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护彬 邓磊
9月2日,第一届“佛山·禅城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泛家居设计创新活动大赛在1506创意城举行决赛路演。
9月6日,2018年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继续以“设计助推智造”为主题,举办五大设计赛事,打造全产业设计链条。
不少地方都在精心准备2018年双创周,禅城以设计为主线,预先拉开双创人才、项目与传统优势产业对接融合的大幕,让年轻的创业者在这里开启追梦的行动。
今年上半年,禅城商事主体增长近万户,增幅居全市前列。当双创向纵深推进,禅城如何让源源不断的流量,变现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红利,实现从量的汇聚到质的飞跃?
双创活动带来了什么?
上班穿什么?约会穿什么?下雨穿什么?每天出门前,只需通过语音识别,将准备前往的场景“告诉”衣柜,衣柜就能根据季节和场合等信息,智能地挑选最合适的衣服,并借助智能界面,实现一键“试衣”。
利用珠三角水乡随处可见的废弃旧船木,回收制造出能够随意拼接、组合的生态桌椅等家具,产品不仅材质环保,船木的独特纹理也是岭南文化的符号印记。
这两个听来耳目一新的创意,来自2018年第一届“佛山·禅城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泛家居设计创新活动大赛,在决赛路演现场,香港、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江门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11所高校的设计团队,以青春的创造力,打开极富想象力的创业创新思维之门。
当他们站在台上描绘设想中的奇妙场景时,在台下回馈以热烈掌声的,除了海内外知名的产品及应用设计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等专家评审,还有新明珠等本地泛家居企业以及创投机构的负责人。
新明珠陶瓷人力资源部经理罗玲介绍,新明珠陶瓷与云衣柜项目团队签订了人才引进协议,欢迎团队成员到新明珠实习、工作,或将云衣柜项目带到新明珠进行试验。
船木家具项目则得到了意大利家居设计公司SLS中国运营吴慧晶的赏识,“这个项目兼具环保性和故事性”,该公司已与项目团队签约,推动其早日在禅城落地。
三个月前,禅城区在深圳启动了这场以泛家居为主题的双创活动,随后组团赶赴粤港澳大湾区11所高校,在推介活动的同时,也集中展示禅城的双创环境。
过去两年,禅城先后举办“禅城杯·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南方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优质创业项目链接企业、资本,为“创客之城”添上青春底色。
截至今年6月底,禅城共有商事主体133956户,较去年底增长了9509户,无论是增速,还是增幅,在全市均位于前列。可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将眼光投向禅城,选择在禅城开启梦想之路。
今年1月,禅城区入选第二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名单。去年10月,《人民日报》发布2017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禅城跻身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双创)百强区第17位,较2016年上升了2位,显示“双创”实力持续增强。
他们凭什么选择禅城?
比赛期间,在主办方的安排下,参赛团队走进禅城,实地调研企业的实际需求,也正是得益于深度互动,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禅城的双创优势。创业成本相对较低、市场空间广阔、创新平台多,成为吸引他们驻扎禅城的关键。
船木家具项目牵头人李伟贤大学四年都在禅城度过,在他看来,与广深等城市相比,禅城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如果可以,我们肯定愿意在禅城工作。”
除了创业成本优势,对“双创”人才而言,创业创富的市场机会才是决定他们选择在何处将项目落地的根本因素。一场场设计创新大赛,无疑是行业企业集中向外界释放创新需求的出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佛山重点行业的转型升级方向。
“超大尺寸的陶瓷薄板,坚定了我们使用陶瓷的信心。”云衣柜项目的团队主创、来自深圳大学的席景彬表示,与传统木质衣柜相比,陶瓷面板防潮、耐用、易清洁,将陶瓷和家具等禅城传统优势产业结合,可以实现跨界创新。
获得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的浪尖设计集团是大赛合作方,常务副总经理姜臻炜表示,制造业升级转型要靠创新,该集团希望把优秀的科创资源链接给禅城的泛家居企业,并引导禅城企业走出去,对接新消费市场。
就在这次大赛期间,道氏集团和广州美术学院、新明珠陶瓷和深圳大学等相继签约,来自大学和机构的创意、创新的火花,有望在禅城掀起燎原之势。
诚然,这些创新团队瞄准的并不只是一次合作。借比赛叩响大门,最终敲开禅城、佛山创新应用的市场,才是其目的所在。事实上,陶瓷、纺织、童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催生的转型升级庞大市场,正是禅城从全国双创浪潮中突围而出的砝码之一。
如果说创新大赛成功为禅城导流,那么,遍布禅城的园区则在扮演汇聚资源的角色,成为双创人才和项目入禅后的第一站。依托他们,禅城区逐步构筑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耦合的创新生态。
至去年底,禅城共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3家、市级8家,市级众创空间立项12家,全区拥有各类创业载体超过25家。如今,禅城不仅是全市“双创”载体最密集的区域,载体密度甚至可比肩广州、深圳。
“受制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禅城已难以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副局长李有亮说,近几年来,禅城重点推进张槎华南创谷、祖庙丰收街、石湾陶瓷创意谷、南庄绿岛湖产业社区等双创园区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主题鲜明、错位发展的众创空间。
随着一线城市创新要素外溢,禅城“双创”空间已经开始承接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资源落地。以丰收街中科院佛山孵化中心、北大数研航遥园区等科技孵化器为例,它们进入禅城后,已相继催生出一批科技创新企业。
浪尖集团的创新构架总监程云昊表示,未来将与佛科院一道共建CMFT实验室,借助设计创新大赛和实习等方式合作培养设计人才,推动传统家具、陶瓷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跨界创新。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高怡冰认为,禅城双创园区集中释放了政策、资金、场地等多方面的支持,这对于尚处在孵化期的项目和创业团队显得弥足珍贵。
双创如何变为生产力?
从各类创新大赛到各种城市推介,以活动为媒,禅城逐步嫁接起资源桥梁,越来越多的“双创”人才和项目找到进军佛山市场的“切入口”。
然而,相对于禅城以“双创”赋能区域经济转型的愿景,打开接口仅是开始。接下来,如何打破科创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断层,让这些汇聚而来的科创流量从作品变成产品,变现为发展动力?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指导委员会委员易鹏认为,尽管当前我国创业创新环境日新月异,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但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支持孵化服务的政策环境尚待健全,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在禅城同样有所体现。李有亮坦承,尽管禅城涌现大量双创园区,但某些园区仅停留于“房东”或“二房东”的角色,基础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都不足。
来自禅城区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也显示,相比于禅城已经较为成熟的楼宇经济,这两年刚刚起步的园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张槎新媒体产业园是禅城最早的双创园区之一,入驻率超过九成。即便创新探索“以股代租”模式,能提供管理、财务、金融等支持,但园区总经理王远江还是有隐忧:部分创业团队熬不过孵化期,有些创业团队则因为种种原因搬离禅城。
随着全国“双创”浪潮向纵深推进,关于“双创”含金量的真正考验已经开始。如何让“双创”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攸关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对禅城的预期,更将影响禅城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
广州创业谷、中大创新谷联合创始人韩海强认为,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禅城应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创新创业需要实现产业、金融、科技和NGO组织的结合,只有把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
韩海强建议禅城想办法撬动更多产业资源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尤其是原来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参与孵化器的建设,成立天使基金,专门投资种子项目,推动禅城乃至佛山的企业家向“企投家”转变。
“扶持,不能仅仅盯着创业开始阶段。”高怡冰也建议政府部门关心长期效应,要不断跟进企业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让扶持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事实上,聚焦全区孵化能力建设,早在2016年底,禅城区区长孔海文就提出要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发挥创业创新平台汇众智、集众力的乘数效应,让更多科技成果在禅城转化为生产力。
在建设推进园区经济的同时,打造全链条金融服务载体,是禅城“双创”一大着力点。
过去两年,禅城区推动设立创业孵化投资引导基金和普惠金融发展基金,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托管、增信、融资、交易等环节的服务。目前,禅城区已引进风投创投、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150余家,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效应初现。
“立足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处理好科创和发展的关系。”今年7月,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在区委四届四次全会上表示,禅城要紧紧抓住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创新人才三大重点,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匹配政策,全面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
随着行动向纵深推进,禅城距离引爆区域经济质变的“奇点”应当不远。
来源:佛山日报
评论