市场

跟京东雄心勃勃地多面布局不一样,阿里主要焦聚租赁市场,利用自身支付特色,让支付宝中的信用在租房中发挥作用。

1、实行平台和支付+信用+消费金融双服务

目前支付宝的租房业务已经在北上广深、成都、重庆、长沙、合肥、武汉等19个城市上线。品牌公寓如湾流国际、蛋壳公寓、冠寓、优客逸家、红璞公寓、魔方公寓等入驻了平台,房源数量超过100万间。

此外支付宝中的芝麻信用也用来服务租户。利用芝麻信用可以享受押金减免优惠,减免额度根据房源所在城市和芝麻信用综合评估决定,芝麻分600级以上者才具有免押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租户资金压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支付宝缴纳水电煤费,支付线上化,也符合现行的支付习惯。这是现在很多地产电商如搜房网、安居客、房多多等无法做到的。

3、协助政府建立智慧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

除支付宝租房外,阿里还与杭州市房管局合作,研发建设了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平台,该平台将把公共租赁住房、长租公寓、开发商自持房源、中介居间代理房源、个人出租房源全部纳入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还提供更多“一站式”服务,包括办理租赁证备案、办理居住证、提取住房公积金等业务。若租客与房东为异地,平台还提供双方移动签约和电子签证服务,同时提升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3、腾讯:数据服务商

楼市就如同江湖,江湖就少不了对手。在继阿里、京东纷纷杀入楼市之后,腾讯也宣布正式入局房地产市场。不过其着力点放在租房中的数据服务。

腾讯跟深圳市政府联手打造深圳市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深圳智慧租房”。目前已上线,平台上可在线出租、求租房屋,并在线签约和交易,并连接了政府相关服务如公租房和人才房的申请条件和申报指引,其中公租房还提供VR看房服务。

不同于京东和阿里,腾讯还提供数据服务,和链家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腾讯云的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为链家定制解决方案。例如为了更好地帮助链家实现从找房到签约的各类线上产品的高效率,流畅体验。腾讯云通过挖掘和处理房屋数据、人群数据、交易数据,从中找出各环节的转化纰漏和有待优化的点。

4、苏宁:高调入局二手房经纪业务

一口价服务费9999元打响了苏宁在地产中介业务的第一枪,瞬间在中介行业掀起了千层浪。

推出“苏宁有房”,采取C2C的业务模式,整合苏宁平台、数据、服务、金融、小店、银行等优势,宣称能帮助购房人避开“隐形坑”和“潜规则”。 在线上,买卖双方可自由沟通;在线下,苏宁小店能为用户提供咨询接待、房源发布和查看等服务。目前来看,这个APP还没有上线,但是苏宁易购上已上线房产频道。

总体来看,无论电商大佬们采取什么姿势入局房产行业,更像是渠道分销,并未真正参与到交易服务中。更多是一种营销方式的创新,从以往偏重线下的营销,转移到线上,打造一种全新的购房和租房体验。

02、互联网电商和地产行业不一样、房子不能直接搬到线上交易

从其本质来看,互联网电商入局地产行业跟互联网中介平台差别不大,属于O2O的模式,没有完全实现线上模式,真正实现电商化。甚至即便是 O2O模式,跟许多主打线上平台的互联网中介一样,线下房源建设乏力,很难完成房地产交易的O2O闭环,更多像个分销渠道,且发展不甚好。

比如阿里其实早从2006年就开始涉足地产行业,以600万美金收购口碑网,主打二手房信息。2010年,口碑网与淘宝全面融合,房产频道升级为淘宝房产,但仅仅1年之后,口碑就宣告失败。现在你在淘宝网上搜索淘宝房产频道,上面没有任何信息,已然业务停滞。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产行业无法线上化了?明源君认为主要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地产中介工作技能和知识无法标准化

从产品服务来看,一般传统中介公司主要提供居间服务、过户服务和金融服务。在这些服务过程中,很多工作技巧和知识很难标准化,从而无法以互联网产品化的方式直接提供给用户,尤其是涉及到房屋买卖的部分。

中介人员居间服务时,提供的决策参考信息如房屋的历史、邻居品性、社区治安等,需要房产经纪人详细实地详细了解房屋坐落、结构、建筑质量、年份、装修、社区等,并结合购房人的年龄、交易时的态度来提供,这种互联网无法量化和标准化。

二、房产交易过程冗繁,个人学习成本太高

从成本来说,整个房产交易涉及合同、交易资格考核、税务和估值、转移登记环节等。虽然说买卖双方可以自己花时间咨询了解这些信息,但于个人而言,这些信息过于纷繁复杂,且专业性极高,需要耗费一定的学习成本。

其次也要消耗时间成本,就卖家而言,一般有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多充裕时间去接待看房的人。另外二手房的交易步骤多,所需时间长,如果是贷款买房的话,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付全款,约需要7个工作日。

线上客服服务很难做好这些,可能会表述理解有误,且服务范围也有限。专门的第三方中介做这个工作,可为双方提供专业的服务,不需要自己再去详细学习,既节约学习成本,又可节省时间。

三、电商和地产的交易逻辑不一样

从交易过程来看,电商平台的产品交易属于一种轻决策,高频率。《社交红利》中曾提到,当商品定价在100~200元区间时,客户的投入与获益会成正比。价格越高,用户浏览转化为购买行为所需决策时间的心理交易成本,就越容易急剧上升。反之,价格越低效果越趋向明显。

同样道理,网络上所买的产品多是生活用品、服装、鞋子等,金额在几百,至多几千块,不会到百万,所需的决策时间短;加上款式好,评价不错就更快购买了。而且这些东西折旧率高,款式易变,购买的频率很高。

但是房地产交易相对低频率,重决策。一般来说,房子购买后使用年限就是几十年,不会频繁消费,除了一些土豪批量买。而且买房子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即便是租,也得大几千,金额巨大,需要思考的点太多,决策慢。

两者不同的交易逻辑导致房地产线上化相对较难,但并不是说电商和房地产行业毫不兼容。就新房和二手房来说,线下实地各处跑看房还是很辛苦的,也耗费时间,随时可能被中介黑。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是引流导客、房源展示上。现在技术可以支撑VR全景看房,结合平台上的用户评价进行决策。所以就租赁市场来说,还是有实现电商化的可能。

03、地产中介可用互联网电商实现变革、电商也可利用地产资源打造闭环

互联网电商巨头的入局,并非一点浪花也掀不起来,毕竟电商平台拥有流量、入口和数据。

一、提高地产中介行业透明度,推动真房源

这是一个口碑时代,口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互联网电商更是很清楚这一点,并且为建立口碑,提供真货源做了许多努力。

比如阿里采取三大措施打击假货,先是建立标准产品价格库,之后利用机器进行排查。另外,如果某些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假货可能性很大,机器会将此商品自动下架。而且对于不能通过机器排查的非标准商品,淘宝网还设有专门的人工排查部门,做到24小时巡查,随时下架问题商品。

假房源、随意抬高房价、恶意竞争等一直是中介行业痼疾,既影响行业口碑又无法提升行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中介行业在此可借助电商在打假方面的有益经验,建立价格库和房源库,随时排查房屋价格和房屋信息。

二、利用互联网数据,更好地捕获客户需求

数据和平台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所在,用户只要浏览使用过就会留下痕迹,而地产行业可以和大佬合作,利用这些使用痕迹和线索形成用户画像,分析用户行为和需求,从而为产品设计、楼盘项目营销和房企品牌价值宣传赋能。

有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购房者在购房需求产生到成交,前后会大量使用百度来获取信息和决策参考,而这些所有购房者的行为和需求,构成了百度每月近3亿的房产需求检索。

三、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和费用

就租赁市场来说,和互联网的合作会简化交易流程。以往的房屋交易流程繁琐,你需要自己各处跑去看房,然后再跟房东签订纸质合同,增加了时间成本。或者通过中介推荐去看房,再签订合同,当然这其中你得支付中介费,增加了交易成本。

但是引用互联网技术后,可以尽量采用VR看房,减少客户实地考察量,另外可实行线上签约,欧美国家的交易都是这种模式,这样一来,可以关闭部门线下门店。租住之后,后续的水电煤费用都可以在线上续费支付,可减少一些运营维护成本。但也得注意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赢得成本优势上。

四、客户信息资源也可反哺电商零售领域

不仅互联网行业可以为地产行业带来一些革变,同样互联网电商行业也可以利用地产行业丰富的客户资源形成电商零售的消费闭环,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大佬入局的初衷所在。

比如作为电商巨头,阿里和京东早已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行为数据。随着房地产行业未来逐步向存量房及租赁市场转变,这些数据在项目改建,包括居家,装修等层面将会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精准不在于营销,而在于如何更好的服务终端消费者,了解其诉求。而未来随着房地产客户行为数据的积累,这些信息也将反哺到电商零售领域,形成流通闭环。

小结

房屋无法直接上架到平台,当成商品来挑选并交易,而地产行业没有电商行业的流量、平台和入口也无法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新趋势。双方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在“地产+互联网”的时代笑到最后。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阿里京东腾讯苏宁,这么多大佬跨界打劫地产中介!谁会胜出谁会亏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